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4.4 赤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4.4 赤壁赤壁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透视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击败了曹,而三十四岁的孙吴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4.理解诗句(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二、探究案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 ——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 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 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

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三、课堂小结这首咏史吊古诗。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四、拓展延伸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参考答案一、3.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4.(1)这是一支深埋泥沙的断戟,虽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拿起来把它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二、1.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 ——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

4.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