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读本_先妣事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先妣事略 1
五、先妣事略
归有光
本文为哀祭类文章,归有光追忆母亲从寻常生活小事取材,便可见其真情实感。
文笔清淡有致,独树一格,可视为由唐 宋文以载道到明代小品文的过渡。
文章导读
1 本文选自震川先生文集,“先妣”是对自己已过世母亲的称呼,“事略”是对人物生平
梗概的简要纪录,有别于正式的传状。
文中归有光略述亡母生平事迹,具有传记性质。
2 作者以母亲辛勤操持家务,爱护子女,待下宽厚等事,表达对亡母的悼念之情。
文中表现1.形散神聚的写作特色,真挚情感流露于笔墨之间,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作者剪影
M B E D W o r d .P
i
c
有
光,字
九岁能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
然而,科举仕途颇不顺遂,三十五岁才
考中举人,曾先后
1.八次会试不第,长年在嘉定读书讲学,从学者众,人称震川先生。
至六十岁始中进士,但名落三甲,未获重用,仅任职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归有光为明代古文大家,为文以经书为根柢,并取法史记及韩愈、欧阳修等唐
宋名家,反对当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模拟风气,认为要写好文章,必须由模拟秦
汉人的作品入手,创作诗歌则应效法盛唐的诗人。
归有光为文纡徐平淡、委婉含蓄,
擅以清淡之笔,写家人朋友的平常琐事,情感真挚,呈现温润婉丽之风格。
着有震川先生集、文章指南等。
好文共赏 段旨&段析
段析:此段
成的母亲,自然具有良好的德行。
亲形象。
思念。
切动人。
课文
□一先妣周孺人○1,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年十六来归○2。
踰○3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
期机○4而生有光。
又期而生女、子,殇殇○5一人,期而不育○6者一人。
又踰年,生有尚,妊妊○7二月。
踰年,生淑顺。
一岁,又生有功。
□二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8子加健○9然数颦颦蹙蹙○10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11矣。
”孺人举之尽,喑○12不能言。
□三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13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肖○14母也。
□四孺人讳讳○15桂。
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16;母何氏。
世居
高中国文(一)延伸读本 2
吴家桥,去○17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18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赀雄○19,敦尚简实,与人姁姁姁○20说村中语,见子弟甥姪无不爱。
□五孺人之○21吴家桥,则治木棉○22;入城,则缉缉纑纑○23;灯火荧荧荧○24,每至夜分○25。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魏○26。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27。
冬月罏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磊累○28暴曝○29阶下。
室靡米○30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31,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32。
遇僮奴有恩,虽至箠箠楚○33,皆不忍有后言○34。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35,率○36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六有光七岁,与从粽兄○37有嘉入学。
每阴风细雨,从兄辄辄留○38,有光意恋恋○39,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40,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龃龉龉○41,乃喜。
□七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
周氏家有羊狗之痾痾○42,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43,惟外祖与二舅存。
□八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聘○44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45。
