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综合测试-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4分,共48分)
1.(2018·资阳)鸦片战争后,国人对“英夷”最关切的方面是其“女主”的习俗。

《英吉利记》说其国“婚丧嫁听女自择,女主赀财,夫无妻媵,在国王以下莫不重女而轻男”。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A )
A.价值观明显不同于英国
B.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C.研究英国代议制成为显学
D.崇尚西方国家的男女平等
【解析】材料“国人对‘英夷’最关切的方面是其女主”反映了英国“重女而轻男”的现象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不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人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研究英国代议制成为显学,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国人崇尚西方国家的男女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某某4月模拟)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

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B ) A.维新变法的推动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洋务运动的破产D.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表明国人在鸦片战争前后贱报人,认为是“莠民之贱业”,而维新变法期间则掀起了办报高潮,其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故办报刊开启民智,故选B项;通过报刊宣传了维新思想,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族危机深重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进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3.(2018·某某六市二模)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0年,中国市场上外国资本总额增加1/3以上,本国资本总额则翻了一倍多,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B )
A.列强放弃了对中国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
C.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D.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解析】1913~1920属于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
定发展,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的下降,正说明民族资本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列强此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就是明例,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比例下降,并不是丧失,故C项错误;此时属于民族资本发展较快,政府并不是大力发展实业,故D项错误。

4.(2018·潍坊二模)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某某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

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D ) A.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B.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D.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解析】材料“1925年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某某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体现出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逐渐认识到国共合作中保持党的独立性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在国共合作中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中共掌握领导权、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A、B、C三项排除。

5.(2018·某某三模)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

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某某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

这一做法( B )
A.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解析】材料“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反映了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为抗战而进行经济统制和企业内迁,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国内没有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故A项错误;企业内迁并不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沿海工厂内迁并不能体现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6.(2018·某某联考)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某某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C )
A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解析】由“中国人民抗日史的重要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和参加的革命活动。

”可知,此为对五四运动的评论。

五四运动发生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后,排除B项;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选C项;A项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标志,排除;某某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排除D项。

7.(2018·某某4月)
A.锁国与开放B.坎坷与进步
C.危亡与机遇D.保守与激进
【解析】表中“动荡裂变的时局”“迷离彷徨的选择”“抱残守缺的遗风”体现出民国初年坎坷的社会生态;材料“某某制度的渐进”“夹缝中长出幼苗”“移风易俗的时尚”体现出民国初年整个社会有所进步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锁国、危亡的特征,故A、C两项排除;D项中的“激进”不符合材料“博大宽容的气象”“移风易俗的时尚”,排除。

8.(2018·卷·18)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D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某某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某某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解析】注意漫画创作的时间“1945年”以及漫画标题《端赖合作》、图片上的文字“国共”“复兴门”“建国大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全国民众希望国共继续合作,实现和平建国,故漫画反映了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而且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并非国共联合,排除A项;《双十协定》是1945年某某谈判的结果,某某政协会议召开于1946年初,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某某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项。

故选D项。

9.(2018·某某十二模)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费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 B )
A.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B.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推动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解析】材料“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说明,《大宪章》开了“限政”的先河;材料“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说明光荣革命是对政治传统的捍卫,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项错误;责任内阁形成于1721年,故D项错误。

10.(2018·荆州)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 (见下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

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B )
A.贵族式休闲大众化B.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C.希腊复古风格流行D.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解析】“宽松的灯笼裤”体现的是女性生活方式在变化,但是材料并不能直接体现出贵族式休闲大众化、希腊复古风格流行以及战争影响民众生活等三个选项,所以本题答案只有选B 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2018·4月预测押题卷Ⅱ)霍布斯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即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物都享有“自然权利”,但是这种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因而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

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

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 B ) A.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其统治才有正当性
B.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
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反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D.签订契约以后,每个签订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可以看出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故B选项最符合题意,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形成和政治共同体,故A、C两项错误。

12.(2018·衡中同卷押题卷)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

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

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 C )
A.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解析】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52分)
13.(2018·某某4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

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

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

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
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材料二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某某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
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10分)
【答案】(1)西汉独尊原因:儒家思想具有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

(5分,答出5点即可) 近代衰落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
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某某与科学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

(10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X,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

(4分,答出2点即可)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分)
因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支持。

(4分,答出2点即可)
14.(2018·某某4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答案】示例:论题: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并全面发展。

阐述:经济上: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些均推进了近代中国工
业化进程;思想上:林则徐和魏源主X“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主X“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主X商战和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代表维新派主X君主立宪,孙某某代表的革命派主X某某某某,这些均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进行制度变革的尝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某某某某政体。

(12分)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

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首先从表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观点,比如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化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15.(2018·高考模拟历史调研卷一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美国的某某政体吸收了雅典某某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某某”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某某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某某、罗马某某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某某”与“某某”的趋同:美
国革命时期对某某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某某政体“对雅典某某、罗马某某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某某政体确立的意义。

(9分)
【答案】(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某某形式;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6分)
(2)意义: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通过分权与制衡防止了专制独裁,维护了资产阶级某某;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9分)
【解析】(1)表现:根据“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得出实行代议制的某某形式;根据“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得出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根据“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得出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2)意义:根据所学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意义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