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范仲淹;关于“记”这种文体,我们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还学过《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百废具兴________
②朝晖夕阴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④薄暮冥冥________
(3)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居庙堂之高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处江湖之远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 “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第3,4段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喜到悲的情感变化。

D. 第5段抒情与议论交融,阐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5)阅读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忧乐观”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②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③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义田记》)
【答案】(1)宋/北宋;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
(2)同“俱”,全、皆;日光;完备,详尽;迫近
(3)A
(4)C
(5)古代文人志士爱国爱民、心怀天下。

孟子的话表现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第二段表现了范仲淹少有大节、志向远大,具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义田记》表现了范仲淹救人之困的仁爱品质,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是通假字,“备”“薄”属于古今异义词。

(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意思是结构助词的。

A结构助词,的;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代词;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故选A。

(4)ABD理解正确。

C错在“表明了作者由喜到悲的情感变化”,表现的是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不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5)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孟子的话表现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第二段表现了范仲淹少有大节、志向远大,具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义田记》表现了范仲淹救人之困的仁爱品质,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据此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忧乐观”是:古代文人志士爱国爱民、心怀天下。

故答案为:⑴宋/北宋;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
⑵同“俱”,全、皆;日光;完备,详尽;迫近
⑶ A
⑷ C
⑸古代文人志士爱国爱民、心怀天下。

孟子的话表现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第二段表现了范仲淹少有大节、志向远大,具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义田记》表现了范仲淹救人之困的仁爱品质,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

“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

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
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⑷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材料的内容要点。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

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

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

(选自北齐·刘昼《刘子·贪爱》)(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秦惠王闻而欲伐之/伐竹取道
B. 言以遗蜀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学
D. 灭国亡身/河曲之叟亡以应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根据上文,请概括蜀侯“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启示。

【答案】(1)B
(2)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解析】【分析】(1)A攻打;砍伐。

B遗(wèi):给予。

C派;让。

D死亡;通无,没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是蜀国国君性格贪婪,秦惠文王就是利用其贪婪的特点就编造牛会拉金粪的事,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蜀国国君竟然相信,为了得到这头牛,他竟然让人去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结果秦国就走这条路把蜀国灭了,由此看出蜀国国君的愚蠢。

蜀国国君为了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告诉我们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故答案为:⑴ B
⑵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⑶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及给人启示的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蜀国的国君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准备讨伐他。

蜀国山高水险,军队没有道路可以过去。

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并说要把它呈送给蜀国的国君。

蜀国国君贪图这个可拉金粪的石牛,于是派人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又派遣五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去迎接石牛。

(道路通达),秦国大将带着大军(跟着石牛)随后就攻到了蜀国,一举灭亡蜀国,杀死了蜀国的国君,(蜀亡国,死了君主这件事,)被天下人耻笑。

3.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释】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

②故事:向来规矩。

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二处)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1)谨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4)(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5)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1)“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谨:谨慎。

“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少:稍微。

(2)A.前者“足以”连用,完全可以;后者“因为”。

B.都是表递进,“而且”。

C.都是代词,“他,他的”之意。

D.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A。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译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粟”:代指粮食。

“半”:领一半。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故答案为:⑴谨慎;稍微
⑵A
⑶(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⑷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⑸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

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胜:________
②前人之述备矣备:________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________
④云归而岩穴暝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所写景物的不同点,完成下表。

【答案】(1)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胜”“备”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则:就是;大观:雄伟的景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 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可知,当时作者欧阳修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上观看山景。

属于登山所见,【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属于水景。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是:阔大壮观。

注意概括答案的时候要和题干中的有关内容一致。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语段范仲淹首先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因此下文的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乙】语段欧阳修首先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然后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最后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⑵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⑶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⑷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已给内容概括其其余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不能孤立理解,要把这个语段放在全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语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缣(jiān):细绢。

②仅:将近。

③令:善,美好。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连月不开开我东阁门(《木兰诗》)
B. 或异二者之为或王命急宣(《三峡》)
C. 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D.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1)D
(2)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A.睛;打开。

B.或许;有时。

C.一道;聚集。

D.离开。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

感极,感慨到了极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②日:每天;食:吃;岁:每年;衣:做衣服。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甲】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

尾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也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据此分析可知结尾段的作用是: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甲】表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乙】表现范仲淹轻财好施的品质,这其实是他忧乐观的具体行动,能为民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⑶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⑷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⑸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