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酸(Carboxylicacids)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5
5.2羧酸
5.2.1 羧酸的结构特征
含有羧基(-CO 2H )官能团的化合物称为羧酸。

羧基组成中含一个羰基和一个羟基,但它的性质与只含有羰基的醛酮有较大差异。

这是由于羧酸中羰基(C=O )п轨道与羟基(OH )氧上的p 轨道发生p-π共轭,从而消弱了C=O 双键,增强了C -O 单键。

使它具有自身的特征反应。

以乙酸为例:
C
O
HO
H 3C H 3
羟基氧和羰基氧均采用不等性SP 2 杂化,羟基氧SP 2 杂化轨道上有1对电子,而羰基氧
SP 2 杂化轨道上有2对电子,羰基氧上相对电子云密度高一些。

所以形成H 键和与H +结合均发生在羰基氧上。

5.2.2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羧酸广泛存在与自然界,它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一元、二元酸和多元酸,饱和酸、不饱和酸,取代酸,芳香酸等。

不管羧基连有什么基团,其性质基本相同。

(2) 羧酸的命名:
①俗名(trivial name)俗名是根据其来源叫出的名字,如从蚂蚁中得到的酸叫蚁酸(HCO2H),从苹果中得到的叫苹果酸(HOOCCH(OH)CH2CO2H)等。

下面是一些羧酸的俗名和相应英文名称:
②系统命名和IUPAC命名:选含有羧基的最长碳链为母体,其它基团为取代基,编号自羧基碳开始。

二元酸选含两个羧基的最长碳链,编号从一个羧基碳开始,同时照顾其它取代基编号较小。

IUPAC命名法,把相应母体烃去掉词尾“e”加上oic acid或edioic acid,如下例中4-甲基-3-戊烯酸,母体烃为pentene,变为pentenoic acid。

例2中母体为butane,变为butanedioic acid。

环烷酸一般以相应环烃的英文名加上carboxylic acid。

③CA名称:将母体名称放在前面,取代基按字母顺序依次放在后面,如:
COOH H2N
CH3
2CH3CH2CHCH2CHCOOH
CH3
CH2CH3
benzoic acid, 4-amino, 6-nitro, 2-methyl hexanoic acid, 4-ethyl, 2-methyl
236
5.2.3物理性质
十个碳以下的饱和一元酸为液体,小分子酸有刺激性气味,四个碳以上的液体酸有难闻的气味。

二元酸和芳香酸都为固体。

羧酸沸点比相应分子量的其它化
237
238
合物要高,如乙酸(分子质量60)bp 118℃,正丙醇(分子质量60)bp 97℃,氯乙烷(分子质量64.5)bp 12℃。

这是由于羧酸往往以两个氢键的形式发生双分子缔合生成较稳定的二聚体,使它比能以氢键缔合的相应醇沸点要高。

R
C
O
O
R
C
O
O
H H
从表4.2.5-1可以发现一元或二元酸熔点呈现一种规律,很多偶数碳的酸比相邻奇数碳的酸熔点高。

羧酸一般能溶于极性较小的溶剂如醚、醇、苯等,小分子一元酸和二元酸易溶于水,随羧基所连烃基链增大水溶性减小。

红外光谱(Intrared spectroscopy , IR )羧酸的特征吸收:O-H 伸缩振动3 400~2 500 cm -1一个宽吸收峰,这是羧酸二聚氢键造成的结果。

C=O 伸缩振动1725-1710cm -1,若与双键共轭将降低吸收频率,此时吸收范围1700-1680。

C -O
239
伸缩振动1320-1210cm -1。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受羰基各向异性和羟基氧电负性影响羧基中的质子共振吸收出现在低场δ10-12。

α-碳上的H 受羧基影响,一般比饱和碳上的氢共振向低场偏移,δ 2.2-2.5。

176.8
22.90
50100150
PPM
CH 3COOH
13
CNMR
11.0
2.08
02468
10PPM
CH 3COOH
1
HNMR
Fig4.2.5-2乙酸NMR 谱图
5.2.4化学性质 (1) 酸性
①酸性强度(acid strength )羧酸最突出的化学性质是酸性,它可与NaHCO 3作用放出CO 2,说明它的酸性强于碳酸。

