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新媒体的耋耄老人——记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
网络:中国媒体时代的巨人——《中国网络媒体十年》读书报告
![网络:中国媒体时代的巨人——《中国网络媒体十年》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08142fccbff121dd3683bf.png)
网络:中国媒体时代的巨人——《中国网络媒体十年》读书报告1994年,“互联网正式全面进入中国社会”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被列入那一年中国的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将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网络媒体也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悄然兴起。
直至2003年,中国网络媒体度过了第一个漫长发展的十年。
十年的历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就是这样一个十年,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跌宕起伏,可谓是在光辉与艰辛中成长壮大。
正如方汉奇先生在本书的引言中说的一般:“在十年的风雨成长中,不仅反映出了中国网络媒体变革的轨迹,也折射出中国传媒业格局的变化历程以及中国社会的变化。
”彭兰教授所编写的《中国网络媒体十年》一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网络媒体从诞生到现今发展的历程,这部专著以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事业的基本格局、网络媒体新闻业务、网络媒体经营及网络舆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首次进行了全景式、全程式的历史记录,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史宏观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以及当代中国媒体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被人誉为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网络媒体在第一个十年中出现的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众多问题的第一部专著。
其中对这十年发展所提出的经验教训所进行的总结梳理与探讨,对今后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变革将起着重大的现实作用。
在网络媒体发展的十年中,新闻工作者作为主要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均对此表现出了极大地关注。
而书中引用了极多的史实,不仅拥有文献价值;也为今后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工作者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历史的背景,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好网络知识可谓是学好仸何一门课程的基础,而网络媒体带给我们新闻专业的作用又并非仅仅如此,新闻学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需要的信息量极大。
书中所提到的网媒就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壮大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新闻业传播者,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拜访方汉奇先生记
![拜访方汉奇先生记](https://img.taocdn.com/s3/m/592ac51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4.png)
拜访方汉奇先生记方老自民国时期便开始集报,新中国成立初期向北京大学捐赠所集老报纸3000余种。
他至今笔耕不辍,著有权威性的新闻史学研究著作20多部,且仍在带博士生,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建者、首任会长,也是全国集报爱好者最敬佩、最敬仰的人物之一。
2019年12月27日,我写了藏头诗“方得始终研新闻,汉文巨史集大成,奇人轶事集报起,好善乐施奖后生”庆贺方老生日,今年几位报友若能在他生日前夕与他相见,想必更有意义。
12月5日,黄吉文到京,当晚,我开车接他去大兴瀛海家园见艾双新,餐馆小聚时细商了面见方老事宜,最后由双新出面与方老通电话,约好12月8日见面。
有朋自远方来2020年12月8日中午,我、艾双新、黄吉文与新华社记者刘浦泉在中国人民大学门前会合。
经与方老通话联系,方老决定从所住楼区步行到较近的学校西门见面,时间定在下午两点半。
吃完午饭后,艾双新与黄吉文、刘浦泉在寒风中寒喧,我则到学校西门大门口迎候方老。
百米开外,我就见到方老独自一人健步走来,相距20多米的时我们就认出了彼此,远远地招手示意。
在校门口,我再一次紧紧握住方老的手,94岁的方老握手是很有力气的。
“西门离您家也不近吧?”“走了十来分钟,就当锻炼呢,每天吃食堂,也要走路呢,走走是好事儿。
”他戴着口罩,却没戴帽子,穿着一件半身的老式呢子大衣。
我陪方老走到影壁前,方老一面说老朋友又见面了,一面对黄吉文远道而来表示欢迎,并表示遗憾大家无法到家里小坐。
我们几位不约而同地说:“提前给方老祝寿了”,劉浦泉拿出特意为方老书写的六尺对开书法作品“德高望重”送给方老。
