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部编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篇】新部编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读文段,做练习。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
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1)蚂蚁队长是怎样处置掉下来的奶酪渣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小蚂蚁们的劲头比刚才更足?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3)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答案】(1)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3)喜欢。
蚂蚁队长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力其他的蚂蚁。
【解析】【分析】(1)、(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3)喜欢。
蚂蚁队长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力其他的蚂蚁。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等呀,等呀,闷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小熊一起床就感觉到很凉快。
小熊出生不久,还没有见过秋天呢。
听妈妈说秋天来了,它就高兴地对妈妈说:“我要出去找秋天。
”
小熊离开家,前面有一片树林,它走到小树边问小树:“喂,小树,秋天在哪里?”小树没有回答,只是抖抖身体,让落叶在风中跳起舞来。
小熊又问树林边的高粱:“高粱,你快点告诉我秋天在哪里?”高粱没有回答,只是涨红了脸,低垂着头。
小熊问了许多人,可谁也没告诉它秋天在哪里,它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妈妈:“唉,想出去找秋天,可是谁也不告诉我秋天在哪里。
”熊妈妈一听,和颜悦色地说:“我的小傻瓜,如果你再不注意自己说话的态度和语气,永远都找不到秋天!”
小熊恍然大悟,连忙向外面跑去。
小熊来到草地上,看到一只蟋蟀,它彬彬有礼地问:“蟋蟀哥哥,你好,你能告诉我秋天在哪里吗?” 蟋蟀微笑着说:“秋天就在你身边啊!”说完,它在草地上为小熊唱起了歌,动听的歌声传到很远的地方。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①闷闷不乐:________
②恍然大悟:________
(2)小熊去找秋天,它问了许多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蟋蟀。
(3)小树和高粱为什么没有回答小熊的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
①小熊不懂礼貌,小树和高粱不愿意帮助小熊。
②小树和高粱也不知道秋天在哪里。
③小树和高粱想让小熊自己去寻找秋天。
(4)请给短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A. 秋天来了
B. 小熊找秋天
C. 小熊和妈妈
【答案】(1)心里不快活。
;一下子明白过来。
(2)小树;高粱
(3)①
(4)B
【解析】【分析】(1)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①心里不快活。
②一下子明白过来。
(2)小树、高粱;(3)①;(4)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蜡烛看着正在燃烧的蜡烛,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你看,蜡烛通体洁白,不停地燃烧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放射出明亮的光芒。
它的一生是duǎn zàn()的,却又是高尚的。
它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他们从不企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埋头苦干,为培养接班人gòng xiàn ()毕生精力。
一些老师虽然已经到了暮秋之年,但是他们还是如夕阳一样把生命的每一缕光都洒在祖国的繁花嫩叶上。
他们像蜡烛一样,“油不尽,光不灭”,愿在有限的岁月,“燃烧”自己,放出光辉。
我赞美蜡烛,更赞美老师。
(1)看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词语。
(2)“蜡烛的高尚”是指________。
(3)文章中“燃烧”打引号是_____
A. 表示引用语言
B. 表示专用名词
C. 表示讽刺,嘲笑,说反话
D. 表示特殊含义
(4)文章中“繁花嫩叶”是指________;“油不尽,光不灭”中的“油”指________、“光”指________。
(从文章中找出)
(5)找出短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答案】(1)短暂、贡献
(2)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意思对即可)
(3)D
(4)接班人有限的岁月;毕生;精力
(5)反问句: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陈述句:老师的品质正像蜡烛一样。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暂、献”容易写错。
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语意的跳跃、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依据句意可知,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4)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5)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
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1)短暂、贡献。
(2)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意思对即可)
(3)D。
(4)接班人有限的岁月、毕生、精力。
(5)反问句: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陈述句:老师的品质正像蜡烛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
掌握省略号的作用,结合语境仔细分析判断。
(4)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5)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
4.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①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甲)有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乙)初夏,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丙)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
②小城的公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
上总是坐满了人。
③小城的街道也美。
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④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1)将下列短语正确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填序号)
A.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B.一片片红云中
(2)“开得那么热闹”中“热闹”一词说明了()。
A. 小城赏花的人很多
B. 小城的凤凰树很多
C. 凤凰花争奇斗艳,争相怒放
(3)第①②③段分别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画上波浪线。