RCOOH + NaHCO 3RCOONa + CO 2 + H 2O
RCOOH
RCOO + H
pKa~5
经测定脂肪酸的pKa 值约为5,碳酸的pKa 1为6.4。

羧酸表现出的较强酸性是由于在水中离解产生的酸根负离子较为稳定,这样可使平衡右移,Ka 值增大,而pKa 值减小。

酸根负离子的稳定性与它的结构有关,在酸根负离子中碳为sp 2杂化,该碳p 轨道分别与两个氧p 轨道平行交盖,使负电荷分散于两个电负性较强的氧上,稳定性较好。

甲酸钠X-衍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正常C=O 键长0.123nm ,C-O
键长0.143nm,而甲酸负离子中两个碳氧键键长相等均为0.127nm。

R
②结构对酸性的影响(effect of structure on acidity)结构不同的羧酸酸性不同,影响酸性的主要因素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氢键等。

诱导效应:从结构上讲酸根负离子的稳定性决定的酸性强度,所以拉电子基会增大酸根负离子的稳定程度,使酸性增强,相反给电子基会使酸性减弱。

下例取代乙酸的酸性测定结果说明了这一点。

Y-CH2COOH
Y= -CH3, -H, -F, -Cl, -Br, -I, -OH, -NO2
PKa 4.78 4.76 2.57 2.86 2.94 3.18 3.83 1.08
正丁酸、2-丁烯酸、3-丁炔酸酸性依次增强是由于碳的杂化不同决定的。

乙炔基碳为SP杂化,乙烯基碳为SP2杂化,乙基为饱和碳SP3杂化,S 成份越大拉电子能力越强,使相应酸根负离子稳定性越大,则酸性越强。

HC≡C-CH2COOH CH2=CH-CH2COOH CH3CH2-CH2COOH
SP SP2 SP3 pKa 3.32 4.35 4.82氢键和场效应(hydrogen bond and field effect)顺丁烯二酸pKa1 1.83;pKa2 6.07。

而反丁烯二酸pKa1 3.02;pKa2 4.44。

这两种异构体表现出不同的酸性是由于氢键的影响。

顺丁烯二酸第一个质子离解后酸根负离子可与另一羧基形成氢键,这就稳定了负离子。

所以它的第一质子易离解。

pKa1值比反式异构体小。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氢键的形成使第二离子难于离解,使pKa2值比反式大。

240
241
顺丁烯二酸单负离子的氢键C C
H
O
O O O
H
下列化合物 1的酸性比2的强,这不能用诱导效应解释,可从化合物2中羧基上的质子与氯原子通过空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说明。

在化合物2中,C-Cl 极性键呈负性的氯原子比呈正性的碳原子距离羧基氢更近(r 1<r 2),则负性氯原子对氢的静电吸引力要比电正性的碳原子对氢的斥力大,使氢难于离解,这样使2的酸性就比1弱。

这种空间静电作用力的传导叫场效应。

COOH
Cl
COOH
化合物1 化合物2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 )苯甲酸酸性比一般饱和脂肪酸(除甲酸外)强,pKa 值为4.2,这是由于该酸离解产生的酸根负离子与苯环发生共轭,使负电荷向苯环分散,增加了它的稳定性。

