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概述(精选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
赵老师
职 称
高职
教龄
19年
科目
心理学教程
班级
107班
时间
2021年5月
课时
2
课题
品德的概述
本课(节)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品德的概念
2.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本课(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德的概念及特征
难点:道德的判定标准
课型
新授课
板书提纲
1、品德的概念及其特征
2、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
3、品德的心理结构特点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行为反映了人的道德面貌,稳定的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外部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技能是顺利完成道德任务的行为方式,与一般技能没有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道德行为习惯是指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情绪色彩的道德行为。在个体品德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突破口。
5.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引起道德行为的内趋力,体现着品德的意识倾向性。道德动机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道德动机制约着道德行为方式(行为技能和习惯构成的一定模式),但又只有通过外显的道德行为,才能揭示道德动机,进而防止一些道德行为的产生,鼓励另一些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动机是品德的深层结构。
总之,构成品德五种心理成分既不能相互代替,又难以截然分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1.品பைடு நூலகம்心理结构的统一性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这些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如果各种成分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严重的知情分离、知行脱节,就会出现品德结构上的缺陷,阻碍品德结构的和谐发展。这是德育工作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依据。
人与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行动过程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从形式上看,包括直觉的道德轻工那、形象性的道德和伦理性道德情感;从内容上看,有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力表现在实现道德目的的过程中控制行为的力量。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道德意志品质和言行一致两方面。道德意志品质指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言与行的统一,是道德意志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4.道德行为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的,一定社会的道德,总是需要社会舆论力量来支持,需要个体的内心驱使力来支持,缺乏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力支持的道德体系,最终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反之,没有一定社会的道德,个体的行为就没有可供依据的行为规范。
(二)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待袄的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
当个体形成了某种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他就能运用这些观念和原则去判断他人行为的是
非善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知识、道德判
断和道德评价,反映出道德思维发展水平;二是各种道德范畴观念。如是非、善恶、良心、
荣誉、义务、幸福、公正、节操等。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既表现为人们依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
教学过程(各基本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的概念及其特征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和倾向。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品德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
品德不只是指具有某种道德观念,而是指具有某种观念并表现在行为之中。道德行为是判断品德形成的客观依据。偶尔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代表不了品德,只有在不同时期、各种场合都表现出某种一贯的、稳定的道德行为,这才意味着某种品德的形成。例如,助人为乐这种优秀的品德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是时时处处都有所表现。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中,既不能因某学生偶尔表现出的良好道德行为而认为他已形成良好的品德,也不能因某学生偶尔表现出不良的道德行为而认为他品德不好。
品德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种任务的自觉行为。可见,道德观念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即使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也不能称之为品德;如果有了道德意识、道德观念,而没有相应的道德行为,也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当两者有机统一在一起,并表现出稳定的、一贯的行为时,才意味着品德的形成。
1、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指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和协调彼此的关系,制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评价他人的举止。
这些行为规范主要分为社会强制执行的法律规范和非强制执行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是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并强制实施的,个体若违反了法律规范,就会受到司法机关的制裁。道德规范则不同,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约定俗成并由公共舆论来监督执行的。如果个体违背了道德规范,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被称为恶;如果个体按他所处的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去行动,便会受到舆论的赞许,被人们称为善。这种社会舆论的压力要通过个体的内心信念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个体形成了道德信念,那么,他违反了道德规范就会感到内疚、羞耻,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而按照道德规范行动时则会心安理得,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道德是为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遵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一个社会应当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任务。
(2)品德是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道德的个体化,是一种个体心理现。它的发生发展既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还要受生理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制约。研究品德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