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集合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集
合篇)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
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
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
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
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
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
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
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注重朗读。
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
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
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
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
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
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
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
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有了老妇人的钱,乔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摆脱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我在教学时进行了适时地引导: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还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通过再次地用心体会,有的学生就悟出了这些钱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
也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关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
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
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
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
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
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
随后,理解诗句的意
思。
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
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
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
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
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
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
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
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
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
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
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
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
至此,揭示诗的含义总算水到渠成!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当堂预习“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项目——找寻文章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
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像就是这样的!
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
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
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课题的教学往往容易被忽略。
直觉告诉我课题教学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也很广阔。
1.运用课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学伊始,学生的课本尚未打开,我就请学生说出课题。
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一学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报出了课题;对于未举手的学生,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值得怀疑了。
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一学生说,课题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肖邦。
也有学生对肖邦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补充。
发言出色的同学显然就是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
2.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读着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他为什么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等等。
学生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
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高涨起来。
3.运用课题,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把握情感基调。
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字眼,显然可以体会到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悲壮的情感色彩。
4.运用课题,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
教师端正规范的板书,是对学生的示范。
课题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课题的时机进行及时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
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
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
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
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
思简单串联。
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
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
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
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
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
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
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
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
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情在歌中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话别情深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物寄相思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
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满目皆情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
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后,我感觉到,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
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
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
本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基本上是紧扣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展开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似是而非,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写有读,有常规有创新。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没有完全做到入情入境,这就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学生
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那教师又应如何把抛出动的网收回来呢?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谭千秋老师在汶川地震中牺牲自己拼死保护学生的事情,事情本身确实很感人,但是我并没有事什么把握在课堂上打动学生,因为我不擅长煽情。
后来看了一遍配套光盘里的课件,看到我自己想淌眼泪,当即决定,就用这个上。
课件开头是惯例的字词教学,稀松平常。
后来是通过细节,感受谭老师身上的精神品质,这个学生也能逐条分析出来。
再后来,课件配乐呈现了一首诗,一首赞美谭老师的诗歌。
关键是那首音乐,配上了文字,让人忍不住哽咽。
我读了两句,发现自己要哽咽了,于是让学生齐读。
当时,感觉班级的氛围有些凝重,但并不是特别不一样。
直到今早日记收来,我才知道学生的感悟不一样,很多学生(女生)都表示课堂上非常感动,有两个甚至流泪了。
能引起学生的共情,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我的教学设计里,缺乏这种设计。
因为我自己也觉得在课堂上情绪失控非常不好处理。
当初在杂志上看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的案例,就说有老师把课堂布臵成灵堂一样,学生老师在课堂上飙泪。
我立马否决,因为我处理不了。
现在,是因为有现成的东西,我自己被感动了,想不到我的学生也被感动了。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11月3日,我在金城镇中心小学六(1)班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
课后,工作室全体成员,集中评课。
执教此课,主要目的是想提供一个课例,组织工作室成员评议,使大家在评议中展现各自的语文教学思想、课堂艺术观点,以便使这一崭新的团队,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对“书香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理解。
课后,自我反思如下:六(1)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文,已养成习惯。
自主学习效果较好,课文朗读、字词学习,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上,经过思辨和论,学生对本文“小草”、“大树”的内涵理解准确,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有了深化。
在此基础上,读写结合的渗透,有所实现。
然而,该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尚存形式化的刻板倾向,尤其表现于开卷之后,抓主要内容、抓要点的意识不清晰,方法不娴熟,以致于降低了对文本内涵理解的深度,淡漠了对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的体悟。
因此,教案设计虽然试图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披文入境,解读文本,体悟内涵,展开语言训练,但是,由于“预设”离开了学生的实际,还是没能产生“灵动”的实效。
此课,对“书香课程”思想指导下的文本解读、简约处理教材等方面有独到之处,但至少相对于六(1)班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要求之高还是过于
理想化了。
评课时,大家从教材处理、教学环节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教者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展开了讨论。
虽然大家初次“碰撞”,出言满含“礼貌”的谨慎,但大家交流的坦诚,对教学的较真仍然表露无遗。
由此可见,工作室成员个个后劲十足,大有发展的希望。
但是,有一点值得重视和深思:大家的评议,基本建立在学生当前阅读量有限的阅读水平状态,对学生大量阅读之后,语言文字水平可能呈现的灵动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
为此,将来的研讨,有两个重点工作急待上马:开展“书香课程”的理论研修;尽快在各自班级开展实质性的大量阅读。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在《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安排了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在开学初,我就让学生通读课本,了解到本册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是《鲁滨逊漂流记》,可以提前购买、阅读。
教学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全班同学几乎都看过了。
那么,我们现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有什么意义呢。
我首先布置一个作业,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出示《鲁滨逊漂流记》读书报告单:鲁滨逊一生漂流过哪些地方?鲁滨逊在荒岛上有哪些劳动创造?鲁滨逊在孤岛上读什么书,是在什么情况下读的?书中的哪些话,你觉
得特别有意义?把它们摘下来。
读完这本书,你最想说什么?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读书笔记。
我们这辈子去航海或者去孤岛的可能性都不大。
为什么还要读《鲁滨逊漂流记》呢?我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想,在交流中,鲁滨逊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勇敢地承担后果,动脑筋解决面临的困难;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不安于现状,拼搏进取,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有顽强的意志;聪明机智,在困境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创造性劳动等。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认识了鲁滨逊这样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而且从他身上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品质,不光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也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正是我们现在阅读此书的目的。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
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
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
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
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
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
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
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
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
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
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
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