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文本阅读练习-小说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练习——小说类
1、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温暖的小刀马德
⑴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⑵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

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

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

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⑶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

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

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什么东西。

⑷然而,我们错了。

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⑸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⑹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

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⑺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

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

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

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⑻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

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

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

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⑼“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

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⑽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

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嘛,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⑾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

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

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

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
精致的手工艺品。

⑿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

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

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⒀然而,我还在纳闷着。

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⒁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

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

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

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⒂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

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小题1】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小题2】文中第⑵段中的加点词语“这个细节”具体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3】第⑶段中划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⑾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5】第⒂段在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求画郑武文
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

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瘦的老者正在煮鱼。

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

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倒似读书之人。

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蓬蓬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

老者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舀上一碗鱼肉。

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

两人一碰,哈哈大笑。

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暇时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

县令怕老者惶恐。

只道自己是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

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

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两人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

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

县令在旁边观望。

微微摇头。

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

”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

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

”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
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

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

”于是指点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

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

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

”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

”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竹子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

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大人再无他人。

”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

”随即拿出印章盖上。

过了几日,郑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

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

县令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

到了钱府,只见县里士绅豪族都已到齐。

大家把县令迎进去,让到上座。

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

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


随即展开。

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图》。

周围人一边恭维,一边大声赞叹……
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
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

”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

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

”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
遂扬长而去。

(选自2014年第ll期《佛山文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很有特色:开端发展用大量文字叙写京城大户钱德贵费尽心思骗得郑板桥《墨竹图》,引君入彀;高潮结尾部分则是郑板桥在钱德贵得意忘形之际,将自己的亲笔画作迅速扯为碎片,出手反制后扬长而去。

B.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写如何获得郑板桥的字画,求画的“求”字褒义贬用,在此显得更加讽刺,说明郑板桥字画难求,以欺骗手段得到字画也是“求”的另一种境界。

C.小说通过塑造郑板桥这个清洁廉明的官员兼画家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做人应正直、诚信,不为豪强权贵所曲,以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不压正的主题。

D.根据小说情节分析,王秀才骗画能够成功,原因有三:以一副落魄秀才样骗取信任,使人起爱护之心;利用和郑板桥相见恨晚情绪,博得信任;以自身学画无法长进,使郑板桥起羞愧之心,从而骗得字画。

E.小说以郑板桥这一为官清廉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希望当今官员要为官正直,不要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愿望。

【小题2】小说主人公县官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钱德贵特别交代请郑板桥鉴定墨宝,聚众鉴赏,作者写这些情节表现出钱德贵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失败
李培俊
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

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

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

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
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

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

母亲是个好母亲。

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

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

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

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作家的梦想。

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谁说谁是作家比骂这个人
阳痿还要入骨三分。

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

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

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过几天就去上班吧。

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

改革能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

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
如果不是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

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

他觉得自己已经22岁了,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

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

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

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

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

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

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

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电话,很抱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

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得好好的吗?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
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

不过电视台的电话打得晚了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

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

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所谓的编制吧。

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自己找的工作。

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排哩。

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

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嘴上而已。

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

母亲说,怎么样了?
改革摇摇头。

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

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
到底去不去上班呢?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

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

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

但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有自谋职业的自信和勇气。

B.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

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

D.小说的主人公以“改革”命名具有一定的深意,改革毕业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谋取职位,如果没有母亲的重重阻挠,他一定会如愿的。

E.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忧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以改革的求职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改革会同意母亲的意见去组织部上班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吊炕
许福元
吊炕,就是将土炕吊起来。

行吗?去了“吗”就行。

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

靳书记是农村出身,小时是睡过土炕的,对土炕有天然亲切感。

他很有兴趣地问泥瓦匠:“你这节能吊炕和传统土炕,有何区别呢?”
“靳书记您请看这吊炕:就是砌砖腿做烟道当过梁,上铺水泥板,将炕悬起来,热气的比重
轻,烟往高处走嘛,火苗就顺着炕面舔。