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46一二,彷彿如昨,余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文意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说明母亲误信服用偏方而失声
然犹以为母寝也
感叹母亲永远离世,当时年幼却不懂得难过,回忆起来备感伤心
以二子肖母也
指子女容貌与母亲相仿,却再也见不到母亲,表达哀伤之情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姪无不爱
分析母亲慈爱宽厚的精神,来自家传的风范
五、先妣事略 3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叙写母亲的勤劳形象
冬月罏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描写母亲的节俭个性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
说明母亲虽然照顾多个幼小子女,持家仍能条理井然
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
母亲对待婢仆的宽厚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指出母亲慈爱,一视同仁
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母亲教子态度严谨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表达养儿方知父母恩
追惟一二,彷彿如昨,余则茫然矣
忆起与母亲相处的种种回忆,带出幼年丧母的椎心之痛与思母之深
修辞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譬喻(明喻)
追惟一二,彷彿如昨:譬喻(明喻)
注释
○1孺人:旧时称大夫之妻为“孺人”。
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通用为对妇人的尊称。
○2来归:此指嫁来夫家。
○3踰:同“逾”,越过、超过。
○4期:一周年。
○5殇:未成年而夭折。
此指出生时就夭折。
○6不育:指无法抚养而死亡。
○7妊:怀孕、怀胎。
○8乳:抚育、哺养。
○9加健:更加卖力。
高中国文(一)延伸读本 4
○10颦蹙:皱眉蹙额,指忧愁的神情。
颦,皱眉。
蹙,聚拢。
○11妊不数矣:不会经常怀孕。
○12喑:音ㄧㄣ,失声嗓哑。
○13延:此指招揽、招请。
○14肖:相似、相像。
○15讳:避称尊长名字,不敢直呼其名,以表示恭敬的用语。
○16太学生:在太学中就学的学生,后世称为“监生”。
太学,古代设于首都的最高学府。
○17去:此指距离。
○18并:通“傍”,依傍。
○19赀雄:家产富裕而雄霸一方。
赀,通“资”,财货。
○20姁姁:言语温和亲切。
○21之:此指前往。
○22治木棉:此指纺棉花。
治,整理。
○23缉纑:捻搓麻纱成为线缕。
缉,作动词用,将麻捻搓成线。
纑,织布的麻线。
○24荧荧:灯光微弱的样子。
○25夜分:半夜。
○26问遗:赠送东西。
○27若不谋夕:如同贫苦人家早上无法为晚上的事预先谋划一般。
此指母亲非常辛勤。
○28累累:层叠堆积的样子。
○29暴:同“曝”,晒。
○30靡:此指没有。
○31乳抱:抱在怀里喂奶。
○32洒然:整齐干净的样子。
○33箠楚:一种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罚。
箠,木杖、棍棒。
○34后言:背后的批评、非议。
○35饼饵:饼类食物,用面或米制成。
○36率:此指大概、一般。
○37从兄:堂兄。
○38辄留:往往留在家中请假不上学。
辄,往往、总是。
○39恋恋:顾念、依恋不舍。
○40觉寝:睡醒。
○41龃龉:原指牙齿上下不整齐,此指背诵不顺畅。
○42羊狗之痾:因羊狗之疾而传染到人身上的疾病,一说羊痫疯。
痾,疾病。
○43定:停止。
○44许聘: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同意亲事。
聘,订婚。
○45学官弟子:此指秀才。
○46追惟:追念、追思。
文章语译
□一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十六岁时嫁到夫家。
过了一年,生下女儿淑静;
五、先妣事略 5
淑静,就是我的大姊。
一周年后,生下我。
又一周年,生下一女一男,一个生下时就夭折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便无法抚养而死了。
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才生。
过了一年,生淑顺,一年后又生有功。
□二有功生下以后,母亲哺育他比前几个儿女更加卖力。
但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仆说:“我因为孩子太多感到劳苦。
”有一个年老的女仆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喝了这杯水,以后就不会经常怀孕了。
”母亲举起杯子将它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三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病故。
儿女们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仍认为母亲只是睡着了。
真是伤心啊!接着,家人聘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将两个孩子叫出来,交代画工:“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
