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打口碟常识及常见CD术语扫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D、打口碟常识及常见CD术语扫盲
CD种类知多少
香港的银圈版CD:
银圈版与普通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光碟的内圈制作不同,银圈版CD的内圈(有些CD连同盘身)都是银色,而普通CD的内圈则是由透明塑胶材料制成,因而又叫做“胶圈版”。
另外;香港大部分歌手在1991年之前所推出的大碟在第一版印制上几乎都发行过银圈版CD,之后才是普通CD、再版CD,所以又称之为“首批银圈版”,生产数量不多、升值速度极快。
因为1992年之后就没有继续生产过银圈版CD!
普通CD
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为44.1kHz,16比特量化。
可以达到20-20kHz的频响和90DB的动态范围以及不低于90DB的信噪比。
普通激光唱片的频率响应非常平坦,底噪声很小,动态范围相当大。
在模拟录音的时代,动态范围达到80DB已属不易,但数字录音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到90DB。
既然普通CD唱片的技术指标不错,为什么后来又推出了很多种格式的CD唱片呢?这主要的因为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过低,量化的比特数也不够高。
因此在聆听老一代的CD唱片时,总会有声音粗糙,缺少细节的甜美的歌唱性等问题。
在重播的音场深度、宽度等方面也比较窄、比较紧,整体的空气感和临场感不太好。
普通改良型CD
1994年,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0比特录制的CD唱片。
在母带的录制、编辑过程中,动态范围达到了112DB。
然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
1995年,美国泰拉克TELARC唱片公司推出了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方式的CD唱片。
这在录音史上具有阶段性的意义。
因为通过双声道环绕声方式,在普通的立体声音响系统中,你可以听到更深、更宽的音场,
能够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包围感了。
其实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采用双声道环绕声技术录制、出版了CD唱片。
只不过那时的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
唱片投放市场后,效果良好。
在经过了十年的改进与完善之后,
正式推出了双声环绕声系列CD唱片。
1996年,飞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4比特录制和模拟母带24比特重新制作的系列CD唱片,并且采取限量发行的方式。
这批唱片的采样频率仍是44.1kHz,24比特量化。
主观听感的改进很大。
音色甜美、细致,具有丰富的细节。
歌唱性不错,可听性很强。
以上的CD、20比特CD、双声道环绕声CD、24比特CD都属于普通CD的范畴。
HDCD虽然采用了专用的编解码技术,但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术范畴之中。
在播放中,均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
从以上的CD技术发展来看,不论是提高录音时的采样频率还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数,都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信息。
最后落实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在重播的音质、动态、歌唱性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改进。
HDCD:
1992年,在普通CD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HDCD。
HDCD的含意为高精度CD唱片。
同年,美国RR 唱片公司推出了编号为RR-S3CD的HDCD样片。
HDCD的主要技术原理是:采用18比特进行录音。
在录制的过程中,16比特为普通全频带数码录音:另外2比特经过高通滤波器等设备专门用于记录包含有大量相位信息的高频与超高频。
然后在编辑、制作母盘时,将全频带部分压缩成为14比特,将相位专用的2比特单独记录。
然后压制成HDCD唱
片。
HDCD唱片在普通CD机上重放时,只能读出14比特的全频带音频信号。
这时的动态范围仅能达到78DB。
在具有HDCD解码功能的CD机上,可以读出并复合2比特的相位、高频信号,增加了播放时的
透明度与细致度,音场的宽度同时也会有所改善。
HDCD由于采用比特预留的预加重方式制作,虽然与普通CD机有不错的兼容性,但不论在何种解码的工作方式下,都压缩了动态。
对于动态不大的录音来说,清晰度提高了;但对于大动态的录音来说,会有一定的损失。
