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与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题(35分)
(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不仅是技术与视觉的展现,更是人文修养、个人心性与宇宙自然相息相通的综合体验。
然而在以视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中,中国画以放弃自身的优势为代价,而仅以技术表现力、内容时代性、视觉的多样化为学习的目的与方向,以致自身核心价值慢慢迷失。
要学习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并重建中国画的核心价值,需回到学习中国画的原点——临摹。
中国画史上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经过历史的洗礼与积淀。
中国画的临摹不仅仅是对临本的技艺、内容的复制,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经典作品的画理。
临摹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明理的过程。
中国画学习第一步不是写生,而是临摹,因为学画首先需要明理,明理懂法才会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
解读画理的重要方法就是临摹。
如学习山水画,必须掌握经典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技能,这些技能既是画法,又是画山水之理,法熟理通,方能写真山真水。
好比学习汉语,先识字、组词、造句,懂得语法之后才能对联、写诗、作文。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画理画法,才能进入造化,进行有意识地取舍,并且进一步丰富或修正所学,最后和以变化和创建。
临摹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学习绘画技能,另一方面是领悟作品的格调与品位、审美价值。
临幕者要尝试从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气息:高华、雅致,何为士气、何为庙堂气,以及哪些是元气淋漓、哪些是平淡天真……从而锻炼自己审美辨识的能力;也要在经典画作中感知中国艺术的独特美学意识与表达方式:在临习宋人花鸟时,感受的是格物致知的精微与雅致;临摹郭熙、范宽的山水则力求恢弘、堂正的气势与体格;学习元人的笔墨,要体味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
通过临摹吸取经典的营养并转化为创作的原动力;更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并逐渐打开自我,借助经典的力量明心见性,从而达到自我修炼与完善的新境界。
书法中的临摹有实临与意临之分。
实临要求临作尽可能与临本完全一致;意临则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临摹,临作在临本的基础上可以带入个人的发挥与创造。
中国画的临摹方式与此相似,实临即忠实临本的技法、笔墨、颜色、构图,力求还原与逼真;意临则相当于中国画中的“仿”与“拟”的方式,也可称为“通临”:即用通变的方法,将临摹的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不同技法加以贯穿、互用以获取新的变化。
“通临”的基础是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又要有所取舍。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借鉴发挥了赵孟頫山水的书写性笔意,并以宋人山水的
体格为框架,形成了“元笔宋格”的文人山水图式,成为后世南宗山水的典范。
所以“通临”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与不同临本的一种互动的关系,其中包括自己对古代作品的理解、诠释、借鉴与挪用,是艺术在传承中的一种再创造。
(摘编自邵仄炯《对中国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中国画逐渐迷失核心价值的原因是只追求技术表现力、贴合时代的内容、多样化
的视觉效果,放弃了自身的优势。
B.学画首先需要明理,只有明理懂法,才能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
而临摹的过程就
是明理的过程,所以把临摹作为学习中国画的第一步。
C.经典山水画的临摹对象,不是其技艺和内容,而是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
这些技能背后的画理,进而才能画真山真水。
D.学习经典中国画中的画理画法之于绘画创作的作用,与通过学习字、词、句、语法之
于文学创作的作用是相似的。
2.下列的理解与分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髙华还是雅致,元气淋漓还是平淡天真,都是需要临摹者尝试认真感受的对象,
这也是临摹者提升审美辨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B.从宋人的花鸟,到郭、范的山水,再到元人的笔墨,都表现了中国艺术中各有千秋的
审美意识。
由此可见,临摹的目的就是领悟这些经典作品中丰富的审美价值。
C.中国画和书法的临摹手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如中国画中追求还原与逼真、忠实于临
本的“实临”,与书法中的“实临”是类似的。
D.“意临”是用通变之法,将不同时代及画家的不同技法在临摹中加以贯通互用从而创
新。
因此它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临摹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画在现代美术中的迷失可见,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及核心价,与以视
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是冲突的。
B.从临摹的内容、目的及方法来看,临摹绝不是简单的技法步骤,也不停留在形式与样
貌上,更不会消磨造力。
C.拥有着丰富积淀的经典之作,可以让后来人在临摹的过程中找到创作的原动力,更可
以帮助后来人敞开自我,臻于完善。
D.南宗山水的典范《富春山居图》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前人的绘画艺术,并形成了新的
文人山水图式,堪称意临的典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
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
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
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像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
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
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
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
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
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
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迭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
