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
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
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
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
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
”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夭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
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后晌午,挑担人来了。
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
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
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
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
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
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
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
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吼还解决不了问題、那就一拍。
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
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
尨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
”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逄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
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
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
这一年,我六岁迷瞪睩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逵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
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須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
”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
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
点。
D.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2. 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3. 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胡桃云片
丰子恺
凭窗闲眺,想觅一个随感的题目。
说出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今天我对于展开在窗际的“一·二八”战争的炮火的痕迹,不能兴起“抗日救国”的愤慨,而独仰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甜蜜地联想到松江的胡桃云片。
也想把胡桃云片隐藏在心里,而在嘴上说抗日救国。
但虚伪还不如惭愧些吧。
三四年前在松江任课的时候,每星期课毕返上海,黄包车经过望江楼隔壁的茶食店,必然停一停车,买一尺胡桃云片带回去吃。
这种茶食是否为松江的名物,我没有调查过。
我是有一回同一个朋友在望江楼喝茶,想买些点心吃吃,偶然在隔壁的茶食店里发现的。
发现以后,我每次携了藤箧坐黄包车出城的时候必定要买。
后来成为定规,那店员看见我的车子将停下来,就先向橱窗里拿一尺糕来称分量。
我走到柜前,不必说话,只需摸出一块钱来等他找我。
他找我的有时是两角小洋,有时只几个铜板,视糕的分量轻重而异。
每月的糕钱约占了我的薪水的十二分之一。
我为什么肯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这糕店呢?因为这种糕实有使我欢喜之处,且听我说:
云片糕,这个名词高雅得很。
“云片”二字是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
其白如云,其薄如片,名之曰云片,真是高雅而又适当。
假如有一片糕向空中飞,我们大可用古人“白云一片去悠悠”之句来题赞这景象。
但我还以为这名词过于象征了些。
因为糕的厚薄固然宜于称片,但就糕的形状上看,“云”字似觉不切。
这糕的四边是直线,四根直线围成一个长方形。
用直线围成的长方形来比拟天际缭绕不定的云,似乎过于象征而有些牵强了。
若把“云片”二字专用于胡桃云片上,那么我就另有一种更有趣味的看法。
胡桃云片,本是加有胡桃的云片糕的意思。
想象它的制法,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里,做成一段长方柱形,然后用刀切成薄薄的片。
这样一来,每一片糕上都有胡桃肉的各种各样的切断面的形状。
胡桃肉的形体本是非常复杂,现在装入糕中而切成片子,就因了它的位置、方向及各部形体的不同,而在糕片上显出变化多样的形象来。
试切下几片糕来,不要立刻塞进口里,先来当作小小的画片观赏一下。
有许多极自然的曲线,描出变化多样的形象,疏疏密密地排列在这些小小的画片上。
倘就各个形象看:有的像果物,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兽。
就全体看:有时像蠹鱼钻过的古书,有时像别的世界的地图,有时
像古代的象形文字,然而大都疏密无定,颇像现在窗外的散布着秋云的天空。
古人诗云:“人似秋云散处多。
”秋天的云,大都是一朵一朵地分散而疏密无定的。
这颇像胡桃云片上的模样。
故我每吃胡桃云片便想起秋天,每逢秋天便想吃胡桃云片。
根据我这看法而称这种糕曰“胡桃云片”,岂不更为雅致适切、更有趣味吗?