”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像母亲。
□四母亲名桂。
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个太学生;外祖母姓何。
他们世世辈辈住在吴家桥,吴家桥距离崑山县城东南三十里。
由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依傍着小港往东一带,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
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凭借家产富裕雄霸一方,但生活崇尚简单朴实,和村里人言语温和亲切的话家常,看到子弟外甥姪子们都很疼爱。
□五母亲到吴家桥娘家,就帮忙纺织棉花;回到城里婆家,就捻搓麻纱成为线缕;晚上灯火微弱,经常工作到半夜才休息。
外祖父没两天经常就派人送东西给我们。
母亲不忧虑米盐短缺,却经常劳苦操作,如同贫苦人家早上无法为晚上的事预先谋划一般。
冬天生炉火烧剩的炭屑,命女仆搓成一团一团,层叠堆积曝晒在庭阶之下。
所以家中没有丢弃不用的东西,家中也没有空闲无事的人。
儿女年纪比较大的牵着她的衣服,年纪较小的抱在怀里喂奶,但她手中仍旧缝缝补补没有停止,家中整理得整齐干净。
对待僮奴宽厚有恩,即使被母亲被用木杖鞭打,童仆们也没有在背后非议。
吴家桥每年送来鱼、蟹、饼,大概家中每个人都能得到食物。
家中人听说吴家桥的人来了,都非常高兴。
□六我七岁的时候,与堂兄有嘉一起入学。
每当阴风细雨的时候,堂兄往往留在家中请假不上学,我虽然恋恋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
母亲半夜醒来,会催促我背诵孝经,直到熟读了,没有一字不顺口,先母才高兴。
□七母亲过世以后,外祖母何氏也病故了。
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去顾家也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八母亲过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桩婚事是母亲生前应允的。
过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秀才。
第十六年娶妻,也是母亲生前所订定的婚约。
一周年后生了女儿,养育且疼爱她,也更加想念母亲。
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彷彿昨天发生的一样,其他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
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文章赏析
归有光记叙散文大多描写家庭生活琐事,本文是追忆母亲的一篇记叙文,即事寓情,描绘代表性的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感真切感人。
第一、二段叙述母亲生平、出嫁及连年怀孕,用近乎流水帐的方式,诉说出母亲多孕的辛苦与因为受多子所苦,服食偏方而失声的情况。
“吾为多子苦”一语,则道出了母亲生活的沉重和劳苦。
第三段叙述母亲去世后的情形。
记丧母的孩子尚不懂人事的情状,更添母逝
高中国文(一)延伸读本 6
之可悲。
又记延请画工描绘遗像,“二子肖母”一语情感微妙,既欣慰,也更为感伤。
第四段叙述母亲的家世、外祖父的家风。
外祖家境富裕,但崇尚俭朴,与村人相处和睦,在此门风下成长的母亲,自然具有良好的德行。
第五段叙述母亲勤劳俭约,以仁待下。
此段透过具体的事略表彰母亲勤劳、俭朴、宽厚的美德。
第六段叙述母亲严以教子。
以督促自己上学、背诵孝经二事,凸显了慈爱又严格的母亲形象。
第七段写外祖家亲人相继死亡的悲痛。
从母亲死后娘家人事变迁,引出沉痛的思念。
第八段自叙入学官,及大姊、自己依照母亲安排出嫁、娶妻,伤痛母亲不能目睹。
末段则以无母之痛作结,“养儿才知父母恩”,手抱儿女,益念母亲,体会伤痛之情便更觉得自然深切。
归有光散文流露清新自然的特色,擅长于记录家庭人事物的生活题材,别有一番温馨动人的情趣,文中回忆亡母的家庭生活写照,堪称为归有光散文的典型风格。
形音义辨析
(一) 字义辨析
五、先妣事略7
课文成语
课文修辞
高中国文(一)延伸读本8
课文文意
课文结构表
五、先妣事略9
高中国文(一)延伸读本 10
母親嫁入並產子
母親產後為多子而苦—喝了老婆子給的田螺水後失聲 母親逝世—母親遺像—依有光和淑靜面貌畫成
母親的身世背景—母親的家人
嫁入—十六歲時嫁入
第一年:淑靜 第二年:有光
第三年:一男一女,而後夭折 第四年:有尚 第五年:淑順 第六年:有功
成員
先妣事略
生產
外祖父—待人和氣友善,受外甥姪子喜愛 外祖母
居住地—吳家橋
母親的形象
工作到很晚
操持繁忙的家務
待僕人和善—僕人即使被母親責打,亦不忍說她的不是 對孩子學業的嚴謹—半夜時督促孩子背誦孝經
一邊餵哺孩子,一邊縫補孩子的衣物 將家中整理得十分整潔
在娘家紡織棉花
在城中紡織麻,做成線縷
對母親之感
母親過世後,親戚們也相繼去世,獨留外祖父和二舅
大姐與自己的婚事都由母親死前訂定—孩子出生後格外想念母親
国学讲堂
一、归有光的文学主张
归有光反对当时文坛的摹拟风气,明代中叶,前、后七子主张复古,标榜“文必秦 汉,诗必盛唐”,对扫除明初以来的台阁体文风,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但到了嘉靖年间,却流为盲目尊古、拟古的倾向。
