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动态监测临床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移植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动态监测临床价值血清白细胞介素18作为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因子,其升高标志着免疫系统的激活,连续动态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标签:IL18;急性排斥反应
人类白细胞抗原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同种异体抗原,其化学本质为一类糖蛋白,由一条α重链和一条β轻链非共价结合而成。
其肽链的氨基端向外,羧基端穿入细胞质,中间疏水部分在胞膜中;随着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配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型高效低毒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出现,肾移植的近期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如何早期发现或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对于提高移植物的远期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动态监测肾脏移植术后患者血清IL18在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及环孢素A;而与急性排斥反应组(1086.42±264.65) ng/L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近1周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其术后21 d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下降至与肾功能稳定组相当水平;在4例出现Cs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中,其术后各时间点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
相同,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当移植了他人的肾脏,这种”非己”的器官存在于受者体内,于是受到体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攻击”。
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排斥反应。
排斥反应大致可分为四种: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异反应。
超急性排斥确实可以称为一种”超级”排斥。
它来势凶猛,大多数于吻合血同管开放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发生,也有人称之为”手术台上的排斥反应”。
移植的肾脏突然变软,由红变紫,并很快停止排斥。
仅少数病人可延迟发生,但也只限于移植后的24小时内。
超急排斥一但发生,目前尚无治疗办法,一经确定诊断应切除移植肾。
加速性排斥反应指术后3-5天内发生的排斥反应。
病员表现为体温升高、尿少、血压升高、移植肾肿胀压痛、病情进行性发展、血肌酐迅速上升,病员需透析。
其余病员开始治疗时有所改善,但停药后又复发,全身反应加重,移植肾区持续胀痛,肾功能不见好转,应尽快切除移植肾。
急性排斥反应是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排斥反应。
发生于肾移植后第6天至术后3-6个月内,特别好发于移植后3个月内,以第5周发生率最高。
据统计,肾移植后3个月内有30%的病员至少发生一次急性排斥。
这段时间病员要按时随访、复查。
抗排斥药,尤其是环抱素不得轻易改動,绝对听从医生指导。
主要表现为:发热、尿少、血压升高、血肌酐上升。
对于急性排斥反应有时与突然变换抗排斥药有关。
如环抱素+强的松+硫唑嘌呤,未重叠使用,有时则是与迅速减药有关。
另外,不可忽视
的是感染也可诱发急性排斥。
对付”急排”的方法: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专门特异性地针对排斥有关的T细胞的单克隆抗体。
慢性排斥反应是指排斥反应发生在手术6个月以后。
”慢排”的发生一般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白细胞血型配合不理想、肾移植后早期发生多次的急性排斥、环抱素剂量长期不足、高脂血症等。
主要表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以及多尿和低比重尿,甚至无尿。
对于慢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措施有:①调整免疫制剂、短程激素冲击;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②扩张肾血管。
其中调整抗排斥药物包括:环抱素、FK506、强的松、霉盼酸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百令胶囊、雷公藤制剂等。
当然,同样的药在不同的病员身上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就要因人而异了,最终还是要听取医生的建议。
总之,病员术后出现排斥反应,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不可耽误治疗时间。
一定要尊重科学,定期复查,才能确保移
植肾功能的持久、正常。
寻找一种较为特异的、无创检查方法对于诊断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尤为重要。
有文献报道[1]在急性肾脏排斥反应中,存在有IL7、IL16、IL1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高表达。
因此我们选择监测肾移植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主要由活化的T、B 淋巴细胞、NK细胞、Th1细胞等分泌产生,并与多种肾脏疾病、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
肾移植术后1周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增高是机体应激反应引起血清白细胞介素18这种应激蛋白分泌增加,与移植肾有无功能关系不大。
然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体内免疫活性细胞受异体肾脏抗原激活,可以释放血清白细胞介素18 ,促进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促进CTL的分化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而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在排斥反应症状出现前1-3 d 即可升高,因而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为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赢得了时间。
本组12例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中,术后1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8仍维持高水平,应用MP冲击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降至肾功能稳定组水平,排斥反应逆转,而难治性排斥反应患者经OKT3冲击治疗或切除移植肾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也逐渐下降,从而提示血清白细胞介素18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治疗
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进安, 张健, 徐利.自身免疫甲状腺病患者血清中IL12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 9(5):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