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
需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
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改造,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
自2000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土地整理项目以来,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区域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作为一种人类对土地系统实施强烈干扰的特殊活动,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必然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来很多实践表明,我国土地整理在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地方甚至由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扰乱了物种生境条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学科视角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提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土地整理在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问题的效应,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点和热点。
尤其随着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继批准和贯彻落实,作为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手段的土地整理工作也已逐步上升到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高度,成为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进行思考和展望,以便为科学推进我国土地整理乃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供更好地支撑和服务。
1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研究1.1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
对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王军等人认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实质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生态合理性的判断,其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生态要素的供给和土地利用的需求,对土地和土地利用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是整理项目立项和实施前的预评价[2]。
郑慧敏等人在分析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类型的基础上,认为土地整理规划环
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它是指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一种方法和制度[3]。
范金梅等则根据目前土地整理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及特征,认为农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应属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基于这一认识,将农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定义为: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农地整理措施的环境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和
综合后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4]。
蒋一军等人认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同于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它更注重开发整理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各因素的影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减少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5]。
通过分析以上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其观点虽有分歧,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①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是为改善土地整理区土地利用条件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②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必须建立在充分分析土地整理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③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识别、分析和评价土地整理的过程与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④要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2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合适的工作程序,以减少评价的盲目性,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对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原则,蒋一军等在论述土地整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坚持的5项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政策性和协调性原则、可
行性原则、全程评价和公众参与原则[5]。
另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了6条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要坚持的原则,即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一致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虽然现在还没有出台正式的有关土地生态环境评价的指导原则,但可持续性
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王兴振,杨子生(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221)摘要: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针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学科视
角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主要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研究、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展望,以期为科学推进我国土地整理乃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综述
Researching Trend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WANG Xing-zhen et al
(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In the past years,many work have been carryied out by many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and made rapid progress in th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ecological valuation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including lots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orical views,we mainly have reviewed and sumarized the studies on the 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land arrangement in our country recently,such as indicators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n the ecology of land arrangement,and so on.At last,some research advices have been advanced,so as to scientifically indict land arrangement and rural land remedi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Key words: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Evaluation;Review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38·
TERRITORY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No.2
文章编号:1003-7853(2012)02-0038-03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发展原则、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于评价的程序,郑慧敏等人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归纳了适合于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3],蒋一军等则在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阶段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5]。
总体上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应包括以下流程:一是分析整理区的土地生态系统现状;二是结合规划方案选取评价因子,设计或选择评价方法;三是进行定量、定性或两者结合进行评价;四是分析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对策。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付光辉等将生态风险评价应用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上,认为通过查找生态风险源,评价项目实施的生态风险大小与级别,可以为项目决策与实施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并将当前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归纳为四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6,7]。
魏秀菊等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中的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利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土地整理的宏观对策[8];艾东等则对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的分析框架,运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整理战略措施[9]。
这些学者的研究,丰富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为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理论借鉴。
2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与方法研究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因此,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方法选用是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
2.1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通过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对成熟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是目前国内学者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选取影响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的有关因子建立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特菲尔法等方法评定参评因子的权重,然后再运用数学模型或公式将参评因子进行量化,最后根据量化结果评定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实用,其关键的一点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刘军芳认为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坚持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原则[10],蒋一军等认为可以从功能评价方面出发来选择评价指标,在筛选过程中要选择最能反应生态环境受影响的方面,资料要易于获取并符合相关要求[5]。
然而由于土地系统的复杂性和我国土地类型的多样性,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大部分学者都是通过选取具体的土地整理项目或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其评价指标体系都是根据其所选案例的具体情况选择的评价因子[11-23]。
所以,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虽简便实用,但其评价因子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建立一直是一个难点。
2.2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界在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的选取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在具体操作时难以避免人为主观性,所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面对这一困境,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引入生态学上的有关理论,从新的视角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总体上有以下几类:
2.2.1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由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所形成及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其实质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这种利益主要分为实物形态生态产品和非实物形态的生态系统功能两大类[24]。
土地整理是一项大量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改造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活动,其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从而使该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发生改变,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对比整理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能够定量评价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
