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常温核聚变研究进展评述_a清泉.

文章编号 :1000-0364(2008 03-0467-06#综合评述 #常温核聚变研究进展评述清泉 , 张清福 , 孙悦(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冷聚变研究组 , 成都 610065摘要 :早在 1989年清泉教授就以原子分子物理和晶体物理为基础提出了冷聚变机理的理论 . 按照此理论 , 在晶体中可以实现冷聚变 , 产生超热和聚变产物 4He. 在此理论提出后 , 我们在实验研究中观测到了以 Pd 或 T i 为阴极电解重水过程中产生的明显的超热效应与聚变产物 4He. 这表明我们提出的理论预言是正确的 . 在过去的 18年中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所得结果将在本文中进行系统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 :冷聚变 ; 冷聚变机理 ; 过热中图分类号 :O621124 文献标识码 :A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ld fusionGOU Qing -Quan, ZHANG Qing -Fu, SU N Yue(ColdFusion Research Group, Institute of Atomic and M olecular Phys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Abstract:The theory for the cold fus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early in 1989by Prof. Gou Qing -Quan based on atomic, molecular and crystal physic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 cold fusion may be arised in crystal with produce of excess heat and fusion products 4He. After this theory, the remarkable effects of excess heat and the fusion products 4H e w ere observed during the electrolysis of heavy w ater w ith Pd or Ti electrodes in our ex per -imental research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diction in our theory is valid. The furthe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has been studiedrepeatly by us in the past eighteen years. T he results w ill be summ a -rized and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Key words:cold fusion, cold fusion mechanism, ex cess heat收稿日期 :2008-01-08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科委专项支持项目作者简介 :清泉 (1917- , 男 , 四川邛崃市人 , 教授 , 博导 , 长期从事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及高温高压物理研究工作 .1 晶体中可以实现常温核聚变 (冷聚变原英国教授弗莱希曼和美国教授庞斯在常温下实现核聚变反应的结果于 1989年 3月 23日公布以后 , 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强烈震动 , 并爆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大争论 , 当时有不少科学家持否定态度 .清泉教授当时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 从原子分子和晶体物理出发进行分析研究 , 认为在晶体中有可能实现常温核聚变 , 首次于 1989年 5月 4日在成都科技大学举行的科学报告会上 , 讲了他对常温核聚变的看法 , 提出了在晶体中可能实现常温核聚变的机理 , 并于 1989年 8月 8日在美国 U tah 大学冷聚变 (常温核聚变的简称讨论班上作了类似的报告 . 8月 11日晚由美国回到北京后 , 及时于第二天晚上向朱光亚同志汇报了他在美国了解到第 25卷第 3期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Vo l. 25 N o. 32008年 6月JOU RNA L OF A T OM IC AN D M OLECUL AR PHYSICSJun. 2008的情况 , 很受重视 . 8月 15日上午他又向钱学森同志作了详细汇报 , 并说明了他对常温核聚变的看法 , 指出在晶体中常温核聚变是可能实现的 , 并阐明这种聚变反应以放热 (过热为主 , 同时放出 4H e, 放出的中子与质子很少 , 不是主要的 , 在实验工作中应当主要去测量过热 (或称超热而不是主要去测中子 . 钱学森同志以极大的热情 , 听完了他的汇报后 , 同意这种核聚变应当从原子分子物理、晶体物理和核物理相结合来进行分析研究 , 鼓励我们继续前进 , 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同时指出 , 这也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力学问题研究 . 当时陈能宽同志也在场 . 他们二位对 /过热 0特别感兴趣 , 若能从实验上充分证明常温核聚变以放热 (过热为主 , 则可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新能源 , 从事这样的研究十分重要 .他在 8月下旬回到学校后 , 即考虑要开展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 我们从 1989年10月初开始 , 重新组织了室温核聚变实验科研组 , 以他提出的理论为指导 , 精心设计和安装了室温电解重水的实验装置 , 分成两组 , 采用了两种金属 (钯和钛作阴极 , 以铂丝为阳极 , 来电解重水 , 经过两个月的多次实验 , 直接测到了理论所预言的核聚变产物 4H e, 同时也观察到了明显的过热效应 . 后来世界各国很多研究机构相继都观察到 /过热 0现象与 4He 的同时产生 , 进一步证明了他提出的理论预言 . 1990年 5月我们在北京召开的 /全国冷聚变对策讨论与学术报告会 0上报告了产生冷聚变的可能机理与同时测到 /过热 0与 4He 的实验结果 . 并于 1990年 7月在 5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6上发表了题为 /重氢原子进入钯或钛晶体中可能引起室温核聚变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 0的论文 [1]. 1991年 3月 15日美国 5Chemical Abstracts 6摘要介绍了我们的这篇论文 , 题为 /Possible mechanism of cold fusion and ex per-i mental research 0. 1992年 8月在日本召开第三届国际冷聚变会议之前 , 会议主席日本名古屋聚变研究所 Ikeg ami 教授发来三次电传邀请清泉教授出席会议作报告 , 并称 :/We find your work is very important and w ould like to have it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0. 我们的工作日本学者比较早就十分重视 .钱学森同志对冷聚变的研究一直很关心 , 1994年 3月向有关科技部门的领导写信反映情况 , 引起了重视 , 促成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持的经费虽然有限 , 但也大大鼓舞我们下决心长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我们在 1994年的工作取得了一个重要发现 . 我们经过实验与理论分析 , 发现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电解 , 使晶体吸收大量的氘而引起结构变化形成离子晶体后 , 才能引起显著的核聚变而放热 . 为此对冷聚变产生的机理必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1997年 9月 6日在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召开的汇报会议上 , 我们提出报告对 1989年提出的冷聚变机理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 ,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实验结果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 同时提出研制冷聚变材料的设想 . 钱学森和杨立铭同志看到我们的报告提纲后 , 都认为我们提出的观点很重要 , 主攻方向是正确的 . 随后我们沿此方向长期进行深入细致和扩大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 不断取得好进展 . 后来我们用两根钛棒并联做阴极 , 用铂螺线管做阳极 , 做电解重水实验 , 多次测量到明显的 /过热 0现象 , 过热工率可达 100W 量级 , 得到了超过 5倍于输入的能量 , 重复性也很好 . 并经过原子能研究院测定 , 冷聚变后核产物主要是 4He. 这充分证明我们的理论预言是正确的 , 从而肯定了在晶体中可以实现冷聚变 .2冷聚变机理的初步分析英国教授费莱希曼和美国教授庞斯关于在室温下实现核聚变反应的结果于1989年 3月 23日正式发表以后 , 清泉教授就首先从原子分子及晶体物理出发进行分析研究 , 初步提出了一个理论 , 阐明常温核聚是可能实现的 , 并首次于 1989年 5月 4日 , 在成都科技大学举行的科学报告会上 , 提出了他的室温核聚变机理 , 这机理指出 :当重氢原子被钯吸收而进入晶格的八面体间隙位置时 , 就受周围六个钯原子实的吸引 , 使其价电子云扩展成一个大球 , 从而使重氢核与价电子结合变弱 , 行动比较自由 . 由于此时重氢核沉浸在电子云中 , 大大屏蔽了相邻两个重氢核间的库仑排斥作用 , 且重氢核在晶体中的振动频率很高 , 因而两相邻的近程碰撞速率大大提高了 , 容易产生核聚变 . 见示意图 1. 根据以上理论模型和反应机理进行估算 , 聚变速率能达到可观察的水平 . 再简述如下 .过去有人算过 . 当重氢分子的核间距为 0174 ! , 两个氘核 d-d 聚变的速率很低 , 约为 10-70每 D 2分子每秒 . 当 d -d 核间距缩小一半 =0137! U ,468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第 25卷图 1 钯晶体中的氘原子状态及相邻两个氘核靠近产生室温核聚变的示意图Fig 11 Sketch of the state of deuterium atoms in pallad-ium crystal and the nuclear fusio n occur red at room -temperature as two adjacent deuterons clos -ing each other10-20个聚变 /d -d /秒 . 饱和时 , 每个立方厘米的 Pd 中有 n =61848@1022个 d , 可观察到的反应率 :q c =nq =61848@1022@10-20=61848@102个反应 /秒 /cm 3.当 r =0137! U 014! 有显著的聚变反应 , 此时库仑排斥势为 :U =2r =014@105fm=36eV由于屏蔽作用与穿透效应 , 有效的势垒高度可能降低为 :U c =2==20=118eV , 假设 E=20由于晶格振动引起两个 d 相距 r =014! 时的碰撞率为每秒 q =M 0e -2U c /kT , M 0=1012为氘核在晶格中的振动频率 .每个 d 至少有动能 2U c /2=118eV =2kT , y kT =112eV . 在室温时 , T =300K , 平均动能=01026eV , 碰撞率可粗略估计为 q =1012e -112/01026U 10-8. 每个 cm 3中 d -d 碰撞数 (在 014! 每秒有 :q c =nq =61848@1022@10-8=61848@1014次 /秒 /cm 3反应率 :q d [q c , 假设 q d U 6@1012, 犹他大学实验. 瓦 , 要求反应率为 1012~1013次 /d -d /秒 .每克放热功率约为 1瓦 .但特别注意 , 在上述情况下产生的核聚变与高温 (高能碰撞下所产生的聚变不同 , 此时由于是常温下的低能碰撞 , 两氘核很难碰乱而产生质子或中子 . 两个氘核可复合成激发态的 4He 核 , 然后由于它带正电与周围带负电的电子相互作用而把激发能传给周围的电子而降低到基态 , 周围电子增加了动能传给晶格而增加晶格振动 , 表现出温度上升 , 放出热能 . 因此 , 表现出以放热为主 , 同时放出 4H e. 由于在常温下的低能碰撞 , 两氘核很难碰乱而产生质子或中子 , 可能放射出的中子与质子就很少 , 不是主要的 . 