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
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
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
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
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
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声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
“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扦情诗片片退去,逢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千,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
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
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
挂”。
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曰,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导,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屋楼房的墙面上。
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
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
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嗓、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
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摄氏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五年前写起,先后选取了“种下的三四天以后”“一个夏
天以后”“第二年”和“之后的岁月”等几个重要时间段,脉络非常清晰。
B.文章以作者的观察视角为切入点,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
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双线并进,行文脉络分明。
C.文章从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下爬墙虎写起,到张阿姨自豪地赞叹爬墙虎改善房间温度的
巨大力量结尾,首尾呼应,五年的时间跨度写得不枝不蔓,结构严谨。
D.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同时引用诗文、
引述资料,不但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5.文中用“一幅动态水墨画”来比喻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其妙处。
(5分)
6.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与张阿姨、驻足者相比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宋文骢,中国歼10之父
龚融_
3月22曰,“歼10之父”宋文骢在此京301医院去世,享年86岁。
张杰伟回忆起到北京治病前不久的宋老,那时他还和往常一样,或是骑自行车,或是开车,穿梭于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大院内。
谈到宋老骑车时的情形,张杰伟说:“他还敢把手从自行车龙头上放掉骑一段,很好玩的。
还可以一只手扶着就下来,骑上去。
描述中,老人矫健的姿赫然映入眼帘。
张杰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宋文骢传》一书的作者之一。
“实际上这本书一开始他不让写,他的理由很简单,说我这点事你们都知道,写什么。
第二个就是说中央有规定,活着的人不准写传记。
他们那一代人,这个观念非常强。
”张杰伟回忆道,最后是集团党组研究一致同意要写,当把“通知”请他过目以后,他仍然很勉强。
传记初稿写成后拿给宋老看,老人认真看完后,将两位作者叫去。
“他就跟我说‘你就说歼切总设计师,你写那个院士干什么?’非要我们改掉。
”张杰伟说,宋老一直认为自己真正的职责还是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
“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人格魅力,一是说明他的政治品质,一是科学精神,还有一个是人生境界。
”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一夜之间撤走了所有的专家。
宋文骢所在的沈阳601所的战术布局组在宋文骢的带领下,根据我们当时国内的能力和空军需要用的飞机,重点负责研究了歼8的双发方案,最终形成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超音速战斗机的原始方案。
1980年,来到成都10年后的宋文骢,首次担当起了“总设计师”的称号——负责带领团队,参考苏联的米格-21MF,自行设计研制全天候战斗机歼7Ⅲ。
1984年飞机上天,成都611所很快完成了这项任务。
歼7Ⅲ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和苏联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弥补了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和“文革”动乱造成飞机断档的漫长历史,完成了追赶、缩短与发达国家现役装备差距的重要使命。
新机设计定型后成套装备部队,迅速形成空军部队的战斗力。
宋文骢及他成都的团队,有一个“15分钟”拿下歼10研发方案的传奇故事。
被临时通知去开会的宋文骢以及611所的团队只被临时获准在前两个方案汇报的间隙15分钟时间之内讲述他们的方案。
他们用临时借来的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连个模型都没有,只能用幻灯片凑合着汇报。
短短15分钟,改变了原定轨迹。
从1982年开始,方案第一次亮相到1986年最终确定,宋文骢及其团队进行着反复论证、汇报后再论证的过程,最终决定采用他们设计的鸭式布局、腹部进气的方案,被称作10号工程,这也就是“歼10”称号的来历。
“现在坊间都传说当年是宋总带着明胶片进行了15分钟的论证取得了这个项目的成功,我觉得这个说法似乎简单了一些。
这15分钟的方案介绍是这个团队长期工作的结晶,他们很早就为这个方案做准备。
”歼10项目原行政副总指挥晏翔说道。
确实,为了卖现自主设计第三代战斗机的梦想,宋文骢已经准备了将近20年。
1986年,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宋文骢为歼10总设计师。
那一年他56岁。
1998年,歼10首飞成功。
2004年4月,最终完成设计定型。
这中间走过了18载。
宋文骢肩上“总设计师的
担子一担就是18年,从未有一天丝毫的松懈。
宋文骢一直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宋文骢成长的轨迹也就是我国自主研发战机的发展轨迹。
2009年,宋文骢回到他在云南的家,重访当年的学校。
“大理中学有一首40年代的校歌,我就把它遮起来,问他:‘宋总你还记得当时校歌是怎么唱的吗?’他大概想了两三秒钟,马上全部唱出来。
最后两句是:担当起兴亡的责任,莫负了国家知期望。
”张杰伟回忆当时的情形。
