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淄博市博山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淄博市博山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供销社
钱红丽
小时候,隔三差五跟着外公去一个叫作“周冈”的小镇。

他在小腰篮底层铺一层稻草,把家里积攒下的鸡蛋一个一个装进去,再在鸡蛋上面盖一块旧布,拎到周冈。

一个鸡蛋五分钱,全部卖掉后,买些粗粒盐回来。

或许还有余钱,外公就去肉案前,割一刀猪肉。

肉,一元二角钱一斤。

二十四个鸡蛋,换一斤肉!
我的印象里,外公买猪脚的时候多些,他并非不喜欢吃肉,而是猪脚便宜得多。

或者呢,肉也不买,猪脚也不买,外公只买一条鱼,鲢鱼,非常便宜的鲢鱼,几角钱而已。

称完鱼,鱼贩子也是用几根稻草穿过鱼嘴递给外公。

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如若春天,仿佛一万亩油菜田的蜜蜂都追随着我们了。

实则,我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

合作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红糖的味道齁甜齁甜,固本牌肥皂的气味是咸的,芦西酒的味道辛辣芳香……乡下有一个酒鬼,总是偷自家的米换酒喝——他站在巨大的酒缸前等着,售货员用长柄竹勺舀上一勺酒,倾倒于他双手捧着的蓝边碗里。

他小心翼翼,像捧着自己的命,默不作声地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下去了。

等他的婆娘遇见这个醺醺然的挨千刀的偷了米的男人时,她没有什么法子想,许是绝望了,就一屁股坐在门前地上痛哭,一边号啕,一边咒骂,一边把手掌重重拍在地上。

不出几日,酒鬼仿佛忘记了曾经尊严扫地的难堪,故态复萌。

女人每一次的咒骂与痛哭,仿佛初次一样的新鲜,也没见一个家从此破碎,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了。

实则,我最喜欢闻煤油的味道。

彼时,正值煤油灯时代,家家备有好几只灯盏。

那个年代的灯盏,可真是艺术品呢。

高脚细腰的模样,玻璃印花的质地,圆形底座,袅袅而上,忽然在中间鼓出一块圆肚子,盛满煤油,漂一截灯芯,划一根火柴,黑屋子瞬间亮了,火焰上方配一只玻璃罩,屋子更亮些,微微地泛了幽光……
古人言,一灯如豆,该有多么诗意静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乡村,依旧保留住了古中国的气质,幽秀、舒缓、宁静、寒瘦、寡淡,这些正是构成古气的必要元素。

夏天的时候,供销社里还卖海带。

海带被搭在铁丝上,晾衣裳一样地齐整,悄悄散发出幽深的气味,或许就是大海的味道了吧。

自小,我们与曲折弯曲的河流生活在一起,不晓得大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比外婆门前的白荡湖还要宽阔吗?我是活到三十二岁那年,才去到厦门看见大海的,水天相接处白雾茫茫,浩渺无垠,直如童年的夜空那么深邃。

默默坐在海边,到底还会忆起被隐秘地珍藏了多年的海带的味道。

供销社的一面墙上,挂了各色花布,也挂毯子。

后者都是上海牌的,浅粉底子上织绣着一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凰周围开了大朵大朵红牡丹绿牡丹黄牡丹,都是鲜花怒蕊的,逼真得不得了;或者密不透风的红梅丛里蹲了两只翘尾巴的喜鹊,叽叽喳喳的,言犹在耳;也有芙蓉锦鸡图。

上海牌毯子可真结实耐磨啊,拿在手上厚沓沓的,非常有质感,任凭怎样捶洗都不败色,一年一年拿出来,铺在褥子上都是簇崭崭的新。

妈妈们素来喜欢以米汤浆被子——入夜,一群骨瘦如柴的小身体滚在毯子上,硬戳戳,痒酥酥的,异乎寻常的舒豁,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

或许,一个幼童所能领略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仅仅止于供销社里那一方小小天地吧。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做了朴实而不乏诗意的回顾,语言流畅,情趣盎然,引领读者进入作者的童年。

B. 第五段描写窗外酒鬼买酒喝酒的情景,笔触细致,表露出作者对他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酒鬼妻子的无理取闹
C. 第十段通过将童年时的情景和长大后的情景的进行对照,用不同的时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并体现出童年记忆对人的影响之深。

D. 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突兀而大略,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是想借这一段,来表达一个幼稚的孩童独特的童年记忆。

2. 文章开头细致地描写了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智能
人工智能正在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深入我们的生活,不是人们熟悉的机器人,而是与我们身边的整体空间、设备融合建立的环境智能。

环境智能可以通过在环境中放置大量被动的、无接触式传感器,采集人在某一特定场景下,如声音、
普通图像、红外图像、运动等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融合挖掘,自动识别这一场景下人的行为。

凡是需要长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的重复性监控场景,都可能利用环境智能技术,替代其中的大量人力。

