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研究
摘要:《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的成员有裨治文、卫三畏、马礼逊、郭实腊和马礼逊、马儒翰五人。
他们是《中国丛报》最主要的文章提供者,也是与《中国丛报》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
关键词:《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
“《中国丛报》是在华西方人进行讨论的媒介,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传媒,是发表西方人论中国的严谨学术著作的主要园地。
”①在长达20年的发行时间里,《中国丛报》共刊登了1257
篇文章,积累并形成了庞大的作者群,美国汉学家白瑞华(roswell sessoms britton)曾说过:”为《中国丛报》提供文章的作者们的名单,实际上就是当时欧美在华人士的名字目录。
”②
按照19世纪欧美发行期刊的惯例,《中国丛报》发表的所有文章都是没有署名的,加之《中国丛报》的发行历时久远,对这些作者群的考察,本不可能。
幸运的是在《中国丛报》停刊后,卫三畏对所有发表的文章作了索引一卷,并根据他的了解,尽可能地附上了具体文章作者名,这为我们研究《中国丛报》的作者群提供了可能。
据统计,《中国丛报》共有可查证的作者125名,他们共发表文章1027篇,占总篇数的82%。
按照各个作者发表文章的多寡,我们可以把这些作者分为主要作者群和一般作者群两类。
主要作者群的成员有裨治文、卫三畏、马礼逊、郭实腊和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j.r. morrison)五人。
为了突出这五位主要作者的巨大贡献,卫三畏在索引中将他们的英文名字简化为”e.c.b、
s.w.w、r.m、j.r.m、c.g”,以区别于其他一般作者。
这五位主要作者共为《中国丛报》提供了671篇文章,约占总篇数的53.4%。
《中国丛报》主要作者及其发表文章篇数一览表(表格附后)
裨治文是《中国丛报》的创办人,长时间担任主编,自然的他也成为了《中国丛报》的第一撰稿人,20年内裨治文共计发表了345篇文章,占《中国丛报》文章总篇数的27.4%。
作为主要操办人,裨治文独立承担《中国丛报》出版、发行工作,他为《中国丛报》设定章程,设定出版计划,通过发表文章来实践他的理想。
裨治文的文章,除了”暹罗、越南”和”自然历史”专题外,在《中国丛报》的各个栏目和环节都有发表。
他的文章,讲求严谨、考证,是《中国丛报》文章的精华所在,为《中国丛报》中的其他文章定下了基调,基本上《中国丛报》中发表的文章都是以他的文章作为范例,这保证了《中国丛报》期刊的高质量。
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时,才到中国两年,对中国的了解还很肤浅,因此在他的早期文章中更多的是对中国进行介绍而不是论述,随着他对中国认识的加深,他的文章越来越有深度,对中国的剖析也越来越犀利,这也是西方来华传教士共有的特点。
裨治文发表的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热点话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由于中英关系紧张,裨治文把《中国丛报》搬到了澳门,在这一段受到特别限制的时期,他以《中国丛报》为阵地,密切注视着中外局势的发展,发表了大量关于鸦片战争的消息和评论。
卫三畏在来华初期主要负责《中国丛报》的印刷工作,后来他全
面接手,是《中国丛报》后期的最主要操办人,他共发表了130篇文章,占文章总篇数的10.3%,篇数仅次于裨治文。
与裨治文不同的是,卫三畏因为家境问题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神学教育,虽读过大学,然而他所就读的特洛伊伦塞纳学院目的是”为了提高那面积广大而又偏僻的农场里的工人的文化水平”③;虽是传教士,为了来到中国接受的却是印刷等技能教育,这使卫三畏看来更像是来华传教士中的异类。
这种区别在卫三畏发表的文章也能体现出来。
卫三畏在早期的文章中更多的是关注自然、地理、科技、国际关系、宗教信息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很少,不像裨治文那样全面兼顾。
他长期担任《中国丛报》主编的经历,为他日后成为汉学界的翘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1848),更是当时美国研究中国的巅峰之作。
《中国丛报》的发行末期,给它投稿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几期文章全是卫三畏来撰写的。
对于卫三畏对《中国丛报》的贡献,有人这样评价:”《中华丛刊》的创始人虽不是卫三畏,但他对该刊的贡献,不低于裨治文。
”④
马礼逊则是创办《中国丛报》最主要的推动者,也是主要的撰稿人之一。
《中国丛报》设有”时事报道”专栏,在1834年8月马礼逊逝世前,这部分的稿件大多都是由他来提供。
马礼逊除了提供新闻稿外,还为《中国丛报》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文章,内容涉及了中国的政治、法律、语言、文学、人口、自然、宗教、哲学、对外关系等,共有72篇。
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马礼逊的文章是集
中在1832年5月创刊起到1834年8月这段时间内发表的,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在一份月刊上发表了那么多文章,足见马礼逊对这份期刊的重视。
马儒翰是马礼逊的大儿子,1814年出生在澳门,早在1830年十六岁时他就在广州为英国商人作翻译。
中文造诣不凡的他在1832
年编成《英华行名录》,1833年出版《中国商务指南》。
1834年马礼逊死后他继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
因为其父和《中国丛报》的良好关系,马儒翰也成为了《中国丛报》的重要撰稿人。
马儒翰共计发表了76篇文章,总数比他的父亲还要多。
马儒翰醉心于政治活动,因而在《中国丛报》上他的文章也多是和政治有关。
1843年8月,马儒翰突患疟疾去世,年仅29岁。
郭实腊在五位主要作者中在《中国丛报》中发表文章篇数最少的,共有48篇,但数量少并不能说明他对《中国丛报》的重要性就小。
郭实腊出生于普鲁士,1827年开始到东南亚传教,隶属于荷兰传道会。
郭实腊作为少数活跃在东方的传教士,他独特的经历对教会很有吸引力。
1831年下半年,郭实腊搭乘中国商船对中国沿海进行了考察,这在西方是第一次,而他这次考察的游记更是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极大兴趣。
1832年,在《中国丛报》创刊初期,郭实腊授权它独家刊载自己在中国沿海的游记《暹罗到天津游记》(journal of a voyage from siam to tientsin)。
⑤借助郭实腊的大力支持和以及他游记的名声,《中国丛报》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可以说郭实腊对《中国丛报》有提携之功。
郭实腊共发表了48篇文章,其中
最主要的是他的游记。
此外,他还是在《中国丛报》中介绍中国文学最多的作者,⑥他撰写了许多介绍中国典籍的文章,包括《三国演义》⑦、《卫藏图识》、《红楼梦》、《明史》、《聊斋志异》、《海国图志》等,在西方均属首次。
⑧
综上所述,这五位主要作者是《中国丛报》最主要的文章提供者,也是与《中国丛报》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
注释:
①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②elizabeth l. malcolm, the chinese repository and western literature on china 1800-1850,modern asian studies, 1973 ③(美)卫斐列:《卫三畏生平及书信--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心路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④王树槐:《卫三畏与》,载于《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年,第175页。
⑤“gutalaff’s journal”,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1, vol.2,1832.5-1833.6.
⑥王燕:《试论在西方的最早译介》,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
⑦《三国演义》在《中国丛报》中被郭实腊误作:《三国志》,具体见”notice of san kwoh chi, or history of the three states , and its little value as a history”,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7, p.233.
⑧王燕:《试论在西方的最早译介》,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第217页。
作者简介:王化文,男,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资料来源:”list of the articles in the volumes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general index of subjects contained in the chinese repository” ,the chinese repository,vo l. 20, pp.56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