再加上HDCD的播放机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大量上市的;世界上各主要唱片公司对HDCD 的支持态度也不够大,采用HDCD方式的唱片软件不够丰富。
HDCD唱片与播放机真正的普及年代是2000年。
在此期间已有多种格式的CD唱片问世,还正式推出了SACD和DVD Audio两种格式的CD唱片。
因此,HDCD唱片的普及具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DDDD:
1993年,德国DG唱片公司推出了4D录音格式。
CD唱片原来最多只具有3个D,这就是数字录音、数码母带和数字压片(DDD)。
在这其中还有另外三种方式:这就是模拟录音、模拟母带制作、数码压片的AAD方式;模拟录音、数码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ADD方式和数字录音、模拟编辑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DAD方式。
4D录音是在数字录音机的前端,增加了话筒用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和数字调音台。
同时采用21比特量化。
使原始的动态记录范围达到了118DB。
声音的细致、甜美程度有了不小的改善。
然后以21比特的方式进行母带编辑制作,最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
4D唱片明显的播放效果,重播
的整体音色厚道了,细致度提高了。
XRCD:
XRCD也是为音响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另一种可以出得好音质的CD唱片。
XRCD和HDCD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CD唱机和解码器,目前的CD重播设备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
而且,那CD完美的16bit音频的音响效果都能够
以最高的境界表现出来,因此受到发烧的极度欢迎。
但有人称XRCD为“后CD时代”的“末代皇帝”,主要是由于价格高昂,而且音质更好的DVD Audio和SACD已经出现,所以难以普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XRCD全称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就是“扩展解析度CD”,是由日本JVC公司开发研制出来的独家技术。
使用JVC自身开发的K2数码界面系统,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压片制造工序、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技术的主要重点是:加强母带录音处理及CD唱片的制作,其目的是让聆听者听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质表现的录音效果。
而且XRCD的录音处理技术均在目前的CD标准范围之内。
但这就使得其在加工成本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所以不论是JVC自己品牌出的XRCD,还是其他少数公司的重新刻录XRCD发烧碟,价格都很昂贵,普通发烧友无法张张都买,只能择其精品下手。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昂贵的因素,大多数唱片公司都难以支持XRCD,所以在市面上看到的XRCD品种实在寥寥无几。
XRCD24:
据JVC的资料显示,XRCD24的音色极像黑胶碟,但却没有黑胶碟的缺点,如:杂音等。
它的音质通透,音乐感、动态、高低频的延伸均胜过黑胶碟!因此,XRCD24又以“超级模拟音响”(Super Analog Sound)
自居。
开创XRCD的两位JVC工程师的姓氏,都是以K字母行头。
因此,亦被称为K2双雄。
他们先创了K2 XRCD,后来又将XRCD双重处理,成为XRCD2。
经过三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后,推出了K2 24bit母带处理技术,
轰动全球!
据JVC透露,XRCD24以先进的科技,将24bit的数码讯源灌入16bit内,令16-bit的PCM音响变为真正的24bit的音效。
虽然许多专家都认为不可能,但JVC却以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个事实。
XRCD24的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在任何CD机上播放;不像SACD光碟,必需得在SACD机上才能够播放。
母带的处理,是XRCD24的精华所在及科技突破!一般激光唱机,如:CD机、SACD机及DVD机等,都是以石英(Crystal)为激光的发射提供数码时基,在制作光碟时,亦是如此。
石英的优点是便宜,缺点是不稳定。
它会产生数码抖摆,引起失真,劣化音质。
JVC进一步指出,由于石英的抖摆与不稳定,若以它控制激光束射向月球的一个目标,其误差可以达到十万哩!若改用“铷”(Rubidium)的话,则保证准确命中目标!因此,卫星发射、洲际飞弹等,都一定采用“铷”;而XRCD24在制模的过程中,亦同样采用了“铷”。
据JVC表示,其结果是音效得到了惊人的改善!因此,JVC骄傲地宣称,XRCD24比任何制式
更准确了十万倍!
