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题和
答案
第八讲、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阅读文章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读了一遍文章,我们就要大致了解它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我们只有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给文章分段,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有自己的感受。
我们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岀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如《新型玻璃》一文,我们通过通读知道文章分别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把这几种玻璃名称提岀来,把“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保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素串联法。
对于文中有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重点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的,我们把这些基本要素弄出来,再用合适的词语把它们串起来,大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时间是“1935年秋天”,地点是“草地“,人物是“老班长、'我'和另外两个伤员”,事件起因是指导员让老班长照顾三个伤员,经过是老班长钓到鱼做成了鱼汤,自己不喝,全给了三个伤员,而自己却只吃鱼骨头,结果是老班长最后牺牲在草地上。
我们把这些要素串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段来总结主要内容,这种句段主要是课文中的中心句或中心段。
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中的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就可以概括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自答法。
我们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自我提问,主要是这样的几个问题:写人和事的文章是“谁在干什么?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呢?”状物类的文章是“什么(事物)东西怎么样?”当我们提出问题后,就要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回答,这样就概括岀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谁在干什么?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呢?”然后根据这些问题作答,再把各个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张海迪住院期间
3月10日,张海迪住进北京部队总医院疗养。
第二天早晨,刚从睡梦中醒来,张海迪就喃喃地用英语说道:“水、水。
“护士急忙把水送到她的唇边。
可是,海迪却把水推开了:“谢谢!我是在学习。
”接着,从海迪嘴里又蹦出了一串英语单词。
这下医务人员才知道,原来张海迪有每天清晨学习外语的习惯。
此后,当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病房的时候,英语、法语、日语,就会从这间小小的病房里,融入那春日的晴空。
每天晚上从十点多开始,直到次日凌晨两点,是海迪写作的时间。
她不写
够自己规定的时间、字数,绝不肯睡觉。
她说:“我要向吴运铎同志学习。
吴老说过,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这也是我的座右铭。
”
张海迪住院期间,远不只是读书写作,只要有可能,她总想多做一些事情。
一天中午,她正躺在病床上看书,忽然听到对面病房里传来清脆的破碎声,原来是一位叫小高的患者,因药物反应,关节疼痛难忍,浑身一个劲儿地打颤,失手将碗碰翻了。
海迪立即要求医护人员推她去看望小高。
她来到小高的病床前,用准确而熟练的方法,为他按摩起来。
半小时过去了,豆粒大的汗珠,一颗颗从海迪的额上渗出来整个病房,除了海迪按摩发出的声音,一切声音似乎停止了。
这出奇的安静,使小高感到异样,他睁开紧闭的双眼,一下子惊呆了。
他猛地跨下床,热泪盈眶地喊道:“海迪姐!我的好姐姐!“
张海迪住院期间,就是这样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如果我今天能对别人有更多的帮助,那我就过得更加充实。
'‘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出奇——()熟练——()
2.短文写了张海迪住院期间所做的哪几件事?
3.小高“睁开紧闭的双眼,一下子惊呆了”。
请你写出他惊呆的原因。
4.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題指导】1解读第4题,我们读了短文后,就可以采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第1自然段讲张海迪在北京疗养。
第2自然段讲张海迪在医院背英语单词。
第3自然段讲她在医院坚持写作。
第4自然段讲她尽可能多做事情。
第5、6自然段讲病友小高因为疼痛把碗打翻了,张海迪去给他按摩。
我们把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合并起来就是短文的主要内容了。
【签案】 1.探望好奇熟悉
2.写了她背诵单词、写作、探望小高并为他按摩。
3.因为他看到同样住院的张海迪来看望他并给他按摩,他非常感动。
4.本文讲了张海迪住院期间坚持学习,并且关心病友的事情。
赞扬了张海迪顽强学习、关心他人的精神。
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
有一天,小泽征尔到中央音乐学院访问,想听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当时,为他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一位17岁的女生姜建华。
她端庄典雅,神情凝重,一声长叹开头后,旋律渐起,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哀婉凄凉,
时而缠缠绵绵,小泽征尔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
突然,他从坐着的椅子上顺势跪了下去。
在场的人们大惊,姜建华也不知所措地停止了演奏。
坐在他身旁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同样惊呆了,以为小泽征尔年事已高,出了什么意外。
赶紧拉着他的手把他扶到座位上,可小泽征尔不肯,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
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
就这样,他一直跪着,双膝并立,直到曲终。
演奏结束后,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姜建华深情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听到你用二胡演奏它,我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去演奏它的。
'‘随后又喃喃自语:“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名曲。
'‘
小泽征尔是世界顶尖级的指挥大师,赫赫有名。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一个乞丐艺人,而演奏者是一个17岁的学生,同样微不足道。
可是,小泽征尔却下跪了,真诚地下跪了。
不为什么,就因为内心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还有灵魂深处的敬畏。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知所措:
2.用“”画出表示音乐优美的句子。
3.小泽征尔为什么会下跪?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参考答案
1.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哀婉凄凉,时而缠缠绵绵。
3.小泽征尔内心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还有灵魂深处的敬畏,让他认为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挚爱。
4.小泽征尔听姜建华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被那优美的旋律迷住了,引起了他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使他忍不住下跪。
2.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
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
⑩“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招徕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拒绝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二个卖烤玉米
的人只顾眼前利益。
3.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
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
他很平静,很配合治疗,而且相当用功,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
他叫阿明,19岁,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
由于多次化疗,这个19岁男孩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如纸,只有一双大眼jiǒng jiǒng()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
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
他写了这样的诗句:
鸟儿衔走所有快乐的音符
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
只留下苍白的影子在风中悲泣
心中的太阳陨.落在无歌的冬季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
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
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
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我故作轻松地说:“起码要活100年,好好过你的瘾。
”他却盯着我的眼睛:“我想知道实情。
”我躲开他那探询的目光,说:“好好做治疗。
”便匆匆逃出病房,心里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
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
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我要上学。
”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
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
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
病房晚上
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
“不行,那样违反规定。
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
”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
“不!”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
”我被
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
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cuì()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我想:“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
”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仿佛传来了郎郎的读书声。
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读书郎……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jiǒng jiǒng()()有神cuì()弱陨.()落
夭.折()
2.选句。
灿烂绝伦——
活力四射——
3.找出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的错别字。
()——()()——()
4.运用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仿写下面的句子。
鸟儿衔走所有快乐的音符/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
5.“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6.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一句,你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吗?
1.炯炯脆 yǔn yāo
2.略
3.祥→详郎郎→琅琅
4.略
5.生命的“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6.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
4.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
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
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
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
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
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
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
一早回家服饰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
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
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
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
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
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
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
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
”我没说话。
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
没命地插起秧来。
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
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
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
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一句
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让你感受到。
3.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文中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5.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许多美好的语句来赞美母亲,你能仿照作者的文字表达一下你对母亲的感谢和爱吗?
1.①母亲深夜敲盆赶鼠;②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2.比喻(对偶)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
3.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