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的解题(罗晓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阅读的解题(罗晓晖)
目前语文高考试卷的结构中,第五大题的文学作品阅读是一个重头戏。
多年来,这部分始终是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
我想就此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供读者参考。
高考命题情况
根据近年全国高考和四川省自主命题的实际情况分析,文学作品阅读题基本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
具体说来包括如下三点:
第一,题型保持相对稳定。
包括多项选择题在内的客观题形式,已基本被淘汰。
分值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度变化。
第二,选材以散文为主。
高考散文选材主要包含两个类别:(1)抒情性散文;(2)议论性散文或杂文。
这两类中,以写景抒情、借景言理、叙事明理三种最为常见。
没有单纯的记叙文。
景、事、情、理,这四种元素越丰富的散文,越能找到命题点,因此越会得到命题者的青睐。
诗歌和戏剧选入的可能性很小;杂文中观点尖锐的散文基本不可能入选。
一般地说,包含着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散文,被选为命题材料的可能性较大。
第三,考点是基本稳定的。
主要考点是: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结构复杂、内涵丰富、表达含蓄)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文中见解观点和概念,文章的思路结构,整体情感);鉴赏(形象,包括修辞在内的语言表达技巧,结构技巧)。
读者可以结合考纲要求和近年考题揣摩命题者的思路。
答题指要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得分率历年都比较低,原因主要大致有三点:一是考生平时的阅读量不够,文艺性散文作品的阅读经验十分有限,对文学性语言的理解力不强。
二是教师平时的阅读解题指导不扎实,大而空的分析多,近距离的感悟少。
三是复习时学生见题做题,教师就题析题,没有形成系列,散而杂。
文学作品的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很难用量化的方式进行确切的评估,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所在。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而必须依靠题外功夫。
所谓题外功夫,其实也很简单: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包括近两年各省高考题中的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
这种方法很有效,我曾指导学生细读过高考散文《门》,要求结合文意,逐句理解,结果不少学生都感到开了窍,理解力提升了,对挖掘散文深层意涵、理解含蓄语句意思有了感觉。
有了这种感觉,然后我们才能谈论解题的问题;假如没有,谈论解题方法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解题并无什么神秘的方法。
关键在于理解力。
理解力不够,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
关于理解力,本书第二章提供的训练题目,读者仔细揣摩,必然会有长进。
有了适应高考散文要求的理解力之后,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时候需要掌握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
1.阅读方法。
学会以意群为单位理解全文,学会抓要点,关键词,相当重要。
所谓关键词,就是出现频率高、代表了事物的某个重要方面,体现了某种特定内涵的词语。
在文章中,关键词往往不止一个,而是多个。
找关键词时一方面要凭借自己的功底,另一方面掌握一定的诀窍,关键词一般会在段首或段尾出现,与该文的文题或主题联系最密切。
抓住了它们,也就可以提纲挈领,总揽全局。
2.答题方法。
做现代文阅读题,很多时候感觉自己都读懂了,可是做题时却不会做,或做了但得分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问题通常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没有完全到位,似是而非;二是答题方法有问题。
该怎么办呢?
(1)理解要到位。
答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一样,也是由词句,再到篇章。
首先谈谈词句的理解。
和文言文不同的是,现代文中词句的字面意思我们一般都能理解,可是一放到文章当中解释就不知道了,因为现代文中往往会用到比喻、借代、反语、暗示等手法,再加上语境的不同,词句的意思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仅从字面上理解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联系整体文意和邻近的词句,并考虑该词句的表达特点,理解它在这个特殊语境下被曲折表现出来的“(含蓄的)特殊意思”。
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之上再理解句子及全篇。
至于篇章的理解,首先要结合标题,整体观察全文究竟试图表现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情感。
其次,理解一段文章,关键还是理解其中的关键词(重点词语)关键句。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句句都是难点,句句都不易理解的。
(2)答题方法要对路。
关于答题方法,很多教师都做了探讨,复习中教师也会给学生细致讲述,因此这里只简单说几句。
首先,要把握试题的设问角度,弄清答题要求。
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题意弄明白了,答题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思路。
答题的不少失误是由于思维起点出错。
考试的吃亏,有时不在不会答,而在忽略了题干中的一些重要提示,导致答非所问。
其次,注意筛选和整合信息。
答题的过程,就是从原文筛选摘取信息、加以整合,并进行表述的过程。
不允许不从原文找依据,只以自己的意思去解释原文意思的的瞎猜式答题。
整合信息,要善于归纳,形成要点,分点作答。
第三,编写答案要充分利用原文的词句,抓住答题关键词,表述要简洁确切,符合字数要求。
第四,答案的长度必须控制,这一点,读者只需认真分析一下近年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就可明白大半。
2007年四川卷阅读题答题思路分析
考题选取的材料从略。
这里提供一个思路的分析,供大家练习时揣摩。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
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
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
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
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
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
“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是烟和火……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
