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 课前一练 断句与翻译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真题课前一练
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
断句与翻译
(2021·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HY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

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

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

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夫HY无见粮而转HY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

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

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

知孔明兵未逼渭,引HY而济,
背水为垒。

孔明移HY且至,仲达谲言曰:“亮假设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

假设西上五丈原,诸HY无事矣。

〞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HY 之心也。

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那么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

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那么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

可以观其真情矣。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

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

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

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

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 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B. 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 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D. 夫HY无见.粮而转HY与战见:现成的
解析:此题考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才能层级为B。

A项根据上下文
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

答案:A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 )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 孔明移HY且.至
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才能层级为B。

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B项“且〞:副词,将。

C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解答此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 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小。

答案:B
3. 以下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HY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HY/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HY/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解析:此题考察文言断句。

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断句。

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一样,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

B、D比拟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

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察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才能,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略微降低了难度。

答案:B
4. 以下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 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表达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 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 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 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解析:此题考察考生的分析综合才能,才能层级为C。

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

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项“书生〞偷换了对象。

解答此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根底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答案:C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HY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察文言文翻译,才能层级为B。

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

(2)与,对付。

(3)引,率领;济,渡过。

此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拟短小,难度不大,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
所有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进步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答案:(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就容易对付啦。

(3)率领HY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

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

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屡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承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政权利,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

他权利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疑心他有谋位的异心,他势力盖过所有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

他精心尽力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井然有序。

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样去施暴政。

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睬自己疲劳。

用能让人求生的方法来刑杀犯人,即使死去,犯人也不会抱怨被杀。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

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

然而议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霸主的臣子罢了。

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议论呢!还有些剧烈的人,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狡辩的话啊!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在孔明身上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HY布阵
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的部下。

议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

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

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狡辩说:“虽然我带兵星夜行HY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HY就要有所图。

孔明不敢依渭水驻HY,这就容易对付。

〞HY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而要移HY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外表上假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罢了。

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

他知道孔明的HY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率领HY队渡河,依靠渭水而筑成营垒。

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假设诸葛亮是个英勇的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

假如进HY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返。

〞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

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HY的地方,成心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害怕,来说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HY士的HY 心。

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HY队,不凭诡诈的手段,不贪图微小的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计策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外表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

〞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HY用兵进退的策略,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的手法,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
但凡可以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

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

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HY布阵,端坐HY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假设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策,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才能,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假设
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

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

议论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诓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是议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

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阐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才能。

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

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明离如今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理解他心意的。

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者可作为借鉴。

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