SACD:
SACD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
SACD的采样频率是2.8224MHz,是普通CD 采样频率的整整64倍,SACD采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数字音频技术,从头到尾都是1Bit形态,不需任何转换,它的重放还原质量是其它任何数字或模拟音频无法比拟的。
SAC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SACD。
除了使用专用的播放器材之外,和任何一种播放器材都不兼容。
SACD还有一种复合盘的制作方式,属于典型的单面双层式结构。
一层保留了传统的"红皮书音频"即16bit / 44.1kHz CD 标准,因此碟片可以仍旧可在标的CD播放器上播放;另一层是高密度层,碟片可以在SACD播放器上播放,能提供2声道(立体声)和多声道(6声道或环绕声),具有极高的音频质量,频率响应从DC到100KHz ,而动态范围大于120dB。
高密度层也可用来储存文本、图片和视频
信息在播放时重现多媒体的形式。
复合盘的SACD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
SACD的记录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双声道格式,另一种是多声
道(6声道)格式。
SACD的音乐播放效果非常理想:就连复合后的普通CD,其播放效果也相当好。
目前DVD-Audio和SACD唱片的价格很高,专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贵;对高格式CD的普及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DVD-Audio :
DVD-Audio是以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作为储存介质的新音乐媒体,于1999年3月出台。
采样方式为LPCM(Linear Pulse Code Modulation,线性脉冲编码调制),可选择采用MLP(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无损压缩音频)技术减少庞大的信息容量。
DVD-Audio的采样率有44.1KHz、48KHz、88.2KHz、96KHz、176.4KHz和192KHz等,可以16Bit、20Bit、24Bit精度量化,使用立体声录制时最大信息流量可达192KHz、24Bit,当采用5.1声道录制时最大采样率可达96KHz。
DVD-Audio如此高的采样率最大的好处在于不需要繁复的超采样运算就可以得到正确的音乐信号波形,另一个好处是减少Jitter对音质的影响。
DVD-Audio碟片目前的价位
大概也在数百元左右。
DTS CD :
DTS CD的信息格式与一般CD相同,都是16Bit、44.1KHz,可是记录的信息内容不是PCM采样信号,而是经过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编码后的5.1声道信号。
DTS CD欣赏时必须将CD转盘的数字输出接至支持DTS的解码器才能获得5.1声道模拟信号。
由于DTS CD格式与普通CD相同,因此与HDCD、XRCD一样都可以用普通的方法复制。
CD的种类
[正版类]
厂牌出品:再三考虑,还是把它算入正版。
虽然厂牌独立出品中的无版号出品在某些角度来说是不那么合法,但毕竟是正式的出品。
很多音乐都是属于大公司不屑或者不敢出的,做为收藏来说是很好的。
而且不乏优秀的音乐,在某种角度来
说,它甚至强过大公司的出品,因为它很少也不太需要妥协。
国内正版:这个不用说了,拥有版号的合法出版物。
看CD是不是正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CD背面,是否有IFP编码。
一般正版都有IFP烫码,而盗版一般没有这个码或者会把这个码烫掉。
提醒下,第一批正版/首版的收藏价值较高。
国内再版:这个属于正版首批,或者某批卖完很久了,再翻出来重新制作的。
质量基本一样,就是收藏价值会打折。
仔细看,某些CD的再版和首版有细微的不
同。
廉价正版:这些很多是因为版权便宜所以才会便宜。
另外、还有那种拼盘。
一般
来说艺术价值会大打折扣。
国内引进版:其实属于做的好的那种盗版质量,我一直不太喜欢这种,不同的是
有个版号,合法版权,价格也相对便宜。
国外正版:国外压盘上分很多中,日版、法版、加版、德国版等。
德国版是最好
的(我认为)。
还有,盘内圈上会有编号,编号越靠前越好,尤其是JAZZ和古典、发烧之类的,因为德国制盘,一个母盘一般只压3000次,再后来的就影响质量了。
记得有人
专门花N倍的价格去定前10张的。
还有HDCD,防拷贝CD等等,挺花样百出的,也很考验人的鉴赏能力。
[D版类]
港版:很防真的一种盗版,但是盘就能看出来质量差劲,早期使用刻录的方式,
后来也有少数的做压盘
黄标:这种CD很好辨认,外面有一个精美的纸套,在右下方有一个小黄标签,上面有乐队的简单介绍.里面的歌词和原盘是一样的.不过大家也要注意这中的也有仿制品,一般手感要比真的港版轻,里面也有时后没有歌词。
黑盘:也是国内盗版的一种.采用全黑的刻盘,这种盘的好处是抗光性比较强,看起来也比较舒服,心理感觉好.在外面的包装上有用透明胶带打上的乐队简单介
绍,里面的歌词也很精美.