于是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转而提倡唐 宋古文。
归有光为唐
宋派的健将,子领 归有光
散有光
二、归有光散文风格特色
五、先妣事略 11
焦点透视
1.认识“事略”文体的特质,分析文情并茂的记人散文,对于母亲的记叙具体而细腻,情感的表现更为深刻自然。
2.运用即事寓情的写作手法,透过家庭琐事的描写,在平淡的事件中,流露出对亲人真挚情感。
同时感念“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能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题解补充资料
1.形散神聚:“形散”指取材广泛,联想深广,通常从一点生发联想,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微观宏观,无所不谈。
“神聚”指核心主题集中,结构严谨。
“形散神聚”是说明文章取材是片段、零碎、多样,结构虽然显得很松散,但是核心思想仍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有如针线细密地把这些材料组成一个缜密的整体。
作者补充资料
1.八次会试不第:不第,指科考不中。
归家是崑山望族,以诗礼传家,家世显赫。
归有光九岁能文,二十岁以第一名考上苏州府秀才,三十五岁以第二名考上举人,主考官翰林学士张治高兴地说:“自喜得一国士。
”并赞誉他:“贾谊、董仲舒再生。
”归有光因此声名大噪。
可是从此之后二十余年,归有光八次参加进士考试,始终未能科举登第。
这对早以能写文章名闻天下,并且育才无数的归有光十分沮丧。
当嘉靖三十八年,归有光五十四岁时值第七
次
落榜,他提
课文深入鉴赏 归有光记身边人物,多从生活琐事着手。
尤其他身边的女性,不论是祖母、母亲、妻女、婢女,皆写其日常剪影,从平凡小事写情,情感真挚动人。
且写事简洁,寥寥数笔,透
过一个个事件,即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归有光八岁丧母,虽与母亲相处时间不长,但透过归有光童稚的眼光,仍可看到一位聚集了许多传统社会妇女美德的母亲像。
虽娘家富裕,且定期送来礼品,但她并非养尊处优的少奶奶,从收集炭团、室靡弃物可见她的节俭;织木棉、缉纑、纫缀不停则可见其辛勤操持家务。
除此之外,对待下人也宽厚,赏善分明,没有人说她的不是。
在子女的教养上也不懈怠,从兄可以因天气不佳不上学,但归有光不行,她要确定归有光熟背经书,才安心入睡。
这些家庭琐事的追忆,刻画出归有光母亲勤俭、能干、慈爱而有见识、严以教子的形象,并透过年幼的归有光亲身见闻的角度来叙写,使人觉得真实可信。
归有光年纪还小时,回忆旧事时觉得平淡寻常,加上母亲去世时,归有光与姐姐、弟妹们年纪尚小,以为母亲不过是睡着,只是看着大人们哭,就跟着哭了,文中没什么呼天抢地、痛哭失声的情景。
待归有光年纪渐长,成家为人父后,再思及儿时母亲的慈爱,一目目如在眼前,此时感触与感念,较当时竟是更甚以往。
教学问题引导
1.本文中呈现母亲的形象与项脊轩志中的叙述,两者有何关联?
答:本文细腻描写母亲是一位勤劳、节俭、持家有道、宽厚慈爱、教子以严的女性。
项脊轩志中则简略写出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两篇文章可以互相参照,以建立母亲更完整的形象。
2.归有光描述母亲过世时“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归有光为何感慨此事使人“伤
哉”?
答:归有光的母亲过世时,兄弟姊妹年纪幼小,还不懂死亡的感受,更不知道母亲永远离开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
既是令人痛心的天人永别,又是小孩的童稚天真,令人感同身受,不禁感慨“伤哉”。
3.归有光提及:“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又说:“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彷彿如昨,余则茫然矣。
”归有光思念母亲,为什么会在养儿育女之后对母亲特别感怀?
答:归有光在自己成立家庭以后追念起母亲的身影,才了解到支持一个家庭的不容易。
原来小时候看到:母亲忙进忙出的身影,与逼迫他读书的,背后都有母亲坚强的意志、温柔的心灵。
等到自己成家立业,才懂得母亲当年操持家务的辛酸。
因此归有光养儿方知父母恩,见证母亲照顾子女的真爱。
教学补充资料
一、哀挽用语
高中国文(一)延伸读本12
二、明清古文流派简介
五、先妣事略13
三、归有光与方苞的比较
小试身手
一单选题
D 1.下列各组“”内的字,读音相同的选项是(A)东施效“颦”/渔阳“鼙”鼓(B)先“妣”事略/两地“毗”邻(C)口角“龃”龉/伺机“狙”击(D)累累“暴”阶下/一“暴”十寒
1.(A)ㄆㄧㄣˊ/ㄆㄧˊ。
(B)ㄅㄧˇ/ㄆㄧˊ。
(C)ㄐㄩˇ/ㄐㄩ。
(D)皆音ㄆㄨˋ。
D 2.下列文句“”中的词语,作“副词”使用的选项是:(A)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B)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D)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
2.(A)动词,哺养。
(B)动词,嗓哑。
(C)动词,到、来。
(D)副词,往往、常常。
B 3.“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从上述文意判断,下列何者最能呼应作者当时心情?(A)松柏后凋于岁寒(B) 养儿方知父母情