只要我们能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比较明显的放热效应和 4He 的产生 , 就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和室温核聚变的存在 . 室温核聚变问题是原子、分子 , 晶体及核物理有关的问题 , 应从理论与实验相配合 , 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 . 两个氘核在晶体中相碰撞而产生聚变的示意图见图 2.图 2 两氘核在晶体中相互作用产生聚变的示意图 F ig 12 Sketch of occurr ing fusion due to tw o deuteronsinteracted in cr ystal我们提出的冷聚变机理模型是否合理 , 在计算中假设 E =20是否合理 , 将在下节中详细阐述 .3 晶体中的屏蔽作用孤立的氢原子电子云径向分布如图 3所示 , r =015! 的附近 , 电子云分布最密 . 重氢原子的电子云分布也如此 . 当重氢原子被钯吸收而进入晶格469第 3期清泉等 :常温核聚变研究进展评述的八面体间隙位置时 , 就受周围六个钯原子实的吸引 , 使其价电子的电子云球扩散成一个半径为 1137! 的大球 , 如图 5所示 . 此时球面附近电子云分布最密 . 而且电子云的尾部将收缩集中到球内边 , 使电子云分布由中心为零逐步增大到球边为最大 , 可简略地视为线性增大的 , 如图 4所示 . 若每个间隙位置都吸收了重氢原子 , 则每个电子云球周围有 12个电子云球与其接触.图 3 孤立 H 原子电子云的径向分布Fig 13 Radial distr ibution of electronic cloud of a singlehydrogenatom图 4 Pd 晶格中 H 原子电子云的径向分布简化图 Fig 14 Simplified radi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ic cloud o fhydrogen atoms in Pd cr ystal从图 4可以算出在半径 r =1! 的圆球范围内的电子云分布等于面积 Ñ=01535, 其余部分等于面积 Ò=01465, 两者相加等于 1. 当氘核在半径 r =1! 时圆球范围转动时 , 在 r =1! 处产生的势能为 e/r , 而球内的电子云在此处产生的势能为 -01535e/r 两者相加为 01465e/r , 另外球外电子云在此处产生的势能为 (¹/r 1+º/r 2+»/r 3+¼/r 4 e , 我们把球外的电子云分成 4层 , ¹、 º、 »、 ¼分别为它们的面积 , r 1、 r 2、 r 3、 r 4分别为它们到球心的距离 , 故 r =1! 处的总势能为 :V =r-E 4i=1i r i 可粗略计算出 V =(14~20 r, r=1! , 在此处以外 , V 更小 . 故 r =1! 附近 , V =E r, E 可粗略取为 20, 是合理的.图 5 Pd 晶格中 H 原子电子云立体分布简化图 F ig 15T hree -dimensionally simplified distr ibut ion of electronic cloud of hydrogen atoms in Pd crystal图 6 T iD 2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F ig 16 Sketch of structure o f T iD 2crystal我们称图 4中电子云分布的第 Ò区为强屏蔽区 , 即 r =1到 r =1137! 的范围 . 两氘核在此区内相互作用 , 由于屏蔽作用很强 , 它们的有效碰撞势垒高度将大为降低 . 如图 1所示 , 两电子云球接触处电子云密度最大 , 就是强屏蔽区 . 在常温下 , 两相邻的氘核振动到此区域内可以克服很低的有效 470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第 25卷图 7 离子晶体 T iD 2每个晶胞中的 D -电子云分布 Fig 17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ic cloud of D -in each cello f the ionic crystal T iD 24He 核 . 然后与晶格相互作用 , 把激发能传给晶格而降低到基态 , 同时增加晶格的振动能 , 表现出温度上升 , 放出热能 . 这说明在晶体中可以实现常温核聚变 , 产生 4He, 同时产生过热现象.图 8 PdD 离子晶体示意图 Fig 18 Sketch of PdD ionic crystal4 对冷聚变机理的进一步分析1996年 6月 , 我们的实验小组发现 [6], 产生过热后的 T i 阴极 , 晶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 转变为 T iD 2. 清泉教授及时指出 , 这不是核聚产生过热后引起的晶体结构变化 , 而是经过长期电解 , 使 Ti 晶体吸收大量的氘原子 D 而引起晶体结构变化 , 形成 T iD 2的离子晶体后 , 才引起核聚变而放出过热的 . 因为这时 D 在离子晶体中变为负离子 D -, 有两个电子围绕氘核转动 , 近一步增强了对两氘核间库仑力的屏蔽作用 , 使聚变易于产生 . 这说明 , 为什么要经过长时间电解 , 才能产生过热 . 因为先形成离子晶体 , 然后才易于产生核聚变 . 掌握了这个 . 此为指导 , 经多次实验 , 多次实现了这样的晶体结构转变 . 同时使我们联想起了 , 为什么很多试验的经验指出 , 钯作阴极电解重水时 , 必须氘与钯之比大于 0189时 , 才能产生明显过热效应 .清泉认为这时晶体的大部分已形成氘与钯之比为 1的离子晶体 PdD, 其中的 D 原子已变成负离子 D -, 也是两个电子围绕氘核转动 , 增强了屏蔽作用 , 因此易于产生聚变[2].5 钛阴极电解重水产生 /过热 0与核聚变产物的实验测量原英国教授弗莱希曼和美国教授庞斯在常温下实现核聚变 (简称冷聚变的结果于 1989年 3月 23日公布以后 , 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强烈震动与争论 . 当时清泉教授即指出 , 在晶体中常温核聚变是可能实现的 , 而且阐明此种聚变反应以放热 (过热为主 , 同时放出 4He. 在实验工作中应当主要去测 /过热 0(或称 /超热 0 , 用以判明冷核聚变的存在 . 十多年来我们长期用钛棒做阴极电解重水的方法来研究这种过热现象的产生 , 并不断改进实验方法 , 准确测量了这种过热量 . 后几年我们用两根钛棒并联做阴极 , 用铂螺线管做阳极 , 做电解重水实验 , 多次测量到很明显的过热现象 , /过热量 0功率可达 100W 量级 , 重复性也很好 .我们用的量热系统是在文献 [3]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的大功率开放量热系统 [4], 用微机实时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 . 此系统可以测量 2W~150W ?015W 的过热量 . 测量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 下面简要介绍我们后几年来的部分研究结果 [5].(1 实验表明经过长时间电解重水将氘充入钛阴极表面层使其形成氘化钛 (TiD2 后才有 /过热 0现象发生 . 见参考文献 [2]的论述 .(2 电解 /过热 0现象的大小与钛阴极表面积有关 . 我们采用两根钛棒并联做双阴极的办法扩大阴极表面 , 使 /过热 0功率可达到 100W 量级 .(3 轻水电解与重水电解对比实验表明 , 电解轻水无 /过热 0, 电解重水有 /过热0.(4 电解后出现 /过热 0的钛棒材料经过 X 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其表面层结构已经由原六方结构变为氢化钛的正立方型 . 因为电解是在重水电解液中进行的 , 所以实际上已经变成氘化钛晶体立方结构 . 而且我们每次电解都重复测到同样的结果 . 立方氘化钛晶体 (TiD 2 是离子晶体 , 其中氘是负离子 -471第 3期清泉等 :常温核聚变研究进展评述472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第 25 卷的屏蔽作用, 有利于两氘核间产生聚变反应. ( 5 我们的结论是: 经过长时间电解重水, 使钛阴极表面层变成立方氘化钛( T iD2 晶体结构, 即可出现/ 过热0现象. 我们的实验结果很明显, 过热功率达百瓦量级, 得到了超过 5 倍于输入的热能. 重复性也很好. 并经过原子能研究院测定, 冷聚变后的核产物主要是 4H e. 这充分证明我们提出的理论预言是正确的. 致谢钱学森同志对常温核聚变的研究一直很关心, 大力提倡, 对我国常温核聚变研究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 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深为感谢. 参考文献: [ 1] Gou Q Q , Zhu Z H, Zhang Q F. T he possible mecha nism of cold fusion and exper imental researches [ J] . J . A t . M ol . Phys . , 1990, 7( 3 : 1491( in Chinese [ 清泉, 朱正和, 张清福. 重氢原子进入钯或钛晶体中可能引起室温核聚变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 J] .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990, 7( 3 : 1491] [ 2] Gou Q Q . F 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cold fusion and cold fusion materials [ J] . J . A t . Phy s. , 1998, 15( 2 : 1 ( in Chinese [ 理学报, 1998, 15( 2 : 1] [ 3] Sun Y, Zhang Q F. R eview ing on the melioration of P Fps calorimetric equation [ J ] . J. Sichuan Univ . : Eng. Sci. Ed . , 2002, 36( 1 : 34 ( in Chinese [ 孙悦, 张清福. 再论 P F 量热方程的改进[ J] .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02, 36( 1 : 34] [ 4] Sun Y, Zhang Q F . Real time surveillance technique to nicety calorimetry system [ J] . J . Sichuan Univ . : Eng. Sci.Ed . , 2001, 35( 1 : 16 ( in Chinese [ 孙悦, 张清福. 精密量热系统中计算机实时检测技术 [ J] .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01, 35( 1 : 16 [ 5] Zhang Q F , Sun Y, GouQ Q. Determinatio n and re peat on the ex cess heat produced by t he electrolysis of heavy w ater w ith T i electro des[ C] / / Proceeding of the eighth conference on physical mechanics. Chengdu: Sichuan U niversity, 2004 ( in Chinese [ 张清福 , 孙悦, 清泉. 钛阴极电解重水产生/ 过热0 现象的实验测量与重复性[ C] / / 第八届物理力学学术会议文集. 成都: 四川大学, 2004] [ 6] Zhang Q D, Gou Q Q, Zhu Z H, et al. T he relation ship of or ystal str ncture transition of T- cathode and i / ex cess heat0 on cold fusion[ J] . J . A t . M ol. Phys . , 1996, 13( 3 : 27( in Chinese [ 张清福, 清泉, 朱正和, 等. 重氢原子进入钛晶格中引起的结构转变与电解重水过程中/ 过热0现象的关系[ J] .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996, 13( 3 : 27] Mol . 清泉. 再论 6 冷聚变材料的提出根据我们的发现和分析, 表明实现冷聚变的问题, 实质上是一个材料问题. 只要我们设法把 P d 变成离子晶体 PdD, 或把 T i 变成离子晶体 T iD2 , 都可以实现冷聚变. 也就是说 PdD 或 T iD2 就是冷聚变材料, 新的能源材料. 研制这种冷聚变材料或设计和研制其他相同性质的新材料, 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冷聚变机理与冷聚变材料的提出[ J] . 原子与分子物 7 结语 ( 1 冷核聚变问题是原子、分子、晶体及核物理都有关的问题, 应当从这几方面相结合, 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研究, 我们早在 1989 年就指出, 在晶体中可以实现冷核聚变, 其特点是以放热为主, 同时放出 4 He. 多年来我们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理论预言是正确的. ( 2 我们指出, 在冷聚变的实验研究中, 应当主要去测/ 过热0效应, 指明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 应当从改进材料和技术去努力提高/ 过热0效应, 使其成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新能源. ( 3 晶体中产生冷核聚变的实质, 主要就是经过长时间电解, 使晶体大量吸收氘原子而形成含氘的离子晶体, 从而使 D 变成 D- , 增强电子的屏蔽作用而引起聚变的. ( 4 PdD 与 T iD2 两个离子晶体都是很好的冷聚变材料. 不必通过长时间电解, 而设法直接研制成 PdD 与 T iD2 等即可得到冷聚变材料, 从而实现有应用价值的新能源, 是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 ( 5 冷聚变机理是一个新的物理问题, 创建/ 冷核聚变物理0很重要, 为发展新能源建立学科基础.。