几掐柴火,炕就热了。

整个炕面,就是一个大散热片。

炕沿四周镶上白瓷砖,跟睡双人床似的,土炕不土。


现在当书记的都得有经济头脑,靳书记问:“连工带料,一盘吊炕多少钱能拿下来?”
“长两米乘宽两米的,七百块钱,足矣。


“七百块钱?还不够买一吨大同块原煤的呢!”靳书记转身对县电视台摄影记者说,“为国家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

这是一个亮点。


当天晚上,县电视新闻就播出了,靳书记下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为农民办实事,帮助农民建新型节能炕——吊炕,节约煤炭资源,云云。

第二天,本县时讯的报纸,也刊登了通讯、照片及编者按语,说领导干部就要像靳书记那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县委书记做出批示:此是利国利民之事,资金要向三农倾斜;请财政局研究,出台相关经济鼓励政策。

每家农户做一个吊炕,补助九百元。

半年以后,靳书记因政绩突出,就升迁到县发改委,任副主任。

有人说和吊炕有关,也许吧。

斗子峪乡又新来的尚书记有大专学历,学的专业是环境保护。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将吊炕给烧掉了。

他历数吊炕的几大罪过:“烧掉植被,污染环境,制造一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贻害子孙,阻碍可持续发展。

”最后对记者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一个亮点。

”电视,这回是市电视台;报纸,这次是市委机关报;批示,这位是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

都支持尚书记的高论。

很快,这回是市财政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出台奖励政策:每拆掉一盘土炕,奖励一千元。

三个月以后,尚书记又上调了,任县环保局局长。

有人说与吊炕有关,也可能。

尔后,斗子峪乡这次新来的是石书记,村委会主任出身。

说来也怪,上任伊始,他也瞄准了吊炕。

石书记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人跑遍了全乡十八个村庄,考察四百盘吊炕的使用情况,最后在乡党委扩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村,吊炕还是很需要的,农民冬天里用山柴做饭、取暖,比烧煤要经济实惠得多,如果烧烟煤,污染更大。

在平原地区,有的也需要,如养殖户,种植户,他们有秸秆。

有的就不需要,因为他们家里本来就装有土暖气。

所以,好多户得了双份钱:大喇叭一喊,报名登记说搭吊炕,先得一个九百;大喇叭又一喊,报名登记说拆吊炕,又得了一千。

实际上,好多家根本领了材料就没做。

有的户,搭了吊炕也没睡。

你们算算看,全县这好几百万,不是打水漂了吗?这好几百万要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农村失学儿童,会更有意义吧。


在座党委成员一听,觉得石书记的领导风格和前两任就是不一样。

石书记对乡党委的工作是这样定位:“我们是做基层工作的,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

我们必须把线认真地穿到针鼻里去。

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因地制宜。


最后,石书记提议:我们以乡党委的名义,写一个关于吊炕的调研报告,送给上级领导做参考。

我看到一个资料,利用秸秆粉碎,做光能秸秆气化炉的能源,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干事不要起哄,一哄而起,一哄而下。

也不要轻易上电视,登报纸,咱们哑眯的干点实事得了。

到现在,石书记在斗子峪乡都干两年多了,还没有一点高就升迁的迹象。

靳书记、尚书记和石书记本来是初中时的老同学,一次聚会时,靳书记和尚书记都替石书记惋惜:“论真本事,你都在我们之上,可你怎么就抓不住亮点呢?”
石书记淡然一笑:“要亮点干吗?刚才有雾,你们来时开车才打开雾灯;白天有霾,自然会亮起大灯;摸黑夜行,才需要灯笼火把。

这都是亮点。

现在青天白日,阳光灿烂,到处都是亮点啊。


靳书记、尚书记听了,似懂非懂。

但还是关切地对石书记说:“咱们是老同学。

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
石书记听毕,头往椅子后背一仰,哈哈大笑:“我心中本无吊桶,何来七上八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简析小说中石书记的性格特征。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电视、报纸的宣传,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

(1)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

(2)咱们是老同学。

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
【小题4】这篇小说题为“吊炕”,有人认为也能以“亮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一盆兰花
季明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
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

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

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

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④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

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⑥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看到陌生客人被自家的花香深深陶醉了,老安热忱地送了李致宁一盆兰花。

出于酬谢,李致宁送了一幅画给老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