松江人似乎曾在胡桃云片上发现了这种画意。
他们所制的糕,不像别处的产物似的仅在云片中嵌入胡桃肉,他们在糕的四周用红色的线条作一黄金律的缘,而把胡桃的断面装点在这缘线内。
这宛如在一幅中国画上加了装裱,或是在一幅西洋画上加了镜框,画的意趣更加焕发了。
这些胡桃肉受了缘的隔离,已与实际的世间绝缘,不复是可食的胡桃肉,而成为独立的美的形体了。
因这缘故,松江的胡桃云片使我特别欢喜。
辞了松江的教职以后,我不能常得这种胡桃糕,但时时要想念它——例如今天凭窗闲眺而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的时候。
读者也许要笑:“你在想吃松江胡桃糕,何必絮絮叨叨地说出这一大篇!”不,不,我要吃糕很容易:到江湾街上去买两百文胡桃肉,七个铜板云片糕,拿回家来用糕包裹胡桃肉,闭了眼睛塞进嘴里,嚼起来味道和松江胡桃云片完全一样。
我想念松江胡桃云片,是为了想看。
至少,半是为了想看,半是为了想吃。
若要说吃,我吃这种糕是并用了眼睛和嘴巴的。
我们中国的市上,仅用嘴巴吃的东西太多了。
因此使我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松江的糕店,又使我在江湾的窗际遥遥地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
我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嘴巴来吃的东西渐渐多起来。
不但嘴吃的东西,身体各部所用的东西,也都要教眼睛参加进去才好。
我又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身体来用的东西也渐渐多起来。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十分简短,却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作者说想写一篇随感,马上就想到了胡桃云片,表现了作者对胡桃云片的喜爱之情。
B. “说起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且听我说”等语言,极富生活气息,同时也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C. 文章中引用了古人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现云片之名“高雅”,生动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使文章更有韵味。
D.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用“我希望……我又希望……”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愿望。
5. 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画家,其散文也充满画面感,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6. 有人说《胡桃云片》里藏着一个“恬静淡泊,从容雅致”的丰子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知识和信息不断汇聚交融,中西方话语交流日益频繁。
互动交往已经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表达,语言修辞渗透程度逐渐增强,表现出强大的话语力量,对中西修辞进行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
要。
通过对中西修辞进行比较,可以早日实现中西修辞学的相接交融,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古希腊的“雄辩”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异曲同工。
传说西方的修辞最早出现在古希腊。
当时的先贤们奔走于各个城邦社会,通过说服他人、弭平歧见而追求平等、自由。
西方古典修辞的精华是演说、论辩,核心功能就是说服。
而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也涌现了一批流浪圣人、游说者。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这些人分为“儒”“侠”“辩者”“方士”“法术之士”和“隐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
”游说者为了使他的建议被接受,必须用言语打动他人。
“游说”本质上和西方的“说服”相同。
在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的论辩风气同样盛行。
孟子“言仲尼之教,必广为论辩,以折百家”,正是儒墨之辩,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序幕。
墨辩理论不输同时期的西方思想,中国古代名家学派的逻辑和西方思辩形而上学方面的思想一样具有价值。
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先贤都是“辞而优则仕”。
无论是古希腊依靠演说而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英雄的哲辩师,还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合纵之术说动六国,联合抗秦而挂上六国相印的苏秦,或是劝说秦王、离间六国而被“封仪五邑”的张仪,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各种社会互动中获得成功、求取功名。
中西古典修辞在修辞的作用方面高度契合。
鬼谷子和古希腊高尔吉亚都认为修辞的作用是影响灵魂。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鬼谷子》)鬼谷子认为那些懂得修辞术的人,可以控制心气的活动规律,成为精神的主人。
所以鼓舞人心的语言事实上能够激发人们的美德,比如诗歌、散文、演讲等。
高尔吉亚则在其论述的修辞理论框架中指出,修辞作为一门劝说的艺术,犹如大权在握的王公,可以通过言说操控情感、态度和行为。
此外,中西古典修辞的社会功能可谓大同小异。
从因能言善辩而被授予“最优秀希腊人”称号的阿喀琉斯到“即兴演讲的发明者”高尔吉亚,从吕相绝秦、子产献捷、屈完面折齐师、王孙止楚问鼎到触龙说赵太后等历史故事,我们看到了修辞在解决冲突和争端时的作用。
在战乱迭起的时代,说服、论辩作为治国之术和战争同样重要,掌握修辞技巧,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综上所述,中西古典修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是诸子百家的争芳斗艳铸造了中华文明光辉的一页,与同期的古希腊交相辉映,共同惠泽人类的世世代代。
修辞在人类社会具备共同性质:以非暴力手段处理人类冲突、协调人类行动,更新人类观念和思想。
当今世界表现出空前的激荡和分化。
有的国家企图阻止全球化进程,各国利益和价值分歧越发尖锐,世界权力格局发生变动。
何去何从,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提高说服他人、以理服人的修辞能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摘编自郑珺《融合中西修辞长处提升国家话语力量》)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西方古典修辞的精华是演说、论辩,核心功能就是说服,所以古希腊的先贤们奔走于各个城邦,通
过说服他人、弭平歧见而追求平等、自由。
B.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流按高低等级分为儒、侠、辩者、方士等六类,他们是当时穿梭在各国的流浪圣人、游说者。
C. 孟子喜欢辩论,儒墨之辩在春秋战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辩理论、名家的逻辑不逊于同时代的西方,这表明轴心时代的中国论辩风盛行。
D. 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苏秦和张仪因互相争辩而被封官,古希腊的哲辩师依靠演说成为文化英雄,这说明论辩术是中西方那个时代成功的要素之一。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主要从修辞的功用的角度进行论证,几个角度层层递进。
B. 文章引用刘勰著作里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的“游说”和西方的“说服”本质相同的观点。
C. 文章将中西方修辞进行比较,得出两者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的结论。
D. 文章末段提到全球化进程中的阻碍力量以及国家话语权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说服他人、以理服人的修辞能力密切相关。