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题目一、最新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选题参考1、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2、原子分子物理学——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3、<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作者群与学科发展现状透析研究4、分子天文学和原子、分子物理学5、原子分子物理、高温高压及材料科学学术讨论会简讯6、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时涉及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7、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的新特点8、关于发展应用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建议9、同步辐射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10、原子分子物理学科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与探讨11、原子分子物理若干前沿及其进展概述12、介绍荷兰FOM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13、原子分子物理学14、原子分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15、原子分子物理中的辛算法计算16、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的进展1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的发展概况和动向18、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19、庆祝我国创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建设基地三十周年20、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二、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题目大全1、1. 四川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成都 610065;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绵阳 6219002、芶清泉在中国原子分子物理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3、“中日原子分子物理学术讨论会”简况4、原子分子物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发展趋势5、破坏效应研究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6、トンネル効果で回るイオンとその量子効果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7、3回回転対称性と円偏光第2高調波発生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8、高出力フォトニック結晶レーザー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9、異種原子光格子時計を用いた精密測定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0、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文献数据库11、断熱過程を用いた冷却イオンの量子状態制御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2、線幅がミリヘルツの光周波数コム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3、市川行和, 大谷俊介編, 原子分子物理学ハンドブック, 朝倉書店,東京, 2012, ix+518p, 22×16cm, 本体16,000円, [専門?大学院向], ISBN 978-...14、注目されるハイブリッド量子系 : 超伝導キュービットとダイヤモンドのNV中心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15、ナノ光ファイバー量子フォトニクス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6、原子分子物理学ハンドブック, 市川行和,大谷俊介編, 朝倉書店, 2012年, 536ページ, ISBN978-4-254-13105-5, 定価16,800円(税込)17、生体高分子立体構造解明における原子分子物理の役割(短波長FELによる原子分子光物理)18、天文光谱学天文光谱中的原子和分子物理入门,第2版19、原子分子物理学ハンドブック20、微小世界大成就——访山东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郑雨军所长三、热门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阿秒原子分子物理的研究2、原子分子物理学:关于解析势能函数的研究3、我国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发展4、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2010年の成果の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5、原子分子物理学:共面非对称条件下Ar原子2p壳层三重微分截面的计算6、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7、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宇宙物质的基础科学8、原子分子物理学:浅析影响康普顿谱线位置的因素9、原子分子物理研究中静电加速器磁场的微机实时监测系统10、原子、分子物理学及光学发展展望11、原子分子物理与材料科学为的交叉及应用12、原子分子物理学:新型超低温探头在分析与科研中的应用13、一种研究原子分子物理的新手段——SIRI-TOFMS谱仪14、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之二:原子分子物理学15、コヒーレントX線 (2007年の成果の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6、アト秒ダイナミクス (2007年の成果の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7、7.原子?分子物理とプラズマ物理の新たな接点を求めて(原子?分子過程によって支配されるプラズマの複雑性と構造形成)18、静電型蓄積リング (2007年の成果の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9、原子分子物理学——19^F NMR的特点20、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鲁东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重点实验室四、关于原子与分子物理毕业论文题目1、我国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的一些新进展2、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发展3、创建原子与分子物理及高温高压物理与高压合成研究基地的回顾与展望4、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现状及对面临问题的思考5、同步辐射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6、强场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研究中的符合测量技术及其应用7、原子分子物理的研究8、原子、分子物理学9、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进展10、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气体滤波器的研制、安装和调试11、几个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的辛算法12、原子分子物理学:SeH和Se^2H分子基态(X^2Π)及SeH^-离子基态(X^1∑)的结构与势能函数13、第七届全国原子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在合肥举行14、前沿与基础——宇宙物质和过程的研究与原子分子物理15、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时涉及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16、原子分子物理学研究课题的分析17、我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科发展战略的形成18、原子分子物理苦干前沿及其进展概述19、世纪之交的天体物理与原子分子物理20、原子分子物理学——Rb(5PJ)与He,N2的碰撞精细结构混合和猝灭五、比较好写的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题目1、原子分子物理线站调试和一些分子及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2、原子分子物理学: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3、光科学 (2005年のニュース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物理一般(原子?分子物理流体力学,プラズマ物理,光科学,X線物理))4、プラズマ物理 (2005年のニュース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物理一般(原子?分子物理流体力学,プラズマ物理,光科学,X線物理))5、二十世纪中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6、不动点理论简介及其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7、原子?分子物理学における実験技術?研究手法の新展開 (20周年企画特集:物理科学,この20年(1)) -- (原子?分子物理)8、原子?分子物理 (2004年のニュース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物理一般(原子?分子物理,流体力学,プラズマ物理,光科学,X線物理))9、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安装与定标及浮地式反射飞行时间质谱计的安装调试10、全国第十二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在都江堰市召开11、原子?分子物理 (2002年のニュース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物理一般)12、第5回アジア原子分子物理学国際セミナー13、原子、分子物理的若干前沿领域和近期发展的建议14、第十一届全国原子分子物理学术会闭幕15、我国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发展16、1983年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及其应用讨论会简况17、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及分子物理学学术会议及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18、全国第一次波谱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19、当代的光物理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学20、計算物理整合計畫-子計畫九:原子與分子物理理論計算研究計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1958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