③取代苯甲酸的酸性(acidity of substituted benzoic acids )当苯甲酸环上连有不同性质的取代基时对其酸性有不同影响。

一般来说,连有给电子基,酸性减弱,连有拉电子基酸性增强。

这是由于不同性质的基团对酸根负离子的稳定性影响不同。

而取代基在间位和对位影响也不同,如间硝基苯甲酸酸性(pKa 3.49)比对硝基苯甲酸酸性(pKa 3.42)要弱。

理论上讲取代基在对位可通过共轭超共轭和诱导起作用,而在间位只能通过诱导起作用。

对位硝基诱导和共轭共同拉电子作用比间位硝基只通过诱导的拉电子作用大,这样使对硝基苯甲酸的酸根负离子更稳定些,使它的酸性更强。

242
从表4.2.5-2可以看到若取代基在邻位,无论是拉电子还是给电子基都使酸性比苯甲酸强,这种邻位基团的影响叫邻位效应。

这个效应可从体积效应、电子效应、氢键等综合考虑。

如邻羟基苯甲酸酸性比苯甲酸强的多,这是邻位羟基以氢键的方式稳定酸根负离子的原故。

表4.2.5-2 取代酸的酸性
COOH
OCH NO 羧酸

间对
pKa
4.20
4.20 4.20
3.91
4.27 4.38
2.92
3.83 3.87
3.14 3.64 3.55
2.98 4.08 4.57
4.09 4.09 4.47
2.21
3.49
3.42
④相关反应(corresponding reaction) 羧酸呈酸性,能与碱或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羧酸与NaHCO 3作用放出气泡(CO 2)可作为羧酸的鉴别方法,羧酸与NaOH 作用生成溶于水的盐常作为分离提纯方法。

例如从有机溶剂中提取苯甲酸;可先加入NaOH 水溶液使苯甲酸以钠盐形式进入水层,分离后用无机酸酸化
O
O C
O
243
得到苯甲酸。

羧酸与重氮甲烷作用生成甲酯,这个反应的第一步即为酸碱反应,继而酸根离子作为亲核试剂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放出N 2并生成酯。

R-COOH + CH 2N 2
室温
R-COOCH 3
+
N 2
RCOOH +
CH 2N=N 3R-COOCH 3+
N 2
(2) 酯化:因羧基中的C=O 与另一氧的P 轨道共轭使羧酸的羰基活性减弱,但在特定条件下仍能与亲核试剂反应,结果使C-O 键断裂,羟基被其它基团取代生成羧酸衍生物。

酸催化下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O 18
R'
R-C
O O 18R'
+
H 2O
若一个具有同位素(O 18)的醇与羧酸作用,生成的酯中具有氧18的同位素,这说明酯化中所脱的水是由羧酸提供的OH 而醇提供的氢。

具此人们判定酯化反应中羧酸发生了C-O 断裂,其历程是通过加成-消去的过程完成OR 对OH 的取代。

R
C
O OH
H
R
R
C
OH
HO 18R'OH
H
R
C
OH
O 18R'
OH R
C
O 18R'
OH
R
C
OH O 18R'
R
O O 18R'
消去
酯化反应是可逆的,为完成反应一般采用过量的反应试剂或采用实验方法除去体系中的水(实验中可采用分水器)移动平衡。

RCO 2H + NaOH RCOONa + H 2O RCOOH + MgO
(RCO 2)2Mg + H 2O
2
244
C 6H 5CH 2CH 2CH 2COOH + CH 3CH 2OH
H
C 6H 5CH 2CH 2CH 2COOC 2H 5H 2O
+1mol 8mol +C 2H 5OOC(CH 2)4COOC 2H 5 + 2 H 2O
HOOC(CH 2)4COOH
2 C 2H 5OH H 若反应物为羟基酸,可进行分子内反应得到热力学稳定的五、六元环的酯。

H
OH
O
O O
CH 3
H 3C HOCH 2CH 2CH 2COOH
H
O
O
2 CH 3CHCOOH
羧酸与醇反应需要催化剂,如质子酸(HCl H 2SO4等 )、路易斯酸(BF 3 AlCl 3
等)、阳离子树脂和分子筛等。

还可以借助于其他试剂如二环己烷基碳二亚胺(DCC )脱水剂,反应过程如下:
RCOOH
+H
N
C N
OCR O
N
C
N
H N
C N H
OCR O
RCOOH
RCOOH
(RCO)2O N H
C H N
O
+
(RCO)2O
R'OH
RCOOR'
RCOO
如在反应中加入DMAP(4-dimethylaminopyridine)或PPY(4-吡咯烷基吡啶),反应可在室温完成。

如:
OH
DDC/DMAP CH COOH
OCOCH 3
94%
OH
CH COOH
OCOCH 3
DDC 10%
(Ref: Hassner A & Alexanian V , Tetrahedron Lett. 1978 46: 4475) (3)羧酸衍生物的生成:在酸性脱水剂(P 2O 5或无水醋酸酐)存在下两分子酸脱水生成酸酐。

