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88513_“Thank_you_for_listening.”怎样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hank you for listening.”常用于汉语演讲者所做PPT (PowerPoint )
的结束语,借以表达演讲者的恭敬和谦逊之意。

有人认为这是一句中式英语,实则不然,我亲见英语国家有人使用过。

汉译文常见的有“谢谢您的聆听”“谢谢聆听”之类。

直译为“谢谢您的听”时,感觉节奏别扭,而“谢谢您的聆听”和“谢谢聆听”之类,语体色彩又似有问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又该怎样进行英汉转换呢?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因为听起来平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单独称呼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ry May )的姓氏“梅”时更愿意称作“梅姨”这样的双音节词,而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情感因素。

所以,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水均益提问特雷莎·梅时说:“很多中国人会亲切地叫你‘梅姨’。

你成了大家庭的一员,你喜欢这个称号吗?”这显然是多情了。

汉语语言学家刘丹青说:“这个外号的获得和流行,也许有多重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恰恰只是一个语言学上的原因——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难以成为外国人的姓氏或名字。

”所以,我们把单音节的“张”(姓氏)称为“老张”时显得很自然,而把原本就是双音节复姓的“欧阳”称为“老欧阳”时,就显得格格不入。

也正如把“The room is cold.”译为“这屋很冷”时,其中的“很”主要是帮助“冷”组成双音节增强节奏的,并非表示程度。

当然,对举时使用单音节并不别扭,如“这屋冷,那屋热”。

如果原文写作“The room is very (rather) cold.”,即本来就包含“很”的意思,就只有凭借表现程度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特别”“相当”“十分”“尤其”)来表达程度之高了。

在“谢谢您的听”中,“听”是一个单音节词,所以让人很难接受,因此人们要努力把它变成双音节。

而与“听”组成双音节的用词中就有表示听者态度的“幸听”“善听”“聪听”“服听”“肃听”“顺听”“满听”“醇听”“谨听”“周听”“慧听”“凝听”“潜听”“恭听”“倾听”“聆听”“彻听”“达听”“候听”“受听”“静“Thank you for listening.”怎样译?
文/周领顺1
1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原创者。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届)。

96 词林漫步
词林漫步 97
听”“极听”等,表示听取方式的“倚听”“瞻听”“问听”“督听”“默听”“悉听”“伫听”“旁听”“静听”等,以及表示听后效果的“听随”“听教”“听取”“听知”“听察”“听行”“听采”“听履”“听诉”等,但都是从听者的角度看问题的。

在这些双音节词中,数“聆听”“倾听”“听讲”“收听”最为常用。

“聆听”属于谦词,只能是晚辈、下级、卑者对长辈、上级、尊者发表意见或表达想听的意愿时所使用的客气、尊重的谦词。

你让听众虔诚地听你演讲,难免贻笑大方。

而“倾听”是偏中性的用词,它表示“细心地听取”,虽然中性地指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并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过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听者的态度,自然也不够得体。

至于“听讲”,一是在感情色彩上不够高大,二是演讲者若教师之于学生,显得不够平等。

“收听”则用于专门场合,如借助无线电收听。

用“聆听”虽然能达到节奏的平衡,却带来了语体色彩的问题。

既然我们明白了以上两个道理,现在再回到英汉转换的问题上。

翻译既要求真于原文的意义,又要务实于译文的语境。

直译为单音节词(“听”),会产生佶屈聱牙的翻译腔。

“谢谢垂听”“谢谢俯听”倒是恰如其分,但或不符合习惯,这是因为“垂”“俯”都是以上示下,虽然恭敬了听众,但毕竟在现实的场景中,演讲者在台上而听众在台下。

可采用意译,曲线达意,只要能巧妙地表达出演讲者的自谦态度即可。

比如,“谢谢您的聆听”中“您”的使用,就做到了务实于译文的语境,因为you在原文中没有尊称的形式标记,但其功能意义如此。

所以,表达为“谢谢,耽误了您的宝贵时间”“让您听我长篇大论,实在不好意思”“听我絮叨,真是过意不去”等皆可。

也就是说,只有正确理解了原文真实的意义,才会曲线做出得体的翻译。

在非文学语境和求取功能的语篇中,凸显原文的功能,求的是译文的务实效果。

如果能够“套译”(corresponding),即快速找到译文相同语境中的表达方式,便能快速凸显原文的功能。

比如把“青青的草,怕你的脚”“小草呼唤你我的呵护”“小草青青,脚下留情”“请别打扰小草的梦”等公示语快捷地用“Keep off the grass.”代替,虽然丧失了原文的诗意表达,但毕竟能实现保护草地的最大目的,发挥与原文一样的警示作用,所以准确地讲是“套用”,套用的是目标语相同语境中的现成表达。

套译或套用,是熟悉双语的翻译家最容易想到的做法,但翻译家葛浩文却不经常套用。

他宁愿把“九牛一毛”费力地翻译成one hair from nine cowhides和a single hair on nine oxen,也不简单地置换为现成的a drop in the ocean;他宁愿把“人靠衣裳马靠鞍”费力地翻译成“A man’s known by his
〔转119页〕
法律英语 119
送承诺,且未将同意该附加条款作为条件,合约即成立。

如果合同双方均为商人,则附加条款直接构成合同的一部分,除非要约规定承诺必须符合原要约条款,附加条款使要约的实质内容发生变更,或要约人拒绝新的条款。

投邮主义是指,在符合镜像原则的前提下,承诺一经投至邮筒或者交至电报局即发生法律效力。

承诺不仅可以经投递后生效,还可以通过履行要约中的义务生效。

如果受要约人在收到要约后并未作出承诺,而是将反要约投递至邮筒或交至电报局,只有在原要约人收到反要约,且将书面承诺邮寄或通过电报发出后,才构成对反要约的承诺。

实践中,双方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适用投邮主义原则,且针对即时通信工具发出的承诺,只有当另一方收到后才生效。

在理解镜像原则与投邮主义两个概念时,结合相应案例分析,能够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分析案例时,需要了解案例事实,明确案例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将镜像原则与投邮主义适用到具体事例中,最终得出准确的结论。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接100页〕
clothes, a horse by its saddle.”和“People are known by their clothes, horses by their saddles.”,也不简单地置换为现成的“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如此等等。

这是因为,作为表达型文本的文学翻译,朝原文靠拢是本能的选择,准确地说是朝原文的风格靠拢,毕竟风格是文学家的生命。

而在需要务实的语境里(比如广告翻译),并不以尊重原文语言风格为主,所求的是广告利益的最大化。

与“Thank you for listening.”一致的汉语传统说法是“请批评指正”“敬请指正”“请多提宝贵意见”等。

因此,当PPT最后用上“Thank you for listening.”时,如果一定要翻译,即使套用一句同样语境里中国人常说的话,也符合余光中所主张“既要通天意,又得说人话”的原则。

虽然语言未必对应,但功能却相当。

毕竟,汉语演讲者可能是懂得双语的人,只要听众是中国人,且用汉语陈述,那么符合语境的汉语表达就算得体。

只不过从认识翻译的角度讲,凸显务实效果时,有可能背离钱锺书所讲的“翻译的性质”,从而改变“译者”的身份。

“聆听”之类词语的误用层出不穷,正如赠人著作而请人“拜读”一样,弄错了礼貌的方向,便是陷自己于文化“不义”之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