至今,已有50余位院士先后在物理所工作过,包括吴有训、赵忠尧、严济慈、吴健雄、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
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物理所现已发展成为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
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
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后,物理所围绕凝练出的科研目标调整学科布局,经过整合和新建,拥有磁学、超导、表面物理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电镜)、纳米物理与器件(真空物理)、极端条件物理等4个院重点实验室以及凝聚态理论、软物质物理、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等4个所级实验室,并成立了国际量子结构中心和量子模拟科学中心,构成了物理所的研究体系;由微加工实验室、电子学仪器部、分析测试部、图书馆、网络中心、机械加工工厂构成了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
长期以来,物理所始终坚持积极引进和培养杰出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物理所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截止2006年底,物理所共有各类人员404人,其中科研人员186人(含正高职人员104名,副高职71人),技术支撑人员6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
“百人计划”入选者累计达到38人;“海外知名学者”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累计达51人(其中B类20人)。
物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物理学一级学科授予单位,也是全国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2006年在读研究生总数64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36人,博士研究生412人。
在站博士后25人。
多年来,物理所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合作,包括与英国皇家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马普学会、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等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还与其它国家的数十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所级国际合作关系。
化学-十大牛人

中国化学十大牛人No.1 侯建国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选键化学)他的工作国外同行比较关注,作了副校长依旧发science,鱼和熊掌他兼得了!No.2 李灿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化学)天才出于勤奋,科学乐在其中!No.3 麻生明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他是在两家权威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都撰写过文章的的唯一大陆学者,最年轻的院士。
No.4.吴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高分子化学)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2003年评上院士时,有130篇文章的IF>3.0No.5 吴云东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理论有机化学)50多篇jacs,05年上的院士应该没有人不服吧!No.6 高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化学)他是大陆仅有2位论文被高频引用的学者之一。
不晓得为什么就是上不了院士。
No.7 李亚栋——清华大学(无机化学)他是正宗本土培养的青年才俊,土鳖可以做的比海龟更为出色No.8 赵东元——复旦大学(分子筛材料)已经是全国劳模,明师出高徒。
与当年哈佛同门杨,冯等人相比,只有他选择了回国。
No.9 江雷——中科院化学所(界面材料化学)很年轻就坐上863首席,不仅仅是血气方刚。
化学所第一牛人。
No.10 杨丹——香港大学(生命有机化学)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NO1侯建国院士侯建国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59年生,福建人。
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晶体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俄岗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理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一九九五年起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基础物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理化科学中心主任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薄膜与表面物理,团簇与低维结构、量子特性及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研究等从事纳米结构、表面物理化学与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半导体分形晶化、新型C60超导体,纳米结构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分形晶化机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高质量的K3C60单晶超导体,对其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被广泛引用;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确定了C60单分子在S i表面的吸附取向,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直接观察单分子内部结构,获得化学键分辩的C60单分子图像,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9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香港"Croucher" 基金会访问学人。
介绍“计算物理”发展概况

引
言
计算物理学(Computational Physics)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 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电子 计算机为工具,应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应用科学, 它是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三者相结合的产物。
计算物理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对核武器的 研制,适应核科学技术的需要而产生。当时的物理学提出了大 量的计算要求,同时又提供了计算机发展所需要的材料和元件, 推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物 理实验室的面貌,扩大了“实验”的涵义;也改变了理论工作 者的生活方式,同时利用计算机在计算过程中本身也产生新的 物理概念,带来了新的物理学——计算物理学
国外“计算物理”的发展
美国从1942年8月13日开始曼哈顿计划,到1945年制造 出三颗原子弹:代号为“三一”,用于试验(7月16日), “瘦子”投于广岛(8月6日),“胖子”投于长崎(8月9 日)。历时三年,投入人力15万,耗资20亿美元。涉及到 理论物理、爆轰物理、中子物理、金属物理、弹体弹道等 计算。 1945年8月11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作为原子 弹之父的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等人辞职,纷纷 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呈现一片荒凉景象。直到1947年春, 军工部门为实验室拨款,一些科学家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 又纷纷回到实验室,从事理论研究,并扩大在物理、化学、 工艺和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范围。
19847况蕙孙蒋伯诚张树发编著计算物理引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村社19877张开明顾昌鑫编著计算物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0张纯祥编著计算物理基础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12马文淦张子平编著计算物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9赵金保主编计算物理导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910马文淦编著计算物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11井孝功编著计算物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12陈锺贤编著计算物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3iccpiccpinternationalconferencecomputationalphysics系列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北京的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iapcm
东阳近现代名人传记

东阳近现代名人传记王之英王之英(1894—1990),又名王石之。
著名美术教育家,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画溪镇王坎头人。
曾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内蒙古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1924年,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首届毕业,即由校长邓锦举荐,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中美术教员。
同年,与同窗合力创办北京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并应东阳籍新闻学家邵飘萍之聘,出任北京务本女子大学美术系主任、北京《晨报》漫画专栏作家;受李毅士之请,任阿波罗学会西画研究室导师。
1929年东渡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深造,研究图案和雕塑。
1934年学成归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校长。
抗战胜利后,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教授兼建筑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58年,应原内蒙古师范学院院长左智的邀请,年逾花甲,毅然支边,献身北国的美术事业。
在将近70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中,以博大精深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神和超然大度的作风,为祖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许多学生,现在已成为中国美术界的名人和中国美术事业的中坚。
科研颇有建树,成果甚丰。
50年代初,怀着满腔的政治热情,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造型设计和审稿。
