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

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年冬以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传媒的知识性、趣味性得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在实践中拓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动活泼的新闻工作道路,但这些探索和1956年新闻界的改革一样来去匆匆,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政治需要,淹没在阶级斗争的大潮中。

2.通过了解“左叶事件”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动中的命运,分析这十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背景。

答:(1)“左叶事件”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动中的命运

①“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与当时采访的记者发生冲突,随后报纸上出现了大量批评左叶,讨论新闻工作者地位,反官僚主义的文章,还召开了两次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但不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两次座谈会作了完全不同的评价,还将“左叶事件”说成是“新闻界右派分子向党的新闻事业发动进攻”,一些老同志被迫一次次检讨。由此,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

②“大鸣大放”中,《文汇报》大量刊登了各种批评意见,在编排处理上也比较突出,在文化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反右斗争中,《文汇报》成了被“钓”上来的大鱼,很多人被打成右派,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光明日报》总编辑储安平在“大鸣大放”中大胆向中国共产党提意见,公然称党的统治为“党天下”,反右派斗争中,《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检查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揭发总编辑储安平的办报思想。

(2)1957年至1966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背景

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反而不断加剧。

①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促进了对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新闻媒体作为党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引蛇出洞”的工具。

②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对新闻工作进行反思,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年冬以后,新闻媒体的知识性、趣味性得到了加强,新闻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在实践中拓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生动活泼的新闻工作道路。但这些探索和1956年新闻界的改革一样来去匆匆,当政治形势变化时,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政治需要,淹没在阶级斗争的大潮中。

③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高层领导对政治、经济形势认识的偏差,直接造成全国范围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总之,新闻事业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在10年中屡次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1966年夏,中国的报纸逐步形成了党报一统天下的格局,解放前创办的有独

特传统的报纸也改弦更张,和中央步调一致。但新闻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如新华社奠定其成为世界通讯社的基础,电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3.1958年的“大跃进”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大跃进”之后,新闻事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

答:在全国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形势下,新闻界也未能脱离这种环境的影响,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先是制定了“跃进规划”,继而“挑战应战”、“开展评比”。

(1)1958年的“大跃进”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的影响

①虚假的生产攀比报道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信手拈来,违反基本的生产常识,未经过调查研究,极大地损害了报纸的形象,也使得新闻媒介的宣传在促进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方面推波助澜。

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纷纷“大跃进”,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a.1958年2月,人民日报社举行了动员大会,报社各部门和个人都制定了跃进规划,成立了报纸研究组,天天评报插红旗,评出好新闻、好标题、好版面、好评论,各省市党报也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

b.新华社提出要把新华社建成无产阶级的、以东方新闻为权威的世界级通讯社,并且将苦战三年的计划提前到1958年内完成。

c.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也从每天的11次增加到每天15次。现场广播大会成为当时经常运用的一种形式。许多广播电台十几天甚至几天就召开一次现场广播大会,听众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造成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浪费。

③在理论宣传上,“大跃进”时期的报纸错误地宣传了“唯意志论”,即片面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否认客观条件。“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一定能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