实现环境智能的技术手段有很多,主要通过硬件模块+AI算法来实现。

如布置AI摄像头,该摄像头围绕常规的图像传输,可集成红外光学模块传感器提供夜视与温度检测功能;集成运动检测传感器提供物体动态追踪、行为判断等功能;集成人脸识别模块提供身份识别功能等。

目前,在环境智能中广泛使用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有深度相机、红外相机(测量物体表面温度)、激光雷达(距离测量)、微波雷达、麦克风等。

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各类传感器信号的智能检测、处理、识别和融合等,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将在环境智能中发挥巨大作用。

环境智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实现救人于“无形"。

医院重症监护室场景中引入深度传感器,可以辨识病人身体的移动性等情况,减少病人的安全威胁。

在手术室,利用环境摄像机及内窥镜影像等,可有效降低医生的手术事故,还可以对手术器械进行自动计数,以避免留在病人身体中。

环境智能是一个大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可通过监测日常行为改善慢性病患者管理,协助老年人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在机场或高铁站用上人脸识别系统;在无人零食商店,利用摄像头、电子标签等,可以实现无人全自动销售。

智慧养老与智慧医疗领域已逐步对环境智能开放市场,部分产品已开始投入使用,但大多数潜在应用场景还受限于技术、成本与市场认知等因素,目前尚无大规模应用的案例。

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环境智能带来的数据隐私问题。

在许多环境智能应用中,例如独居老人居家看护等应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是这类应用推广的关键门槛,此时必须保证环境传感器获取的各类数据的安全,不能泄露用户任何隐私信息。

如在浴室安装智能传感器时,考虑到这个场景并不适合安装普通摄像头,就可以考虑能否用声音采集设备完成任务,或用深度摄像机完成任务。

[A]数据的隐私问题,[B]可以从降低图像中人的分辨率,或对图像中出现人的区域进行替换等技术角度解决,[C]可以从应用场景对数据的需求本身解决。

(选自2020年10月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4.在文中A、B、C三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而尽管还
B.因而尽管但
C.因此不仅更
D.因此不仅还
5.下列有关“环境智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智能是一项依赖非接触式传感器的独立技术。

B.环境智能渗透医疗空间中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C.智慧养老与智慧医疗对环境智能的需求量最大。

D.隐私保护问题是应用普及环境智能的“绊脚石”。

6.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智能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技术的区别——环境智能的概念——应用的场景
B.环境智能的整体介绍——环境智能的技术手段——环境智能的应用——应用的障碍
C.环境智能的组成部分——环境智能的技术手段——环境智能的概念——应用的障碍
D.环境智能南整体介绍——与其他技术的区别——环境智能的应用——应用的场景
7.根据文章内容,最有可能不使用环境智能技术的场景是()
A.无人贩售
B.体温监测
C.人脸识别
D.心理疏导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

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成熟、有效。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考生的出身、社会关系、名声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枚《阿房宫赋》等都作为“行卷”而知名。

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

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声名远扬,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而宋朝科举的特点主要有:
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

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

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

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

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与外界隔绝,直到放榜始得出来。

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考官们看不到考生的身份信息。

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再送考官评阅。

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

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取胜。

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

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

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中举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

唐代士子科举登第后,即使进士也只能授予从九品的小官。

若非高门
出身,又无权贵施援,则难免沉沦潦倒。

宋代科举,进士中举后即可授予官职,而且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

宋朝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欧阳修感叹“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两宋时期,读书学习、进京赶考都需要不菲的花销,穷困学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助;官办学校、书院也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史料记载,北宋曾给路途遥远的举子发送“公券”,凭此于往返路上可在公家的驿站招待所免费食宿。

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寒素子弟仅占15.9%。

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至北宋末已达64.44%。

从宰相一职来看,唐代仅崔氏十房前后就有23人任相,在唐代369个宰相中占比1/15;而宋代宰相里,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足以证明宋朝的权力结构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开放性的平民社会,寒门多出贵子,努力就有机会。

(摘编自李贵《两宋时期何以“寒门多出贵子”》)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官职和科名的获得由“行卷”和“公荐”起决定性作用,比如李白和白居易、张继等靠的都是这两种形式。

B.宋朝科举相比唐代变化明显,主要体现在应举身份、成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录取名额、升迁快慢的不同上。

C.宋代科举考查能力见解及应用水平,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不能取得科第,须知识面广、有独立见解。

D.两宋时期,寒门学子可以通过官办学校、书院,“公券”发放等多种渠道获得补贴或者免费食宿来解决花销问题。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宋朝科举制度被公认为是严密、成熟、有效的,后面阐述该特点时,采用了并列结构。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佐证宋代寒门出贵子的观点,并且采用大量的数字进行了印证。

C.文章使用引用论证,用欧阳修的话对宋朝科举制度特点进行总结,强调了宋朝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

D.文章写唐代受应考身份限制、录取人数远少于宋代、升迁困难等现象,论证了唐科举制度不如宋完善。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宋代彻底取消了出身和门第限制,比如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等这些在唐代不被允许的身份,在宋代可以参加科考。

