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综合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
(2)朝服.衣冠(________)
(3)私.我也(________)
(4)王之蔽.甚矣(________)
29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注:鄂版教材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邹忌与徐公比美,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
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课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阅读(链接材料),说说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
(链接材料)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
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不合道义啊。
”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薄的人,要大家都用礼义廉耻四个方面来辅助才能稳固,才能立国。
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
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
【答案】
1.长,这里指身高穿戴偏爱因受蒙蔽而不明
2.(1)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2)各级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头等奖赏。
3.A
4.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高缭: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大意对即可,2分)启示: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修”,古今异义,今义为“修理”,古义为“长” ,这里指身高;“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穿戴”;“私”,古今异义,今义为“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古义为“偏爱”;“蔽”,本义是遮挡,引申为“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9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甚,很,极;何,哪里;及,比得上。
(2) 面,当面;刺,指责,议论;过,过错。
3.A.有误。
“忌不自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表明他并没有因为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了妻、妾、客的赞美自己的原因,即“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解文章内容,要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说明邹忌敢于进谏;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说明他善于进谏。
“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说明高缭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谈启示,首先要理解邹忌成功和高缭失败的原因,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高缭失败,是因为他不敢向上级提出意见,邹忌成功,是因为他敢于劝谏。
然后结合实际,谈自己在生活中,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敢于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
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
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
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答案】
1.C
2.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因为马援(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
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辞:辞别/推辞;
B.之:去,到/的;
C.益:更加/更加;
D.从:投奔,跟从/由,自。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三个主谓句,第一个“汝大才当晚成”,且“大才”和“当晚成”是两个连续谓语,中间应该断开;第二个是“良工不示人以朴”;第三个是“(你)且从所好”。
依此分析断开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描写马援美好品质的句子分析即可。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写他志向坚定;“‘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写他赈施钱财。
这些都是隗嚣敬重马援的原因。
参考译文: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
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
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
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雄壮。
”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
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
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
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这调弄,弹奏少多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安贫乐道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
“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
“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4.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
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薄.暮冥冥狐裘不暖锦衾薄.
B.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C.则有去.国怀乡乃记之而去.
D.把酒.临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两段文字表现了迁客骚人的不同心境,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悲”和“喜”的原因。
【答案】
1.C
2.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3.在阴雨连连、数月不放晴的情景下,登上岳阳楼想起被贬官离开京城的经历,心中生出对家乡的思念,对遭到贬谪的愤懑不平,自然生出“悲”来;而在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登上岳阳楼则会感到胸襟开阔,精神愉快,产生“乐”的感受。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迫近/形容词,与“厚”相对;B.阳光/景色;C.离开/离开;D.面对/接近,靠近。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做到句句对应,字字对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尽量做到“信、达、雅”。
注意“翔”“集”“鳞”的翻译。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全文可知,《岳阳楼记》主要写了两种情感,即“感极而悲者也”“其喜洋洋者矣”,作者不同情景登岳阳楼有不同的心境,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①,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②患之,告苏代。
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③,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④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
”公仲曰:“善。
然吾使者已行矣。
”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
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⑤,不通其
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选自《战国策·西周策》,有删改)(注释)①雍氏之役:楚国攻打韩国雍氏。
②周君:西周国君,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③公仲:姓公仲,名侈。
④昭应:楚国将领。
⑤节:古代出使外国的凭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韩氏罢.于兵罢:通“疲”,疲惫
B.寡人请以国听.听:听从
C.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益:增加
D.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卒:士兵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B.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C.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D.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苏代对周君承诺:不仅能避免韩国在周的征兵征粮,而且还能帮周君得到高都。
B.昭应一个月内拿下雍氏的建议,一开始未被楚王采纳,是因为楚国处境困窘。
C.苏代认为如果楚国知道韩国向西周征兵征粮,楚国定会下定决心攻克雍氏。
D.公仲觉得把高都给西周,西周与韩修好,使秦与西周断交,这确实对韩国有利。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答案】
1.D
2.C
3.B
4.这样,相国就是在用一个破烂(贫困)的高都,换得(或得到)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给呢?
【解析】
1.D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卒:最终。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域池。
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 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B“昭应一个月内拿下雍氏的建议”错误,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
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
42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是”:这样。
“以”:用。
“弊”:贫困。
“得”:得到。
【点睛】
参考翻译
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韩国向西周调兵征粮,周天子感到十分烦恼,跟苏代商量。
苏代说:“王不必烦恼,臣不但能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王得到韩国的高都。
”周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的说:“如果贤卿能为寡人解难,那么以后寡人的国事都听从贤卿的意见。
”
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说:“难道相国没有听说楚国的计划吗?楚将昭应曾对楚怀王说:‘韩国因连年争战,兵疲马困,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域池。
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
’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而楚王现在也开始怀疑昭应的说法。
现在相国竟然向西调兵征粮,这不是明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了,昭应知道以后,一定会请楚王增兵包围瘫氏,雍氏就守不住了。
”公仲侈说:“好。
可是我派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
苏代说:“相国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愤怒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屈从于韩国,并有往来(再次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新绝使臣的来往。
这样,相国就是在用一个破烂(贫圈)的高都,换得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给呢?公仲侈说:“好吧。
”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
楚军最终没能攻下雍氏,只好离去。
6.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恐前后受其敌.。
(《狼》)(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3)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________)
(4)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5)但.微颔之。
(《卖油翁》)(________)
【答案】(1)攻击,进攻(2)同“弼”,辅佐,辅弼(3)靠近,挨近(4)使……听闻(5)只,仅,只是
【解析】
【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敌:攻击,进攻。
但:只,仅。
通假字词,同“弼”,辅佐,辅弼。
词类活用
词,使……听闻。
7.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举.大计亦死
B.远.嫌而避怨/远.望若有光
C.顾.左右曰/顾.野有麦场
D.此人素.有痴名/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趣执之.,无使得遁
C.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D.少顷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
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
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D.(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