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前我们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动机与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

本文旨在研究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产生与培养,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

希望本文的撰写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2、文献概述
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教育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大量教育著作、文章等不断涌现。

这就为我的课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

在我查阅的文献中,与我的课题直接相关的文献专著教材共13种。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任长松编著《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一书。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杨振宁的一句话:“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这既符合这一本书的创作目的,也与我课题研究的初衷相契合。

这部书阐述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即自主决定、协商与合作、情景脉络、建构结果多样化、主张学生自主、讲求个性与合作。

还集中探讨了学习为什么要强调知识的自主建构以及怎样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

并且,刘儒德主编的《探究式学习于课堂教学》也持同样的观点,但又强调探究式学习虽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主流,但是切不可将其神化。

而普莱斯顿·D·费德恩和罗伯特·M·沃格尔所著的《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一书,则强调“有效的理论”原则,主张改变课堂惯例,适应学习者的差异,放弃“大一统”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到种族、文化、性别、心理类型、心智风格的不同,提倡多元智能理论。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本论文集,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汪莹主编的《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在这部书中,一篇由上海昌邑小学“期望教育”课题组发表的题目为《小学期望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中有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师对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期望,学生会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产生预期的进步,这种期望效应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另外,我还参考了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专著以及关于课堂教学、教育测量、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方面的著作,是我受益匪浅。

在其他方面,我还查阅了期刊论文类资料十余种,如刘儒德教师的《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5)。

又到互联网上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源与现实事例。

3、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随机走访的方式调查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如中小学生对什么学科感兴趣,为什么感兴趣,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和他们的行为等。

观察法:抽取不同年龄段的三个班级的学生,对其听课表现及教师的授课状况进行观察。

实验法:将自己通过参考科学理论得出的方法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应用于实际。

4、课题的内容研究框架
(1)引言,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简略概括。

(2)正文标题
(3)摘要与关键词
(4)阐明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将调查的结果予以公布,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5)将观察到的学生听课状况记录下来,并将他们的表现与教师和家长的行为、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相联系,找出关系,再次进行科学分析。

(6)将自己通过参考科学理论得出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情况加以概括和分析。

(7)将上述分析进行汇总,得出结论。

语文考试改革研究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而教育却不尽人意,应试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的教育已经开始有应试教育想素质教育转型,然而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并不代表要取消考试,而是要改变考试,使之为素质教育服务。

于是考试改革应运而生,为了更好的进行改革,我们应该进行一些研究,以便使改革更加符合我们的目标。

2、文献综述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在考试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上千年的考试经验,但现行考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尤其在考试制度的建设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发表了大量研究专著、论文,也引进了大批外国专家的著作。

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陆震编写的《中外学校考试制度探讨》一书,便以“中国几千年来教育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历史作用,探讨近现代中外校内考试制度和校外社会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趋向,以及一般社会考试的特点、功能及应遵循的原则,简介世界各国考试制度的历史、年代”为主要内容。

而杨志明、张雷合著的《测评的概化理论及其应用》、凌云的《考试统计学》则是从数据科学的角度来介绍考试。

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谢小庆、张晋军主编的《考试研究文集》中的文章更是将考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对考试改革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好的考试应促使学生去读厚厚的一大摞书,使学生爱学,有助于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

这本书汇集了部分考试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到一些考试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包括关于“考试公平”,“考试应该代表谁的意志”的思考,关于测验分数解释问题的探讨,关于标准参照考试及格线问题的思考等。

编者希望通过这些文章,对同行们有所启发,通过改革使我国儿童的好奇心得到保护,通过考试改革来促进我国经济、文化方面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

考试有这么大的功能吗?我们将进一步探讨。

本文供参考了两大类著作,一类是关于考试的,共8种,另一类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共6种。

如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显槐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创新导论》,便以创新为理念,追求理念、内容、语文教学途径、语文课程内部关系的创新。

顾黄初老先生则更加注重语文教学贴近生活的问题。

民国时期出版的叶圣陶、夏丏尊先生的《国文八百课》与德国的范例教学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李景阳的《语文教学论》对语文教学则起到了统摄全局的作用。

另外,我在期刊论文和互联网方面也查阅了部分资料。

3、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语文考试的现状
历史法:查阅中国古代即近现代国外的考试资料,加以分析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考试前后、考试当中的表现和老师的行为,运用心理学进行分析。

4、课题的内容框架
(1)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和一些理论,对我国语文考试的现状进行分析。

(2)利用文献中查阅到的资料对观察到的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表现以及其他一些现实事件进行评价,找出问题。

(3)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论证。

(4)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