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高考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一)》时政专题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中学高考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一)》时政专题复习
一了解背景材料
(一)党的十八大有关内容
《关于印发的通知》指出:(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关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建议: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标准中“面对市场经济”、“生活与消费”等专题的相关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中与本课程有关的重大部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教学,运用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加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探究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解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性。
结合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的观念,激发学生珍惜宝贵资源的情感。
结合“做理智的消费者”的教学,运用各种正反事例,引导学生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正确消费观。
通知指出,说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议:
可依据课程标准中“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等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教学,着重说明:(1)尊重规律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两会中的有关内容
“我家乡小时候可以摸鱼抓虾的清澈河道,早已变得臭气冲天,村庄上的老百姓很多生了病,我的很多堂兄表哥得怪病死去。
中国的GD3月5日3月5日3月5日3月5日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注: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3)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以及这一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14 材料一近日,我国很多地区持续遭遇严重雾霾天气。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截至2013年1月13日零时,在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此事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
材料二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近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10是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直径分别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
的主要气,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材料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22年1月15日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
他说:“积累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他同时强调,要直面雾霾天气,政府“应公开透明、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的数据”。
(1)有人说解决空气质量问题要靠政府,有人说解决空气质量问题要靠群众。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别论证这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各市场主体可以有哪些作为
15.材料一:近几年,我国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产能增加了30%以上;202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注:“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速为%)(1)材料一反映什么经济问题(4分)
材料二:“美丽中国”应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2022年元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尤其是北京,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
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
媒体呼吁: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
战胜雾霾,人人有责,我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
(2)根据材料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15分
材料三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注: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微米的颗粒物)(3)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8分)
参考答案:
11(1)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环境问题,这是一种市场失灵的体现。
(2)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通过征收碳税,增加碳排放企业成本,激励企业生产向低碳方向发展,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这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12(1)联系、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该市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既讲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矛盾具有特殊性。
该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沿袭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也不盲目照搬其他地区做法,因地制宜走富有本地特色发展道路。
(2)要按规律办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若用辩证法其他原理,言之有理也给分
13.(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式粗放。
(2)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个人:观念上,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的消费观。
行为上,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把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
(3)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依法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征求民意;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答出任意5点即可)
14 (1)靠政府的合理性: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担负着保护环境的职责,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靠群众的合理性: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企业:①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②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履行环境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消费者:①观念上,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的消费观。
②行为上,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把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
15 1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式粗放。
(4分)
2 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④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⑤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每点3分,任意答出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3)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提高政府的威望和公信力。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