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 回延安 教学案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延安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寄寓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阔别延安十年后诗人重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一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听录音朗读。

要求:认真听,把自己读不准的字圈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盏
2.一读诗。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赞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3.再读诗。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好的字词、句子,和大家讨论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教师举例:①题目中的“回”,意味着重回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突出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②开头第一节中的“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

全段抒发了诗人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时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如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师举例:“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

“唱”“笑”“招”,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重回故地的无限喜悦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①比兴。

如第二部分运用比兴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②排比。

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三、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过去的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革命者的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使生活不断好起来。

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还值得我们学习吗?(学生自主探究)
四、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抒胸臆,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