若二元酸分子内脱水生成五、六元环的酸酐时直接加热即可完成反应。

羧酸与无机酰卤作用,羟基被卤素取代生成酰卤。

羧酸与氨(胺)作用先生成铵盐,该盐加热脱水生成酰胺。

通过不同方法使羧基中的羟基被酰氧基(O-COR )、卤素(—X )、氨基(—NH 2)取代,可把酸转化为它的衍生物—酸酐、酰卤和酰胺。

245
R
C
O OH
+
HO C
O R
P 2O 5或(CH 3CO)2O
R
C
O O
C
O R
CH 2COOH
CH 2COOH
H 2C
O O
O
300℃
RCOOH + SOCl 2RCOCl + SO 2 + HCl
RCOOH
RCOX PX 3或PX 5
RCOOH + NH 3
RCO 2NH 4
R
C
O NH 2
Δ2
(4)羧酸的还原:羧酸含有C=O 双键,不容易被催化氢化或溶解金属还原,但它可被提供氢负离子的强还原剂LiAlH 4 还原,最终产物为醇。

RCOOH
LiAlH 4
H 2O
RCH 2OH
4 RCOOH + 3 LiAlH 4
4 H 2 + 2 LIAlO 2 + LiAl(OCH 2R)4LiAl(OCH 2R)4
H 2O
4 RCOOH
(5)脱羧反应:β酮酸和β二酸的脱羧(decarboxylation of β-carbonyl-acid and β-diacid ) 一般羧酸在加热条件下不易发生脱羧反应,但β-酮酸和β-二酸却在加热条件下容易脱羧。

反应通过一个六元环过渡态一步完成。

这两种酸容易受热脱羧的原因是由于两个拉电子基(RCO- or -COOH )同连于一个碳(α碳)上,热力学稳定性较差,且在加热脱羧的过程中生成能量上有利的六元环过渡态,脱羧后生成热力学上相对稳定的化合物。

O
]
CO 2 + RCOCH 3
β酮酸
HOOCCH 2COOH
CO 2 + CH 3COOH
β二酸
据此判断,羧酸α碳上连有强拉电子基团的羧酸都容易发生脱羧。

Y-CH 2COOH
Y-CH 3+CO 2
Y=RCO-, HOOC- ,-CN , -NO 2
在生物体内脱羧也是通过β酮酸中向体进行的,不过它是通过带有氨基的酶
246
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代谢产物β酮酸(3-丁酮酸)与酶作用生成亚胺,而后发生质子转移使羧基以负离子的形式脱羧。

酶-NH 2
+
CH 3COCH 2COOH
CH 3C-CH 2COOH
N-CH 3酶酶-CO 2
CH 3C CH 2
NH-酶
CH 3
NH-酶C-CH 3
H 2O
CH 3COCH 3
+
酶-NH 2
羧酸盐的脱羧(decarboxylation of carboxylates )羧酸钠盐与碱石灰加热可脱去
羧基(中学已讲过)。

CH 3COONa
CH 4
+Na 2CO 3
干燥的羧酸银盐在四氯化碳中与Br 2一起加热,放出CO 2同时得到溴代烃,这个反应叫亨斯狄克(Hunsdieker )反应。

反应是通过自由基历程进行的。

RCOOAg +Br 2
RBr +AgBr CO 2
+
RCOOAg Br 2
RCOOAg Br 2
-AgBr
-CO 2
R
R-CO-O-Br
R +RBr +
RCOO
RCOO
这个反应只适合于脂肪酸的银盐,而芳香酸的银盐不易发生类似的反应。

亨斯狄克反应的改进是用氧化汞、溴和羧酸共热,其结果也是满意的。

这个方法用于由酸制备卤代烃,特别是仲、叔氯代烃和溴代烃。

COOAg
3Br
3
+
CH 3
Br
(6)α-氢卤代反应:在少量红磷或三卤化磷存在下,羧酸与溴或氯反应生成α—卤代羧酸。

反应首先生成酰卤,然后烯醇化并与卤素加成得到α—卤代酰卤,α—卤代酰卤再与没有反应卤素交换生成α—卤代酸产物和反应中间体酰卤,中
247
间体酰卤再重复以上过程以得到α-卤代酸。

RCH 2COOH
PBr 3
RCH 2COBr
RCH=C
OH
Br
Br 2
R-CH-COBr Br
R-CH-COOH Br
+
RCH 2COBr
α—卤代酸中的卤素很活泼,与氨反应生成氨基酸,水解可制羟基酸,所以α—卤代酸是重要合成原料。

