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某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月考(9月)生物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肥城市某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月考(9月)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喜食荔枝的李明通过调查,发现烟台市内竟无一棵荔枝树。
影响其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水分
B.温度
C.光照
D.土壤
2. 生物社团拍摄的生态系统照片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B.
C. D.
3. 猫和猫头鹰都能在夜间活动,它们特别大的眼睛使其获得最佳的夜间视力。
这说明
A.它们都喜欢在夜间捕食老鼠
B.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眼的结构与环境相适应
C.它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D.它们都在一条食物链上
4. 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
B.鹿遇敌害快速奔跑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沙漠中生活的植物根系非常发达
5. 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C.蚯蚓改良土壤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6.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7. 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考察校园周边某生态系统时,记录到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应包括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如果被重金属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猫头鹰
C.此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和分解者一起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D.猫头鹰与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8. 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A.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9. 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A.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B.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
C.纸盒底部都铺细干土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
10. 下列选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C.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1. 小明在家里花瓶的积水中发现孑孓(蚊子幼虫)大量浮在水面,他推测这种现象跟空气或光线有关,于是设计了下表实验方案(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
A.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
B.甲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空气对孑孓的影响
C.甲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孓的影响
D.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实验误差
12. 下列有关生物和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生产者只能是绿色植物,它们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俗语所代表的食物链是“虾米→小鱼→大鱼”,食物链的起点可以不是生产者
D.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人有责
13. 假定在一个由草、兔和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狐消灭了,则表示兔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是()
A. B. C.
D.
14.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现象与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似的是()
A.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B.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C.温带的野兔能随季节换毛
D.莲藕的茎和叶是中空的
15. 当池塘受到轻微污染时,它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此现象说明池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池塘被污染之后能恢复原状,因此人类可以随意将污染物排入池塘
C.池塘自身净化作用的大小与其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D.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生态系统就会失调
16. 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食物链,此时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的数量变化是( )
A.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D.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17. 在“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A.草
B.鼠
C.蛇
D.鹰
18. 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总能量比例图如下,若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对间内丙的数量交化曲线是()
A. B. C. D.
19. 下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食物链较长
B.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多
C.生物种类较少
D.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20.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该生态系统受到有毒物质污染,则鹰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
B.最短的食物链是合欢树→介壳虫→寄生蜂→黄雀→鹰
C.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该食物网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合欢树
二、综合题
2019年4月28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隆重开幕。
习主席与世界达成绿色约定,向全球发出绿色宣言:“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图甲是某校生态保护志愿者在研究某草原生态系统时绘制的碳循环模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B、D分别代表________。
(2)图甲中过程③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
(3)请写出图乙中,理论上猫头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4)图乙中猫头鹰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___个。
(5)外来因素干扰严重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危机。
说明生态系统的
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6)“嘱托重如山,践诺须躬行”。
为保护美丽地球家园,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做?________(答对两个方面得1分,错一项不得分)。
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
生态系统模型。
请回答:
(1)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________。
(2)该模型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
为加快生态安全建设,某市以建设“绿色城市”为主线,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路径。
下图一为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使图一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标注的生物外,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
→X→蛇→猫头鹰”,X代表________。
(3)图一所示食物网中既属于竞争关系又属于捕食关系的生物有蜘蛛和青蛙,还有________;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
(4)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人的关键作用。
如图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有________。
图中的消费者,体内没有脊柱的是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共包含________条食物链,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________。
(3)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鸟与昆虫之间是________关系。
(4)某地农田周边的树木被乱砍滥伐,鸟的数量骤减,昆虫数量剧增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这说明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________部分。
(2)牛与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细菌、真菌能将牛和草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________。
(4)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如图一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瓶,瓶中装有水草、小鱼、田螺和河水、砂石等,图二是生
态瓶中不同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
(1)这个生态瓶可以看作是一个________,瓶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
(2)图二中A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A代表的是生态瓶中的________。
(3)图二中的C可以分解A、B体内的________,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所以C是分解者。
(4)生态瓶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_______流动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山东省肥城市某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月考(9月)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答案】
B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
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
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解答】
荔枝在南方生长得很好,在北方生长不好。
主要是南方、北方温度不同造成的,荔枝
是热带水果适宜生长在高温的南方,北方
温度低不适宜荔枝的生长,故烟台市内竟无一棵荔枝树,主要是温度不同造成的。
故
选B.