寒风中,我们摆好姿势与方老合影,新闻敏感度极强的刘浦泉想到,与方老戴口罩的合影有了,应该再拍一张不戴口罩的,于是刘浦泉小声问:“方老,您方便摘下口罩吗?”方老马上就把口罩拉到了下巴下方,露出了整个面容,只见方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经过这里的学子有的认出了方老,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帮忙拍照的那位帅小伙儿还“导演”我们齐声高喊:“祝方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紧接着,艾双新拿出“鹤寿千年”条幅送方老并合照。
一位甘坐“冷板登同”的人——访方汉奇教授
![一位甘坐“冷板登同”的人——访方汉奇教授](https://img.taocdn.com/s3/m/b2fc980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d.png)
作者: 杨淑英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中国记者
页码: 16-17页
主题词: 方汉奇;新闻系;上海新闻;《申报》;中国近代报刊;不著一字;教学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冷板;中国报学史
摘要:范文澜先生说过:“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
”这位史学家的名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方汉奇教授的座右铭。
今年刚满花甲的方教授,自从1948年在上海新闻图书馆从事《申报》史料的整理研究和在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以来,已经默默地在新闻史这块近于荒芜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了38个春秋。
过去,他不管新闻史的教学工作是那么不。
我与方汉奇先生三十余年的师生情谊——祝贺方老师九十华诞
![我与方汉奇先生三十余年的师生情谊——祝贺方老师九十华诞](https://img.taocdn.com/s3/m/b35f704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8.png)
方汉奇教授,祖籍广东普宁。
1926年12月27日生于北京丞相胡同潮州会馆。
今年恰逢他的90周岁华诞。
他从教60余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桃李满天下,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都有他的弟子。
我虽不是他嫡传学士硕士博士,但也是他的学生,只不过不能称之为好学生,师生之谊已持续30余年。
这是我们之间的缘分,也是我的福分。
一说我是方老师的学生,是因为我于1983年9月受中央民族大学的派遣,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举办的教师进修班学习一年,主攻中国新闻事业史,兼修新闻理论。
当时由方老师讲授中国古近代新闻史课程。
他的讲课内容精彩、思路清晰、语言生动,人称“活字典”,当时已是校内名师(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
到我们结业的时候(1984年),他已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
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到中央民族大学(时称中央民族学院)从事写作学教学,对于新闻学一无所知;尤其是面对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更是两眼一抹黑。
在进修班里,我的年龄最大,时年45周岁。
为了学懂学好这门课程,我除了认真听课和学习外,还利用课余时间,时常造访方老师。
从北京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林园,直到现在住的宜园,他的几个住所,我都不止一次地叨扰,从新闻学的基本知识问起,从基本知识学起,请他指点迷津。
他对我幼稚可笑的提问,从不厌烦,总是耐心地解答。
方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终于使我迈进了新闻学的学术殿堂。
为什么方老师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呢?第一,从我与方老师多年的接触中发现,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特别热爱。
他说:“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不错,可以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不断学习,有所开拓”[1]。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兴趣”,我觉得特别重要。
对于这一点,我和方老师有相同经历和感受,我也是上中学的时候就憧憬教师这个职业,一直想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我们俩最初谈得最多的也是这一点。
他说,外界对“教师爷”有所误解,说什么节假日的时候跟大家一起休息;人们紧张工作上班的时候,“教师爷”还是在家休息。
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甘惜分长寿之道
![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甘惜分长寿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3b2ad4bd0029bd64793e2c12.png)
