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7届高三历史上册一轮复习 第21课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练)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练习)
一、选择题
1.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中国近代涉及制度之争的事件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涉及制度之争的事件有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因此选B。

①洋务运动属于制造之争,④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排除。

2.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

A
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

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上述观点能够用来评价()A.“中体西用”的思想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演出历史的新场面”是指康有为等维新派借助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外衣进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所以答案选B,A、C、D均与题意无关。

4.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是()
A。

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
B。

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
C.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
D.定国教以树孔子权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维新变法思想,题眼是“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

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的鼻祖,其目的在于利用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减少顽固派的反对,推动维新变法,故A项正确;康有为“尊孔”是为了进行维新变法,推行西方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关于借鉴西方的信息,故C项错误;“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等信息表明,康有为的根本目的是改革,不是树孔子的权威,故D项错误。

5.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

”该文()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C.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题的关键是将1919年这个时间点与材料“一般民众”“完全平等”“废止
资本主义生产"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判断.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德谟克拉西”是英文“民主”的音译,但其内涵已经不是新文化运动初期所宣扬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注入了消灭剥削、劳资平等的新内容,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因此B项正确,D项错误;C项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结论.故答案选B。

6.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B.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
C.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
D.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张德先生和赛先生说明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说明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没有说明文学革命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陈独秀对西方文化持全面肯定态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7.北京大学曾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在办学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在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引外来文化B.提倡学术自由至上
C.促进民主改革D.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的把握程度,袁世凯当时在思想界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很显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实质是要让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包容,故答案为D.AB不是主要的目的,C项错误,新文化主要是思想领域的。

8.蔡元培曾说:“自戊戌政变后,自是人人视上海为北京政府权力所不能及之地。

《革命军》、《驳康有为政见书》之所以能出版,皆由于此.”此话说明了()
A.上海租界是反对专制统治的重要基地
B.上海租界是中国文化教育中心
C.上海租界脱离清政府享有独立主权
D.上海租界享有独立司法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出戊戌变法以后上海出现了大量的宣传革命思想的著作,其在反封建方面的地位超过了北京,可见当时的上海租界成为了当时反对专制统治的重要基地,故选A。

9.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运动指导,二者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但在中国没能引起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而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故②不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是二者的共同点,故本题选择C项正确.
10.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

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A项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1893-1898年,正值晚清时期,此时,自由、平等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排除B;“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反映了当时维新思潮的发展,而民主革命、共和思潮并非当时主流,故C符合题意;顽
固保守势力既反对民主,又有反对共和,故D与题意无关.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1)两则材料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与当今思想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二“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孔教与共和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备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待“孔教”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实质目的是否一致?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世纪
的中
国和
(3)
18世
纪的
西方
都产
生了
启蒙
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支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答案】
(1)两则材料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从维护君主统治的角度出发.它与当今民本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当今的民本思想是真正的重视民生,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核心.
(2)不同态度:康有为的主张“尊孔";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势不相容,主张彻底排除孔教,即“倒孔”。

实质目的是一致的。

二者在本质上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宗旨。

(3)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共同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
化专制严酷。

阶级属性:法国伏尔泰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不同作用:法国启蒙思想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封建的儒家思想的范畴,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没有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理论武器。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分析。

回答问题时,注意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结合。

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一、二很容易得出孟子的民本思想.第二小问出发点,为了维护维护君主统治。

第三小问区别,当今的民本思想则是真正的重视民生,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切实尊重人民的权利,从根本上体现了我国是一个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国家。

解题时要注意从时代背景、阶级本质及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真正理解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本质内涵。

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态度,根据“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得出康有为的主张“尊孔”。

根据“孔教与共和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备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得出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势不相容,主张彻底排除孔教,即“倒孔”。

第二小问,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可以减少变法的阻力,陈独秀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第(3)问,第一小问共同主张,结合表格材料即可得知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共同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实行民主政治.第二小问共同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封建文化的落后性等,要注意多角度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第三小问,要注意限定语“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从阶级属性来看,要注意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资本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尚未形成,所以最多只能说他们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而西方启蒙思想家则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其历史作用来看法国启蒙思想无疑更大,成为西方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思想武器,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突破儒家思想的范畴,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