R-CH-COOH Br
R-CH-COOH Br
OH
R-CH-COOH NH 2
R-CH-COOH OH
(7)二元羧酸受热反应:脂肪二元酸因两个羧基相对位置不同在加热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草酸,丙二酸加热发生脱羧,丁二酸、戊二酸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环酐,己二酸、庚二酸加热时既脱羧又脱水生成环酮。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倾向生成热力学稳定性较好的五、六元环化合物。

HO 2C-CO 2H
CO 2
+HCOOH
HO 2CCH 2CO 2H CO 2
+ CH 3COOH
CH 2COOH CH 2COOH
O
+
H 2O
H 2C
CH 2COOH CH 2COOH
O O
O
H 2O
HOOC(CH 2)4COOH
HOOC(CH 2)5COOH
O CO 2
+
+
H 2O
O
+
H 2O
CO 2
+O
O
+
5.2.5 羟基酸
羧酸分子中R 上的H 被OH 取代后形成羟基酸,根据OH 的距COOH 的位置,可称为α、β、γ及δ-羟基酸,若OH 在直链酸的末端,可称为ω-羟基酸。

248
如:
H 3C
C H
OH
COOH
OH
COOH
α-羟基丙酸(2-羟基丙酸,乳酸) 2-羟基苯甲酸(水杨酸)
2-hydroxy-propanoic acid 2-hydroxy-benzoic acid
(1) 羟基酸的性质
①酸性:脂肪羟基酸由于OH 的吸电子诱导作用,其酸性比母体酸强,随着OH 距COOH 的距离加大,酸性逐渐减弱。

羟基连在芳香环上的芳香酸,当OH 处在COOH 的对位时,由于p -π共轭的给电子效应大于OH 的拉电子的诱导效应,其酸性比母体酸弱;当OH 处在COOH 的间位时,由于p -π共轭效应对间位基团COOH 影响较小,此时OH 的诱导效应起主要作用其酸性比母体酸强;当OH 处在COOH 的邻位时,由于邻位效应效应和分子内氢键的作用,其酸性比母体酸强。

②脱水反应:α-羟基酸易发生两分子脱水形成交酯;β-羟基酸易发生分子内脱水形成烯烃;γ及δ-羟基酸易发生分子内脱水形成五或六元环内酯。

2
OH
COOH
H +
α-羟基酸 β-羟基酸
OH
H +
O
O
COOH
H +
HO
O
O
γ-羟基酸 δ-羟基酸
③脱羰基(CO)的反应:α-羟基酸在酸性介质中加热发生脱羰基(一氧化碳)的反应,利用该反应可制备高级醛酮。

COOH
H +
OH
CHO
COOH
OH
H +O
治疗晚期癌症的消炎镇痛药佐美酸钠(Zomepirac Sodium )的合成使用了这
249
一反应:
C
CH 2COOH HO
COOH
2COOH
C
CH 2COOH O
2COOH
C
CH 2COOC 2H 5O
2COOC 2H 5
CO
N CH 3
CH 2COOH
COOH H 3C Cl
佐美酸钠
羟基酸脱CO
24 (2) 羟基酸的制备
①α-羟基酸可采用羧酸卤代再水解的方法制备:
OH
heat
H +
Cl
COOH
Cl 2/P
醛酮加HCN 在水解:
OH
CHO
CN
+
HCN
OH
②β-α-羟基酸可采用Refromatsky (瑞弗马斯基)的方法制备:
H +COOC 2H 5
Br
COOC 2H 5
ZnBr
CH 3COCH 3
C
H 3C H 3C
OZnBr
CH 2COOC 2H 5
C
H 3C H 3C
OH
CH 2COOH
Refromatsky 试剂是Zn 和卤代羧酸酯,该试剂活性较低,不与酯羰基反应。

该制备不能使用RMgX, 它与酯羰基反应。

③ 酚酸的制备:苯酚钠与CO 2在加压下可制得水杨酸,其反应机理是:
OH
O
O
O
O
C
O H
OH
C O
OH
5.2.6羧酸的制备
羧酸最常应用的制备方法是:①氧化法 ②格氏试剂合成 ③腈的水解 ④羧酸的烃基化 ⑤由丙二酸二乙酯合成。

