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与直接记忆测验的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接与直接记忆测验的对比研究
程灶火* 王 湘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无锡21415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 目的:探讨间接记忆测验的有效性及直接和间接测验所涉及的心理过程的差异。
方法:实验对象为40名大学生,24名被试参加内隐记忆测试,16名被试参加外显记忆测试,学习材料分别为30个低频双字词和30个常见实物图画,测试材料为60个词头和60幅残图(新旧各半),测试方法为线索回忆或自由组词和残图命名。
结果:无论是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旧项目的命中率高于新项目,旧项目的反应时短于新项目;直接测验的命中率高于间接测验,而反应时长于间接测验;不同材料的比较显示,无论是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任务中,汉词的启动效率都要显著大于图形,而图与词间省时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比较显示,无论是汉词还是图形材料,启动效率与省时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间接测验和直接测验涉及的心理过程不同,它们都能有效地测量不同记忆系统的功能。
【关键词】 间接测验;启动效应;反应时
中图分类号:G4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3)04-0260-04
A C 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Memory Tests
CHE NG Zao-huo,WANG Xiang
M edical Psychological Department,Secon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iciency of indirect memory tests and the difference in underl yin g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between direct tests and indirect tests.Metho ds:Twenty-four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 ured with the indirect memory tests in-cluding word-stem completion and picture fragment completion tasks.Other sixteen students were meas ured with direct memory tests includin g word-cued recall and picture-cued recall.Results:Pre-exposure to the stimuli(both words and pictures)in the study phase raised the proportion of hit and shortened the reaction time in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tests.The direct group had higher proportion of hit and longer reaction time than the indirect group.The priming rate of words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pictures in both groups,but the timesaving rate showed no s 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 ween words and pictures.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tests,the priming rate and timesaving rate didn't differ in the word or picture stimuli.Conclu-sion:The direct tests and indirect tests were different in the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es,and both can measure the function of different memory systems efficiently.
【Key words】 Indirect test;Priming effect;Reaction time
内隐记忆现象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但对间接测验测到的内隐记忆的可靠性和是否存在意识污染问题,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目前内隐记忆测验是通过指导语来控制被试的意识参与程度的,但被试不一定遵从指导语,可能会有意识地去回忆先前学过的材料,这就是所谓的意识污染[1]。
其次,启动刺激不仅激活了脑内对应的心理表征,同时也可能激活了相关的心理表征,间接测验成绩高低并不能真正反映脑功能的好坏,而且正常人间接测验成绩的个体差异比直接测验大。
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也注意到高文化被试的间接测验成绩有时反而比低文化被试差,这就使人们怀疑间接测验的有效性。
以往有关外显和内隐记忆特点的分析主要是通过不同记忆
*原中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任务成绩的比较来实现的。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测验成绩的差异能不能完全归于外显和内隐记忆心理过程的差异。