后又参与人民大会堂的美术设计、北京展览馆的雕塑设计,以及石家庄烈士陵园的雕塑设计与制作等。
在内蒙古执教30余年间,对学校美术系的课程设置、教材创编、资料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树颇多。
直到92岁高龄,还主动请缨培养研究生。
性情豁达,谦和大度,与人为善,平易近人。
对学生,是严师,更是益友,善于启发点拨,循循善诱。
勇于开拓创新,淡泊功名利禄,常说“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以“只知有生,不知有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座右铭。
晚年自撰一联:“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书亦精画亦精,精益求精。
”表现了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
王祖烈王祖烈(1909—1991),画溪镇王坎头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10个化学家的故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由查字典化学网整理)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
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
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
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
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
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
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2008年9月学术活动总结-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附件1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2007.11 –2008.9学术活动总结2007年超重核研究2007组织者:任中洲(南京大学)周小红,左维(兰州近物所)日期:2007年11月1—11月3日(35人)HIRFL-CSR上外靶实验的物理研究目标组织者:肖国青,徐瑚珊(兰州近物所)日期:2007年11月5日—11月7日(35人)*CCAST中国ILC加速器合作会议组织者:高杰(高能所)日期:2007年11月5日—11月7日地点:高能所(120人)*超强理论和宇宙学组织者:蔡荣根(理论所)日期:2007年11月5日—11月9日地点:理论所(70人)*第四次“强子物理理论与新强子态寻找”联合研讨会组织者:朱世琳(北京大学),金山(高能所)日期:2007年11月12日—11月16日地点:广西北海(35人)*第三届海峡两岸统计物理会议组织者:汪秉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期:2007年11月12日—11月17日地点:浙江金华(210人)*璨物理专题研讨会组织者:王贻芳(高能所)Masa Yamauchi(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院)日期:2007年11月26日—11月27日地点:高能所(90人)*纳米聚焦离子束国际研讨会组织者:王广甫(北京师范大学)日期:2007年12月5日—12月7日地点:北京师范大学(43人)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的电子与离子加速研讨会组织者:王乃彦(北京师范大学)日期:2007年12月10日—12月11日(55人)*第五届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组织者:吕才典,黄涛,肖振军(高能所)日期:2007年12月12日—12月17日地点:三亚(50人)非线性波理论及其应用组织者:刘青平(中国矿业大学),胡星标(数学与系统所)日期:2007年12月17日—12月23日(92人)核结构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组织者:孟杰(北京大学),周善贵(理论所)日期:2007年12月26日—12月28日(45人)2008年时间投影室专题讲习班组织者:高原宁(清华大学)日期:2008年1月7日—1月11日(50人)*介观光学及其应用组织者:龚旗煌(北京大学),许京军(南开大学)孙秀冬(哈尔滨工业大学)日期:2008年1月10日—1月13日地点:哈尔滨(130人)*高温超导机制研究态势评估的研讨会组织者:闻海虎,向涛,韩汝珊(北京大学)日期:2008年3月1日—3月5日地点:物理所(160人)*第2届亚太地区统计物理及其交叉学科应用组织者:周海军(理论所)日期:2008年3月4日—3月14日地点:理论所(80人)基于Pqcd的相对论性核碰撞的解析,模拟和实验研究组织者:王恩科(华中师大),李笑梅(原子能院)日期:2008年3月22日—3月25日(57人)*第2届同步辐射纳米生物和医学成像国际研讨会组织者:吴自玉(高能所)日期:2008年3月22日—3月27日地点:安徽(65人)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组织者:刘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期:2008年4月14日—4月16日(67人)*2008全国引力和宇宙学研讨会组织者:蔡荣根,龚云贵(理论所)日期:2008年4月14日—4月17日地点:重庆(70人)强相互作用物质性质及其理论研究方法组织者:刘玉鑫(北京大学),宗红石(南京大学)日期:2008年5月5日—5月9日(49人)*弱束缚原子核结构研讨会组织者:陈洪(西南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周善贵(理论所)日期:2008年5月10日—5月12日地点:重庆(130人)*软物质系统中的纳米尺度界面现象研讨会组织者:钱铁铮,沈平(香港科技大学),周海军(理论所)日期:2008年5月19日—5月24日地点:理论所(96人)*LHC能区重离子物理国际研讨会组织者:庄鹏飞(清华大学),周代翠(华中师大)日期:2008年5月20日—5月24日地点:武汉(125人)*核内亚核子自由度与核多体问题组织者:刘广洲(吉林大学),赵恩广(理论所)日期:2008年5月26日—5月29日地点:吉林(65人)*上海原子核结构物理国际会议组织者:赵玉民(上海交通大学)日期:2008年6月1日—6月7日地点:上海(43人)*2008强子物理专题研讨会暨BES物理研讨会组织者:赵强(高能所),马建平(理论所)胡林(贵州大学)日期:2008年6月3日—6月7日地点:贵阳(55人)*量子调控研讨会组织者:刘伍明(物理所)日期:2008年6月19日—6月21日地点:物理所(113人)*第三届中日韩“2008强子物理与核物理”研讨会组织者:徐瑚珊,左维(近物所)日期:2008年6月23日—6月27日地点:兰州(55人)*BESⅢ物理软件培训班组织者:李海波(高能所),乔从丰(研究生院)日期:2008年6月23日—7月4日地点:研究生院(120人)引力波天文学暑期学校组织者:刘润球(应用数学所)日期:2008年6月23日—7月4日(81人)*“强关联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新方法”暑期学校组织者:方忠,戴希(物理所)日期:2008年6月23日—7月11日地点:威海(150人)*横向自旋研讨会组织者:季向东,刘川,马伯强(北京大学)梁左堂(山东大学)日期:2008年6月30日—7月4日地点:北京大学(60人)*材料物性多重尺度模拟和计算国际研讨会组织者:龚新高(复旦大学)日期:2008年7月7日—7月12日地点:上海(160人)*第二届威海高能物理前沿暑期论坛—LHC物理组织者:王青(清华大学),司宗国(山东大学)日期:2008年7月8日—7月12日地点:威海(97人)*QCD相变与重离子碰撞物理研讨会组织者:王群,汪晓莲(中国科技大学)庄鹏飞(清华大学)日期:2008年7月10日—7月13日地点:合肥(105人)*原子核结构的几个前沿问题研讨会组织者:梁作堂(山东大学),孟杰(北京大学)日期:2008年7月26日—7月30日地点:威海(20人)*第四届全国网络科学论坛组织者:方锦清(原子能院)日期:2008年7月29日—7月31日地点:青岛(108人)*第八届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交叉学科前沿问题研讨会组织者:李学潜(南开大学),沈彭年(高能所)日期:2008年7月31日—8月5日地点:云南(40人)*第六届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组织者:吕才典(高能所)日期:2008年8月20日—8月25日地点:烟台(60人)*颗粒介质物理组织者:厚美瑛,陆坤权(物理所)日期:2008年9月5日—9月10日地点:物理所(50人)*2008年粒子物理学前沿讲座:中微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组织者:王贻芳,邢志忠(高能所)日期:2008年9月17日—9月21日地点:北京(80人)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组织者:孙昌璞(理论所),郝刘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日期:2008年9月22日—9月24日(40人)*第四届TeV粒子天体物理国际研讨会组织者:张新民,王建民(高能所)日期:2008年9月24日—9月28日地点:高能所(100人)。
学会工作汇报

李卫国 核电子学与核探测器分会 第13届年会 届年会
西安, 西安,2006年10月25日 年 月 日
1
我代表分会汇报一下上一次年会以来分会所 做的工作, 做的工作,
一、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2005年 10月15日至 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 年 月 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 日至 所召开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 所召开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来自全国 46个单位共计 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个单位共计76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个单位共计 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主任委员李卫国研究员作《 主任委员李卫国研究员作 《 第五届委员会工作总结报 秘书长屈云河作《第五届委员会财务报告》 告》;秘书长屈云河作《第五届委员会财务报告》 ;学会 刊物《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编辑部朱志虹主编作《 刊物《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编辑部朱志虹主编作 《会刊 编辑出版报告》 编辑出版报告》。
9
目前, 大部分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已经确定, 如下: 目前, 大部分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已经确定, 如下:
10
5
核探测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吕军光(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任委员:吕军光(高能物理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谭继廉(兰州近代物理所) 张乃昌( 副主任委员:谭继廉(兰州近代物理所);张乃昌 (原子 能所) 能所) 委员: 班勇(北京大学) 蔡勖(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班勇(北京大学)、蔡勖(华中师范大学)、 张志勇(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张传飞( 张志勇(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张传飞(中国工程物理 研究院) 付志(防化指挥工程院) 孙立平( 研究院) 、付志(防化指挥工程院)、孙立平(核工业总 公司262厂)、张光明(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汪晓莲(中 张光明(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汪晓莲( 公司 厂 国科技大学) 吴丽萍(四川大学) 欧阳晓平( 国科技大学)、吴丽萍(四川大学)、欧阳晓平( 西北核 技术研究所) 陆双桐(核工业总公司261厂)、陈元柏( 陈元柏( 技术研究所)、陆双桐(核工业总公司 厂 高能物理研究所) 唐开勇(防化院二所) 过惠平( 高能物理研究所)、唐开勇( 防化院二所)、过惠平(西 安二炮工程学院) 安二炮工程学院) 秘书:蔡啸(高能物理研究所) 如人名有误, 秘书:蔡啸(高能物理研究所), 如人名有误, 请指出 11