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甘惜分长寿之道著名新闻理论家、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甘惜分,日前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他曾培养了新中国第一届新闻理论专业硕士,并主编我国第一部大型新闻学辞书。
他的首批研究生、著名新闻理论家童兵教授曾回忆:“老师前半生挥写新闻春秋,后半生探究新闻科学。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新闻事业。
甘老是我国新闻学术界最长寿的寿星,是中国人民大学最年长的教授。
他的学生曾问过他是否有什么长寿之道。
他说自己没有什么“长寿之道”,也不信有什么“长寿秘诀”,从来不吃什么保健品,他认为“人好自然长寿”。
据经常与他一起用餐的学生透露,他吃饭很简单,丝毫没有特别要求;他吃得不多,比较清淡。
其实,甘老的长寿与他为人和生活方面的以下这三点关系很大。
1.生活上“抓大放小”,思想单纯,坦诚直率。
他多次说过,他只想大事,不想小事。
他所谓的“大事”,就是国家大事,国家昌盛,民族复兴;“小事”,就是个人生活中的私事。
有人戏说他这是生活上的“抓大放小”,他表示赞同。
他性格坦诚直率,可以说是喜形于色;他随和亲切,好脾气让晚辈在他面前可以无拘无束;他毫无所谓“大专家”的架子,高兴起来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一种老顽童的随意。
2.特别强调“老有所思、老有所为”。
他多次说过,老年人不能闲着,尤其脑筋不能闲着,脑筋长期闲着就会“老糊涂”,闲久了就会闲出毛病。
所以要锻炼自己的脑筋,一定要多想事,多想大事,同时要多干事,如此自然便会健康快乐。
他的学生将其概括为“老有所思、老有所为,则老有所康、老有所乐”。
2005年学生去看望他时,发现他给自己打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学生问为什么不找护士,他说能自己能打干嘛求别人呢。
这么些年,除非他身体实在不适,都坚持自己注射胰岛素。
3.勤练书法是他延年益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年来,甘老一直坚持挥毫泼墨。
据了解,只要他的健康状况尚可,他每周都会练几次书法。
2012年他的学生们在出版《甘惜分文集》时特地编印了几幅他的书法作品,文集出版后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赞誉。
先生丨方汉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
![先生丨方汉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c2bfcb1cf5335a8103d2200f.png)
先生丨方汉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用声音记录大师们的成就与修为。
小提示:戴上耳机听,更精彩~↓↓↓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7:57 方汉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来自中国之声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
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
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行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今天请听第六篇:《方汉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方汉奇新闻史学家。
1926年生于北京,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从事新闻史教学研究超过60年。
所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成为国内新闻学院最权威的新闻史学教科书。
五月的早晨,人民大学校园里的月季正开得姹紫嫣红。
90岁的方汉奇先生随手拍了一张照片,给远在美国的儿子发微信:“今天早上的人大小花园仍然春意盎然”。
“ 方汉奇:微信真好,你看微信还能传照片,还能传语音。
这个是人大老师的群,这个是方家亲戚的群,这个是学生……方汉奇能熟练操作手机微信记者章成霞摄不仅微信使用熟练,方先生还是国内最早一批网民,更在微博轻松收获了160多万粉丝。
他喜欢和来访者用相机的自拍模式合影,也不拒绝和别人互加微信关注。
他说,年龄不是障碍,他对什么都感兴趣。
“ 方汉奇:我什么都感兴趣,马克思的那句话,凡是人类感兴趣的,我都感兴趣。
新闻工作者感兴趣的,应该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
著名漫画家丁聪为方汉奇画的肖像许是出于这样的好奇心,1950年,当方汉奇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阴差阳错来到上海新闻图书馆工作时,面对浩如烟海的旧报纸,他居然饶有兴趣地一份份读了下去。
“ 方汉奇:那又是一个富矿。
他有500多种报纸,《申报》《新闻报》是全套的。
方门桃李满天下期颐堂前更种花——方汉奇先生与他的弟子们
![方门桃李满天下期颐堂前更种花——方汉奇先生与他的弟子们](https://img.taocdn.com/s3/m/5be39a7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6.png)
去年在导师方汉奇先生寿诞之际,我以小文记述先生的点滴,《人民日报》于2016年1月7日以《亦师亦友笔走千秋》为题刊出,《新华文摘》等亦转载。
小文刊出当日一大早,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振中院长委托张淑华副院长发来信息:“今天《人民日报》刊发的《亦师亦友笔走千秋》一文以小见大,很有感染力。
”我即致敬致谢,其中有:“不是我文章写得好,是人物素材好!”感动之余,我找到版面和客户端链接,立即通过微信发给了导师,他当时在芝加哥。
片刻,导师回复说:“不是人长得好,是文章写得好。