在测验形式的匹配方面,目前直接测验多采用再认测验,而间接测验多采用词干补笔和残图命名这类资料驱动测验。
首先这两类测验的外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以词再认测验与词干补笔测验为例,测验阶段再认测验呈现给被试的是完整的单词,而补笔测验中呈现的仅仅是单词的词干;其次,两类测验中记忆提取的特征有所差异:再认主要是基于熟悉感所做的判断,而词干补笔需要一种生成反应;第三,两种测验成绩的基线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补笔率的基线水平一般是5%~15%,而再认成绩的随机值一般是25%~50%,这种基线率的差异使得直接比较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还有不少学者提出再认具有双加工的基础,因此,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其它测验形式来与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进行匹配[2]。
McBride和Dosher就是通过线索回忆与词干补笔测验,对内隐及外显记忆的遗忘率进行了比较研究[3]。
因此我们拟采用线索回忆为直接测验,自由组词与残图命名为间接测验,通过反应命中率、反应时间的分析,探讨内隐和外显记忆心理过程的差异。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40名大学生志愿者,年龄19~2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脑外伤及神经系统疾病,均为右利手,以汉语为母语。
其中24名(男女各半)参加间接记忆测试,16名(男女各半)参加直接记忆测试,实验后获取一定报酬。
1.2 测验材料
1.2.1 汉词 30个双字词取自多维记忆评估量表的自由组词分测验,新增双字词30个,选词原则与多维记忆评估量表相同[4]。
将60个双字词随机分成a,b两组,学习阶段一半被试学习a组,另一半被试则学习b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
1.2.2 图画 黑白线条图60幅,主要选自多维记忆评估量表中的残图命名材料[4],另有一部分选自舒华等修订的Snodgrass和Vanderwart的具体事物图片集[5]。
根据图片的复杂性、熟悉度及类属等特点将60幅图分为a,b两组,在学习阶段一半被试学习a组,另一半被试则学习b组。
1.3 实验仪器
所有学习与测验材料均通过美国Neuroscan公司的ERP工作站的scan部分呈现。
同时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并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录音。
1.4 实验程序
1.4.1 残图命名 学习阶段呈现30幅黑白线条图,要求被试判断该图内容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强调回答要尽量快。
被试回答后图消失,由“+”代替(每幅图呈现最长时间为500ms),2s以后自动呈现下一幅图。
全部看完以后进入残图命名阶段,共60幅残图。
命名时使用麦克风,要求被试尽量辨认残图,将头脑中想到的第一个名称报告出来。
1.4.2 自由组词 学习阶段呈现30个双字词,要求被试尽快地判断喜欢还是不喜欢,被试回答后词消失,由“+”代替(每个词呈现最长时间为500ms), 2s以后自动呈现下一词。
全部看完以后进入自由组词阶段,共60个汉字。
组词时使用麦克风,要求被试尽量快地组出双字词,将头脑中想到的第一个词报告出来。
1.4.3 图线索回忆 学习阶段材料同“残图命名”,但要求被试尽量将所呈现的图形记住,测验阶段指导语为:下面你即将看到的残缺不全的图中有一部分是用刚才你所见过的图进行残化制作成的,请你尽量回忆,把它们辨认出来并说出它的名称。
如果你认为该图没有见过,就报告你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名称。
命名时使用麦克风。
1.4.4 词线索回忆 学习阶段材料同“自由组词”,但要求被试尽量将所呈现的汉词记住,测验阶段指导语为:请你用所看到的汉字组一个双字词。
这些字有一部分是在刚才你所见过的词中出现过的,请你尽量回忆,将它组成原来的词,否则就报告你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词。
组词时使用麦克风。
为消除间接测验中意识污染的影响,在间接测验结束时主试询问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你在完成自由组词/残图命名任务时所采用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②在测验时你是否注意到有些字/残图是你先前见过的?③如果你意识到曾经见过该字/图,那么是在测验的哪一时段(前中后)?④当你意识到有些字/图是你刚才见过的以后,你的回答策略是什么?根据内隐记忆测试阶段所提的问题,自由组词测验剔除5名有意识回忆的被试资料,残图命名测验剔除1名有意识回忆的被试资料。
2 结 果
2.1 直接和间接测验反应命中率的比较
2*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以图形还是以汉词为测验材料,旧项目的命中率都比新项目高,F 值分别为:F(1,58)=39.243,P<0.001;F(1,58)= 270.511,P<0.001;图画直接测验命中率高于间接测验,F(1,37)=7.841,P<0.001,汉词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命中率差异无显著性。
进一步t检验结果(表1)显示:残图命名与自由组词测验中旧项目的命中率均明显高于新项目;旧图的直、间接测验命中率差异显著,新图的直、间接测验命中率差异无显著性,汉词的直、间测验的命中率差异无显著性。
2.2 直接和间接测验反应时的比较
2*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以图形还是以汉词为测验材料,旧项目的反应时都比新项目短,F值分别为:F(1,58)=4.15;P<0.05;F(1,58)=4.228,P <0.05;直接测验的反应时比间接测验的反应时长, F值分别为:F(1,37)=13.991,P<0.001;F(1,37)
=37.027,P<0.001。
进一步t检验结果(表2)显示:在图和词的线索回忆中,旧项目的反应时明显短于新项目,在残图命名和自由组词中也是旧项目的反应时明显短于新项目;在图和词两类材料的记忆中,无论是旧项目还是新项目,都是直接测验的反应时长于间接测验的反映时。