仿原盘:最坑人的一种盘.歌词和港版差不多,印刷比较好,纸也相对好一点,不过这种还是比较好辨认的,CD盒就能看出不是原装的,东西好,价钱贵.所发的东西一般都是港版和黑盘里少见的东西,让人欲罢不能.个人认为是国内的少量的高
级盗版.
高档D版:包装非常好,但是封面会有很大出入,背后的条形码基本是假的。
主流摇滚和流行的东西很少,基本是小众审美的东西多,音乐品位不错。
JAZZ,古
典,经典民谣、电子……等等。
简装:包装十分恶心,盘也做的很随便,但是好在基本都是大路货品种繁多,价钱也很便宜。
有个忠告,其实卖简装的地方经常可以买到拆了包装的港、黑、黄标版(我有次还挑出了天空大爆炸的简装原盘,大喜),很值得一翻。
低档盒装D版:最恶心的一种D版,就是把简装的东西装了个盒子,卖的价钱却
高了很多
[打口类]
打口:这种我想大家也不需要再介绍了。
国外生产过剩产物,还有的是有一点质
量问题的,买到后者属于你运气背。
扎眼:这种盘包装简单,在盘的中间部分,扎了一个小眼,听的时候要修复,一般都没有伤到歌曲.没有CD盒.不过歌词什么的都有。
其实这种我觉得比打口好一些,
毕竟歌是不会少的。
原盘:应该说的是,原盘是最接近国外正版的(不同的是原盘属于生产过剩品),一般看起来和打口差不多,就是没有口.在CD盒上一般有唱片公司的标签,偶尔还会有超市的价签.手感相对要比盗版的重些。
有一个要注意的是,也有貌似原盘,其实里面已经被高技术处理(具体怎么处理的不知道)完全听不成的,另外一个搞笑的是,我弄到一张RADIOHEAD原盘,特种包装,上面居然有乐队的签名,真不知道乐队知道这些签名CD居然流落到被人当过剩产品处理掉是什么感觉。
裸盘:用纸袋包着,大概是封面在被打口的时候就已经被弄坏、弄掉或者被水泡坏了,但是好东西也满多的。
以前专门有人把仿原盘的盒子包装和裸盘配套,那
叫一个真假难辨。
假打口:注意了,这些CD有可能是用仿原盘弄个小口子,或者D版套个打了口的塑料盒就开卖的。
很多人一看有口就西里糊涂的买回去了。
我亲眼见过一老头进了大堆D版,每天弄个榔头砸,磁带年代就更是多了。
[其他类]
宣传盘:弄到就赚了!宣传盘的音质一般比正式出品要好,或者还可能带有MV 和乐队访谈,好一点的还有大量图片宣传照等。
都是公司把歌曲推荐给电台或者电视台的时候所用的。
以一位台湾朋友送我的一张黄立行的首张宣传盘为例,多了一个MV,一个写真集,一张海报,一个签名。
赙赠盘:一般是MV、乐队歌曲的再混音或其他版本等等,按我来说,是属于对
特殊人群比较有收藏价值的。
小样、bootleg:bootleg原来的意思是私酿酒,现在就是指私制唱片。
如果忽略掉包装和粗糙制作的话,这两个我最喜欢淘,现在有一大堆这种唱片,很考验你的CD知识,有可能很便宜就能淘到一大牌乐队未出名前的DEMO(有的可能还当时不叫这个名字),或者某地方的一个小演出,很有意思。
其中一些会相当值钱,比如我很早前淘到的一张BEATLES BBC录音和一张BEATLES现场bootleg,有段时间在英国炒到上百英镑。
还有一些从来没出名的乐队,送我他们的小样,可能就是一张刻录CD,却从未有发行机会,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宝贝。
同名盘:哈哈,这个太有意思了,你能发现英国同名的一个叫NIRVANA的乐队,或者另外一个叫QUEEN的乐队。
有时候上点小当还是满有意思的。
特种CD、单曲:有MCD的,有异形盘的,包装特惹人喜欢,这些东西打口里很多,尤其曰版盘多,超便宜,不过基本买回来都没听过,直接挂书包或者家里做装饰的多,哈哈。
国内正版也有做这种的,不过我从来没买过:)