2.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个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人类过度的
开采化石资源,破坏了环境,过度的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
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
人类对森林的滥
砍乱伐,对动物的滥捕乱杀,都能对生态平衡带来破坏。
【解答】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同野生植
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
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故A不符合题意;淡水生态
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
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
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
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
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湿地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
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
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
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
面起着重要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森林生
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
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
【答案】
B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解答】
猫和猫头鹰的视力很敏锐,在光线很弱甚至夜间也能分辨物体,而且猫和猫头鹰也特
别喜欢比较黑暗的环境,它们的生活习性
和眼的结构与环境相适应。
故选B。
4.
【答案】
C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
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竹枝)的一种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鹿遇敌
害时快速奔跑,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故B不符合
题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是白蚁在大堤
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沙漠中的植
物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到深处和远处的水分
,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答案】
C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仙人掌叶特化为刺、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都是生物适应
环境,ABD错误;
蚯蚓改良土壤是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6.
【答案】
D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
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
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一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解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
、土壤等,A正确。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
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
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
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
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B正确。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的生
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
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D错误。
7.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生
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应包括分解者,A正确;
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的积累,其浓度也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
增加,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的有害物质最多,B正确;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此食物网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C错误;猫头鹰与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8.
【答案】
C
【考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需要结合对照实验
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
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故B错误。
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如鼠妇数量、光照、湿度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以避免偶然性,故A、D错误,
C正确。
故选C。
9.
【答案】
B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才行,
而该生物小组探究的是水对鼠妇生活的影
响,所以变量应该是水。
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水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
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
【解答】
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
小明所要探究的是“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水,就要设置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
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
所以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某生
物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设计。
底部应一半是湿土一半是干土形成对照,为了避免偶然性,用2只鼠妇太少,10只鼠妇不需修改
,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目的是保持变量唯一,此修改是正确的。
故选B。
10.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由生物部分和非
生物部分组成。
前者包括生产者--植物、消
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后者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答】
A、一片森林中的树木,只是生产者,没有动物、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
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
正确;
B、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缺少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正确;
C、一块农田上的所有生物和阳光、空气和水等,即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
系统,C正确;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缺少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
生态系统,D不正确。
故选C.
11.
【答案】
D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
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解:A.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
所以,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A正确。
B.甲细密铁丝网竖放,孑孓可以、乙细密铁丝网横放,两组对照,可以研究空气对孑
孓的影响,B正确。
C.甲丙两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孓的影响,C正确。
D.在实验测量中,出现误差是难免的,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偶然性,但是
不能避免实验误差,D错误。
故选:D。
12.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解析】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前者包括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后者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等。
(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
吃的一方。
【解答】
生态系统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
、温度等。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缺少
非生物部分,A错误;
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不单指绿色植物,B错误;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正反应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与此有关的一条食物
链:水草→虾米→小鱼→大鱼,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C错误;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
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保护生物圈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
的责任和义务,D正确。
13.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
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解答】
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
多而减少。
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
而减少。
可见D符合题意。
14.
【答案】
A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
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
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
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
境的影响。
【解答】
A、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
B、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是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体现了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不符合题意。
C、温带的野兔能随季节换毛是为了适应气温的变化,体现了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不符合题意。
D、莲藕的茎和叶是中空的有利于根的呼吸,体现了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不符合题意。
15.
【答案】
B
【考点】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解析】
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一个
动态的平衡。
【解答】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维
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这个自动
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
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受到破坏的生态平衡,很难恢复原样。
池塘受到轻微污染之后
能恢复原状,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
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生态系统就会失调,所以人类不能随意将污染物排入池塘,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16.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
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由直方图确定,丙表示生产者,甲表
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从而获得解题信息。
在生态
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
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甲次之,其次是乙,丁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
所以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丙→
甲→乙→丁;在该食物链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
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故选D。
[学科网考点定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7.
【答案】
A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 -20%的能量能够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