基于此,一些学者将生态服务价值引入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中,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实证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如郑慧敏、王夷平等在分析生态服务价值及在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意义和评价程序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响水县小尖镇土地整理规划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24]。
杨雪婷等以四川雅安市的3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25],田文华、孟庆香等以河南信阳的2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26],付光辉、陆守超以南京市为例[27],运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进行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取得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
2.2.2结合能值理论,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
能值是指某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其核心内容就是将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通过能值转换率转换成同一标准—太阳能值,然后再通过能值/货币比率,将能值用货币形式表示出来。
这是一种将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能量流度量进行对接的有效方法[28]。
土地整理活动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有效耕地面积、灌溉水利设施、农田防护林体系等会产生剧烈的影响,使项目区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必将使其能值发生变化,因此,学者将能值理论引入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以土地整理前后区域产品或服务的自然环境系统的无偿能值投入变化为表征,选取评价因子,建立计算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
赵俊锐、朱道林以山东省淄博市的2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29],常春、金晓斌等以江苏省丹阳市吕城镇运河片区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能值理论建立计算公式,对各所选取的整理区的能值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28]。
胡廷兰、杨志峰则在阐述土地整理内容及分析生态效果评价在土地整理中的地位的基础上,以能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自然环境系统无偿能值投入变化为表征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并构建了评价公式,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30]。
2.2.3结合生态足迹理论,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足迹是指“用生物或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度量一个区域确定人口对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31]。
它包括生态足迹供给和生态足迹需求两方面。
生态足迹需求是指区域人口生存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供给指区域人口实际拥有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即生态承载力。
其方法是将区域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运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折算,从而得出区域总人口的生态承载力。
土地整理将改变整理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改善整理区的生产条件,使整理区的生产能力发生变化,其承载力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将生态足迹理论运用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能对整理前后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价。
陈丹杰、王智勇就
王兴振等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39·
认为将生态足迹法运用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可以定量反映土地整理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规划的科学性,并以信阳市的2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32]。
李文慧、李振国等则以湖南韶山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1~2007年间的土地整理效果进行测算和评价后,指出生态足迹法对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具有重要意义[33]。
费良军等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计算应用到陕西省土地整理工程中,按地貌分区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34]。
2.2.4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类型组成、景观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综合性学科,景观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对象和内容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构决定功能[35]。
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对区域土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因此研究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对其量化,可以据此评价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安晨、刘世梁等就从景观生态学入手,通过对土地整理全过程的分析,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景观生态效应研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认为土地整理融入景观设计和生态保育势在必行,并建议在研究区建立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以获取整理区实时数据,从而为整理区的景观生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36]。
谷晓坤、陈百明则以江汉平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将整理区景观分为耕地、林地、坑塘、农村居民点、道路和沟渠6类,通过运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生态指数,进行了研究[37];曹顺爱、余万军等结合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数学模型定量对比分析整理前后景观格局指数的方法,对龙海市东园镇农地整理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38]。
另外,还有学者将幕景分析法运用到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评价上,建立评价模型对规划前后的自然环境效应进行评价[39]。
总体来说,结合相关理论,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可以较好的对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价,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缺点,其评价结果准确性和客观性较高,但目前运用这类方法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模型还不尽成熟和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我国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开展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时间不长,在一些方面仍存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一套完善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法律制度体系;二是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土地整理前生态环境预评价与土地整理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衔接性不强;四是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缺乏群众参与,特别是整理区农民的参与。
4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思考和展望
土地整理的目标从本质上讲是追求有效耕地面积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而提高耕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耕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思想条件,而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以及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都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另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颁布施行也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规范化树立了榜样。
然而由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涉及因素多的工作,因此,实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还的制度化、规划化和社会化还需进行大量的工作。
4.1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法律制度体系。
首先应尽快加强有关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立法,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提供法律依据。
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条例与部门规章,特别是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规程,从而为全国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宏观指导。
其次,地方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性,要结合当地土地整理工作实际,在国家宏观指导框架下,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具体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制度措施,以具体指导当地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其三,要加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监管,要使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真正成为土地整理工作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4.2深入开展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从长远来看,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顺利推进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环节。
为此,今后应充分借鉴已有成熟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指标标准体系等的有益成果,结合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特殊性,研究建立一套适应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针对目前我国在短时间内无法建立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土地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建议可以在宏观上建立一个评价框架,至于具体的评价因子,可以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取各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土地整理区建立一个评价因子数据库,以供各地区在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时进行参考。
4.3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预评价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衔接机制。
鉴于目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大部分是定性研究的现状,今后应加强土地整理实施后的生态环境效益定量性评价,整理项目前后的生态环境评价所采用的方法要一致,使评价的结果具有纵向可比性,并且形成一种长效评价机制。
这既有利于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方法的改进,也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4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机制,更好地提升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横向上,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多元参与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让广大专家学者、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和农村群体或个人特别是整理区农民全面参与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中去,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议,发挥集体智慧。
从纵向上,让公众全程参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提升公众参与的深度,让广大群众在评价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王军,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案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3):363~367.
[3]郑慧敏,刘艳,孙华.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浅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6):64~67.
[4]范金梅,王磊,陈原,张海峰.关于中国农地整理中预测性环境影响评价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74~77.
[5]蒋一军,于海英,王晓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131~134.
[6]付光辉,刘友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风险评价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7,6(2):19~22.
·40·王兴振等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