在本节我们将讨论前四种方法,第五种方
250
法在继后的羧酸衍生物有关碳负离子一节讨论。

此外本节还将介绍酚酸制备方法。

(1)氧化法:不饱和烃具有π键易受氧化剂进攻,使不饱和键断裂生成羧酸。

烷基芳烃在KMnO 4 存在下加热,侧链被氧化生成芳香酸。

这些反应均可作为羧酸制备的方法。

CH 3CH 2CH 2CH=CH 2
CH 3CH 2CH 2COOH
+
CO 2
CH 2CH 3
COOH
伯醇α碳上有两个氢,用强氧化剂处理可得到羧酸。

由于醇是容易得到的,所以这是羧酸制备常用方法。

醛是最易被氧化的化合物,除KMnO 4强氧化剂外,一些弱氧化剂(如:Ag 2O )也可把它氧化为酸。

CH 3CH 2CH 2CHCH 2OH
CH 3
CH 3CH 2CH 2CHCOOH
CH 3
C=C H
C 2H 5
CH 3
CHO C=C
H C 2H 5
CH 3
COOH
(2)格氏试剂合成:许多卤代烃都可用于制备格氏试剂,当向制得的格氏试剂中通入二氧化碳并水解则可得到各种羧酸。

这个方法制备比卤代烃多一个碳的酸,是实验室广泛采用的好方法。

尽管这个方法应用范围很大,但当格氏试剂制备受到限制时该法不可采用。

例如有活泼氢的卤代物或卤代物带有与金属试剂反应的基团时该方法就失去的应用价值。

RCO 2MgX
3RCO 2H
(CH 3)3C-Cl Mg (CH 3)3C-MgCl
3
3)3C-COOH
Br Mg MgBr 3
COOH
251
(3)腈的水解:腈在酸或碱催化下水解得到羧酸。

过程是水对氰基加成生成酰胺,继续水解到羧酸。

一般腈常由卤代烃与氰化钠作用得到,所以这也是制备比卤代烃多一个碳的酸的方法。

一些与NaCN 作用容易发生消除的卤代烃(如叔卤代烃)和不活泼的芳香卤代烃因不容易得到相应腈该法就不能采用。

≡R-C N
OH or H 2RCOOH
H 2O R-C NH
OH
R-C
O NH 2
H 2O
HOCH 2CH 2CH 2Br
HOCH 2CH 2CH 2COOH
HOCH 2CH 2CH 2CN OH or H
(4)科尔贝—施米特合成:苯酚的钠盐和二氧化碳在压力和加热情况下得到水杨酸,这个反应叫科尔贝—施米特合成。