(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树欲静而风不止
3.作者生下女儿后,身为人父母,更加明白母亲生前抚爱自己的心情。
B 4.关于归有光母亲的叙述,下列何者错误?(A)父亲姓周,母亲何氏。
娘家家产富裕,世世代代都住在吴家桥(B)十六岁嫁到归有光家,连续怀孕生子女,为归家养育七个子女长大成人(C)不宠溺儿子,督促归有光读书很严格,俨然有孟母的遗风(D)有传统妇女勤俭持家的美德,宽厚待人、相夫教子
4.(B)只养活了五个子女,有两个夭折。
高中国文(一)延伸读本14
五、先妣事略 15
A 5.下列的哀挽题辞,与遭逢“父母之丧”有关的词语是: (A)蓼莪抱痛 (B)抱痛西河
(C)兰摧蕙折 (D)柏舟之痛
5.(A)挽父母丧的题辞,表达子女追念父母的伤痛心情。
(B)表达丧子之痛。
(C)表达女子夭逝,常用作哀悼少年女丧的题辞。
(D)表达丧夫的哀痛。
D 6.下列文句的叙述,何者运用“假设语气”? (A)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B)
追惟一二,彷彿如昨 (C)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 (D)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6.(A)若:好像,譬喻修辞。
(B)彷彿:好像,譬喻修辞。
(C)虽:即使,使用“转折语气”。
(D)即:假如,使用“假设语气”。
B
7.震
川先
生文
集记载:
“嘉靖末, 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
入夜,良久乃至。
学士问曰:『何迟也?』
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
回翔雒(音)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有关上述的文意,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A)诸大绶设宴招待徐渭,是要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B)归有光的文章,可以和欧阳脩相比 (C)徐渭在路途中遇到大雨,避雨太久因而迟到 (D)旨在描述诸大绶和徐渭两人,皆赞叹欧阳脩的文章 7.(A)指诸大绶在翰林院供职。
(C)因反覆诵读文章而难以舍去,所以迟到。
(D)赞叹的是归有光的文章。
题干嘉靖末年,山阴县状元诸大绶在翰林院担任职务时,曾设宴招待同乡人徐渭。
可是徐渭入夜后,许久才来。
诸
大绶问:“为什么迟到?”徐渭说:“我在一士人家避雨,看到他家里的墙上,挂了轴归有光的文章,此人可称今日之欧阳脩。
我反覆诵读,难以舍去,所以来迟了!”诸大绶见徐渭如此推崇,忙命人去士人家取来归有光的文章,与徐渭一起在灯下诵读,两人边读边赞赏,一直读到天明。
C
8.
黄 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记载:“余读□□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二、三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从上述评论的特色来判断,缺空之处最适合填入的人物是: (A)望溪 (B)靖节 (C)震川 (D)退之 8.从“之为女妇者”、“每以二、三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的写作特色,判断为归有光。
(A)方苞。
(B)陶渊明。
(C)归有光。
(D)韩愈。
9.、10.阅读题组
阅读下文,回答
9.、10.题 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
人每令
B 9.有关本文的叙述,下列何者正确? (A)归有光将寒花纳妾,并为其写下墓志铭,显示对爱妾的深情厚意 (B)文中流露魏孺人的生性贤惠,不会摆主人的架子,对待寒花相
当和蔼可亲,欣赏其俏皮可爱的举止
(C)寒花不给归有光吃荸荠,可说是对主人不敬,魏孺人因此大怒而责罚寒花 (D)寒花葬志是明写魏孺人,暗写寒花,流露对寒花
情深意笃的情意
9.(A)归有光家中的陪嫁丫头寒花过世,归有光为其写下葬志,为地位低下的普通侍女写墓志铭,归有光首开先例。
(C)魏孺人体谅寒花自小随侍,更觉得寒花稚气可爱,于是指以为笑。
(D)寒花葬志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多次提及魏孺人而流露夫妻情深意笃的情感。
B10.文根据文意,下列对作者婢女的叙述,何者正确? (A)寒花是婢女的名字,是作者母亲陪嫁的丫鬟 (B)“即饭,目眶冉冉动”:从寒花吃饭时的神情,传神地勾勒出寒花的憨态可笑 (C)“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从作者与寒花的互动,生动表现寒花的憨厚可怜 (D)“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从打扮穿着可见寒花的奢华贵气
10.寒花是作者妻子的陪嫁丫头。
(C)表现寒花的娇态可噱,而非娇弱可怜。
(D)表现寒花的青春稚态。
寒花是我家的婢女,是魏孺人陪嫁过来的女孩。
死于嘉靖丁酉年五月四日,葬在虚丘。
她因为去世而无法侍奉我一生,这就是命运啊!寒花刚随嫁到我家的时候,年纪只有十岁,垂着两个环形的发髻,拖着长长的深绿色布裙。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