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与道家的教育智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为:反身求己.学不学,眦反求约和无为而治。道家教育智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夸仍具有重要的指导
惠卫。
[关键词】逆向思维;遣家;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C.40—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07)06—0039—02
逆向思维最早可以追潮到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中老子 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以“反者,道之动;弱 者,道之用”的理论为出发点,因为事物都是向其对立面发展 的。顺其自然虽显出“弱”的本性,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这唯物辩证的思想,就是逆向思维的智慧。
逆向思维是遵家认识方法沦的基本特征。道家教学中 的逆向而求主要表现为:
一、反身求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我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
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 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 蛮力;“直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 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 量源泉,只有“白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生当自知、白 胜、自强,惟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庄子 在其《杂篇·徐无鬼》中也有过这样的论述:“夫大备矣,莫若 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 以物易己也。反己掰不穷,循吉而不摩,大人之渡。Ⅵ2J在道 家看来,伟大而又完备的,莫过于天地;然而天地根本不求取 什么,却是伟大而又完备的。伟大而又完备的人,没有追求, 设有丧失,没有舍弃,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本性。返归自 己的本性就会没有穷尽,遵循亘古不变的规律就会没有矫 饰,这就是伟大的人的真情。
三、以反求约
孟子在《孟子·离娄下》提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 约也。”【3 J指出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不仅要博学,更要善于由 博返约。博是约的基础,须在博的基础上求约。道家认识沧 则将以反求约推向极致。道家经典多处体现这种思想:“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道德 经·四十一》)。欲求大德、至善、达遵,须与道同俸,致“虚”、 致“无”。故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 始得道”M J(《庄子·知北游》),认为层层否定之后,方能达到 认识的极点。而常人则处于是足非非、繁文缛节的框架之 中,当然就无法得“道”。只有脱去繁杂的思虑、礼数的枷锁. 才能返璞归真,恢复“人性”。凼此.老子主张“以反求约“: “为学日益。为道B损,损之又搅,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 为”(《道德经·四十八》)。为学是指包括读书学问在内的追 求知识的活动;为道是指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活动。老子认 为,学习知识以不断增加和积累为特征,提高精神境界则以 不断减损欲求为特征。因此要“损之又损”。在求学上,也认 为,“少尉褥。多嬲惑“,力求去”小”去“多”。
[4]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 责任编辑:劐升芳
教学师法自然,无为面治,应以“不争而善胜”为籀导思 想,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坚定成功的信念;要讲究教育策略, 以不争而取胜。教育者不急于求成,不越俎代庖,学生方能多 思多问,以心领,求神会,增长悟性;对学生的发展不横加干 预,才能因势利导,长善救失,促进学生的K足发展。教育者 “悠兮,贵其言”,而“功成名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此可谓。太 上之治,不知有之”。这正是班级管理所应追求的至高境界。 无为而至左右逢源、无所不为,为政、成事的辩证法都是如此。
无为,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为而不争”。为而不争,是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有机统一。《札记·中庸》日:“博厚 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如此 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遭,可一言而尽 也。”由此看来,教师要有所作为,就是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 以至于博厚、高明、悠久;在认识事物、分析规律、创造发展转 化的条件上充分作为。有所不为,即在事物发展内力不足, 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时,不强为,不妄为,知和、知常、知足、 知止,不过为不图一时名利而行“短视”之为。
在促进事物的转化上,遒家的一贯主张是:“将欲款之, 柏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周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道德经·三十六》)。。微明”,即一 种看不见的聪明,或深沉的聪明。
在修身养性与日常处事方面,道家认为,“曲则全,枉则 直,窒贼盈,敞赠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 式”(《道德经,二十二》)。有道之人,正是坚守用反的原则, 运用正言若反的方式,而成为天下的范式。道家的这种用认 识的对立面的转化来进行启发教育,是与儒家举一反三、愤 启悱发的正面引导不同的另一种方式。