以身许国铸核盾——记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程开甲

程开甲34 中国科技奖励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明”的童心受到了精心呵护。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物理系。
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程开甲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和苏步青四位教授严格的数理学习训练和科学精神的训练。
有一次,王淦昌讲述了中子的发现过程:“本来约里奥-居里观察到一个实验现象,但他粗心地臆断是射线碰撞粒子的径迹。
后来,查德威克对这一现象认真地研究了好几个月,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通过这一例子,王淦昌告诫他们,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紧跟前沿、抓住问题、扭住不放。
大三时,程开甲听了陈建功教授的复变数函数论课后,就敢于挑战难题,撰写了论文《根据黎曼基本定理推导保角变换面积的极小值》,得到了陈建功和苏步青的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Tischmash教授发表,之后文章被苏联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
1941年,程开甲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
他边教学边从事科学研究。
先后发表了《用等价原理计算水量近日点移动》《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以及与王淦昌教授合作进行的有关五维场的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其中,在《剑桥哲学杂志》发表的《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一文中,程开甲用量子力学证明了狄拉克方程在自由粒子条件下的正确性。
此前,即使是狄拉克本人也未曾证明过。
1944年,程开甲完成了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介子的存在,并计算给出了新介子的质量为205个质子质量。
王淦昌对此十分支持,并将论文推荐给当时在湄潭访问的李约瑟博士,李约瑟看了很高兴,亲自对文稿进行修改润色并转交给狄拉克教授。
狄拉克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了,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
”于是文章未能发表。
因为相信权威,程开甲也就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后来,这方面的实验成果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程开甲当年粒子质量的计算值与实验所测基本一致,他对自己没有扭住不放感到深深的遗憾。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实验室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实验室1997年年报实验室一般情况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于1990年1月起成为国家教委(现已改名为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离子束分析及离子束材料改性,强激光与物质的作用(理论),计算材料科学及计算机模拟,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工业应用等。
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有:3MV串列加速器(9SDH-2,美国NEC公司产品),30KV同位素分离器(1080-30,丹麦DANFYSIK公司产品),环形染料/钛宝石激光器CR-899-29和氩离子激光器Sabre R DBW 20(均为美国Coherent公司产品),及X荧光分析仪(RIX-3000,日本Rigaku公司产品)等。
串列加速器上已建成的实验管道有:质子扫描微探针系统,MeV离子注入和离子束分析、改性装置,超高真空离子束表面分析装置(以上两项均附高精度的三维定角器),及PIXE分析系统。
同位素分离器上已建成的实验管道有:共线快束激光光谱学系统,电子-离子碰撞电离系统,离子-原子、分子碰撞电荷交换/电子剥离系统,及负离子光致脱附谱学系统(在建)。
1学科点和学位设置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实验室所属原子核物理(最近由教育部明令改称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点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点(1981年批准),也是全国同类博士点中两个重点学科点之一(1988年批准)。
目前我们设有2个硕士点(核物理及核技术,原子和分子物理),1个博士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全国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
1997年在读研究生29名(其中硕士生16名,博士生13名),在站博士后2名。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在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离子束分析与离子束材料改性,物理考古学,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理论),计算材料科学与计算机模拟,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工业应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与强子结构等研究方向上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
第八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议程

第八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议程第八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议程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大家好!我很荣幸向大家介绍第八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的议程安排。
会议时间:2022年5月15日-17日会议地点:北京大学议程安排如下:第一天:8:30-9:00 会议注册9:00-9:10 开幕式9:10-10:00 特邀报告: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的新进展10:00-10:30 茶歇10:30-12:00 分会场报告1:原子与分子结构计算方法12:00-13:30 午餐13:30-15:00 分会场报告2: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计算15:00-15:30 茶歇15:30-17:00 分会场报告3:量子化学计算及应用第二天:8:30-9:30 特邀报告: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在新材料研究中的应用9:30-10:00 茶歇10:00-12:00 分会场报告4:量子力学与电子结构计算12:00-13:30 午餐13:30-15:00 分会场报告5:分子光谱学计算与模拟15:00-15:30 茶歇15:30-17:00 分会场报告6:分子与超分子自组装计算第三天:8:30-9:30 特邀报告: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9:30-10:00 茶歇10:00-12:00 分会场报告7:生物大分子计算与模拟12:00-13:30 午餐13:30-15:00 分会场报告8: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的交叉应用15:00-15:30 茶歇15:30-17:00 分会场报告9: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本次会议设有特邀报告和多个分会场报告,并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旨在推动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进步。
在会议期间,还将设有海报展示和讨论环节,供参会人员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会议结束后,还将选取优秀论文进行评选,并颁发优秀论文奖。
矢志不渝的科技征程――祝贺张存浩院士从事科研工作六十年

第 %期
中
国
科
学
基
金
’ % %
矢志不渝的科技征程
— — —祝贺张存浩院士从事科研工作六十年
张 涛’ 邵赛兵’ 郑永和" 刘卫锋’ 赵学文" 吴善超" 沙国河!’ 田 文"
(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张存浩院士从事科 " # # (年, 研工作) ( — ) 。 #周年 ’ * & ( " # # ( 张存浩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 ) 院士,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我国著名 学院 (+,. 的物理化学、 化工、 激光化学与化学激光专家, 我国 分子反应动力学、 化学激光与激光化学重要奠基人 和主要推动者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 研究所所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 三届主 任、 党组书记,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主 任, 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 主席团顾问,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 国际纯粹与应 用化学联合会 ( 执行局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 / 0 1 2) 员会委员,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共十三、 十四大 代表, 十四大主席团成员, 全国政协第八、 九届常委, 还担任过国内外多种核心期刊的主编或编委。现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 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科技部科研诚信建 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应邀担任北京分 " # # ( 年, 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理事长。 在张存浩院士从事科研工作) 我们怀 # 年之际, 着崇敬的心情撰写此文, 以表示衷心祝贺! 锦夫妇从’ 极 * % (年起将张存浩先生带到自己身边, 尽教育启蒙之责。他们献身祖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 举动, 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对张 存浩先生影响很深。张存浩先生更是自幼好学, 在 家庭环境熏陶下, 日渐养成严谨、 创新的治学态度和 学风, 以及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风格。 张存浩先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辗转于重庆、 福建, 在不断的迁徙之间读完小学、 中学和大学。他 次年转入重庆中央 ’ 3 岁考入国立厦门大学化学系, 于 大学化工系。 ’ * & ( 年毕业, ’ * & $ 年赴美国深造, ’ * 3 #年$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化学工程硕士学 位。 美国悍然全面入侵朝鲜, 张存浩 ’ * 3 #年* 月, 先生的姑母曾要求他在美国念完博士再回国, 而他 料定美国很快会制止中国留学生归国, 致使报效祖 国的崇高理想遭到延误。年轻的张存浩先生心中沸 腾着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热血, 神圣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已成为他生命的全部。在硕士毕业后, 他便放 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多家单位给予丰厚待遇 的工作机会, 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 毅然回到当时 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拳拳爱国之心为后学之表。 回国之后, 张存浩先生来到上海, 又辗转北京。 当时, 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 理研究所前身) 的奠基人张大煜先生经常来北京延 揽人才。张大煜先生在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发现了 一位学识渊博、 彬彬有礼的留美化工硕士张存浩先 生。张大煜先生非常渴望这位优秀的年轻人能到所 里工作, 当场邀请他到大连分所参观。当夜, 两位张 先生乘火车从北京到大连。张存浩先生在大连分所 看到了很多当时国际上都是十分先进的仪器设备, 而且数量之多, 完全超出了他来前的预料。参观之
