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体育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体育活动作者:刘灿华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刘灿华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展示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体育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认为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体育活动经历了苏维埃时期的“红色体育”,抗
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国防体育”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大练兵体育”三个发展阶段。
军
事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经常化、大众化,军事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
军事
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直接服务于当时的革命战争的实际需要,同时也为新时期我国军事
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军事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69-03
军事体育活动是一种直接与军事技能相融合,为培养和把握军事技能并为军事目的服务的
体育活动。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目标是实行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
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夺取民主革命的最
终胜利,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过程中,不论
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以服从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体育也不例外。
在革命战
争的大背景下,体育不是为体育而体育,而是为了锻炼好身体,以强健的体魄服务于革命战争。
因此,党十分重视战争年代的体育活动,尤其是把军事体育活动当做一项重要的革命工作去做,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 战争年代军事体育活动概述
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体育活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
阶段。
1.1苏维埃时期的“红色体育”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高举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
旗帜,在全国各地相继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在广大农村实行武装割据,建立了工农“苏维埃”革命政权。
伴随着工农红军的创建和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建立,党领导的
军事体育—“红色体育”蓬勃兴起。
“红色体育”具有明确的军事体育的指导思想,即“锻炼
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1]。
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提高军事技术”与“体育军事化”的口号,提别强调“应该把苏区的体育活动很好地开展起来,尤其是
军事体育和田径运动”[2]。
这些充分体现了把“红色体育”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满足革命战争的实际需要,增强军民战斗力,夺取革命胜利的时代特点。
各革命根据
地不仅建立了领导和组织实施“红色体育”的组织机构,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赤色体育会”,红军基层建立了“俱乐部”、“列宁室”等,而且将红色体育纳入了苏区文化教育体系中,明确了红色体育的训练内容和任务。
在军事体育带动下,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军事
体育得到了普及。
1.2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国防体育”
1937年,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为
了抵抗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和
新四军。
红军改变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陆
续建立了十九块抗日根据地,在抗日的旗帜下,具有全民性的“根据地国防体育”普遍开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国防体育”的指导思想是“锻炼体魄,好打日本” 。
[3]根据地国防体育具有大众化体育的特点,无论是机关、军队、学校都把包括军事体育在内的军
事训练列为主要内容。
1940年成立的“延安体育会”、1942年成立的“延安新体育会”,直接组织和推动了各地根据地和延安基层单位的体育活动的发展。
这一时期,包括军事体育在内的
各种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面发展。
1.3 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大练兵体育”
“解放区大练兵体育”的目的是“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为了打败国民党的反动派,各解放区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和大练兵活动。
这一时期军事体育以练兵为主要内容,以大练兵
为主要形式在各解放区各部队广泛开展。
军事体育的教育训练内容和形式多样化,更加注重实
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军事技能训练与体育训练有机结合,直接为实际军事斗争服务,为夺
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2 战争年代军事体育活动的特点
战争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体育活动是在民主阶段烽火连天,战争十分频繁,生活条
件异常艰苦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战争年代的特点和鲜明的时代印记。
2.1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军事体育是提高军民军事素质的直接需要。
战争环境和军事体育的特殊性,要求军民必须
具备优良的身体条件和掌握过硬的各种军事技能,这种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只有通过严格的军
事体育活动才能获得。
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无论是军队、机关、学校,还是乡村,都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军事体育活动。