HDCD:HDCD即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度兼容性数码技术)的缩写,它采用一种新的录音技术,在将母带上的模拟音频信号送入HDCD 编码器的时候,以超过传统CD制式44.1KHz,16bit的高解析力编成数码信号,此时产生的信号将多于普通CD所能容纳的信号。
高兼容高解析度的HDCD,在支持HDCD的机子上播放音质比普通CD要好,当然一般的也可以播放,只是音质听不出和普通CD有什么不同。
CCCD:防止盗版拷贝CD,但是这并非是说CCCD就优秀了,高科技了。
当年几大唱片公司想借助这种技术防止盗版和网络传播,结果因为其限制了音乐的合理使用权(比如复制到便携设备)而遭遇了消费者强烈的反对。
此外,因为CCCD并不符合CD-DA(Compact Disc)红皮书的技术标准,所以在盘面上没有Compact Disc的标志,其增加的轨道(错误信息轨道)在防止CD-ROM读取信息的同时,
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音质和硬件损耗。
但这个不是最无聊的,最无聊的是这种防COPY技术太好破解了- -马克笔在CD
外圈画一圈,就可以COPY鸟……
●什么是打口
打口碟-----即国外正版碟,这些碟片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中国,最多的一种形式是以废塑料名义被进口。
来源几乎多自美国,欧洲,日本的打口。
为什么被称为打口呢,讲一个插曲,比如BMG唱片公司预算销售某乐队专辑500万张,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多没有销售完,对于国外唱片公司来说,降价销售是完全不可能的,大量库存又会浪费大量财力和物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销毁(直接切口,钻洞,化学办法都有),这销毁过程中就有很多的蹊跷。
由于制作CD的塑料盒都是一些高品质的化学纤维,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这些被"销毁"的CD 被以废塑名义进口到中国。
其实在销毁过程,由于进货人的要求和走通关系,只有部分 CD被完全销毁,有一部分只是切到了CD盒面,而CD完好无损,这些CD被称为打口CD,而那些毫发无损,连盒面都没有切到的CD就成了专业音乐人士,电台DJ,发烧友的抢手货,被称为原盘。
打口CD对促进改革开发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抹。
自从1999年在一本叫《北京新声》的摇滚画册上,第一次出现了“打口青年”这四个字样后,这个名号便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后来慢慢又出现了“打口一代” “打
口文化”等相关新名词……
真正追求自由音乐的人们是没有不听打口的。
因为,这些音乐本身是完整的,CD音质也是最好的,他只是不幸被赋予了一种扭曲的形式而已。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种形式的CD存在,既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福分,也可以说是中国
音乐爱好者的悲哀……
●打口有磁带么?
是的,一度磁带量相当大。
但是一些南方城市如广州较少进磁带。
实际上,一些精品只能在磁带里找到。
●有中文打口么?
当然,也有少量中文的打口。
来自台湾。
●打口有什么形式?
直接切口,钻洞,化学办法都有,新近又有激光。
●有打不到内容的么?
