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考化学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篇模块三物质的化学变化课时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1659b78bd63186bdebbc43.png)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物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质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化合物碱 有机物 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839fd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2.png)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等。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 现象:通常表现为物质的形状、状态的改变。
如固体的粉碎、液体的蒸发、气体的液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现象: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石蜡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再燃烧(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颜色、气味、状态),铁的硬度较大(硬度),水的沸点是100℃(沸点)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稳定性、不助燃性)等。
-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能”“会”“可以”“易”“难”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词语来描述;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
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bc645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9.png)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现象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三、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知识点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定义通式特点基本反应类型A+B→AB二合一或多合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一变二或一变多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A+BC→AC+B单换单、强换弱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双交换、价不变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注意】①发生复分解反应要满足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②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特指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2.其他反应类型定义实例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其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C+O 2CO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其中能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 )CO+CuO Cu+CO 2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1.(2023•自贡)水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里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7bdc72b52acfc788ebc92a.png)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物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质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化合物碱 有机物 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 鲁教版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 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ac631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8.png)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一、两种变化、两种性质1、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定义:区别:有新物质(新分子)生成的反应是化学反应。
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而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如:稳定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二、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1、定义:2、区别:举例:(1)有水生成的化合、分解反应(2)有水参与的化合、分解反应三、置换反应1、定义:2、不同种类的反应:(1)活泼金属+酸→盐+氢气(2)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3)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4)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四、复分解反应1、定义:2、条件:3、不同种类的反应:(1)酸+金属氧化物→盐+水(2)酸+碱→盐+水(3)酸+盐→新酸+新盐(4)碱+盐→新碱+新盐(5)盐+盐→两种新盐五、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反应的基本类型)一氧化碳+氧化铁→铁+二氧化碳物质(得到或失去)氧,被,作,发生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或失去)氧,被,作,发生还原反应;巩固提高:1、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A.碳循环 B.氧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只是利用物理性质的是()A.铜丝用来做导线 B.二氧化碳用来作灭火剂C.天然气用来作燃料 D.稀硫酸用来制氢气3、成语、诗词话科学——对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现象中包含化学内容的解释,你认为错误的是()成语或诗词用化学知识解释A.唐代李白诗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分子运动唐代张九龄诗句“松叶堪为酒,春来清香的美酒来自于粮食缓慢氧化B.酿几多?”C.明代于谦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描述的是物理变化过程通过反复锤炼,减少铁合金中碳元素的D.成语“百炼成钢”含量4、下列镁条燃烧的现象中,能说明镁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放出大量热 B.有耀眼的白光 C.白色固体生成 D.固体不断减少5、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H2CO3 ==H2O+CO2↑ B.NH3+HCl==NH4ClC.2HI+Cl2==2HCl+I2↓ D.NaOH+HCl==NaCl+H2O6、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铝作导线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活性炭作净水剂 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7、2022年5月20日,一个有华人参与的研究团队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辛西娅(Synthia)”诞生。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汇总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8beb51ab90d6c85ec3ac6de.png)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二、观察化学变化1、镁条燃烧(1)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点燃(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Mg O2MgO2、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NaOH CuSO4 Cu(OH)2↓ Na2SO4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一、从问题开始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走进化学实验一、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试管酒精灯烧杯锥形瓶集气瓶水槽坩埚钳胶头滴管玻璃棒托盘天平二、实验基本操作1、原则:“三不”(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用量:(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3、剩余药品的处理:三不一要(1)不能放回原瓶(2)不要随意丢弃(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4、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操作为“一横二放三慢立”(2)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操作为“一横二送三慢立”5、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倾倒法(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瓶口挨着管口)(2)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悬空,不能倒置或平放)(3)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6、一定量药品的取用:(1)固体:用托盘天平称量A、构造: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平衡螺母、底座、游码。
(完整版)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完整版)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087f6fc58fafab068dc022e.png)
初三化学考点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1、化学的概念2、化学研究的范畴3、化学的作用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5、分离物质的仪器6、其他仪器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频)、液体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6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6、仪器的洗涤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1、水资源的现状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过滤见一单元考点)3、自来水生产过程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及产物的判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0.25-3分)2、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70673ceff9aef8941e0684.png)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物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质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化合物碱 有机物 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a58d12b6c175f0e7dd1370a.png)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物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质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化合物碱 有机物 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bc93182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d.png)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刻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预备了2021中考化学知识点的内容。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