写得笔下都开出花来了!”他在后面还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其实,该篇小文的标题一直令我惴惴不安:我岂敢称导师为“友”?何况导师如今已入期颐之年。
1999年教师节,我曾应约写过一文刊在《人民日报》的一个副刊上,标题用了《亦庄亦谐方人生》,确实在同门中我是比较“敢于”去导师那里“探谐”的,但是导师的博学、严谨、崇高与庄重,令我等弟子敬仰他如泰山北斗,他是永远的崇高导师。
方先生最早被称为“导师”,是在1985年。
经过了疯狂的政治运动年代和他被批斗的10年浩劫时期,他与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样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获得了新生。
1985年,他作为中国新闻学界最早的几位博士生导师之一,招收了两位弟子,一位是郭镇之,一位是尹韵公。
郭镇之师姐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新闻学女博士,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电视史”,为了指导这个“新媒体”研究者,勤奋惜时的导师每天专门增加了看电视的任务。
郭师姐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任教研工作,后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授,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的创会会长。
她的弟子如今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高校和媒体机构。
尹韵公师兄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他的学生如今也活跃于政、学、实务界。
自1985年至2016年,方先生指导了共50位博士生(以入学计算),其中42位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导师每年1位博士生入学),还有约10位硕士,5位已经出站的博士后,以及来自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的多位外国学者。
方汉奇的精彩演讲
![方汉奇的精彩演讲](https://img.taocdn.com/s3/m/a1ce023167ec102de2bd8993.png)
除了要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要处理好“博”和“约”的关系。像胡适说的,既能博大,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又有比较高等级的尖端的这方面造诣。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关于学习我想强调的第三点,是要有比较娴熟的文字基本功。对于从事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和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同学们,培养自己娴熟的文字基本功是终身受用的。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都有非常娴熟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比如梁启超,黄演生,现代的像邓拓,这些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驾驭文字的基本功都是非常娴熟的。梁启超一生担任过将近10家报纸的主力,写了1500多万字的文章,平常大概平均每年都得出个几十万字的成果。最多的时候据说他一天写过5万字,这可能是不确实的。但是根据他日记的记载,梁启超一个晚上写8000字的情况还是有的。在他宣统三年有一天的日记里是这么写的,吃完晚饭以后写了一篇给《国富报》写的社论,美国东方政略记,论述美国在远东的政策,5000字。写完之后休息一下,又写了一篇论锦?铁路的问题,当时沙皇俄国占领了中东铁路的筑路权,要从锦州修一条铁路一直修到???,梁启超就此事发表评论,写了两千多字。写完之后天还没亮,想起《横滨商会报》让他写个发刊词,然后拿起纸来又写了一篇,一千多字。他的日记上写着,从黄昏的时候到太阳升起方得空闲。用毛笔写的,不要说写一遍,抄一遍都是非常累的,而梁启超都非常轻易地完成了。而这些都是成品,第二天就要发排见报的。梁启超的文章自称是笔锋常带感情,条理非常明晰。他自称写文章“春蚕食叶之乐”,就像春天进到养蚕的屋子里就听到一片沙沙沙的春蚕吃叶的声音。他写文章就听见笔在沙沙沙地挥洒。梁启超不以写文章为苦,而以写文章为乐。这点如果没有非常娴熟的驾驭文字的基本功,是做不到的。很多新闻工作者都说写文章是个苦事,成为乐事是印出来之后,成为铅字之后才是乐事,写的过程中是苦事。很多记者说自己的稿子是挤牙膏式地挤出来的,是憋出来的,是用烟一根一根熏出来的。但是梁启超没有这个问题,而是“春蚕食叶之乐”,这就需要娴熟的文字功底。黄演生也是,这是民国初年的一个名记者,他采访有时候出去,有时候在家里请客。请客过程中宾朋满座觥筹交错高谈阔论,他请的都是政府高官,谈话中信息量很大。他一边应酬一边交谈,一边拿起纸来就写,写完后就发稿,写作技巧非常娴熟。邓拓也属于这样的人,邓拓在抗战期间曾经“五头骡子办报”,就是所有的家当五头骡子就可以拉走。白天就和敌人周旋,敌人在围剿扫荡,报社工作者骑着马迂回,反扫荡。他的那些社论都是骑在马上打腹稿,到了驻地以后真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这些老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就是因为他们有娴熟的文字基本功。我们将来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工作的,虽然现在有的媒体已经不用笔了,不用笔也得形成文字或者形成书面的东西,组织、策划最后形成文字的过程,也是需要娴熟的文字基本功来完成的。与之相联系的,就是我们还需要有好的外语基础。