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
卢子芳;邢光军;范鹏飞
【摘要】首先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其次,依据项目管理理论中的项目生命周期曲线,将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科研创新团队启动阶段、科研创新团队发展阶段和科研创新团队稳定阶段,随之针对每个阶段,从团队带头人、团队科研环境、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构建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科研创新团队的对策.这些对策将有助于促进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科研创新团队的稳定,并延长科研创新团队的生命周期.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2)005
【总页数】4页(P115-118)
【关键词】科研创新团队;经济管理类;邮电高校;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作者】卢子芳;邢光军;范鹏飞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3;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3;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36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指处在一定的环境中,以科技创新为目的,围绕共同愿景,由技能互补并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高校科研人员所组成的互动系统
[1]。

在这个互动系统中,高校专职科研人员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瞄准国内外前沿问题或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现实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并利用高校的优势和团队研
究积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高质量的、持续的科研活动不仅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员
和教师的理论与应用水平,而且提升了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质水平。

因此,如何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加快建设科研创新团队,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已成为国内高校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何丽梅(2004)认为,目前高校实质性的科研团队建设
并未成气候,跨学科、跨部门的科研团队更难以形成,若要科研团队扩大规模、提高
质量,出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就必须建设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2]。

康旭东、王前和郭东明(2005)在对科研团队的本质特征进行系统探讨的基础上,论述了科研团
队创新的思想基础,以及科研团队管理的若干基本原则[3]。

孟凡生(2007)通过分析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和需要克服的潜在问题,从科研团队管理角度,
提出了高等学校建立更多更稳定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措施[4]。

吴卫、陈雷霆(2006)与邓华(2008)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组建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团队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科研团队组建和管理的对策[5-6]。

王世强、光翠娥(2004),以及陶沁(2009)和余国扬(2006)则以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为背景,从
强化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提高团队领导素质、整合研究资源,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制定相对稳定的研究目标、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科研团
队建设工作的措施[7-9]。

杨炳君、姜雪(2006)认为,科研团队的作用并未能得到真
正发挥的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缺乏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借鉴企业团
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构建高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10]。

李建航、周洪利和蔡媛莉(2007)依据传统组织理论,将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
队的因素归纳为目的、主体、条件、时间、地点和程序等六个充分必要条件,将人力、物力、财力组成一个资源集成系统,提出了组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思路[11]。

陈春花和叶飞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将科研团队的发展划分为酝酿期、创建期、运作期
与终止期,提出了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框架[12]。

显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其科研创新团队的基础是不同的,所关注的前沿和关键问题与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其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运行、发展和壮大也存在不同的路径。

因此,如何根据不
同类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成为高校亟待研究
的问题。

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也不例外。

目前,国内邮电高校经济管理
类科研人员和教师,如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西安邮电学
院所属经济管理类科研团队中的科研人员和教师,针对通信行业的竞争、政府管制、三网融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持续、大量的研
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通信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强
有力的支撑,但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科研团队的形成、稳
定和发展。

对目前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状况进行调研后,不难发现,邮电高校经济与管
理类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中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能够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的学科带头人比较匮乏
科研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具有本学科坚实的
理论基础,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前沿,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从而保证科研团队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避免
科研团队走弯路,使科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并能在本学科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但由于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学院研究主题侧重于通信行业,范围
较窄,难以为经济管理类主流研究学派所认可;而能关注并把握经济与管理学科前沿,具有很强科研能力和建树的学者,却不熟悉通信行业背景,难以承担邮电高校经济管
理类学科带头人应有的重任,不容易在通信行业有所建树;而邮电高校内部培养则需
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从而导致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科研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比
较匮乏。

(二)科研团队组成人员松散
由于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仅作为参考的原因,教师进行科研的原动力不足,造成目前的经济管理类科研团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新团队。

现有以课题组、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经济管理教师科研型群体组织,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多数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还停留在教师自由式探索阶段,仅是教师为了申请相关科研项目临时组成的科研小组或课题组,科研团队并非围绕某个研究方向或领域持续进行研究;并且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团队基本上流于形式,组织相对松散,难以申请和完成重大科研任务。

(三)科研团队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邮电高校科研考核过分注重对教师个体的考评,往往只以成果第一完成人为考评对象,成果参加者仅作为职称晋级时的参考,导致很多教师不愿与他人合作。

这实质上是在鼓励教师的个体竞争意识,不利于科研团队进行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巩固与发展。

(四)科研经费少,学术氛围欠浓厚
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学院的课题来源主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工信部软科学计划和所在省市科技与教育主管部门软科学计划项目和通信企业委托项目等。

由于课题申请竞争激烈和优势不明显,申请到的课题数量少、经费少;加之通信企业比较青睐于国内外著名咨询公司,造成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科研团队承担的大课题少、小课题多,课题经费又少,使很有发展潜力和特色的邮电高校经济管理类科研团队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能很好地持续开展下去。