B.宋代实行锁院糊名誊录制度,严肃了考试纪律。

这种考试制度较为有效地防范了识别笔迹作弊、工作人员
舞弊等情形。

C.宋代扩大科考录取名额,北宋南宋取士人数比唐五代、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都多,因此,优秀人才也比其他朝代多。

D.由唐代进士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较多,唐代崔氏任相人数之多,可以推测唐朝的权力结构不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劝学
秦观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 下列句中的“闻”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B.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C.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王安石《伤仲永》
D. 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颇发愤自惩艾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3. 秦观《劝学》文中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 翻译文中的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5.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6. 本诗情感丰富,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看到秋天萧瑟景象,感慨万千,顿生悲秋之情。

B.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漂泊在外,孤独寂寞,闻雁而生思乡之情。

C.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捣衣声、大漠、胡笳,熟悉的意象,表达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渴望。

D.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岁末为温饱奔波,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年华老去。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其一)中,曹操用《诗经》里的“_________,________”句子,情味缠绵悠长,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语意含蓄,用心婉转。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李白蔑视权贵,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5)《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写山川之“寥廓”,先选择有大气象的“山”“林”两个意象;接着又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江水和航船两个意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乡土中国》中引用孟子话“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体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请简述其与当代社会里的“道德双标”有何异同?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100字左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承德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程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

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

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

您是著名的教育家,
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

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
祝您工作顺利!
承德中学星云文学社
2018年5月6日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桌共食是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

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

但2020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为此,小武爸爸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物。

但爷爷奶扔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的感觉。

你怎么理解多地卫生部门发出的“分餐制”倡仪?当下,除了就餐方式外,还有很多有关公共卫生安全的事情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请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淡你的思考和认一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露出作者对他的陌生与好奇”不正确,结合“酒鬼仿佛忘记了曾经尊严扫地的难堪,故态复萌。

女人每一次的咒骂与痛哭……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了”分析,从文中看出他对这个人的熟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要求回答文章开头细致地描写了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的目的,注意从内容、结构和主旨的角度分析。

从内容看,因这样的生活图景现在已不多见,供销社的生活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抓住“一个鸡蛋五分钱,全部卖掉后,买些粗粒盐回来。

或许还有余钱,外公就去肉案前,割一刀猪肉”“肉,一元二角钱一斤。

二十四个鸡蛋,换一斤肉”分析,用卖鸡蛋的钱换盐,换肉,这样的生活,读者比较陌生,这样具体的换算细则,可以给读者真实的感受。

结合“猪脚便宜得多”“鱼贩子也是用几根稻草穿过鱼嘴递给外公。

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等分析,细致的描写,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结合“小时候,隔三差五跟着外公去一个叫作‘周冈’的小镇”“实则,我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分析,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是发生在“周冈”小镇,后面说“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
销社买日用品”,自然巧妙引出后文喜欢去供销社买东西的经历。

从主旨的角度看,结合“小时候”“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如若春天,仿佛一万亩油菜田的蜜蜂都追随着我们了”等分析,通过对小时候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情的回忆,写出自己对小时候生活的留恋等。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及线索作用的能力。

抓住“合作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悄悄散发出幽深的气味,或许就是大海的味道了吧”“到底还会忆起被隐秘地珍藏了多年的海带的味道”“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我最喜欢闻煤油的味道”等分析,文章主要围绕气味展开的,线索为气味。

结合“合作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红糖的味道齁甜齁甜,固本牌肥皂的气味是咸的,芦西酒的味道辛辣芳香……”“实则,我最喜欢闻煤油的味道”“海带被搭在铁丝上,晾衣裳一样地齐整,悄悄散发出幽深的气味,或许就是大海的味道了吧”“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等分析,写了供销社里的气味,煤油灯的味道,海带的味道等,写酒鬼偷酒喝的世俗气,煤油灯盏的雅致韵,大海的遥远意,上海牌毯子带来的温暖感等,“气味”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记忆呈现出来。

从对读者的感染的角度看,可以真切感受到那个时候供销社生活及人们生活的特点等,加以味道,让读者不但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普通人的生活,更多一层可嗅的味道,消除了读者与作者笔下生活的时空距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A]处,是到了文章结尾该做总结的部分了,应选“因此”。

[B][C]两处,根据文意判断,这里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可选的有“不仅……还……”和“不仅……更……”,那么,哪一组关联词更合适呢?“不仅……更……”阐述的层次比“不仅……还……”要更深一层;再回到材料本身去分析一下上文意思,材料最后一段讲的是“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措施,“从应用场景对数据的需求本身”解决问题要比“从降低图像中人的分辨率,或对图像中出现人的区域进行替换等技术角度”解决问题来得更有效,因此选“不仅……更……”要更合理。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

A项,“独立技术”错,由材料第二段“环境智能可以通过在环境中放置大量被动的、无接触式传感器”“并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