我们面临着入世这么一个新的局面,我们是个改革开放的路线,外语是我们新闻工作、媒体工作非常需要的。全世界现在大概有五千六百多种语言,精通一种或两种外语,对于我们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是不算太高的要求。实际上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和学者中不少都是外语很好的。梁启超号称两种外语,章太炎别看是老学究,他是懂日语的。鲁迅是四种外语,陈寅恪是十四种,咱们清华国学院的大师。他是能说四五种,能听懂七八种,能看十四种。这里外语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包括汉满蒙回藏,包括已经死掉的西夏文。像他这样的学者当然是比较有天分的,不是很多,但我们争取精通一种。对于外语说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再有一门第二外语,我想对我们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和从事研究都是有好处的。关于学习我想就谈这么三点。第二个我想谈的就是研究。因为大家都是研究生,研究生就要研究。所以这部分我跟大家谈一谈怎么研究。我想分两个阶段,一个是怎么研究,一个是怎么写论文。两个阶段来说这一部分。
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一篇)——史边馀蕴——与方汉奇先生漫谈拾记
![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一篇)——史边馀蕴——与方汉奇先生漫谈拾记](https://img.taocdn.com/s3/m/3a0c2c57804d2b160b4ec028.png)
这样评价方老先生 :他从事新 闻史教学 6 年 ,凡有 询 问古今新 闻事业之人和事者 , 0
他都不计时间 、 力,有 问必答 ,有求必应 ,来信必复 ,来访 必见 ,其 学问道德 ,堪 精
称 师表 。
方老先生 不仅知识丰 富,敬业精神也令人肃然起 敬,更可贵 的是平 易近人 ,既是
我们 的长辈又像是朋友 。在这次访谈过程 中, 方老讲 了很 多,受益颇丰 。首先方老从
方法 , 即通 过 历 史 亲 历 者 的经 验 与诠 释 ,来 帮 助 理解 有 把 他 那 一 肚 子 的 学 问 、经 历 和 见 解 完 全 留下 来 , 可 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的整 体情貌 。而至于其通 常被理 惜 了… …”
解为一种学科分支 等其它方面 的涵义 ,尚需等 待实践
其实王中是一位大家 , 内 是 最近许倬云的、 何兆武的 ,口述历史完成的 比较 多了。 “ 遗憾的是王中没有赶上 ,
通过 口述历史 的方法给记录下来,是一个很好的积累 而且他是老革命当中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 。那个时候 方汉奇对于 口述 历史的理解无疑是准确的,之所 小学生 ,真正念到大学这个档次 的很少 ,而王中是大 。方汉奇动情地说 :“ 你看 王中,可 以这么说 ,是 因为学界对于“ 口述史” 到底 是什 么还没 学外语系的学生”
特 别 是 对 一些 年 事 已高 的 , 自己 写作 已经 有 困难 的人 , 和研 究 的方 式 。”
在提及这一段遗憾时, 方汉 奇特别 的谈到了王 中。
涵 比较 丰 富 的人 ,这 个 人 思想 比较 活 跃 , 善 于思 考 , 很 到 解 放 区 、抗 日民主 根 据 地 去 的 ,一般 的都 是 中学 生 、
口述历史入手 ,详 细而耐心地给我们讲述 了他对 于 口述 史的 了解 、理解及研究 。从谈
全媒体时代纸媒不可取代——方汉奇教授访谈录
![全媒体时代纸媒不可取代——方汉奇教授访谈录](https://img.taocdn.com/s3/m/1df63bb6f524ccbff12184fb.png)
方汉奇 : 都市报 出现的 比较
晚 ,但有新 闻史学专著。关 于都 市报的相关报告也很多。博士生 的论文 、相关专著 ,达到了出版 都市报史学图书的量 。
都市报以市 民为对象 ,刊发 市民关 注的衣食住行 ,有定向的 读者。我手头有 《 北京晚报 》 《 新
最多 的报纸 、电台、电视 台和最
档案室 ,但 是收 藏 的价 值不 同 ,
功能不 同。电子报刊的档案 目前
发奋 图强 ,为公众提供服务。要
办好特色栏 目,搞好深度报道。
记者 : 请您谈谈 中国新 闻事
业 的 未来 。
取代不 了纸质档案 。
记者 : 请您谈谈都 市报新闻
史的研 究情况及其发展。
媒体多元化 , 作用不会变化。
同时期先后在开封和杭州两地出
在手机和电脑上看新 闻,也有一
定条件 的限制。媒体之间各有各
的报道领域 和特色 ,都会 有老 中 青受众的关注。 记者 : 报刊等传统媒体收藏
会持续吗?
版 的民办 的 “ 小报 ”,则是 世界
上最早的印刷报纸。此后 的 1 0 0 0
要靠新媒体 , 过去依赖传统媒体。 方汉奇 : 是 的。我每天除看 报外 ,也通过手机 、电脑获取信 息 。新媒体有海量信息 ,更新也 快 ,但有些信息不够权威 ,公信 力也差,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
收听的范围只局 限于少数几个城
代 ,报 纸仍 然 是 最重 要 的信 息
虽然 叫报 ,但实际上是杂志。纸 是一种载体 , 在手机上看报看刊 ,
市 ,直到上个世纪 3 O年代 以后 ,
源。当年红军的资讯几乎都来 自 报纸。比如 ,在井 冈山反 围剿的 时候 ,红军曾派一个营去打湖南
走访方汉奇
![走访方汉奇](https://img.taocdn.com/s3/m/dfe0191c59eef8c75fbfb386.png)
五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将近500人。新
闻史研究中的一些大的缺口,近年来也
基本上填平补齐了。
在此期间,新闻史研究工作者集中
了全淘的力量,完成了一部通史,和一
部编年史,还完成了很多的报纸历史的
个案研究。不少个别报纸的专史,如《解
放日报》的,《新华日报》的,《申报》
闻史学研究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里面如何处理“博”与“专”的关
系?
