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数学不仅是⼀门科学,⽽且是⼀种普遍适⽤的技术。
它是科学的⼤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变的理性的⼀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也有⾃⾝的乐趣。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知识点
⼀、图形可分为(1)平⾯图形;(2)⽴体图形
1、平⾯图形:正⽅形、长⽅形、三⾓形、圆、平⾏四边形
2、⽴体图形:长⽅体、正⽅体、圆柱、球
⼆、图形的拼组
1、两个完全⼀样的三⾓形可拼成⼀个平⾏四边形;两个完全⼀样的三⾓形既可以拼成⼀个平⾏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个长⽅形,还可以拼成⼀个⼤三⾓形。
2、拼成⼀个⼤正⽅形⾄少需要4个⼩正⽅形,拼成⼀个⼤正⽅体⾄少需要8个⼩正⽅体。
3、两个长⽅形能拼成⼀个⼤的长⽅形。
(两个特殊的长⽅形能拼成⼀个⼤正⽅形),4个长⽅体能拼成⼀个⼤的长⽅体。
【篇⼆】⼩学⼀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学习⽬标
1、通过络学习活动,学⽣能直观认识长⽅形、正⽅形、平⾏四边形、三⾓形和圆等平⾯图形,并能正确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学⽣⾃主拼、摆、画、折、找等活动,能直观感知平⾯图形的特征,体会平⾯图形与⽇常⽣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较,描画活动过程中,感悟到⽴体图形与平⾯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
1、能直观认识长⽅形、正⽅形、平⾏四边形、三⾓形和圆等平⾯图形。
2、从⽴体图形中“拓”出⾯、借助“拓”出的⾯认识平⾯图形。
三、学习过程
1、教师带领学⽣回忆⽴体图形的特征
2、播放微视频,学⽣观看
(课件出⽰:长⽅体、正⽅体、圆柱和球以及三棱柱,播放从⽴体图形中“拓”出平⾯图形的过程)
3、组织学⽣利⽤课前准备学具的不同形状在练习本⼦上描、画、印、拓出平⾯图形。
画的⼜好⼜快的的同学,可以连麦⽼师分享他的作品。
4、认识长⽅形、正⽅形、圆和三⾓形
5、认识平⾏四边形(引导学⽣观察⽤两个完全⼀样的三⾓形拼成的平⾏四边形)
师:你能把⼀张正⽅形、长⽅形或平⾏四边形的纸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种折法?谁愿意介绍⾃⼰是怎么折的?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请⼤家动⼿做⼀做,准备好的、同学可以连麦⽼师哦
6、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分别跟家长说说每个是什么图形?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的?
四、教师直播课堂⼩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巩固应⽤
1、课本第3页“做⼀做”的第1题。
跟爸妈说⼀说,⾝边哪些物体的⾯是你学过的图形?
2、课本第3页“做⼀做”的第2题:画出⾃⼰喜欢的图形,你能⽤今天所学的平⾯图形画⼀幅⾃⼰喜欢的画吗?
3、学⽣利⽤⽴体图形拓出⾃⼰喜欢的图形。
同学们,请爸爸妈妈把你们画好的作品拍照分享在班级群⾥吧
【篇三】⼩学⼀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课时主要是让学⽣认识长⽅形、正⽅形、圆、三⾓形这⼏个平⾯图形,第⼆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体、正⽅体、圆柱、球这⼏个⽴体图形。
我在认识⽴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复习学过的物体。
长⽅体、正⽅体和圆柱。
再通过摸⼀摸“从⽼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新课的教学。
⼆、是出⽰长⽅体模型。
让学⽣动⼿摸⼀摸模型的底⾯,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独⽴发现它的⾯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想出不同的办法,从⽽体会“⾯”在“体”上;再描⼀描、画⼀画、⽤⼿⽐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进⼀步体会⾯与体之间的`关系;学⽣学会从“体”上找“⾯”的⽅法,并充分体验到与⼈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活中找⼀找这三种平⾯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在钉⼦板上围⼀围。
这⼀过程让学⽣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个理性的认识,在钉⼦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在⽅格纸上画⼀画。
通过画学⽣体会到画长⽅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过程培养了学⽣动⼿操作能⼒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
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步体会数学与⽣活的联系。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在玩中学、动中悟,在⾃由、轻松的课堂⽓氛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