二、学不学
“道”是道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因此,道家教学为“道” 而非为“学”。老子认为,“为学”与“为道”截然对立,。为学日 益.为道日损”(《道德经·四十六》)。因为,只有进入“无”的 境界,才能得“道”。学、总使人产生了是非曲直的固定观念, 。是非张之,道之所以亏”(《齐物论》)。道家主张“绝学”,但 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绝知智之学,绝“常人之学”,专心致志于 常人所“不学”,顺其自然,达到不学而能的至学境界。其“学 不学”,实为“受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六十四》)。即从众人的“为学”之中解脱出来,复
再次,老子认为.处世的方法要符合“道”的规律。想要 碍到某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某些东西,就要 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准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 到他“弱”开始,等等。
从其基本理论框架看,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反”。逆向而 求,静观事态变化,顺应趋势,借势助推,加速事物发展的自 然进程,不知不觉中,转变势态,胜券在握。
逆向思维体现着道家的人生智慧。老子认为,首先要对 ‘馐”进行认识和把握。这里的“道”即规律,老子称之为“常”。 只有把握了它,才能以一驭万,以不变应万变,—生平安。
其次,老子认为,这种人生之大道,最根本的是‘扳者道之 动”(《道德经·四十》)和“逝日远,远日反”(《道德经·二十五》)。 这里的“反”,一是指“道”本身所蕴涵和具有的两种对立相反 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作为内在活动机制的对立相反的力量 和作用,才使得“道”具有了运动的本性,使其“周行而不殆”。 二是指“物极必反”。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 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这里,。反”实 际上通“返”,即返回之意。老子把返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称之为“复归其根”。之所以要“复归其根”,是为了从根本处 获得新的生命力,重新聚集能量。再次投人到新的一轮循环。
道家认为,圣人。无待”,即不依赖于外界。越人皆务“外 求”,备受其累,却不知“出之弥远,知之弥少”,而道家却努力引 导学生变“外求”为“内观’’,认为“内观…取诸于身,游之至也”,而 “外求”则“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歹0子·仲尼》),道家重视引导 学生追求“不行而能,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的至学境界。
第5期 2(D7年10月
】删of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13aⅡjin Academy 0f Educational Science
No.5
Oct,2∞7
逆向思维与道家的教育智慧
张桂敏
(山东济宁学院,山东 曲阜272000)
[摘要]逆向思维体现着道家的生存智慧,也是道家认识方法论的基本特征。遘謇教学中的逆向思雏主要表
剪
Hale Waihona Puke 张桂敏逆向思维与道家的教育智慧
归自然之本性。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就反映出道家对孔儒 “勤学服志”的教学方式的超越,提出“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 蘸立,定天下之定”(《庄子·寓言》)的主张。
道家的绝圣弃智、绝学,更确切地说,是以逆向反思来批 判异化的圣、智、学,并在批刿中舟华认识——“学不学”。与 之对应,不言之教,不争之争,无为之为,亦不是放弃教育,而 是在于曲而求直,退而求进,其潜伏的心机,积蓄的动力,足 以超越常规,而至“大成”。
道家深得逆向思维之精髓。研究道家的教育思想,对于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老子.遥德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2904.8. [2]老奠编.庄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3. [3]杨启亮.道家教育的现代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6.
五、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的叉一极为重要哲学思想。中国科技史
研究专家李约瑟将其译为“禁Jk违反自然的行为”(池iIli豫
‰imetiontomture)。阴变阳合有其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改 变。事物的变化乃“自化”过程,干预它,便会走向发展的反 面。因此,顺应自然而为,无背道之行,即“无为”,乃治世之 良方,成就事业的关键。
四、正言若反
辩证法的特征,是个“反”字,所以老子运用辩证法于教学 中,也突出一个“反”字。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中,往往蔽于物 之一面,只从一面看问题,而没看清事物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 化的规律。因此,老子在讲道的时候,非常注意把握人们的这 种常规心理,体现在教学中,便常常以“正言若反”的方式来进 行教化.以期打破常规心理,起到独特的启发教学的效果。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冲),其用不 穷。太直若屡,大巧若拙,大辩若谗”(《道德经·四十五》)。 就是说,一个有道之人,最圆满好似欠缺,可是它们的作用不 会败坏,最充实好似空虚,可是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正直好 似枉屈,最灵巧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用“正 言若反”的语言,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有道之人。说明表面 情况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