军队是军事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除了经常性的进行跑步、跳远、跳高、篮球、足球等体
能锻炼,尤其注重射击、掷手榴弹、越过障碍、刺枪、劈刀、团体操等军事技能的训练。
为了“锻炼我们红色军人健康身体,提高军事技术,适合于目前战争的需要”[4],苏区红军常利用战斗间隙或休整时间进行刺枪、掷手榴弹、跳高、跳远等军事体育活动。
新四军根据自身此处
的战争环境,把体育活动和军事斗争紧密结合。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要学会跳跃、游泳,这
是打游击特别要学会的,比如攻据点时跳跃铁丝网,携枪游泳袭击敌人。
将来我们要在长江上
打击敌人,破坏敌人的运输,发扬水上游击队的特长对我们的游击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游击战争中我们要把体育运动提倡起来。
”[5]新四军提出“教导我们全体指战员学会游泳、学会撑船。
在团营部队登记有这样专门技术的人,平时组织部队进行演习”。
[6]除
此之外,“部队经常进行体操、器械、拔河、球类等活动,还进行刺杀、投弹、射击、越野长跑、障碍赛跑等竞赛,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7]
军事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央苏区不仅出版过《发展赤色体育活动》、《国语读本》、《共产儿童读本》、《少队体操》、《少队游戏》、《竞争游戏》等多种体育
普及读物和教材进行体育宣传,还在《少队体操》和《少队游戏》中贯穿了军事体育的教学内容,在《工农读本》、《国语读本》和《共产儿童读本》中,设置了很多关于体育方面的课文,吸引少年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苏区的儿童、少先队经常开展打野操、军事性质的体育游戏
等活动。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国防体育进一步发展。
1938年12月,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方
针指出:“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中等以上学校实行军事训练,小学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
使学生在必要时直接参加抗战。
”[8]为贯彻国防教育方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在1941年6月
份颁布《体育游戏教材》明确规定:小学体育游戏有找领袖、报数比赛、反复追逐,通过敌人
封锁线、夜间放哨等军事体育内容。
中等学校军事体育训练主要有刺杀、射击、爬山等内容。
边区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军事体育训练,如陇东中学结合当时战争任务的发展变化,在体育课堂
上开展军事项目训练,主要内容是训练集合、解散、步法、跪卧姿势、方向变换、队形变换、
手榴弹的性能及投弹训练、步枪的操枪方法、爬山及搜索前进、夜间紧急结合和方位判断等,
还请当地驻军的干部战士教授军事体育课程。
[9]
地方群众一般以乡、村为单位组织训练,主要有刺梭镖、马刀花、瞄准、投手榴弹、爬山、打野操等,也是以军事体育为主。
除了正规项目外,农村带有军事体育性质的民间体育游戏在
一些地区也广泛开展。
如淮北根据地的农村俱乐部“提倡民间体育及尚武精神,举办各种农村
固有的容易办到的军事游戏,如打拳、斗鸡、拔河、牛斗虎、玩龙灯、扔沙袋、翻杠子、舞刀矛、瞄准、打野外等”。
[10]
在平时开展军事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遇有重大节庆日或闲暇之时,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还
经常性地举行一些体育运动会。
这些体育运动会有不少是带有军事体育性质的。
2.2 经常化、大众化
作为服务于革命战争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包括军事体育在内的体育活动由于战争的长期
性必然具有经常化的特点。
早在井冈山时期,每当战斗、工作之余,红军将士们就出操训练、
刺杀投弹、摔跤较劲、野操爬山,军事体育活动热火朝天。
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体育活动与
军事训练更加密切结合,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
红军长征期间,尽管战事频繁、条件异常艰苦,但只要遇有部队休整,各主力红军会师或各纪念日,部队都会经常举行各种体育活动,这
已成为一种惯例。
《聂荣臻回忆录》、《陈伯钧日记》、《童小鹏军中日记》等多有记载。
苏
区的俱乐部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要求“俱乐部的工作,应该分类,有计划的进行,
游戏运动组,可以做各种游戏,跳高、跳远、赛跑、踢球等运动”。
[11]新四军每周一三五均
有两小时带有军事性质的课外活动,利用沙盘进行军事游戏、下军棋、解说各种军事地图、唱
军歌、讲战斗故事等,或进行瞄准、打手榴弹、刺枪、劈刀、射击、打拳等。
每天游戏时间,
开展跳高、跳远、超越障碍、翻杠杠、竞走、赛跑、爬墙、上房上树等体育活动。
一到夏天,
每天游戏时,抽出半小时或一小时练习游泳、泅水[12]。
新四军第七师明确规定,“每年五月,只要没有战斗任务,各部队都开展军政文娱体育大竞赛”。
[13]1940年5月延安体育会成立后
就提倡机关干部和部队战士每天“10分钟运动”,并组织各种竞赛。
延安的体育活动异常活跃,美国友人马海德在回忆延安体育生活时曾这样描述:“每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战士、学生、工人和机关干部都成群结队的跑步、作集体操,午间,篮、排球球场上总有排长笼似的队伍,
大家轮流换班打球,……夕阳西下,吃过晚饭后,山坡沟渠和延河两岸就更热闹了,球场上、
空地上都是锻炼的人群,还有许多人在跳集体舞蹈、作集体游戏。
”[14]体育活动已成为人们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因为战争,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军事体育活动不仅具有经常化的特色,同时也凸显出大
众大众化的特点。
“我们的体育运动是战斗性群众化的,……我们的体育运动作为国民军事教
育补助,而成为每一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15]体育作为服务于革命战争的一种有力的手段,
体育军事化必然成为体育发展的结果,而体育大众化则是在特殊的战争时期体育运动的社会意
义的重要体现。
体育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思想方面,端正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激发
人的体育意识。
朱德提出:“改进我们军民的体力,……有些人的头脑中还存在着重文轻武,
卑视体育的旧观念。
……只有变文弱为雄武,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
适时适地的提倡
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如军事体操、柔软体操、器械操、民间舞蹈、拳术、打球、赛跑、赛马、游泳,务求使之普及到军民中间,造成风气,养成习惯,经常进行。
”[16]通过舆论引导,思
想教育等多种形式,倡导群众体育,突出体育的大众性、参与性。
二是在体育内容方面,采用
喜闻乐见的形式,军民军地互动。
无论是机关、团体、学校、军队还是农村,都会利用战争和
工作学习之余,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
军队每天除了必要的军事操练外,为提高
官兵体育锻炼的兴趣,还经常增加一些大众体育项目,甚至将体育游戏活动和其他文化活动结
