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诵读是用眼口心共同配合的方式来体会作者情感,古今文人都非常重视诵读。
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诵读中可以从展开想象,丰富形象,知人论世,见微知著,方式多样,加强合作三个方面来学习。
关键词:诵读,感悟,应用
引言:诵读需要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把自己当成作者,真切体会作者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而高中语文的学习则更需要朗诵。
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朗诵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诵读教学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展开想象,丰富形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国度里自由翱翔。
诗歌语言简洁情感浓烈,因而需要融入自身感情诵读。
合理的想象可以让朗读穿上绚丽多彩的外衣。
而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等都可以通过想象被我们牢牢掌握。
在《卫风·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诗歌首句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女主人公写诗时已遭到抛弃,为何回忆起氓时还是记起那个清晨和那个老实忠厚的氓呢?
生:印象深刻。
即使现而今被抛弃,当年的幸福恋爱生活却永远留在心里。
师:当年的氓对她付出过真心,定是为她做过不少“傻事”,说过许多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心的。
那我们该带着怎样的表情来朗读呢?
生:嘴角挂上微笑,陷入回忆。
师:对的,她陷入回忆中,回忆当年的美好。
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轻松,愉悦,明朗。
语速稍快。
师:第二句话为“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面对氓突如其来的求婚,女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生:既有惊喜,又有意外。
还有满满的感动。
师:是的,一个男子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意娶你为妻,给你一个安全温馨的家,女子的心中必定充斥着感动和欣喜。
“来即我谋”是她和氓之间的秘密,她却忍不住带着炫耀和满足将秘密公之于众。
我们该怎样读出她的心情呢?
生:自豪,满足,愉悦。
因为是秘密,要读得小声一些。
师:“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求婚的过程很美好,但氓却没有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他没有聘请媒人说媒。
他不知道这样会让女子陷入尴尬中吗?他不知道这样是对女子的不尊重吗?他肯定知道,但他却为了省钱,放弃关注女子的感受。
知道自己做错事情,却将怨气撒在他人身上,这样的氓实在是有些不讲道理。
面对男子的勃然大怒,女子只能小心翼翼,苦苦劝说他不要生气,再回家帮他说尽好话,让他家人喜欢他。
最终才能定下婚期。
这两句话的语气语调是什么样呢?
生:女子一送再送,恋恋不舍。
苦苦哀求,略有哀怨,语速较慢。
师:“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女子继续哀求劝说,然后说出自己定下的婚期,当她说起自己的婚期时,必定是一种怎样的表情?
生:娇羞,不好意思,矜持,也充满着退让的无奈之情。
通过想象,我们知道了氓是那样一个任性,自私,暴躁,自以为是,丝毫不顾及女子的感受的人,而陷入恋爱中的女主人公却用温婉柔情,宽容退让来包容着他的缺点,婚姻的不幸从无止境的退让开始。
二﹑知人论世,见微知著
朗诵可以真切感知作者的情感。
“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在读古人的文字时,便设以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物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1这说明在学习古代诗歌时,设身处地,就能令人心生向往,读者和作者之间就会产生共鸣。
《登高》是作者在大历二年秋天所写的名作。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面临着北方军阀割据的危险。
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
连作者投靠的严武也去世。
他失去依靠,也失去报效国家的希望。
只好买舟南下,离开喜爱的杜甫草堂。
却因病滞留夔州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依旧困苦不堪,身体也非常不好。
重阳节那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回忆起往昔与亲朋好友共同登高,祈求长寿的画面,不禁悲从中来。
“风急”要读得凄寒。
疾风凛冽,作者身体状况不佳,被多种疾病缠身。
狂风吹来,衣帽翻飞,头发凌乱。
冰冷刺骨,在萧瑟凄冷的秋风中瑟瑟发抖。
他满含热泪,看着这满目疮痍的国家,顿觉悲伤。
“天高”要读得凄凉。
天高云淡,视野空旷,而自身却非常渺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既不能改变国家命运,实现自己的抱负,也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猿啸哀”要读得悲伤,有种欲哭的感觉。
“猿啼三声泪沾裳”,猿啼叫泪落满衣裳。
“渚清”“沙白”作者俯视大地,内心凄怆。
“鸟飞回”要读出孤单落寞的调子。
作者将自己比作孤单失群的飞鸟,怎么都找不到归属地,更显悲凉。
作者登高远眺,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凄惨和此时的孤独困苦之境,悲伤得无法自已。
我们也能从朗诵中感受到作者困苦多难的人生况味。
三﹑方式多样,加强合作
朗诵方式多样,有正襟危坐,高声朗读;有摇头晃脑,依情而读。
“读书时,运用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音调,配以身体东摇西摆的自然节奏,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的确能取得良好的鉴赏效果……身心的全部投入,已与作品内容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体悟到文章的真正滋味,正是以声发情。
”2
面对一篇陌生诗歌,首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通篇读,这样才能对整篇诗歌有整体的认知,体验,欣赏。
老师以范读做引导,带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有情趣地读。
也可以找到配乐朗读,用音乐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其次,可以让部分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师生评读,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朗读,适当给予正面的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增加读诗的兴趣,提高诵读诗歌的水平。
再次,合作朗读。
一首诗歌可以让师生﹑生生合作朗读,对比合作朗读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直接体会他人感悟的情感。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多读,加入情感朗读。
并且要求全体学生的参与。
朱熹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教师在解读诗歌时,要精密细致,语言优美,争取还原诗歌美丽的意境。
慢工出细活,慢慢的赏析,慢慢的感悟,慢慢的理解作者的情思。
也需让学生自己思考,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这样学生的写作和审美水平将得到提高。
现在的高中学生阅读量较小,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更是读的不多。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遥远,音律,押韵,格式,入声字词更与现代诗歌差距明显。
因而更需通过诵读来深悟作者精神和审美韵味。
王荣生说:“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度的‘感知’或‘把握’。
”3可见,诵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书的,而理解却又需要多读书。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缺少其一。
语文学习需要理解感悟,也需要感悟后的诵读于口。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芬芳之花,浓郁醇厚。
它如屋顶上的瓦砾,光彩炫目,点缀生活;它如书本中的插图,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生活不可缺少读书,教学中更离不开诵读。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谢友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吟诵中深悟诗文滋味》2017年第11期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