方汉奇:新闻史的基础和一般
文史的基础都是一样的。我也不是
学历史出身的,我是学新闻出身的,
我并没有想到会搞一辈子新闻史,
我只是想当记者,后来才搞了新闻
史,也才和历史沾了边。新闻和历史
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历史是昨天
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
积累了一些材料,稍稍有所充实。
1953年到北大任教后,才开始正式
进入学术殿堂。我的积累工作就开始
按步就班地进行,五十年来,一以贯
之,基本上没有中断。教师这个职业
是需要不断学习,需要不断地更新和
补充知识的,别的职业也需要知识的
更新和补充,但是教师更加需要。学
科在不断的发展,积累和补充也必须
科评审组组长。
中国新闻史是方汉奇先生致力研
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著作等身,桃李满
天下。最近,本刊特约记者王永亮、张雾
红就新闻史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走访
了方汉奇先生,下面是访谈的实录。
记者:您认为新时期中国新闻史研
究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对中国新闻
史研究提出批评者不乏其人,比如说,
有人批评:“中国新闻史的著作较多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https://img.taocdn.com/s3/m/a841ef22b4daa58da0114a6a.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1.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与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代宗大历十二年后,邸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叫进奏官。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
经由进奏官传发的这些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这些报状还有以下特点:(1)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2)它在行文上还保留着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3)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4)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由此可见,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报状”的一类物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官报的性质。
它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与宋代以后的“邸报”还有一定差别。
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方汉奇 三尺新闻史讲台上的高峰
![方汉奇 三尺新闻史讲台上的高峰](https://img.taocdn.com/s3/m/8f296242b0717fd5370cdcbe.png)
方汉奇三尺新闻史讲台上的高峰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20年第13期“新闻史学熊猫”,新闻史界“活字典”,有人称他“中国新闻史上高峰”,他连连摆手:“前有高峰,后有来者,我不过正好给新闻学教学和研究站过岗罢了”本刊记者余玮书架上、地板上、茶几上……目及之处,到处是新闻史方面书报刊。
坐在书房里,仿佛进入一座新闻史城堡。
他的家,是学生们公共资料库。
满头银丝,一缕不乱。
精神矍铄的他神态慈善,谈吐风趣谦和,步履从容。
方汉奇为人随和,处世淡泊,富有大家风范。
他已经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其中很多人已成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坚力量。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敬意与传承。
这位新闻史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的身边人很少称他为“教授”“老师”,一般尊称他为“先生”,他却说“当一天先生,就要当一天学生”。
耄耋之年的他有些新潮,生活中乐于接受新事物。
三尺讲台与狭小书斋之间,他辛勤耕耘,感受教书育人的愉悦与史海探幽的喜悦。
业界称方汉奇和戈公振是中国新闻史领域“两座高峰”。
对此,方汉奇说:“戈公振是高峰,我只是个小丘陵。
他是奠基人,我只做了一点后续工作。
一个学科需要有历史的传承,我是历史长河中起传承作用的一段小链条。
”“汉迁”渐渐成为“新闻史学熊猫”方汉奇本名方汉迁,因为祖父敬慕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希望孙子能和司马迁一样严谨治学。
祖父没有想到,他的夙愿果真得以实现,方汉奇日后走上中国新闻史学研究道路,成为新闻史学大家,被人称为“新闻史学熊猫”。
方汉奇幼时举家南迁,在广东话里“汉迁”音似“汉奸”,同学们经常以此开玩笑。
抗日救亡环境下,为避开谐音,“方汉迁”改为“方汉奇”。
因战乱和父亲工作关系,方汉奇曾在西安、北京、香港、韶关、梅州、汕头等8座城市辗转7所小学、7所中学,有时甚至一个学期入读两所学校。
每到一个新落脚点往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插班,学业经常被耽误。
环境变化,使他关心时事、时局,中学时期他就定下志向——读新闻系、当记者。
我的学术之路——方汉奇八十自述
![我的学术之路——方汉奇八十自述](https://img.taocdn.com/s3/m/4be92c2780eb6294dc886cea.png)
作者: 方汉奇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史;学术研究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是1955年成立的,北大新闻专业整个建制,连学生带老师、图书资料整个都过来了。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开始"反右倾",很多系的领导和教师都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下放劳动。
