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无相移校正装置(P控制)
1、无源网络
R2 Gc ( s) K R1 R2
R1
u1 R2
K 1
u2
2、有源网络
R2
不考虑正负号
Gc ( s) K R2 R1
u1
R1
R0
u2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3、Bode图
K>1时,分贝数为正;
K<1时,分贝数为负。
相角始终为0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三、相位超前校正装置(PD控制)
1、无源网络 1)传递函数
s 1 U o ( s) s 1 s zc Gc ( s) U i ( s) s 1 s 1 s pc
R2 a 1 R1 R2
R1C1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Gc (s)
R1C1s 1R2C2 s 1 1s 1 2 s 1 R1C1s 1R2C2 s 1 R1C2 s 1 2 s 2 1 2 12 s 1
其中: 1 R1C1, 2 R2C2 ,12 R1C2
90
0
1 Gc ( s ) ( K P K I K D s ) s
90
其中:
KP
R1C1 R2C2 1 , KI , K D R2C1 R1C2 R1C2
自动控制原理
五、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PID 校正)
1、无源网络 1)传递函数
Gc ( s ) U o ( s) 1 1 1 R1 U i (s) R R // R 2 1 2 C2 s C1s C2 s 1 R1C1s R2 1 C2 s R2 1 C2 s
20dB / dec
1 R1 C
0
其中:
R2 K P , K D R2C1 R1
90 45
0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四、相位滞后校正装置(PI校正)
1、无源网络 1)传递函数
Gc ( s ) U o ( s ) s 1 1 ( U i ( s ) s 1 1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 前半段是相位滞后 部分,由于具有使 增益衰减的作用, 所以允许在低频段 提高增益以改善系 统的稳态性能。 • 后半段是相位超前 部分,可以提高系 统的相角裕度,改 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相角先滞后,再超前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2、有源网络
G1 (s) R1 // 1 R1 C1s 1 R1C1s
R2 1 R1 R1 R1C2 s 1 Gc ( s ) ( K P K I ) s Gc ( s ) R2 1 C2 s
L( )
20dB / dec
0
1 R2C
0
其中: K P R2 , K I
R1
1 R1C2
90
pc 2 2
2
zc1
1
1
pc1
1
0
1
零极点分布必须满足两极点在外侧,滞后部分 的零极点更靠近坐标原点,β越大,零、极点之间的 距离越大。
3)频率特性
c arctan 1 arctan 2 arctan1 arctan 2
20
0
4
8
12
16
1
•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具有正的相角特性,利用这个特 性,可以使系统的相角裕量增大。同时可以看到相 位超前校正装置具有高通滤波特性。 • 当ω=ωm时,相角超前量最大。 • 最大超前角φm仅与α有关,α越小,φm越大,其关系 可用曲线表示. • α越小,输出稳态正弦信号相位超前越大,微分作 用越强, 通过网络后信号幅值衰减也越严重,α过 小,对抑制系统噪声不利,因此α不宜选太小,一 般α≥0.07,常取α=0.1。 • 当要求φm>60°时,宜采用两段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令: T1T2 1 2 , T1 T2 1 2 12
Gc (s)
1s 1 2 s 1 T1s 1T2 s 1
通过选择参数,可以使 T1 1 2 T2 并且: T 1 1 2 则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m
1
1
1
产生最大滞后相角所对应的频率ωm,是相位滞后 校正装置的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中心。 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角
m tan1 1 1 arcsin 1 2
1 sin m 1 sin m
自动控制原理
2 一般:
1
c
4
~
c
10
,则: m
1
c c ~ 4 10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2、有源网络
G1 (s) R1
G2 ( s) R2 1 C2 s
U o ( s) G2 ( s) Gc ( s) U i ( s) G1 ( s)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2、有源网络
G1 ( s) 1 R1 // R1 C1s 1 R1C1s
G2 ( s) R2
Gc ( s)
U o ( s) G ( s) 2 U i ( s) G1 ( s)
L( )
20 lg K P
R2 Gc (s) ( R1C1s 1) ( K P K D s) R1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6-3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无相移校正装置 无源校 正装置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 无相移校正装置 有源校 正装置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一、无源校正装置与有源校正装置 的特点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具有负的相角特性。它实际上 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对低频信号没有衰减作用, 但能削弱高频噪音的作用(一般噪音都是高频 的)。 • 当ω=ωm时,相角滞后量最大。 • 最大滞后角φm仅与β有关,β越大,φm滞后越大, 其关系可用曲线表示。 • β值越大,抑制噪音的能力越强。通常选β=10, β太大,不容易实现。 • 主要是利用其高频幅值衰减特性,应尽量使ωm 远离校正后系统的ωc,否则影响动态性能。
) 1 s zc 1 s pc s
s
R1 R2 1 R2
R2C2
开环增益不下降
β称为滞后网络的系数,必有β>1,β表示迟后程度。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j
2)零极点分布
零点在极点的左边; β越大, 零、极点之间的距离越大。 3)频率特性
c tan tan
1 1
1
m
1
20 dB / dec
(1 ) c tan 2 2 1
1
90 45
0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从相频特性看,它在ω=ωm处达到最大值,然后 单调下降。 1 1 1
m
Gc ( s)
T1
2
1s 1 2 s 1 1s 1 2 s 1 T1s 1T2 s 1 s 1 2 s 1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2)零极点分布
zc 2 1
j
开环增益下降,有时需补偿。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2)零极点分布
零点位于极点的右方.零、极 点之间的轴距由α值决定。 3)频率特性
Gc ( j ) j 1 , 1 j 1
0
L( )
pc 20dB / dec
10 lg 1
j 1 Gc ( j ) j 1
1
zc
1
pc
1
0
m
1
20 lg
c tan tan 0
1 1
c tan1
(1 ) 2 2 1
G c ( j )
0
m
45
自动控制原理
G2 ( s) R2
Gc ( s)
1 C2 s
L( )
U o ( s) G ( s) 2 U i ( s) G1 ( s)
20dB / dec
0
1 R1C1 1 R2C 2
Gc ( s )
R2
R1 1 R1C1s
1 C2 s
1 R1C1s 1 R2C2 s R1C2 s
这是产生最大超前相角所对应的频率,它恰是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中心。 将ωm代入求相角的式子,可得到最大超前角
1 1 1 m tan sin 1 2
1
1 sin m 1 sin m
自动控制原理
m
60
40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 1、无源校正网络:阻容元件
– 优点:校正元件的特性比较稳定。
– 缺点:由于输出阻抗较高而输入阻抗较低,需 要另加放大器并进行隔离;没有放大增益,只 有衰减。
• 2、有源校正网络:阻容电路+线性集 成运算放大器
– 优点:带有放大器,增益可调,使用方便灵活。 – 缺点:特性容易漂移。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