表1 直接和间接测验反应命中率的比较
图画
图线索回忆 残图命名
汉词
词线索回忆 自由组词
目标项0.427±0.1330.317±0.138■0.442±0.1460.431±0.128干扰项0.225±0.1020.185±0.0820.048±0.0520.032±0.026 t值9.652**5.059**9.913**12.820** 注:目标项与干扰项比较,*P<0.05,**P<0.01;与线索回忆比较,■P<0.05,■■P<0.01。
下同
表2 直接和间接测验反应时的比较
图画
图线索回忆 残图命名
汉词
词线索回忆 自由组词
目标项11.16±6.106.82±3.10■■1.75±0.780.85±0.19■■干扰项14.38±8.668.93±4.74■2.34±1.351.01±0.22■■t值3.870**3.685**2.0814.785**
表3 不同测验材料启动效应的比较
启动效率
直接测验 间接测验
省时率
直接测验 间接测验
汉词0.393±0.1590.400±0.1360.222±0.3720.166±0.142
图形0.202±0.0840.132±0.1250.233±0.1620.227±0.265 t值4.269**6.650**0.1110.902
*P值<0.05,**P值<0.01
2.3 不同测验材料间启动效应的比较
不同测验材料的难度不同,其命中率无法直接加以比较,我们引入了记忆的启动效率这一指标,消除了测验难度因素的影响:启动效率=(旧项目命中数-新项目命中数)/30。
在反应时的比较中,引入了省时率这一指标:省时率=(被试新项目反应时-旧项目反应时)/该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这一指标不仅去除了测验难度因素的影响,而且去除了被试反应风格的影响。
以测验方式(直接或间接)为组间因素,测验材料(词或图)为组内因素,进行2*2方差分析显示:无论测验材料是汉词还是图形,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启动效率和省时率的差异无显著性;在对启动效率的分析中,不同测验材料的主效应显著,F(1,37)=57.677,P<0.001,而在省时率的分析中,不同测验材料的主效应不显著。
进一步的t检验(表3)证实:汉词的直接和间接启动效率均高于图画的启动效率,其它比较未发现显著差异。
3 讨 论
3.1 直接和间接测验涉及的心理过程
在本次实验当中,直接与间接测验的材料和形式是相同的,两组被试也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只有学习和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不同,目的在于控制间接测验中的意识参与水平。
结果显示图词直接测验反应时长于间接测验,这提示两类测验涉及的心理过程不同。
在线索回忆过程中,当目标线索出现时,被试需对先前学习过的旧项目进行搜索和判别,这一心理过程较之间接测验被试仅需尽快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名称命名/组词的过程,显然所需时间更长。
这一推测能从文献找到支持的证据,有许多研究者发现线索回忆测验与其它形式的外显任务相比,有其特有的心理加工成分—对学习阶段的所形成的表征进行搜索[6]。
图画直接测验的旧项目命中率高于间接测验可以这样理解,直接测验在学习阶段是有目的的,加工程度较深,对图画材料用了语义加工,加之提取时搜索和对应过程,故命名的命中率较高;而间接测验学习和测试阶段都是无意识的,目的性不强,可能以知觉加工为主,故命中率较低。
对新项目而言,直接与间接测验均被要求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名称命名/组词,因而命中率差异不显著。
3.2 间接测验的有效性
间接测验的启动效应可以用两项指标来衡量:旧项目的命中率比新项目高,旧项目的反应时比新项目短。
本研究为说明间接测验的有效性,采用相同材料的直接测验作对照。
结果分析发现:首先,在残图命名及自由组词这两项间接测验中,旧项目的命中率高于新项目,旧项目的反应时短于新项目,与我们预想的结果一致,说明无意识学习确实激活脑内已有的心理表征,而且这种激活效应能用无意识提取的方式测量到。
其次,无论是启动效率还是省时率,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间的差异都没有显著性,这进一步说明,间接测验同直接测验一样,都能有效地测量人类记忆功能,只是这两类记忆的性质不同而已。
有研究表明内隐和外显记忆是两个独立的记忆系统,两者涉及的脑结构也不同。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内隐学习具有很大的改善神经认知功能的潜力[7]。
而且杨治良、叶阁蔚等运用信息论对内隐学习的研究也表明:当知识在编码和贮存的过程中,内隐知识的传递和贮存具有高密性与高效性[8]。
如
何运用合理的训练程序设计使内隐记忆与学习的效果最大化,并促其向外显转化,相信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3.3 不同材料的启动效率
在对不同测验材料的启动效率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汉词的启动效率要显著大于图画。
关于记忆中存在图优还是词优效应,早期的研究者们认为对图形的记忆要优于词汇,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对图形的感觉编码与词汇不同:图片记忆可能既采用了非言语编码又用了言语编码,因而最终既产生了知觉记忆又产生了语义记忆的痕迹[9]。
但后来的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
Wel-don等的实验表明:无论是在直接还是间接的条件下,词干补笔及残词补全测验中词都比图表现出更大的启动效应;但在自由回忆测验中,对图的回忆率则高于词[10]。
Vaidya等人的一项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在有类别线索提示的生成测验中,如果学习阶段的要求是做语义的分类,那么词所表现出的启动效应要大于图[11]。
这说明图优效应在不同的编码过程及提取任务下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变为“词优效应”。