B. 中国古代的鬼谷子和古希腊高尔吉亚都重视修辞的作用,鬼谷子认为懂得修辞的人同时也具有美德,高尔吉亚认为掌握修辞的人情感丰富。
C. 修辞在人类社会具有用非暴力手段处理人类冲突、协调人类行动等共同性质,而当今世界表现出空前的激荡和分化,修辞可以发挥其作用。
D. 从吕相绝秦、子产献捷等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出修辞具有解决冲突和争端的作用,在战乱时代掌握修辞技巧,或许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下列小题。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泰伯》)
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
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②。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③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④,勿谓知音稀。
【注】①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隐居的贤才。
②吾道非:来自《孔子家语•在厄》,是指孔子感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③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处指綦毋潜。
④“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适,偶然的意思。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称颂太平盛世时代人们纷纷出山应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五、六句是诗人安慰綦毋潜:这次虽未中第,但选择科举之路并非错误。
C. 七、八句写诗人劝慰綦毋潜暂时回家,九、十句描述置酒送别友人时的情景。
D. 最后两句告诉綦毋潜这次落第只是偶然现象,意在激励他切勿灰心丧气。
12. 诗中划线句子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描述“人与道”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孔子表达“不会举一反三,就不再次去教他”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4.《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为《好了歌》作解注,谈谈你从解注中读到了哪些人物的结局,列举三个即可。
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驁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青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5.下图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影像文化委员会的微标,其中徽标左右两边的弧形色块颜色相同,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请写出该标志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2)下而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上联,请写出下联。
上联:教生灵于刀俎人人行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当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机会、选择、困难、金钱、死亡……这其中或喜或悲,有人物、有故事、更有思索。
你能将你所经历的、所知道的、所想到的写下来吗?
要求:1、将作文题目《面临……》补足充完整,可以从材料中选择一个方面,也可以另选某个方面进行写作;2、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是错误的。
孩子们抢夺豆箍本身就是错的,被卖豆箍的人送到派出所,迷瞪眼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了孩子们,并不是要体现他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故选C。
【2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手法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明确人物描写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侧面
描写两大方面,然后在文中找到对人物描写直接描写的地方和相关情节,在找到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或别人对主人公的评价,从而从侧面表现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本文有对迷瞪眼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迷瞪眼抓到人之后先是一瞪,然后再是一吼,言语威严干脆,表明他作为一名警察的刚硬果断。
第九段写到我们落到了迷瞪眼的手里,然后写到龙须巷里对迷瞪眼的传闻,然后在审案过程中“我们”被吓得面如死灰,“挑担人”的脸憋得通红等,通过“我们”和“挑担人”对迷瞪眼的态度,表明他带给人的强大震慑力,属于侧面描写。
文章先写龙须巷对于迷瞪眼的传闻,说他是个狠角色,厄尔后文写到他用拔一周花生这种特殊的方式对我们给予爱护,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他的温暖柔软,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属于先抑后扬。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看所分析的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把握段落的内容,最后从结构、主旨、阅读效果的角度对段落的效果进行分析。
本题分析小说以场景结尾的好处,即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文章的尾段描写了一个温暖的场景,温暖的阳光照进龙须巷,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将眼前的实景和多年前的回忆进行叠加,耐人寻味。
结尾段写到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而文中第二段和而二十五段都写到巷里的这种声音,从结构上来说上下文相互照应,前后相互勾连。
文中最后温暖的场景的描写,清脆的梆梆响声都象征了民风的淳朴,表明在人情温暖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D项,“用‘我希望……我又希望……’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愿望”错误。
最后一段,第一个“我希望”的内容是“并用眼睛和嘴巴来吃的东西渐渐多起来……也都要教眼睛参加进去才好”,表现的是作者对审美的呼唤。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文画面感主要体现在对云片糕的描写上,重点梳理文章第四段到第六段的内容,寻找具有画面感的句子,然后结合常见的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
如“想象它的制法,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里……而在糕片上显出变化多样的形象来”,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想象胡桃云片的制作过程。
“倘就各个形象看:有的像果物,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兽。
就全体看:有时像蠹鱼钻过的古书,有时像别的世界的地图,有时像古代的象形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片糕图案变化多样,富有画面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胡桃云片上画面的形象。
“古人诗云……这颇像胡桃云片上的模样”等,引用诗句,将诗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