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欧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
现在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从发展型企业向成熟期的转变,怎样才能真正变成百年老店,这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问题。

希望通过对欧、美、日企业的对比,谈谈中国企业应该学习怎样的管理方式。

我们可以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政府的就业政策与企业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美、德、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

在美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企业CEO在整个战略决策和企业使命中担当重要角色。

在美国大企业中,CEO主要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从公司治理结构中可以看到CEO的影响力。

在日本和欧洲公司,CEO是没有这么大权力的。

在评判CEO业绩时,美国企业注重绩效,甚至是短期绩效。

如果在一段时间中CEO达到一定业绩,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励,如果达不到原有业绩目标,就可能受到批判。

美国公司治理以股权、期权作为激励手段,但德日企业则不同。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点是平衡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这似乎与中国企业类似,所以在上市过程中,中国企业可以更多的从德国公司借鉴经验。

德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比美国企业小得多,股权激励比较弱,这就产生了跨文化管理的问题。

我认为,德国公司的管理机制比较值得中国公司借鉴。

德国公司的监督机制是采取两层分立的,企业员工可以派人对企业管理层监督,这也对中国企业如何发展自己的公司治理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总裁如何能稳定、长期发展企业,避免短期股票期权波动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可以学习德国企业的经验。

通过对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对比可以发现,美国公司的董事会以外部董事为主,安然公司80%以上的董事是外部董事,而丰田公司几乎100%董事都是来自公司内部,但历经多年发展之后,安然毁掉了,丰田仍然往前走,并且可能超过通用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厂商。

日本企业比较重视利益群体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既定战略执行到底。

中国公司采取独立董事的形式,但是很多独立董事是受大股东影响的,所以很难对公司决策发挥实质性作用。

日本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公司之间相互持股,银行可能持有本国很多大公司的股份,这样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日本在这方面的改革相当无力。

与德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相比,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对疲软,所以中国企业可以从日本企业那里得到很多教训。

但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日本企业注重经理长期业绩表现,并且对人才尊重,这是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

在人力资源方面,美国强调CEO决策至高无上,一旦CEO被选拔后,董事会作用相对减弱。

CEO的理念、决策能力、领导视野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这很容易使公司在发展中产生误差。

不过,美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强调专业化分工和绩效评估体系,这种优胜劣汰的体系是值得学习的。

与美国企业不同的是,日本企业内部采取粗犷的分工体系,这种粗犷的分工可以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协调组织内部的管理,使企业比较灵活应付所遇到的问题,
德国企业受制于政府、工会和各种监督力量。

正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在管理中的制约作用,德国公司对人才非常重视。

以西门子为例,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西门子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

西门子德国总部的员工可以从16岁开始接受培训,并一直在公司工作到四五十岁。

这些员工对整个德国企业的熟悉程度、忠诚程度、稳定性均高于其他国家的公司。

并且,德国的教育体系重视学以致用,重视把工程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使得德国公司能制造出更加精密的产品。

在政府就业政策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美国政府法律规定相当细腻,这是为什么美国企业中很多人力资源总监毕业于美国法学院,也是美国企业中政府的影响力代替了工会影响力的原因。

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公司中有工会的比例为49%-50%,现在低于1 2%,这说明政府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美国,股东利益确实高于一切,尽管很多企业谈社会责任感,如果股东利益走下坡路,董事会照样会把现有CEO替换下来。

总之,在德国、日本和美国企业中,美国企业最强调绩效,在绩效指导下按照规则办事。

不过,美国公司采用的股票期权激励仍是管理争论中的焦点。

虽然我个人不同意
全员期权,但是公司对重要管理者给以期权激励,使之感觉自己成为公司一部分,并将个人利益和公司结合,这是管理的创新。

不过,由于美国公司过分强调短期利益,放弃了长远目标,这就使美国企业的短期行为可能产生长期性的问题。

我想起《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说的一句话,“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措施可能是我们企业明天灭亡的原因”。

这是很重要的启示。

美国公司中,CEO权力过分集中。

CEO是董事会的关键人物,再加上美国公司强调专业化的团队,不同于德国和日本企业所强调的内部沟通,这就使美国公司更容易发生长期性决策失误。

在长期性战略方面,德国企业是绝对出色的,因为它的长期性战略不受制于任何外界因素,特别是不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与此同时,德国企业的长期性战略并不妨碍其应对变化的环境。

西门子就像坦克,一边向长期性目标前进,一边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我认为,无论德国管理、美国管理还是日本管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体系,也没有最佳的管理模式,只存在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体系受到人文环境、行政制度、市场环境的制约。

管理随着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

所以管理涉及理念、文化、行业、组织员工的特征,这些对于我们学习欧洲管理,评判美国管理很有好处。

管理是在博弈中达到平衡的,今天的管理方案可能是明天问题所在,所以如果以系统思维理念对待管理,看似简单的管理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企业的特殊情况,包括经济、市场环境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工业行业的生命周期特殊性等。

在美国企业、日本企业、德国企业中,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
我认为,首先,中国企业需要根据特定的人文环境,改革激励机制,借鉴美国的绩效管理和绩效文化;其次,中国上市公司应该学习德国企业严谨的品质,在财富论坛上,德国宝马公司CEO谈到,宝马向不同地区市场提供同等质量的产品,通用汽车CEO则提倡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中国企业需要向市场提供更优秀品质的产品,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再者,中国企业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培训机制。

在学习欧美企业的同时,我也总结了中国企业的四大优势:发财致富的激情动力,赶超先进的学习精神,应付变化的灵活行为,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

我相信,中国人的热情+灵活,加上美国人的激励+绩效,德国人的技术+质量,日本人的团队+培训,中国企业的强盛势不可挡。

《向欧洲学习管理》部分节选杨壮北大国际MBA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