他觉得,宋文聦虽然从事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却像古代那些优秀士大夫一样,有着深重的家国情怀。
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支配着他义无反顾、饱满酣畅的一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
○11930年3月,宋文骢出生在云南。
他的童年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飞机对昆明没完没了地轰炸。
“防空警报,警报什么呢?——中国飞机跑了,日本飞机来了。
我们没有抵抗力啊!”宋文骢扼腕,一个国家如果落后,那挨打起来是没完的,“我们定要有很好的飞机。
”
(摘自2016年3月31曰《光明曰报》文章《歼10飞机总设计师的云霄梦》)
②工作之外,宋文骢被朋友们称作“老顽童”。
有宋文骢的好友对媒体评价说他喜欢打网球,游泳技术非常好,喜欢唱唱跳跳,尤其是和外国专家交流的时候,非常活泼。
在熟悉他的人看来,老顽童从来没有架子,也不喜欢抛头露面。
晏翔记得,宋文骢当了工程院院士之后,还是整天骑个自行丰。
到此京开会也从不要车,出差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
(摘自2016年3月27曰《新京报》文章《追忆“歼10之父”宋文骢》)
7.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出宋文骢“开拓者”角色的一项是( )(3分)
A.宋文骢带领团队重点负责研究了歼8的双发方案,最终形成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超音
速战斗机的原始方案。
B.宋文骢首次担当起了“总设计师”的称号,负责带领团队,自行设计研制全天候战斗
机歼7Ⅲ,打破了西方和苏联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
C.宋文骢作为歼10总设计师一干就是18年,殚精竭虑,终于成功实现了自主设计第三
代战斗机的梦想。
D.宋文骢重访大理中学时,将该校当年的校歌全部唱出来,该校歌后两句“担当起兴亡
的责任,莫负了国家的期望”一直激励着宋文骢。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宋文骢的童年印象中,日本飞机对昆明狂轰滥炸,他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
过. 的,这段经历直接促成了宋文骢以后设计奸10飞机的行为。
B.在苏联一夜之间撤走所有专家之后,宋文骢带领自己的团队,最终成功设计出了我国
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打破了西方和苏联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
C.宋文总和他的团队在进行反复论证后,最终决定采用鸭式布局、腹部进气的方案来设
计歼10,这一工程被称作10号工程,“歼10”飞机的称号由此而来。
D.从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宋文骢为歼10总设计师,到歼10首飞成功,足足走过了18年,
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从未有一天丝毫松懈。
E.宋文骢及他的团队被临时获准讲述他们的方案,他们利用短短15分钟的汇报,打动了
有关部门,并最终战胜了两个研究团队,拿下了歼10研发方案的项目。
9.作为歼10之父,宋文骢的成功与他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有关?这对你有些什么样的启发?请
联系文本和现实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趣,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
……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踢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既出,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
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
是日微樊啥奔入谯(责备)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哈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更赐爵列侯,食舞阳,号为舞阳侯。
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高帝复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子伉代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下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
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
/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
恐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
/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
祀与敬拜的商朝。
后世著名人物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文中“高祖”指汉
高祖刘邦。
B.参乘,又写作“骖乘”,读作“cānshèng”,专指古时乘车,兼任车夫和警卫员的人。
古人乘车以左方为尊,御者(驭手)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的人就叫“骖乘',
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防备车辆倾侧。
C.八百户,指八百户人家,这里是说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高祖给他增加了八百户人
家供给的财务。
D.谥,本义是指用言论给予褒贬,后来多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
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亵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髙祖起事。
成功后,先在沛公门下做舍
人,后因为有战功被封为舞阳侯。
B.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
沛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感谢过去项羽没有闭关拒绝
他的事,目的是为了缓和当时的紧张势态,以便寻求应对之策。
C.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账,豪爽饮酒吃完
一只猪腿,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D.刘邦曾患重病卧宫中,精神疲惫,不见朝臣。
樊哙直入官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
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
(5分)
○2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至则髙帝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诗经•采薇》最后一章,完成14-15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