由于本次研究在学习阶段对于不同材料的测验均采用的是语义启动,而测验阶段采用的是自由组词与残图命名测验,出现汉词的记忆效率大于图形,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
3.4 间接测验的意识污染问题
口头询问发现,少数被试报告采用了有意回想的策略。
这说明在间接测验的形式及内隐的指导语并不能保证被试没有采用有意识的回想策略,也就是说,间接测验中可能存在意识记忆的污染,但不影响上述分析结果,因为我们在分析时已剔除了这部分被试的资料。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在间接测验中控制被试,使其觉察不到测试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技术上是很难实现的[1]。
在本研究中也发现:有一部分被试在测验的不同阶段觉察到了测试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而且同样是内隐任务,自由组词较残图命名而言可能更容易让被试发现学习阶段与测验阶段的关系,那么,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对于这种关系的觉察呢?关于这一点,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Richardson-Klavehn等人认为,这种关系的觉察并不是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之间是否出现分离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被试是否在间接测验中采用了意识性提取[12]。
他们在1994年进行的一项知觉确认测验表明,尽管绝大部分被试均意识到了测试中包含了学习项目,但仍可在实验中观察到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的交叉的双向分离[13]。
Bowers和Schacter等1990年的调查也发现:词干补笔测验中,测验觉察被试与未觉察被试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不过语义加工可使前者的补笔率出现明显增高[14]。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意识污染固然影响实验结果,但对临床评估的影响不大,在脑损害病人中主要表现外显记忆受损,内隐启动效应相对保持,反向分离的情况不多见,临床意义也不明确,在外显记忆受损的情况下,病人即便采用意识提取的策略,也无助于提高内隐记忆成绩。
参 考 文 献
1 杨治良,郭力平,王沛等.记忆心理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3-297
2 郭立平.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遗忘特点.心理学报, 2002,34(1):29-35
3 McBride DM,Dosher B A.A comparison of forgetting in a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as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7,126(4):371-392
4 程灶火,耿铭,郑宏等.新编多维记忆评估量表的理论构思.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4):234-236
5 舒华,程元善,张厚粲.235个图形的命名一致性、熟悉性、表像一致性和视觉复杂性评定.心理学报,1989,
389-396
6 Nelson DL,McEvoy CL,Bajo MT.Lexical and semantic search in cued recall,fragmen t completion,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and recognition.Am J Psychol,1988,101(4):465-80 7 Wexler BE,Hawkins KA,Rounsaville B,et al.Normal neu-rocognitive performance after extended practic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Schizophr Res.1997,26(2-3):173-80
8 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3,3:138-144
9 A.Paivio.Mental Repressentations:A Dual Coding Ap-proach.Oxford Press,New York,1986
10 Weldon MS,Roediger HL3rd,Challis B H.The properties of retrieval cues constrain the picture superiorit y effect.Mem Cognit,1989,17(1):95-105
11 Vaid ya CJ,Gabrieli JD.Picture superiorit y in conceptual memory:dissociative effects of encoding and retrieval tasks.
Mem Cognit,2000,28(7):1165-72
12 Richardson-Klavehn A,Gardiner JM,Java RI.In G Under-wood(E D.),Implicit Congn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85-158
13 Richardson-Klavehn A,Gardiner J M,In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 an d the method of op pos ition.Memory,1994,2(1):1-29 14 Bowers JS,Schacter DL.Implicit memory and test awareness.
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1990,16(3):404-16
(收稿日期:200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