(4)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庭院的树的?(填序号)
甲句:________ 乙句:________ 丙句:________
A.树的香味浓
B.树开花热闹
C.树的种类多
(5)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填序号)
A. 总结全文
B. 启示下文
【答案】(1)B;A
(2)C
(3)第①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第②段:小城的公园更美。
第③段;小城的街道也美。
(4)C;A;B
(5)A
【解析】【分析】(1)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由上句的“一棵棵榕树就像”可知下句选“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比较恰当。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及选项,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每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句子,然后结合选项加以判断。
(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A;(2)C;
(3)第①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第②段:小城的公园更美。
第③段;小城的街道也美。
(4)C 、A、 B;(5)A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及选项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读小伙伴的习作,学方法。
(二)
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我总喜欢摘下几朵茉莉花放在床头,让阵阵清香伴我入睡。
(1)请把文中描写荣莉花的香味的句子画上横线。
(2)读了这段习作,我知道观察事物,除观察形状和颜色以外,还可以观察________。
【答案】(1)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2)气味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2)气味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_____还有鸟味_____父亲轻声说_____他生怕惊动鸟_____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_____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_____
_____鸟也有气味_____
“有。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在选段的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还有鸟味________父亲轻声说________他生怕惊动鸟________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________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________ ________鸟也有气味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从画波浪线的词语中你能体会到父亲________(A.很好奇B.对鸟特别喜爱),我们还可以从父亲的语言中感受到这一点,如________(找出选文中一到两处父亲的话)。
(4)选段的结尾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A. 表达出“我”内心的庆幸,不然鸟会无法逃脱。
B. 父亲了解鸟,而且喜爱鸟,所以不伤害鸟。
C. 父亲因为喜爱鸟,而放弃了做猎人。
【答案】(1)“;。
”;,;。
;,;。
;“;?”
(2)“鸟要准备歌唱了。
”
(3)B;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A,B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
”,。
,。
“?”
(2)“鸟要准备歌唱了。
”
(3)B、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 A 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大声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流利)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细心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
打也值得。
”
(1)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大声厉声)________问道(一字不漏流利)________地背了出
听得很________(细心认真)
(2)请用横线画出孙中山回答同学的话,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3)从选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A.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自然就明白了书中的道理。
B. 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问,只有多读多问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答案】(1)厉声;一字不漏;认真
(2)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同意。
因为学习就是要动脑思考,勤学好问,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
(3)B,C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厉声、一字不漏、认真
(2)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同意。
因为学习就是要动脑思考,勤学好问,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
(3)BC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8.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澳大利亚著名的菲利浦岛,因为有仙企鹤登陆的奇观,所以成了一处游览胜地。
②仙企鹅是一种稀罕的鸟,它小巧玲珑,饶有风趣,无论谁见了都觉得可爱。
它进化了的短小双翼,不能带动身躯在天空中飞翔,却能在水中游泳。
它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加上它那洁白的胸脯和深灰色或黑色的背部和头部,活像穿着燕尾服的西方绅士。
③夕阳西下,海滩上人山人海,大家有序地站在海滩的两边,海滩上留下了一条通道。
岸上配有的照明灯一亮,就可看见第一只仙企鹅出现在惊涛骇
浪之中。
这个“总领队”首先游到岸边,在海滩上左顾右盼一番,然后回头引领“众兄弟”大摇大摆地鱼贯上岸。
每队约有50只,在后面排成三列纵队,整整齐齐,像训练有素的士兵。
队伍排好后,总领队“嘎嘎”一声令下,全队开步走,直奔海滩沙丘。
第一队登陆后,第二队接踵(zhǒng)而至……
④夜深了,人们久久不愿意离去,以惊奇的目光看着一队又一队的仙企鹅在这里登陆。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鱼贯上岸”的意思是________,文中与它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
(3)仔细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仙企鹅是一种能在海洋中生存的鸟类。
②在朗读短文第②段时语气要亲切,速度要稍快。
③短文主要写了仙企鹅的样子及其登陆的情景。
(4)仔细读短文第②段,这一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5)短文第③段主要写,短文中的“总领队”指的是________,“众兄弟”指的是________。
(6)如果让你为菲利浦岛仙企鹅登陆这个奇观写一句旅游宣传语,你会怎么写?