由于进货人的要求和走通关系,只有部分CD被完全销毁,有一部分只是切到了CD盒面,而CD完好无损,这些CD被称为打口CD,而那些毫发无损,连盒面都没有切到的CD就成了专业音乐人士,电台DJ,发烧友的抢手货,被称为原盘。
●打口涉及什么音乐类型?
古典、流行,爵士类,电影原声基本什么都有。
●挑不到心爱乐队的打口怎么办?
打口这玩意儿,“可遇不可求。
”
●打口价格如何?
价格主要因全国市场需求。
一般10多20元比较多。
切不到的就得贵些。
现在一些尖货一两百也常见。
例如日本流行,死亡金属,一套“伯恩斯坦古典”全集85张(单张95张,精装收藏版)批发5500元,那全国加上正版店估计也找
不到第二套啦!
●打口唱片的乐队大多没听说过,如何购买?
可以用如下办法:
1)实时听————我还没有被拒过。
2)认厂牌————但是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什么保证质量的厂牌。
3)先记住一些乐队再去买,有明确目标。
4)认封面———如果是听另类的,干脆看古怪的封面。
5)听推荐————听贩子的推荐,这是最末的选择。
●各打口唱片的原本出版时间问题?
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的,少数50-60年代的也有大概两三年前的最多。
外国最新的CD,基本上等半年或多点就有打口但新货稍贵些。
也能找到较古旧的打口,但是现在似乎越来越难。
尤其是那些往往是磁带。
要寻找传统乐队的打口,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唱片公司重出精选和纪念集上面
追求靓声无止境! 常见发烧CD品种解析
广义上来讲,CD(英文Compact Disk的简称)是一种光存储介质,在这个小型化的致密光盘上,可以存储音频、视频、静态图象、数据等一切以数字信号为状态存在的文件,但从狭义来说,我们一般说CD,其实就是特指音乐光盘(声频CD):上面存储有声音信号轨道。
随着发烧群体对音质的不懈追求,普通CD唱片已经经过了很多改进:24K金CD、HDCD、XRCD、SACD、DSD CD、LPCD、JSRM CD、DVD-audio等许多更加靓声的音乐载体已经出现,笔者给入门级的用户简单介绍一下这些音效卓越的发烧CD品种,有机会的朋友不妨亲
自去尝试一番。
狭义的CD其实就特指音乐光盘
现在主流CD唱片的采样频率为44.1kHz,16比特量化(25年前索尼和飞利浦制定的CD红皮书中明确规定)。
理论上的频响范围是20Hz-20kHz、动态范围在90dB左右,信噪比一般也不低于90dB。
由于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过低,量化的比特数也不够高,所以听感上会有声音粗糙生硬,缺少丰富的高频信号,整体的空气感和音场再现不太好等缺点。
对于追求音质的发烧友来说,普通CD的音质已经很难满足他们挑剔的耳朵了,市场需要一种音质能得到可观改善,价格也能普遍承受的高级CD品种,在这种情况下,HDCD应运而生。
HDCD是英文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度CD或者高精度CD)的简称,诞生于90年代初期,当时的美国太平洋音响微音公司(Pacific Microsonics)研发了HDCD技术,并受到了国际音响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美国RR(Reference Recoding)唱片公司率先推出了编号为RR-S3CD的HDCD样片。
HDCD与普通CD比较,采用的是18比特的录音方式:16比特为普通全频带数码录音,另外2比特是通过专业设备记录的高频与超高频信号(包含有丰富的相位信息),在随后进行的母盘制作过程中,将全频带部分压缩成为14比特,然后相位专用的2比特单独记录,最终压制成HDCD唱片。
某些DVD播放机上的“HDCD”标识(图片来自影音国际)
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决定了HDCD必须在有专门解码器的CD机上播放,普通CD机只能读出14比特的全频带音频信号,丢失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动态范围仅能达到78DB。
在具有HDCD解码功能的CD机上,由于读出并复合了2比特的相位和高频信号,所以音质清晰细腻、动态范围广、有着极高的信噪比。
HDCD最大的悲哀是“生不逢时”,因为HDCD的播放设备是从20世纪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