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
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答案】以“静”衬“动”,湖水的平静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解析】本答案是合理的,但要仔细分析道理何在。
答案说“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也就是说这里的手法是“动静结合”。
那么“以静衬动”岂不与之矛盾?这个说法又怎么理解呢?答案没有把这个道理说清楚。
要说清楚其实很简单,我下面把高考答案做一点简单的改造,读者就会很明白了。
①从景物描写的层面看:以“静”衬“动”,湖水的平静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②从主题表现的层面看:湖水的平静,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欢乐的生活的肯定。
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答案】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解析】(暂略)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答案】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解析】什么是“谋篇布局”?大致说来,“谋篇布局”主要是对文章的宏观谋划,确定文章展开的方向和结构。
“谋篇布局”的重点是结构。
具体说来,所谓“谋篇”,是指围绕主题进行整篇文章的构思;所谓“布局”,则是确定整个文章的宏观结构。
我的答案是这样的:从宏观面上看,这篇文章主要是用联想的方法,由“焰火”联想到“炮火”,由和平联想到战争,从而形成一组对比,揭示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主题。
简言之,就是用联想的手法,以对比的结构,表现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高考答案显然是远离学生实际的故作深沉。
故作深沉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答案经不起推敲。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这只是文章第一、第二两段描写焰火的一个局部技巧,根本不涉及文章整体的结构,换句话说,它与全文的“谋篇布局”没有关系。
至于“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虽涉宏观,但说法不到位。
试问,这与“焰火与战火,即和平与战争两相对照”,哪种说法更贴近实质呢?更何况,“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显然
忽略了“未来”这个时间要素。
原文结尾两段,从“但愿有这样一天”开始,谈的都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盼。
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答案】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
“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
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解析】(暂略)
2006年四川卷阅读题答题思路分析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
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
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
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
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
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
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
有一片瓦迷路了。
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
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
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
明成精了。
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
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
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
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
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
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
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
这叫归乡。
”
这里提供一个思路的分析,供大家练习时揣摩。
14。
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4分)【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析】本题体现“含蓄的要能解说”这一要求。
所谓含蓄,通常是由句子的修辞运用造成,使得句子或句中某个部分具有了理解的复杂度和曲折度。
回答问题时既要把握句子的修辞表达特征,又要参照前后语境来考虑。
本题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考查比喻这种修辞手段的表意功能。
“童年的底片”“冲洗”是关键。
“童年的底片”是指童年的生活,“冲洗”有“重现”的意思,指勾起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15。
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分)【答案】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能力。
首先,要找到回答本题的信息区。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都可以认为是谈对乡村的瓦的感悟,而3-5段侧重于描述自己对乡村的瓦的感受,第6段谈乡村之瓦在现代城市文明背景下的处境;剩下的几段侧重表现对乡村的怀念和眷恋。
因此,本题的“信息区”在3-5段。
概括时必须注意分点回答。
第3段比较集中,都是表现瓦在雨中的神韵与魅力的,这是一个点;第4段有两个意思,一是“瓦有对称之美”,二是“集体主义”“团结”,这两个意思无法合并,因此这里有两个点;第5段的关键句很明显,就是“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这是第四个点。
16。
文中第六段写道:“有一片瓦迷路了。
”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答案】“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
