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祁东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C1905第五组彭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
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其实在古代有很多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
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
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
说自己的女儿“小女”。
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
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
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
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
表演技艺时
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
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
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
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
“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
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
例如:“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
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
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
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
别人的徒弟为“高徒”。
别人的家为“府上”。
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其他的还有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等。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尊称对方的父亲)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
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我们要注意恰当地使用一些常见的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