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2017年 10月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理)
命题人: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016.10
一、单项选择题(34×2=68分,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到答题卷的表格,中并填涂到机读卡上)
1.“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这是清朝大学士纪晓岚写的一副对联,高度练达,既提出做人的要求,又道出人生的境界。
那时读书主要是学习()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法家思想
2.“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常乐”这些说辞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相符( )
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
3.“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穷理格物 D.致良知
4.“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B.孟子的“仁政”
C.李贽“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 D.王夫之的“唯物史观”
5.“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
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该观点在当时的最重要意义
.....是()
A.论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正确性
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有利于宣传神学思想
D.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定
6.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有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但中国古代科技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如: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可见我国古代科技呈现的特点是()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7.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8.前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10.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儒家认为君王是介于人类和自然力之间的……只要他顺应天时,广行善事,他就能维持人与自然间的普遍协调。
因此,认为天灾是由于君王有了过错,这种说法就是合乎逻辑的了。
”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 )
A.孔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
11.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请问被删掉的部分最可能是()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1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13.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14.《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言论当属( )
A.老子——天命思想 B.韩非子——法术势思想
C.孔子——儒家思想 D.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15.“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评价的应是()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明清进步思潮
1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黄宗羲亦说:“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据此可见他们思想的共同进步性在于(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一家之法”
C.要求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D.反对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17.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学说的哲学精华是( )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祸兮,福之所倚,祸之所伏”
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某位思想家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程颐、程颢
D.陆九渊
19.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请欣赏下列四种文字并判断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20.某中学历史课堂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说,穿衣服要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说,统一由上级规定就好。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21.张岱家、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2.“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是人们对古代科技发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和战争场面上的描绘。
这两个历史事实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春秋与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东汉与唐末宋初D.元末明初.
23.图5中围坐在一起的三人从左至右分别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他们正在谈经论道。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本土思想需要借助外来思想发展自己
B.当时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C.儒、佛、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4.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国防军,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言论出自()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25.以下思想主张,具有朴素民主色彩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气者,理之依也”
C.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此乃天下之大害,君而矣”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6.自老子第一个探索宇宙世界本原以来,中国哲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时期,王夫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以下哪个观点能体现王夫之朴素唯物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天法道,道法自然
C.宇宙万物皆生于“两”D.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27.有人评某书法大家常在醉酒后的书法创作神态:“笔飞墨舞,其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犹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与之风格相一致的是下列哪一书法作品()
A B C D
28. 它是世间万物已记熟于胸,任意画之却无不形似,与自然默契相合、浑化合一的最深心灵的表现。
符合这一描述的绘画的主要特点是()
A.崇尚自然 B.形神兼备
C.严谨写实 D.寄兴托志
29.下图6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
图6
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
”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
据此判断该作品的绘画风格属于()
A.风俗画
B.宫廷画
C.文人画
D.山水画
30.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人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雕版印刷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火药
31.2007年9月3日至5日,第五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在山东临沂成功举办。
临沂有着美丽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
这位“书圣”是()
A.王羲之 B.杜甫 C.顾恺之 D.颜真卿
32.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意趣的是()
33.电视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此片取材于当时的一幅著名绘画,该幅画可能是()
A.《女史箴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送子天王图》34.《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爱国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35题16分;36题16分;共32分)
3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王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
材料二: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及各自代表人物。
(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历史根源。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结合所学分析儒家思想能在西汉取得独尊主流地位的主要原因?(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地位、作用的变化。
(4 分)
3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朱熹材料三‚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材料四:在古代,中国人的许多发明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①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和民众教育‛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科普斯《事物的起源》材料五:马克思说:‚预兆欧洲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源于古代中国‛。
它们分别是,②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③导致美洲被发现,因而使全世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而④替欧洲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最强大的推动力。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的核心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两者观点不同说明什么问题?(6分)
(3)据材料四、五的信息,概括指出①②③④所指发明成果是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8分)
惠南中学2017年秋季高二年10月月考
理科历史试卷答题卡2017.10
一、选择题60分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6分,32题16分,共32分)
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思想家及治国主张:
(6分)
历史根源:(2分)
(2)董仲舒主张:
(2分)
儒学独尊原因:
(2分)
(3)儒学地位作用的变化:
(4分)
32.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黄宗羲观点:(2分)
(2)朱熹、李贽的不同观点:
(4分)
说明:
(2分)
(3)文明成果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8分)
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2017年 10月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4×2=68):
1-5: BADAB 6-10:AAACC 11-15:ADCDC 16-20: DBDDB
21-25: ACBBC 26-30:DABC C 31-34:CA D C A
31.(16分)
(1)孔子提倡“德政”(或以德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强调法治(6分)
根源: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大变革。
(2分。
回答“生产力水平提高”得1分,回答“社会大变革”得2分)
(2)主张:大一统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儒学独尊的主要原因:董仲舒思想适应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和巩固大一统的需要(2分);
(3)儒学作用地位的变化:儒家思想在创立初期不受重视,后经不断丰富、完善,对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正统、主流地位)(2分);后来守旧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明清时遭到批判继承。
(2 分)32.(16分)
(1)黄宗羲宣称“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的大害”。
( 2分)
(2)朱熹坚持(维护)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是非观念也应变化。
(4分)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2分)
(3)①造纸术促进文化发展和传播(2分);
②火药促进摧毁骑士阶层和社会转型( 2分);
③指南针促进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2分);
④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