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和对文意的分析评价能力。
首先,“有一片瓦迷路了”是一个含义较为曲折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瓦”实际上不是瓦,而是农村进城的人的象征性符号。
很显然,作者意在表现农村人在追求新的城市生活过程中的困惑,进城农民被利用后又被无情抛弃,而城市的经历又使得这些农民身份模糊,他们对自己的“籍贯”是什么都感到困惑,由此突出了在城市文明的大背景下农民的尴尬处境。
(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原答案似乎有改进的余地)至于“迷路”的原因,原答案是根据5-6段拟定的。
实际上,依据第6段获得答案是最好的。
根据“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可以得出第一个原因:不能适应城市生活。
根据“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和“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可以得出第二个原因: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17。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
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解析】这是考查结合语境进行赏析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是专门针对“瓦松”的,信息区在7、8两段。
很明显,其中第7段是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第8段实虚写(梦中“瓦松”)。
关于“瓦松”的有关记忆,显然属于所谓“乡村旧事”的一部分,这照应了前文;而梦中“瓦松”的虚写部分,则直观地表明了自己对乡村的留恋与怀念。
第二个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在于人称变化。
“乡村的瓦”突然由第三人称变成第二人称,与“我”进行对话。
第二人称在情感表达方面显得直接而亲切,这是高中生都知道的常识。
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问题的回答,要注意“形式”与“内容”两方面。
就本题而言,在形式方面的作用,就是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在内容方面的作用,就是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文学作品阅读的解题指导和训练(2)
罗晓晖
这里主要谈谈抒情性散文的阅读解题思路。
上期已经说过,高考散文选材主要包含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或杂文两个类别。
抒情性散文最为常见。
为命题的方便,高考阅读题中的抒情性散文往往文质兼美,也包含着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因素。
做这类题,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其难点在于,有的散文情绪比较复杂,情感比较隐晦。
但是,无论怎样复杂和隐晦,作者总会在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必然有一定程度的透露。
关键还是要抓住能表现或暗示作者某种思考或情绪的字句。
而这种字句是不难捕捉的。
下面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草腥味
黎晗
①门前的野草眼见得已长了尺把高,在城中,这几乎成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朋友来访,走过这片枝蔓疯长的草地,总是十分惊讶:“哇,你们的青草居然这么茂盛!”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本来一块空地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显得零落不堪,现在长出了一大片参差不齐的乱草,居然让我们这样如野草一样懒散潦草的主人沾了风雅的光彩。
听到那些惊叹,我有时也暗地里猜想:是不是缘于纵容放任,我们却意外获得了一份难得的情趣
②有时我枯坐窗前,仿佛听到了草籽悄然破壳的声音,这让我常常陷入这样的冥想:空气中弥漫着的新鲜、幽微的青草味,是否已经融入了我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使我在那些走神的时光里,感受到了回忆带来的温馨与迷惘
③早春的草地自然是最有一番好风景看的:斜长开来的细茎柔嫩得像婴儿的小指,摘一片新叶贴在掌心,清晰可见叶脉和掌纹交错的神秘;更别说那些清晨破蕾的小花了,因为繁富与新奇,我们可以随意找一件美好的东西为它们设喻;晃人眼的是那些流淌在草叶间的绿意,有一些清甜,蕴含着小小的欢欣,仿佛与多情人在同一的心潮中荡漾。
到夏天,枝繁叶茂,傍晚虽有蚊群狂舞,深夜却听得见细虫的呢喃,有时一声出格的脆鸣,仿佛带了青青绿绿的浓色,让人疑心城市很深很深的内部一直隐藏着一个与乡村有关的秘密。
等到天冷雨密,自然风逐叶落,枯叶们约好似的,一夜间堆满了门前狭窄的通道;但是,错眼间又可见到一些固执的深绿,在细雨与秋风中闪闪烁烁,为草地褐黄色的背景增添了一些斑驳,让人疑心这场绵密的秋雨仿佛落在了春天的深处。
如果不是因为沁人骨髓的寒意,我常常会因为那些残留的草色而淡忘了转季的悲凉。
④这似乎已是好几个年头的事了。
一块草地就像一张有趣的神毯,长时间地铺展在我频繁出入的门前,我目睹了自然的变迁,但更多时候却忽略了它的存在。
现在一群园艺工人突然出现在草地的那一端,我感到有些紧张,却更显得呆滞。
这
片野草遍地的荒园需要整理了吗?在我茫然的疑惑中,割草机的轰鸣声突然响了起来。
⑤割草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活儿,那些工人的手艺在我看来如同理发师傅。
好像是一眨眼的功夫,割草机响过的地方出现了整齐漂亮的草茬。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我的一次光头经历,满地都是细碎的发屑,摸着光滑滑的头皮,我感到有些滑稽,有些孤独无依,却拥有了一种罕见的自由和舒展。
这似乎并不是不妥的事情,野草长得太高太密了,它们需要一个从头再来的过程。
我这么想着,空气中那股浓烈、新鲜的草腥味就一阵阵飘了过来。
⑥野草在这天晌午被割除干净了,草腥味飘荡在初秋的风中,阳光下深藏多年的土黄色地皮呈现了出来。
这种颜色过于陌生和醒目,我一时显得有些惊异,这就是原色呀,居然在草色下躲藏了这么长时间。
⑦这是一次井然有序、简捷快速的人工大清理,我饶有兴味地观看了园艺工人的表演。
一些草腥子从草丛里溅到我的身上。
看到草色顿时消失,我心里一阵空茫:我是喜欢乱草疯长、四季满窗清雅的景致,还是喜欢这种整洁疏朗、朴素大方的愉悦
⑧草腥味在风中越飘越淡了,我抬头望天,看见秋风已经招来了四合的暮色。
(选自《十月》)
1.本文写野草的味道,用了两个词:“青草味”和“草腥味”,两者所指有何不同?既然文章写到“青草味”和“草腥味”两种味道,为什么单以“草腥味”为标题?(4分)
答:
------------------------------------------------------
2.在第7段中,作者说“看到草色顿时消失,我心里一阵空茫:我是喜欢乱草疯长、四季满窗清雅的景致,还是喜欢这种整洁疏朗、朴素大方的愉悦”?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
------------------------------------------------------
3.作者目睹园艺工人割草的全过程,他对割草的情感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4分)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