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完整版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 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 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 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作者简介
•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 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 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 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 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 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 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 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 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三下”,引后世无数英 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空城计 诸葛亮兵出祁山,收姜维后继续向魏国 进军,魏国派司马懿抵挡蜀军,在街亭打败 马谡,而诸葛亮城中空无一人,兵都出去解 围去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诸葛亮心 生一计,命令打开城门,派几个老兵在打扫 卫生,自己带两个儿童在城楼上面弹琴,司 马懿的兵来到城外,看到四个城门大开,诸 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马懿命令兵不动,自 己上前一看,看诸葛亮神情自若、琴声不乱, 怀疑有伏兵,这才命令撤军。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fú ) 澹泊(dà n)(bó ) 淫(yí n)慢 遂(suì ) 庐(lú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 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 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 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 “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 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 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 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作者简介
•
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 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 楷模。比如,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 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 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 “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 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 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 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 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 古传颂。
蜀相(杜甫)
猜猜他 是谁?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赤壁之战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孔明灯,叫天灯,又叫许愿灯. 当年,诸葛亮(字孔明)被司 马懿围困于平阳,诸葛亮命人制作了很多这样的灯,在 城内借着微风同时放飞,并命众军士大喊:“诸葛亮坐 天灯逃走了!”司马懿信以为真,带领大军去追赶,诸 葛亮就此缓解了平阳之围。 后人为纪念诸葛亮足智多 谋,称此灯为“孔明灯”。 从那以后,中国就有了放 飞孔明灯的传统,用这种方式来祈福迎祥。二说当年诸 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 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搬 来救兵,其后果然脱险,於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 灯。 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现在的人们将孔明灯用于祈 福迎祥、许愿祝福,所以又叫祈福灯、许愿灯、天灯.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 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 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 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 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 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 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 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 与悲叹警醒儿子。
问题研究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习时要心境清净,同时学习态度也 要端正。 好高骛远,博而不精,浅尝辄止,不求 甚解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 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无益, 而且有害于品格修养。
问题研究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 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 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 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 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 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 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 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 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 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 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 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 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 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 之辈。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 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 守道不移;
“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静。不 受世俗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 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 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问题研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 必然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专 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 学有所成。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 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 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 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 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 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 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问题研究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
方法:“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 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是节俭、简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 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
问题研究
“静”与“ 明志”“成才”的关系
课外拓展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 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 无致迷乱。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 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 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 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 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 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大多对社会没有 什么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的守那穷困的 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 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 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 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 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 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 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 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 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 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 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 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 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 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 尸走肉罢了。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 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 养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