SCI、EI、ISTP、SSCI、CSSCI和CSCD介绍

SCI、EI、ISTP、SSCI、CSSCI和CSCD介绍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仍是SCI主编之一。
SCI是由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
现为双月刊。
ISI除了出版SCI外,还有联机型据SCISEARCH。
ISTP (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也由其出版。
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
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SO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
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根据SCI收录及被引证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水平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每年一次的SCI论文排名成了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SCI 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
中国氢弹之父——彭桓武

彭桓武院士 中国氢弹之父——彭桓武(一)人物简介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
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 ),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
曾任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
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54年9月,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任三届。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
四十年代起研究固体物理,后转向量子场论的研究。
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六十年代初期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是当时理论研究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
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
第二十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日程表

13:30-14:00
马新文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新大科学装置HIAF上高电荷态离子原子物理研究展望
14:00-14:20 14:20-14:40
高俊文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 所
Two-electron processes and correlation effects in ion-atom collisions
第二十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日程表
(2019 年 8 月 16 日—20 日)
8 月 16 日
智选假日酒店和金凯悦大酒店全天报到
8 月 17 日会议日程安排
8 月17日上午 主会场 (开元会议中心)
8:30-8:50 8:50-9:30
王广厚 南京大学
大会开幕式
孙
金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前沿问题的研究
王
力
超冷Rydberg分子的制备及光谱特性
军
11:25-11:45
王高仁 大连理工大学
超冷分子碰撞过程中的量子效应
11:45-13:30 午餐
13:30-14:00 14:00-14:30 14:30-14:50 14:50-15:10 15:10-15:25
8 月 18 日下午 分会场 I (开元会议中心)
胡晓青 15:55-16:15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团簇碎裂过程中的超快离子转移
董
晨
16:15-16:35
赵文凯 鲁东大学
分子自旋逻辑门的理论设计与研究
于小虎 陕西理工大学
文 金属掺杂硼团簇的理论研究
NO-Rg(Ar,Ne)范德瓦尔斯复合物的高分辨红外振转光 谱研究
Magnetic exchange effects in metal oxide clusters
钱学森谈物理力学

钱学森先生谈物理力学*(1988年7月12日上午8:30-10:30)对物理力学,要加强宣传介绍,甚至可以说是“采取攻势”。
你们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要对今后这个学科的发展有信心,对这个学科做出贡献,而且要进行宣传。
宣传就是介绍你们自己对于物理力学是如何认识的,不要只是消极等待别人对于这个学科的支持。
我对自己干的事,总是积极宣传。
因为我有信心,我讲的是真理,总有一天会被人认识。
我不去宣传,我就失职了。
对物理力学如何认识呢?搞新材料的同志们你们要拿出证据,证明从微观结构入手的物理力学方法,在材料设计方面有用。
你们可以讲,物理力学对工程技术曾经做出了贡献,就讲讲你们自己的工作,例如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热力学性质不单靠测量,而且要计算出来。
现在国际上出版了不少热力学函数表,这些表是算出的,而不只是测量出来的。
其他方面还很多,如高温下物质的性质,高压下物质的性质。
这些性质是按物理力学方法算出来的。
我们做了工作,不是没做工作。
可以把我们干过的工作一条条列出。
九院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工作。
大家回忆一下,就可以讲出不少。
这些都是事实。
以上是要宣传介绍的第一个方面。
讲完后,要表明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由于自然科学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对原子这个层次,理论上已经清楚,而且有了计算机,计算已难不住人。
现在理论还不清楚的是更深入层次的物质结构,但物理力学未涉及这方面问题。
过去我开始搞物理力学,还没有电子计算机,因而不得不去想一些技巧去计算。
现在有了计算机,计算关就难不住人了。
有了理论,有了计算工具,正是物理力学发挥作用的时机。
这是可以宣传介绍的第二个部分。
最后可以举例说一说,你们认为今后物理力学可以做哪些工作。
我认为可做的工作太多了。
对此国外议论也很多。
如7年前Drexler提出分子工程。
但我对Drexler所说的分子机器不大赞成。
朱经武搞的Y-Ba-Cu-O高温超导材料,结构复杂,是YBa2Cu3O6与YBa2Cu3O7的混合物。
全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

全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一、基本概念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的。
原子通过电子环绕着原子核的方式存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分子:分子是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等化学键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可以是同种原子的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的。
原子分子计算物理:原子分子计算物理是利用计算方法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稳定结构、电子的运动等。
二、发展历程原子分子计算物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量子力学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随后,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原子分子计算物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0年代,第一台电子数值计算机的问世,为原子分子计算物理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1950年代,量子化学的概念被提出,为原子分子计算物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子分子计算物理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三、研究方法原子分子计算物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经典力场方法、量子力场方法、密度泛函理论等。
经典力场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大分子的结构和力学性质,它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建模为简单的力场。
量子力场方法考虑了原子和分子的波函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是基于电子密度的理论,通过求解电子波函数的密度来描绘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在研究原子分子计算物理时,研究人员通常通过计算方法计算原子和分子的能量、结构、振动频率等性质,然后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考虑到计算复杂度的问题,研究人员通常采用一些近似方法,如Hartree-Fock方法、密度泛函理论等。
四、应用领域原子分子计算物理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可以通过原子分子计算物理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等。
全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

全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全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大会是一次专注于原子分子计算物理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旨在促进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推动我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事业的发展。
自1985年举办首届大会以来,已在我国各地举办了多届,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影响。
原子分子计算物理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研究原子分子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原子分子计算物理领域,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和模拟实验等手段,揭示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和性质,探索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制,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全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交流学术心得和研究成果,探讨原子分子计算物理领域的前沿问题和挑战,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学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大会涵盖的主题涉及原子分子结构和性质计算、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和动力学模拟、原子分子反应和能量转移等多个方面,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大会上,研究人员们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和探讨,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拓展学术视野和思路,激发新的研究灵感和想法。
