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祛除(qù)宦者(huàn)龌龊(wò)缪贤(Miào)
B . 列观(guàn)赝品(yàn)装帧(zhēng)驽(nú)
C . 岿然(kuī)渑池(Miǎn)睨柱(nì)诀别(jué)
D . 汤镬(huò)倨(jù)挟制(xiá)袒露(tǎn)
2. (2分) (2018高一上·临海月考)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廖的雨巷
B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C .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D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3.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你这人真没本事儿,连个牲畜都________不了。
②他每次回故乡时都要给父母带些白糖,好像是为自己童年时犯下的过错________。
③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反正我不想和你________了。
A . 降伏赎罪分辩
B . 降服服罪分辨
C . 降伏服罪分辩
D . 降服赎罪分辨
4.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 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士大夫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写人“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B . 据悉,“胡润榜”的评价指标包括企业就业人数、员工权益保护、公益事业透明度、纳税金额和慈善金额四个方面(《北京晨报》4月10日)。
C . 于是他在本城惟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
D . 老祥大娘说:“算了吧!兄弟。
一辈子这么过来了,还能怎么样了人家?”
5. (2分)(2016·福建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通过海丝之路走向海外的潮汕人,在一杯功夫茶之后,美美地回味那“九曲回肠、心旷神怡”,故乡的一草一木也由此映人眼帘。
B . 新《广告法》规范了原《广告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公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些广告乱象,在制度层面更加完善、健全、合理。
C . 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D . 阳光学校继承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教育思想,于2014年提出了“率性教育”的理念。
6. (2分) (2019高一上·三明期中) 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字,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 .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 .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 . 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 (2分) (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 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状语后置句)
B .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C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省略句)
D .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判断句)
8. (2分)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福分
B . 无伤也,请辞于军辞谢
C .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竭尽
D .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经历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9. (5分)以“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和修养”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
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因为任何高尚、伟大的品性,归根结底,都起于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和修养。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10. (9分) (2018高二上·河池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到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
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
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
肯定
“删诗说”者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
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经》而少“逸诗”。
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九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
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毖成王一组仅余前半首4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9首,每首8句。
这9首半诗确为《诗经》“逸诗”无疑,因为第1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1首到第9首诗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曰”,是一个有机整体。
既然第1首是《诗经》作品,后8首也必然是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
由两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9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8首“逸诗”文本和9首“逸诗”数目,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
组诗9首被删除了8首,今本《诗经》仅留1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
两个层次的“去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始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开始疑窦。
B . 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C . 用刘向删古籍来类推孔子删诗,可谓另辟蹊径,可惜推测有余而实证不足。
D . 《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问题,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 . 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铺陈了正反面两方面的看法,并加入大量点评。
C .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 . 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方面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 . 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8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品。
C . 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料。
D . 周公儆毖成王诗一共9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11. (20分)(2016·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卖树
胡天翔
晌午了。
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
那是一片白杨树。
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
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
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
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
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