1964年到1966年,搞农村"四清",新闻系的师生分两批去搞"四清"。
1969年11月,第一批"五七"战士去了位于江西余江的人大"五七"干校。
1978年开始拨乱反正,把过去批判错的东西逐步地改正过来,从做法到观点都在拨乱反正。
因为教学上有了比较多的投入,有了比较多的认识,有了比较多的时间从事教学;另外也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做一些科研工作,写了一些个案研究的文章,组织了全国50个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完成了一部280多万字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接着又搞了一部编年史。
八旬老人方宝康火了的作文
![八旬老人方宝康火了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d05ee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3.png)
八旬老人方宝康火了的作文2021年4月,湖北武汉一位八旬老人火了,不少网友直呼这是真实版“高手竟在我身边”。
这位老人叫方宝康,今年85岁,在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街701社区生活了几十年,调解邻里关系、处理家庭纠纷、组建社区巡逻队抓小偷……可这样一个爱管闲事的“傻老头”,竟然是参与过“两弹”试验的功臣!1936年,方宝康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6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潜艇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的他进入上海某研究所工作,后到新疆参与原子弹核试验工作;1967年,他再次参与氢弹试验的相关工作。
方宝康一直将这两段经历深藏心底。
1999年,身为中国船舶701所高级工程师的他退休了,但他放弃返聘机会,自学法律成为一名法律服务志愿者,累计惠及上千人。
这正如方宝康所言:“在艰苦中拼搏,在危难中忘我,将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伟大的事业,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吃馒头稀饭,住的周围遍地黄沙,不能与家人有书信联系。
我在参加试验之前写好了遗书……”回忆起在新疆参与核试验工作的经历,方宝康感慨万千,“但这也是我一辈子的自豪”。
1963年,方宝康主动请缨担任社区门栋长,调解邻里关系,处理家庭纠纷,几十年如一日地服务社区。
1965年,他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见义勇为保护队”,自发在武昌火车站附近巡逻,配合铁路部门打击贩卖假票、敲诈勒索的不法行为。
有人问方宝康怕不怕报复,方宝康一身正气:“不怕!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在退休后的二十余年里,方宝康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缴纳诉讼费,还参加社区“五老”宣讲团,到武昌区各中小学校宣讲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方宝康30余次为701所和社区黨支部党员作报告、讲党课。
有人调侃他是“傻人”,方宝康笑着说:“‘傻人越多,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3477041336c1eb91a375d32.png)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笔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 1、木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 5、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 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 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 12、《天变邸抄》13、揭帖 14、旗报和牌报 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 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 12、《万国公报》 13、《上海新报》14、《申报》 15、《新闻报》 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心念心在报史亦庄亦谐人生--记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名教授方汉奇
![心念心在报史亦庄亦谐人生--记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名教授方汉奇](https://img.taocdn.com/s3/m/2c90481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3.png)
心念心在报史亦庄亦谐人生--记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名教
授方汉奇
辛华;徐蕾;吴清华
【期刊名称】《出版广角》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 散文家林清玄说过,人生是不可策划的.rn今日名盛于海内外的新闻史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汉奇,年轻时的理想是做个"名记者",从没有想过要搞一辈子新闻史研究.如今的他,著有<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8部引领新闻史学研究的专著和130多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得过大大小小的奖,已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11年,又被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同时还是14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课程教授和顾问.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辛华;徐蕾;吴清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心念心在报史亦庄亦谐人生——记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 [J], 王晓玮;钟华友