合起来开展。
地方群众也模仿军队的方式开展赛跑、跳高、跳远、下棋、捉迷藏等简易的体育
活动。
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各级各类部门开展的体育运动会上,大多数都是军民共同参与,
同场竞技,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全民的体育运动。
2.3 军事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
为了检阅军事体育训练的效果,交流军民军事训练、文体活动方面的经验,提高军民开展
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增强军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常性地开展各
种体育竞赛活动。
在苏维埃革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1930~1934年仅中央苏区开展的较为正
规的体育竞赛就有:篮球比赛50次,足球22次,乒乓球20次,百米跑22次,跳高38次,跳远33次,刺枪14次。
[17]即便在红军长征途中,一般在各纪念节日或部队休整期间、主力红
军会师时也会举行各种体育竞赛。
如红四方面军,不仅在军中设立了红场委员会领导文娱体育
活动,还经常进行以加强战术训练为基础内容的体育竞赛。
1936年5月间,红四方面军就多次
举行运动会。
5月1日举行“五一”运动大会,比赛项目除球类、田径外,还有跨越障碍、刺杀、投弹、骑兵表演以及识图、测距、识别和利用地形地物、搭帐篷比赛、工兵架桥表演等。
5月底,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又召开运动会,学习打骑兵、班的队形变换、抛手榴弹、打拳、劈刀等,差不多同时,红五军召开运动会,比赛项目有刺花枪、劈刀、轻武器分解结合、拔河、打
篮球、唱歌等。
抗战时期,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仅陕甘宁边区就举行了“五一”
运动大会、“五卅”运动会、“八一”运动会(1937年);延安首届青年节运动大会(1939年);延安“三八”运动大会(1940年)以及延安“九一”运动大会(1942年)等等一系列重要体育竞赛。
不少体育运动大会本身就以军事体育运动会命名,几乎所有的运动会在项目设置
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军事体育运动的内容。
通过体育运动竞赛,彰显了“体育运动军事化”的时
代内涵,丰富了军民的文体生活,激发了军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进一步推动了军民体育活
动的深入开展。
3军事体育活动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军事体育是在革命战争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军事体育的最终目
的是服务并服从军事斗争的需要。
军事体育活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残酷的军事斗争需要广
大官兵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掌握过硬的军事技能。
通过军事体育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
训练,培养广大官兵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掌握与战斗相关的技能,使之能够经受任
何艰苦战斗环境的考验。
体育与战争的紧密结合,既推动了军事体育的发展,更增强了部队的
战斗力。
军事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战争年代的体育活动是一场全民的体育运动,军队、机关、学校、群众积极投入,党政领导、部队官兵、农民甚至儿童团广泛参与。
军事体育与一般体育项目相互补充,体
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相互结合。
大众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为军事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军事体
育的开展,更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军事化。
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尤其是举办各种比赛,军民踊跃参加,既强健了体格,又提高了军事技能,丰富了文化生活,密切了官兵、军民、干群关系,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设事业和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在战争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的军事体育活动是中国体育史
上的光辉篇章,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对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军事体育事业的发展
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斯顿.“五卅”赤色运动大会的总结[R]. 青年实话,1933-06-11,(21).
[2] 谷世权等主编.中国体育史[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1:421.
[3] 新华日报,1942-09-09.
[4] 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108.
[5] 《中共中央东南局》编辑组编著.中共中央东南局(下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692-693.
[6]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第四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88.
[7] 新四军战史编辑室.新四军战史[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31.
[8]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部分(上)[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7.
[9] 金希明.革命战争时期的陇东中学体育[J].甘肃体育文史[2],1986,(6).
[10] 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管编.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七辑)[2],内部资料,77.
[11] 曾飙.苏区体育资料选编(内部资料)[Z]. 合肥:安徽体育史志编辑室,1985:268.
[12] 张爱萍.认真改变我们的军事教育方式[J]. 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193.
[13] 曾希圣.七师的抗日战争[J]. 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231.
[14] 马海德.忆延安时期的体育生活[J]. 新体育[Z]. 1980,(8).
[15] 童大林.我们的体育运动是战斗性群众化的[J]. 解放日报,1942-09-05.
[16] 朱德.祝九月运动会[J]. 解放日报,1942-09-02.
[17] 曾飙.苏区中央机关体育一瞥[J]. 苏区体育[Z].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