(1)化学变化的差不多特点: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定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固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这确实是我们为大伙儿预备的2021中考化学知识点的内容,期望符合大伙儿的实际需要。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e95f568bd63186bcebbcc5.png)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二、观察化学变化1、镁条燃烧(1)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点燃(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Mg O2MgO2、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NaOH CuSO4 Cu(OH)2↓ Na2SO4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第二节化学之旅一、从问题开始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一、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试管酒精灯滴瓶量筒烧杯锥形瓶集气瓶水槽坩埚钳长颈漏斗分液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玻璃棒托盘天平二、实验基本操作1、原则:“三不”(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用量:(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3、剩余药品的处理:三不一要(1)不能放回原瓶(2)不要随意丢弃(3)不要拿出实验室(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4、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操作为“一横二放三慢立”(2)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操作为“一横二送三慢立”5、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倾倒法(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瓶口挨着管口)(2)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悬空,不能倒置或平放)(3)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6、一定量药品的取用:(1)固体:用托盘天平称量A、构造: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平衡螺母、底座、游码。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e95f568bd63186bcebbcc5.png)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二、观察化学变化1、镁条燃烧(1)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点燃(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Mg O2MgO2、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NaOH CuSO4 Cu(OH)2↓ Na2SO4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第二节化学之旅一、从问题开始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一、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试管酒精灯滴瓶量筒烧杯锥形瓶集气瓶水槽坩埚钳长颈漏斗分液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玻璃棒托盘天平二、实验基本操作1、原则:“三不”(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用量:(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3、剩余药品的处理:三不一要(1)不能放回原瓶(2)不要随意丢弃(3)不要拿出实验室(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4、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操作为“一横二放三慢立”(2)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操作为“一横二送三慢立”5、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倾倒法(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瓶口挨着管口)(2)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悬空,不能倒置或平放)(3)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6、一定量药品的取用:(1)固体:用托盘天平称量A、构造: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平衡螺母、底座、游码。
高一化学专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山东科技版知识精讲
![高一化学专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山东科技版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f683c9fe02768e9950e7381e.png)
高一化学专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山东科技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专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二. 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的变化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同学们应善于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努力提高化学水平,培养相关能力。
1. 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2. 化学变化的分类(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变化区分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2)从得氧失氧区分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3)从反应的热效应区分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二. 化学反应的特征1. 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特征是质量守恒定律,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归纳特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可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五个不改变”:从宏观上分: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②元素种类不变。
从微观上分:③原子种类不变。
④原子数目不变。
⑤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从宏观上看:①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从微观上看:②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三.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1. 化合反应(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2)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3)非金属(除氧气)+氢气→无氧酸(4)非金属(除氧气)+金属→无氧酸盐(5)碱性氧化物+水→碱(6)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7)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2. 分解反应(1)氧化物的分解(2)含氧酸的分解(3)碱的分解(4)盐的分解3. 置换反应(1)金属+酸→盐+氢气(2)金属+盐→金属+盐(3)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非金属氧化物(4)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金属氧化物4. 复分解反应(1)酸+碱→盐+水(2)酸+碱性氧化物→盐+水(3)酸+盐→酸+盐(4)碱+盐→碱+盐(5)盐+盐→盐+盐【典型例题】例1. 抗氧化剂能吸收氧气,降低食品内部及周围的含氧量,阻止氧气和食品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山东版初中化学三次1-11单元知识点汇总
![山东版初中化学三次1-11单元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2bee4a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3.png)
步⼊化学殿堂⼊、化学真奇妙、体验化学探究1、化学变化常伴的现象:发光、放热、变⼊、⼊成⼊体、⼊成沉淀(不能说出物质的名称)物理变化只是形状、⼊⼊、位置发⼊了改变。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定导致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成。
常考的物理变化:汽油挥发、酒精挥发(某某挥发)、蜡烛融化、冰雪融化、⼊的三态变化、灯泡的发光放热、蚕丝织布、⼊冰制冷、沉降、过滤、吸附、蒸发、蒸馏、海⼊晒盐、海⼊淡化等常考的化学变化:酒精燃烧、烟花爆⼊爆炸、酿酒、光合作⼊、呼吸作⼊、烧制瓷器、冶炼⼊属、⼊物变质、钢铁⼊锈、海⼊制碱、海⼊提取镁等2、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较各⼊焰层温度:⼊⼊⼊柴梗平放⼊⼊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2)检验产物H2O:⼊⼊冷烧杯罩⼊焰上⼊,烧杯内有⼊雾CO2:取下烧杯,倒⼊澄清⼊灰⼊,振荡,变浑浊(3)熄灭后:有⼊烟,点燃⼊烟,蜡烛复燃。
说明⼊烟是⼊蜡固体⼊颗粒。
(4)罩在烧杯内的⼊低两⼊蜡烛⼊的先熄灭,原因:燃烧⼊成的⼊氧化碳受热,密度⼊,在烧杯中由上⼊下聚集,导致⼊的蜡烛先灭。
3、描述现象时注意事项:①描述现象不能说出⼊成物的名称②烟:固体⼊颗粒③雾:液体⼊液滴4、分⼊、原⼊、离⼊都可以构成物质。
分⼊是由原⼊构成的。
⼊是由⼊分⼊构成的。
⼊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分⼊是由氢原⼊和氧原⼊构成的。
⼊个⼊分⼊是由两个氢原⼊和⼊个氧原⼊构成的。
5、符号书写:⼊、⼊分⼊:H2O 氢⼊、氢分⼊:H2 氧⼊、氧分⼊:O2 氧原⼊:O 氢原⼊:6、体验科学探究:六⼊基本环节(只需会判断是哪⼊环节即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案、进⼊实验)、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例如:①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蜡可能变成蒸汽才能燃烧。
就此看法⼊⼊,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②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碘⼊可将淀粉溶液与⼊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常⼊仪器及使⼊⼊法(⼊)⼊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燃烧匙、坩埚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垫⼊棉⼊—受热均匀)(⼊)测体积--量筒(⼊般能精确到0.1毫升)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