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
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
男人回来了?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
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
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
男人数了两遍,女人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
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啥时去给大柱寄学费?女人问。
吃过饭就去。
男人说。
嗯,都开学半个月了。
孩子都催了几次了,说班上只有他们几个农村的没交了。
女人说。
吃饭吧!男人在井台边的水盆洗脸洗手。
女人进了灶屋,去盛饭,捞面条。
吃过饭,男人拉开堂屋东边桌的抽屉,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找到大柱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
四十六张“大团结”,男人数了三十张,用烟盒纸卷住,又塞进了帆布兜,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
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
洗碗刷锅,女人端了一大盆麦麸子水出了院子。
“老黄”还拴在屋后的树林里。
“老黄”是头老母牛,刚怀上牛犊子。
天热,女人要给“老黄”饮点水。
卧在树阴下的“老黄”看见女人,哞哞叫着站起来。
“老黄”喝着水,牛虻和蝇子却趴在“老黄”的屁股上、腰上吸血,女人一巴掌一巴掌地拍过去,拍死了五六只大牛虻。
盆里的水浅了,“老黄”伸出舌头卷、舔盆底的麦麸子。
女人挠着牛的脖子说:“‘老黄’,明年,你就不能在这树阴下乘凉了。
”
是啊,这些杨树已经卖了。
到了冬天,买树的吴小利就要来锯树了。
这片杨树一共三列、十五棵,还是女人来相看那年种的。
是三月吧,女人来相看。
女人对男人还满意,也不嫌弃作为新房的三间黄泥屋,虽然除了墙根是砖垒的,墙是黄泥砌,屋顶没有一片瓦,铺的是茅草。
只是看到宅子外面光秃秃的,女人要男人栽些树。
栽!栽树!男人的父母说。
男人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
看着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都长出了胡子,男人的父母也心急,成家一个是一个呢。
女人前脚刚走,男人后脚就去林场赊了四十棵杨树苗。
一家人全动手,挖坑,掂水、浇水、培土,天黑之前,四十棵杨树都栽上了。
亲事就这样订下了。
过了年,青麦扬花,二十岁的女人穿着红袄、披着红围巾、坐着娶亲的马车,从小谢庄来到了杨楼,嫁给了男人。
女人先是生了个丫头,取名叫小叶;后又生了儿子,取名叫大柱。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叶和大柱越长越高,四十棵杨树也越来越粗。
大柱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扒旧屋盖新房,架梁、用檩条,男人锯了十棵杨树;小叶出嫁那年,拉院墙盖灶屋,买砖头、水泥,男人又卖了十五棵;四十棵树,就剩屋后的十五棵了。
昨天,这十五棵杨树也卖了。
要给读大学的大柱缴最后一年的学费。
给大柱缴学费要紧,明天去小吴庄拿现钱。
吴小利说。
树叶没落哩,树还长,等冬天我再来锯树。
吴小利说。
不能让树在宅子里白长,多给你一百块钱。
吴小利还说。
树贩子吴小利是真相中这十五棵白杨树了。
日子过得真快啊。
这些杨树已经长了二十八年,都有一搂粗了。
特别是挨粪堆的那一棵,女人张开双臂抱住树干,两条胳膊使劲伸,两只手的中指还挨不到一起。
看到日头偏西了,该下地除草了,女人拿着空盆回了院子。
大柱爹到镇上了吧?女人想。
到了镇上邮政所,男人走进了营业厅。
在一张汇款单上,填了金额,抄下烟盒上的地址,按照惯例,男人会在附言栏里,写上“好好学习、别乱花钱”八个字。
可是,想到大柱明年就毕业了,男人就不想写这句话了。
写什么好呢?男人想了想,写了一句话。
三天后,省城某学院的学生杨大柱收到了一张汇款通知单。
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看到了七个字:屋后的杨树卖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沉寂的气氛,为下文写男人和女人卖树的不舍之情做铺垫。
B . 女人在院子里着急地等着男人回来,是因为男人出去拿昨天卖树的钱很晚没有回来,她在为丈夫担心。
C . 树贩子吴小利说孩子的学费要紧,让男人明天去拿钱,冬天来锯树再加上一百块钱,这些细节说明他是一个通情达理,而绝不是一个追逐利益的人。
D .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写人,如开篇写女人煮面、男人女人数钱、女人喂牛等细节描写,都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
E . “男人”“女人”的称呼使小说具有普遍意义,他们是社会中最底层、最普通的人的代表。
他们几十年来艰难的生活,是千千万万农民生活的缩影。
(2)女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围绕“树”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汇款单附言栏里的七个字结束全文,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12. (16分)(2019·青浦模拟)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鸿门宴(节选)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②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
②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
(2)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 . 跟从
B . 随从
C . 使……跟从
D . 指挥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
(5)结合选文概括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的因素有哪些?
(6)结合第②段的内容分析樊哙人物形象。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3. (6分) (2017高一上·涞水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
①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②驿: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
③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
B . 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
C . 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
D . 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B . “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C . 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D . 本诗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3)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写“思家”的?试分析。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14. (7分) (2019高二下·白城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
《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________,________。
”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3)《论语·为政》中为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说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5. (5分) (2019高二下·舒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考点:
解析:
答案:8-1、
考点:
解析: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答案:9-1、
考点:
解析: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答案:10-1、
答案:10-2、
考点:
解析:
答案:11-1、答案:11-2、答案:11-3、
答案:11-4、
考点:
解析: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答案:12-1、
答案:12-2、
答案:12-3、答案:12-4、答案:12-5、
答案:12-6、考点:
解析: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答案:13-1、
答案:13-2、
答案:13-3、
考点:
解析: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答案:14-1、
答案:14-2、
答案:14-3、
答案:14-4、
答案:14-5、
答案:14-6、
考点:
解析: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5-1、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