2.心念心在报史亦庄亦谐人生--记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名教授方汉奇 [J], 辛
华
3.新闻学研究的数字化生存--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 [J], 戎瑶
4.中国新闻史学会组建新一届常务理事会方汉奇任名誉会长赵玉明任会长 [J], 周定泰
5.谈古说今话“自由”——记著名新闻史教授方汉奇 [J], 肖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 古 确 实 很 美 。 ”方 老 笑 着
说: “ 但 是 ,没 有看 到 风吹 草低
系讲新闻史专题 的课 ,由此开始
了在高等学校从事新闻史教学 的
尝试。
的景 象 。 内蒙 古 天 高云淡 ,很 有 特色 ,保 存 了完 整 的草原 形
态。马 波 ( 老 鬼 )在 内 蒙 古
1 9 5 3年 ,方 老 调 到 北 京 大
}
重
j
豆
目
“ 文化大革命 ”开始 的时候 ,
教材 。 目前 ,方 老已经 出版的专
方 老正好 4 0 岁 ,是身体 最好 的 时候 ,干起活来是强劳动力。方 老 的 体会 是 知识 分 子 只要 体 质
新 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 ,完成了
一
部2 8 0多万字 的 《 中国新闻事
进” 、反右倾 、 “ 四清” 、 “ 文化 大革 命 ”等一 系列政 治运动 。其 间 ,
除 了屡屡受 到批判之外 ,还要按 照当时的 “ 教 育 与生 产 劳 动 相 结 合 ” 的办 学 方 针 ,不 时 地 下
学 中 文 系 新 闻专 业 教 新 闻史 。
1 9 5 8 年 ,北 京 大学 中文 系新 闻
兵学员转 , 按 当时 的说法 叫 “ 上、 管 、改” ,即 “ 工农 兵学 员上 大 学 ,管大学 ,改造大 学” ,教 师 是 被 改 造 的对 象 ,既是 为 工农 兵 服务 的 ,又 是 被 工农 兵 改造 的 ; 既 接 受 改 造 、接 受 教 育 ,
方老从内蒙古谈起 ,让记者
家 呀 !” 记 者
喜 出望 外, “ 您
好 ,您 是 方 汉 奇 教 授 吧 ,我
感觉亲切 , 紧张的心情放松不少 。
说起方老 ,业 内人士大多都
知道 ,他是我 国新闻史学界 的泰 斗 。方老 1 9 2 6年 l 2 月 出生 ,今 年8 8 岁 ,其学术 足迹 大体 分为
方 老准确无误 的时 间观念 ,
天 ,方老在 电子邮箱中回复 : “ 徐 峰同志 : 发来 的采访提 纲收到 。
我 只是 一 个新 闻史 的教 师 ,今
着 实让 我 惊 叹 ,同时也 暗 自庆 幸 一一 又 多 了 2 0分 钟 的 采 访
时间 。
1 9 7 8年前 的 2 8年 : 成 长跟 着运动转
去劳动 。
业 通史 》 。接着又 主持撰 写了一 部三卷本 2 0 0多万字 的 《 中国新 闻事业编年史 》 。 方 老主编 的 《 中国新 闻传播 史》 ,成为迄今 国内外流传最广 、
发行量最大的 中国新 闻史方面的
‘ 一 —
_
方 老说 ,在 这 2 8年里 ,除 在 图书馆 的 3年外 ,基本上就是 跟着运动转 。 在教学上没有建树 , 做 了一点积累 ,但是没有太多的 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
Z 目— ∞ 嗣一 目I J Z圈
鹭 J j ; 一 Z 0. 8 ∞一 、
玩 转新媒体 的耋耄老人
— —
记 中国新 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
口 本 刊记 者 徐
峰
这 里 上 去 吗? ” “ 是 啊 ,这 是 我
锡 林 郭 勒 盟 插 队 ,后 来 写 出
小说 《 血色 黄 昏 》 。 ”
周年 的献礼没赶上 ,写成 了一部 5 0多万字的专著 。
专业整个建制并到 中国人 民大学
新 闻系。从进北京大学起 ,方老
相 继赶 上 了思 想 改造 、批 电影
攀登新 闻史学最高峰 以《 中国近代报 刊史 》为基
础 ,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不断延伸
拓展。方 老组织 了全 国 5 0 多 名
1 9 4 6 年 ,方 老 考 入 国立社
年8 8了,岁 数大 了, 目前 除 每
年带一名博士生外 ,早 已不上课
进入方老 的书房 ,看见 书房
会 教育学 院新 闻系念大学。1 9 5 0 年 ,方老毕业 离校后 ,被当时的
四壁都是书架 ,茶几上 、电脑桌 上都是书 方老精神矍铄 ,动作 敏捷地在茶几上找 了个能放得下 杯子的地方 ,提起大暖壶 ,给记
未必 都能发表 意见 ,倘 承垂询 ,
也 只 能是 知 之 为知 之 ,不知 为
不知 了。 ”
“ 上个世纪 8 0 年代 ,我去过 内蒙古 。从呼和浩特 、包头 、锡 林郭勒到赤峰 ,走 了一圈。 ‘ 天苍 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
1 0月 1 2 H 1 4时 4 0分 ,记 者来 到方老楼下 电梯走廊 。看看
还有 2 0分钟 ,记 者想 找个人 问
新 闻史 的研究 和教学 。1 9 5 1 年, 方老应邀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新 闻
清楚 “ 门道 ” ,待 1 4时 5 8 分 再
按门铃 。这时 , 一楼 电梯门开 了, 走 出一 位个头 不高 、头发 花 白、 年龄像 6 0多岁 的慈 祥老 人。 “ 您 好 ,请 问 1 1 0号 (编 号 )是 从
者沏了一杯茶。
和不写文章了。新 闻理论的问题
系主任马荫 良先生拉到 由他负责 组建并担任馆长的上海新闻图书 馆 ( 《 解放 日报 》主办 ) ,在那里
工作 了 3 年, 担任研究组的馆员 , 从事 旧报史料 的整理工作 ,整天
跟老报人打交道 ,同时也搞一些
没研 究 ,提纲 涉及 的有些 内容 ,
《 武训 传 》 、批 《 红 楼梦 》研究 、
批 胡风 、批胡适 、整风 “ 反右” 、
拔 白旗插 红旗等政治运动。到中
国人民大学后 ,又赶上 了 “ 大跃
又为 工农 兵 服 务 ,为他 们 提 供
教学服务 。 1 9 7 8 年, 中国人 民大学复校 ,
方老就 回去 了。
3 0日, 记 者 电话 预约 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 闻史
学会 名 誉 会 长方 汉 奇教 授 。当
是 内蒙古 H报社 的徐 峰。 ”“ 你 来 早 了,我取 上报 纸 ,, l  ̄ f ' i J 再
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