此外,大会还为研究团队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网络,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应用成果的推广,推动原子分子计算物理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全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大会是一个集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知识传播于一体的专业盛会,对促进我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大会的举办,进一步搭建原子分子计算物理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和合作,推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发展,为实现我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和国际领先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愿此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原子分子计算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利新
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ninglx@
114
黄武英
副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hwying@
115
崔光磊
副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glcui@
116
方振兴
研究生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研究生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7
王建国
研究员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Wang_jianguo@
8
刘玲
讲师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Liu_ling@
9
傅院霞
讲师
蚌埠学院
714363570@
10
吕思斌
教授
蚌埠学院
915849407@
jliang@
110
凤尔银
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fengbf@
111
张季谦
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zhangcdc@
112
屈军
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qujun70@
93
赵海军
副教授
山西师范大学
zzzhhj@
94
张穗萌
教授
皖西学院
smzhang@
95
吴兴举
教授
皖西学院
xjwu@
96
王黎明
博士生
武汉大学
Wang_li_ming_2008@
97
姜振益
教授
西北大学现代物理所
jiangzy@
xueling@
103
祝恒江
教授
新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Zhj@
104
刘立仁
研究生
新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Imllr@
105
刘火雁
研究生
新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lhy1985@
106
49
王美山
教授
鲁东大学物理学院
mswang1971@
50
王德华
教授
鲁东大学物理学院
jnwdh@
51
马晓光
教授
鲁东大学物理学院
52
徐强
教授
鲁东大学物理学院
53
李之杰
教授
内蒙古大学
zhijie_li@
54
谢代前
教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dqxie@
41
沙雷
研究生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shal_sunny@
42
王冬雪
研究生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dongxuedongxue@
43
.顾媛媛
研究生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yuanyuan1314505@
44
张丽云
研究生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27
张雪梅
副教授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zhangxm@
28
白雪
研究生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zhangxm@
29
李新营
研究生
河南大学
30
陈克求
教授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1男、女双人标间2
keqiuchen@
31
王坚
研究员
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
第三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会议代表通信录
主办: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承办: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时间:2010年7月18-23日安徽•芜湖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邮箱
1
王锋
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
Wangfeng01@
2
洪许海
研究生
69
赵珂
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zhaoke@
70
张珍
研究生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zz372925@
71
刘新国
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liuxinguo@
72
梁景娟
博士生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jingjuanliang@
73
孙海竹
88
王敦友
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dywang@
89
苗向阳
讲师
山西师范大学
sxxymiao@
90
孙世艳
讲师
山西师范大学
ssy781023@
91
贾祥富
教授
山西师范大学
jiaxf@
92
张均锋
讲师
山西师范大学
junfengzhang55@
zhouyong36134587@
82
刘朋伟
研究生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julialpw@
83
刘爱华
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84
陈传松
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85
高兴国
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86
杨善迎
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87
张秋菊
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qjzhang@
36
冯海冉
副教授
济宁学院
hairanfeng@
37
张秀荣
教授
江苏科技大学
zh4403701@
38
王治文
教授
辽宁师范大学
zh.w.wang@
39
齐媛媛
研究生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40
徐宁
研究生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Xuning2297096@
22
赵秀明
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
mdchen@
23
杨天罡
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
mdchen@
24
程大海
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
mdchen@
25
袁久闯
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
mdchen@
26
郭纪源
讲师
东南大学
gjy112@
98
王晓青
讲师
西北大学现代物理所
imphy@
99
任维义
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
renweiyi118@
100
孙中华
博士生
西南交大
xnjtdx3515@
101
王红艳
教授
西南师大
hongyanw@
102
雷雪玲
讲师
新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22
阎玲玲
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23
张松斌
博士生
中科大近代物理系
sbzhang7@
124
潘必才
教授
中科大物理系
bcpan@
125
张东辉
研究员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zhangdh@
126
李向东
副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Xiangdong_li@
jwang572@
32
李传亮
博士生
华东师范大学
Li_chuanliang@
33
马堃
讲师
黄山学院
makun@
34
夏昌龙
博士生
吉林大学原分所
xiachl2008@
35
刘学深
教授
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liuxs@
11
葛立新
教授
蚌埠学院
12
吴海英
副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
hywu09@
13
胡先权
教授
重庆师范大学
Huxquan2003@
14
赵广久
研究员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gjzhao@
15
许雪松
副教授
大连海事大学
xxsdl@
16
金坤
研究生
大连海事大学
Daney2008@
45
蔡娟
研究生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cjlnnu@
46
胡木宏
副教授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humuhong@
47
杨传路
教授
鲁东大学物理学院
yangchuanlu@
48
徐本富
研究生
鲁东大学物理学院
yangchuanlu@
zxfang@
118
侯世林
讲师
中国海洋大学
slhou@
119
李心梅
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
xinmeisun1@
120
刘晓菊
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julie1982@
121
屈一至
教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yzqu@
17
赵纪军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zhaojj@
18
唐玲丽
博士生
大连理工大学
Tangli-923@
19
王璐
博士生
大连理工大学
wanglu@
20
陈茂笃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mdchen@
21
赵晓宏
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
mdchen@
yzheng@
61
林世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