这是工业上生产阿司匹林原料—水杨酸的成熟方法。

反应的历程不十分清楚。

ONa
+
CO 2
-℃
OH
COONa
HCl
OH
COOH
这个反应主要用于酚酸的制备,一般芳环上酚羟基越多反应越容易进行。

如邻苯二酚与碳酸胺水溶液,共热即可得到3.4-二羟基苯甲酸。

OH
+
OH
OH
OH Na 2CO 3/H 2O
COOH
Problems
1 Name the following acid:
(CH 3)3CCOOH
OH CO 2H
NO 2COOH CH 3
CH 3CH 2CHCHCH 2COOH
Br-CH 2CHCH 2COOH
Br
CH 2CH 2COOH
CH 3
252
2 Write out the correct structure for each of the compounds:
(a) β-bromohexanoic acid (b) 6-bydroxy –3-methyl benzoic acid
(c)cyclopentane carboxylic acid (d) p-acetyl benzoic acid
(e)(E)-4-chloro-2-pentenoic acid (f)2-methyl-3-phenylheptanedioic acid
3 Explain why propanoic acid boils at 141℃,but methyl acetate boils at 57℃.
4 The two carboxy group in 2-hydroxypentanedioic acid have different dissociation constant,which carboxy group is the more acidity?
5 Arrange the following acids in order of acidity:
COOH
COOH
CN
COOH
CN
CH 2COOH
6 Suggest reason why o-phthalic acid has a pK 1 of 2.9,but terephccthalic acid has a pK 1 of 3.5.
7 Using simple chemical method to distinguish following compounds:
(a) formaldehyde, acetal acetic acid.
COOH
OH
OH
O
O
(b)
8 Write out the major products:
253
COOH COOH
COOH
2CHO LiAlH 4
R-COCH 2CH 2COOH
NaBH 4
(?)
H
OH
2OH
+CH 3COOH
COOH
COOH
COOH
(a)
(b)
(c)
(d)
(e)
(f)
CH 3CH 2COOH
2
P (?)
2CH 3(CH 2)7CH=CH(CH 2)7COOH
2
(?)
OH/C 2H 5OH
COOH
OH
+NH 2CH 3
COOH
+
HCl
(g)
(h)
(i)
9 Using spectroscopy to distinguish following compounds:
CH 3OCH 2CH 2COCH 3
CH 3CH 2CH 2CH 2COOH
(CH 3)3CCOOH
10 Propose mechanisms for the following reactions:
(a)
(b)
(c)
COOH CH 2CH 2COOH
O
O
CH 2COOH
COOH +
COOC(CH 3)3+H 2O 18
(CH 3)3C-O 18H
11 Give the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A through D:
C 2H 2+CH 3CH 2A
+
CH 3CH 3
A +CO 2H O
B(C 3H 2O 2)
B +H 2O
HgSO /H SO C(C 3H 4O 3)C
+
KMnO 4
D
+
CO 2
12 Give the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M through P. Compound P gave the
following NMR spectrum: δ 1.22(s,6H), δ 1.85(t,2H), δ 2.33(t,2H) δ7.02(s,4H).
M(acid)PCl3
N(C11H13ClO)
AlCl3Q(C
11H12O)P(C11H14)
13 Write equations that show benzoic acid can be converted in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compounds:
Cl
CH2CN CHOHCO2H NH
2
CO2CH3
14 Show how each of the following conversion may be accomplished in a practical manner.
(a)
(b)
(c)
(d)
CH3CH2CH2CH2CHO CH3CH2CH2CH=C-COOH
CH2CH3
CH2Br
HO CH2CO2H
HO
CH3
CH3
OH
CH3
CO2H
CH3CO-(CH2)3-C
CH3
CH3
Br CH
3CO-(CH2)3-C
CH3
CH3
CO2H
15 Compound A (C6H8O5) yielded compound B (C5H8O3) when heated was treated with Br2/OH-, compound C(C4H6O4)was obtained. Upon treatment with LiAlH4followed by hydrolysis, compound B yield compound D(C5H12O2),What are the structures of compound A,B,C.D?
16 Compound A (C4H8O3) IR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s:3300~2500cm-1,1710cm-1.The NMR spectrum of A is shown: δ1.22(t,3H), δ3.85(q,2H), δ4.13(s,2H) δ8.02(s,1H) suggest structure for A.
17 通过www webbook. net 或www 或ChemDraw 8.0 查阅下列物质的熔点。

254
255
COOH COOH Br COOH NO 2COOH NH 2COOH
CH 3
18 通过www webbook. net 或 www 查阅下列物质IR 数据,总结规律。

CH 3CH 2CH 2COOH CH 3CH=CHCOOH CH=CHCOOH CH 2CH 2COOH
NO 2CH 2COOH CH 3COOH COOH COOH O 2N
19 查阅文献完成下列合成,写出操作步骤。

CH 2COOH
NO 2
ref: 徐克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手册,北京:化工出版社1998年,3-383
COOH NO 2O 2N
Cl ref: 徐克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手册,北京:化工出版社1998年,3-385
CH 3CH 2CH(CH 3)COOH ref: 樊能廷,有机合成事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年,447
20 1985年 Newhome G R & Y ao Zhong-qi 合成了被称作为树形的化合物。

查阅
文献描述它的合成过程(Newhome G R & Y ao Zhong-qi ,Journal Organic Chemistry,50 2003 (1985)
2H 5H 5
C 2H 5
2C 2H 5
22H 5H 5
2H 5
H 52C 2H 5
21 使用ChemDraw 8.0 画出下列物质的三维结构
苯甲酸2-丁烯酸马来酸巴比妥酸
2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