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目前,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学院的科研团队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而称不上稳定、持续发展的创新团队,要建立符合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学院
实际情况的科研创新团队,就需要根据其实际状况,从科研创新团队的起始、发展和稳定等阶段,制定相应的对策。

在这方面,项目管理理论提供了新的科研团队建设思路。

李文[13]指出,项目管理通过将传统任务定义为项目而使其应用领域扩大到生产作业型企业等非项目型组织中,因此,可依据项目化管理思想从具体任务出发,把公司的设想或战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组织变革的引擎,进行计划和管理,从而将项目管理应用到所有行业领域的商业企业、公共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活动中。

因此,本文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视为一个项目,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提出对策。

一般来说,项目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14]。

项目通常被分解为几个项目阶段,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并且将执行组织正进行的工程与整个项目更好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对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15]。

尽管项目是一次性的工作,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并不会随着某个科研课题的结题而解散,而是一个实现科研创新团队长期目标的过程。

按照项目管理理论,项目团队管理的成效不仅和项目经理的素质水平有关,而且与项目成员的知识结构、知识转移程度、项目团队沟通管理、团队冲突管理和团队激励机制等存在有机的联系[16]。

相对应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团队中的带头人、科研梯队、团队研究氛围、团队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是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值得重视的关键因素,因此,可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与项目生命周期阶段联系起来,从科研创新团队启动阶段、科研创新团队发展阶段和科研创新团队稳定阶段的角度,围绕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制定相应的科研创新团队发展对策,从而延长其团队的生命周期。

(一)科研创新团队启动阶段
在科研创新团队启动阶段,重点是选好团队带头人,建立合理的科研梯队结构。

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团队创新的前提。

因此,可在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学院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尽快培养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有宽阔胸怀和气度、善于团结和带领学术梯队共同奋斗、对通信行业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有全面了解的学术骨干作为各个团队的带头人,并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组建知识、专业、年龄及学位、学科来源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

如将管理工程和工商管理方面的教授、博士吸纳到通信产业发展规划与决策团队,将产业经济学、优化理论和管理决策方面的教授、博士、硕士组织到通信产业竞争和资费研究团队,将在计算机利用、信息安全等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师融入到电子商务和决策支持研究团队,可形成学科互补、结构合理的复合型的科研梯队,能够承担通信与信息产业复杂的决策课题,并有所创新和建树。

在科研团队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团队建设的长期目标,找准团队科研方向。

因此,可利用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学院与通信信息行业存在渊源的关系以及原有的研究积累,依据对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在信息产业规划、电信业务市场营销模型、电信业务资费模型、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使团队成员明确所在团队的整体目标,尽快做出具有电信行业特色的重大研究成果,成为信息产业决策的智囊团和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科研创新团队发展阶段
在科研创新团队发展阶段,重点要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

由于大学的科研团队是由拥有共同的工作目标的成员组建而成的,有着共同的兴趣、理想和统一的工作目标,但科学研究的路并不是坦途,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这就需要团队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去感染每个成员积极地为团队目标进行研究工作,成员间更需要彼此信任,鼓励创新,良好沟通,宽容失败,融成员个性发展与团队整体发展为一体,彼此
共同进步。

因此,团队成员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小型座谈会,对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聚会等形式的非正式沟通,加强彼此的了解和增进成员间的感情,建立起朋友式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在成员科研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灵感,有助于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

此外,科研创新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基地。

目前,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学院已经建有各层次实验教学中心,配备了相应的软件和数据库,如国泰安金融数据库、经营决策软件、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

因此,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可根据现有的实验室装备,进行课题的前期准备和理论研究工作,利用实验室已有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市场营销仿真、电信业务数据挖掘、电信业务市场竞争计算机仿真等,从而提升研究的水平,为承接大的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学院科研团队的跨越式发展。

(三)科研创新团队稳定阶段
在科研创新团队稳定阶段,重点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考核体系。

可以业绩考核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在邮电高校经济与管理类科研创新团队内部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并针对不同科研团队所处的发展状态,采取扶植、激励和控制的手段,激发团队科研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科研团队的有效激励,促进科研团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延长科研创新团队的生命周期。

【相关文献】
[1] 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等.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8): 194-197.
[2] 潘泳,何丽梅.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9):106-108.
[3] 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3(2):232-236.
[4] 孟凡生.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215-216.
[5] 吴卫,陈雷霆.谈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140-141.
[6] 邓华.浅谈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51.
[7] 王世强,光翠娥.组建科研团队,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实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118-121.
[8] 余国扬.破解地方高校的团队创新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6):27-29.
[9] 陶沁.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8-79.
[10] 杨炳君,姜雪.高等学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7(1):63-66.
[11] 李建航,周洪利,蔡媛莉.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充要条件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10):66-70.
[12] 陈春花,叶飞.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框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2(3):83-86.
[13] 李文.项目化管理:组织变革的引擎[J].中外管理, 2006(10):96-97.
[14] 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王勇,张斌,译.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5] 杰克·吉多,詹姆斯·P·克莱门斯.成功的项目管理[M].张金成,译.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4.
[16] 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