【答案】(1)仙企鹅登陆
(2)像游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上岸;接踵而至
(3)正确;错误;正确
(4)仙企鹅是一种稀罕的鸟,它小巧玲珑,饶有风趣,无论谁见了都觉得可爱。
(5)仙企鹅是先登陆;第一队仙企鹅紧随在第一只仙企鹅后面,第二队接踵而至……
(6)略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相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速度要稍慢。
③正确。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6)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宣传语,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宣传语的特点,主题突出,字数简洁,活用修辞,语言要温馨委婉。
故答案为:(1)仙企鹅登陆
(2)像游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上岸、接踵而至。
(3)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4)仙企鹅是一种稀罕的鸟,它小巧玲珑,饶有风趣,无论谁见了都觉得可爱。
(5)仙企鹅是先登陆、第一队仙企鹅紧随在第一只仙企鹅后面,第二队接踵而至……
(6)略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设计标语语言要简练,紧扣宣传主题。
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怕”的哲学
南怀瑾
古时有一位太子,声望已经很高了。
可他还要去周游列国,以提高自己的声望。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乡下老头儿,要求见太子。
他腋下夹把破雨伞,言不压众,貌不惊人,但自称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帮助君王平天下。
通报以后太子召见,这老头儿说,听说你要周游列国,但就这样去不行,你要拜我为老师,要处处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上位要让我坐,这样你才能成功。
太子问他,这是什么道理?
老头儿说,我以为你很聪明,一点就透,你______(果然、竟然)还不懂,可见你笨。
现在我告诉你,你是太子,出去绝对不会坐次要的位置;而你的声望已经这样高了,此去也不会再增加多少。
如果带上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子,并处处恭维我,那么大家对你的认识就不同了,他们会认为你很了不起。
第一,你礼贤下士,非常谦虚。
第二,这糟老头子的肚子里究竟有多大的学问,人家搞不清楚,对你就更敬畏了。
如果使各国对你产生了这两种认识,你就成功了。
这位太子照他说的做,______(果然、竟然)成功了。
这不只是一个笑话,由此可读懂人生。
有时候,把好位置让给别人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子,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也是一种哲学。
一个有思想哲学信仰的人,;而一个无所畏惧的人,。
(选自《论语别裁》)(1)选出文中横线上运用恰当的词语。
(2)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填序号)
①周游列国()
A.圈子,环绕。
B.普遍,全面。
C.星期。
②言不压众()
A.从上面加力。
B.用威力制服,镇服。
C.逼近。
(3)文中的横线上填哪句话最合适?(在文中填序号)
A.不会轻易成功
B.其成就绝对不凡
(4)老头儿要求太子怎么做?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
(5)“君子三畏”的道理指的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答案】(1)竟然;果然
(2)B;B
(3)B;A
(4)你要拜我为师,要处处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上位要让我坐。
(5)有时候,把好位置让给别人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子,是很有必要的。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竟然:我真没想到。
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2)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①周游列国:指走遍各地。
周:普遍,全面。
②言不压众:压:用威力制服,镇服。
(3)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4)、(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竟然;果然
(2)B;B
(3)B;A
(4)你要拜我为师,要处处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上位要让我坐。
(5)有时候,把好位置让给别人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子,是很有必要的。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4)、(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10.课外阅读。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到处是由高大的落叶构成的林海。
在林区众多的植物中,有杜香、山丁等人造板的好原料,也有黄芪、沙参等极好的药材,还有那遍布山岭的各种各样的野花。
大兴安岭的动物种类也是繁多的。
既有黑熊、梅花鹿等大型的珍贵动物,也有紫貂、雪兔等珍贵的毛皮动物。
此外,鸟类有一百多种,其中飞龙是珍禽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