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续接上集】25、以“营”为名的地名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

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

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

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

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

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

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

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

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

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

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

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
“五道营”。

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

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

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

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

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

“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

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
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

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

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有个“蛮子营”,是福建教官们的驻地。

北京还有许地名虽不带“营”字,但也和军营有关,如香山以东的正蓝旗、正白旗、红旗村等都是清代云梯部队“香山健锐营”的驻地。

还有德胜门外的教场口街,宣武门外的校场口胡同,都是明清两代的练兵场。

26、铁狮子坟北京西城区北太平庄地区是在元大都时期被圈在城郭以内的,虽然空旷荒凉,但毕竟还算“城里”。

明军攻克元大都之后,为了便于防守,把北城墙向南缩进了2.5公里,退到了现在护城河的位置。

于是,太平庄地区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外。

太平庄一带坟茔很多,其中有的墓室建造讲究,以砖发券。

有普通人家的私墓,也有埋葬贫民的义地。

档案记载,1954年,北师大征用建筑用地114.93亩,起出有主坟174座,无主坟284座。

这是有坟茔的情况,掩埋地下没有坟茔的尸骨就更多了。

据经手迁坟工作的老人回忆,为了使得无主尸骨尽量都能妥善迁移,当时曾经动员老百姓参加有偿挖寻工作,挖出的无主头盖骨有数千之多。

从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公共汽车站名叫做铁狮子坟就可以知道,这一带原来是坟地。

老北京有许多带“坟”字的地名,如公主坟、八王坟、索家坟等。

这些带“坟”字的地名含义和我们今天的单纯意义上的墓地不同,它们大多是以坟主的姓氏或身份命名的一些自然村落。

北师大南门往西一带过去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

在师大为建设南部科研区购置的地界内有一座黑舍里氏墓,墓主就是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索额图的长女,一名7岁夭折的女孩,当地人称之为“姑娘
坟”铁狮子坟又有所不同,它不是以某个坟主的姓氏身份命名,而是以一对铁狮子命名。

狮子自东汉以来一直作为帝王公侯陵寝镇墓的神兽,多为石狮,铁狮子少见。

这对铁狮子镇守的墓主究竟是何人,已经很难查考。

据当年参加过购地工作的老人们回忆,墓主姓白,他的后人曾经要求发掘墓穴。

挖开后,发现墓穴中有两个放置棺木的台子。

虽然没有挖掘出什么东西,但是既然有铁狮子镇墓,估计不会是一般人的坟墓,有可能早已被盗过。

那对铁狮子后来一直摆在东门口,成为北师大新校舍家属宿舍大门的标志。

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对铁狮子未能幸免,被送进了炼铁炉,化为一文不值的铁水。

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从新街口往北,有街名曰小西天;从北海公园五龙亭往西,有殿宇一座,殿名也曰小西天。

那么,北京有没有大西天呢?今北海公园北岸,有经济植物园一所,早年这里是阐福寺,进门有石池、大佛殿、万佛楼、后殿。

后殿后,尚有大圆镜智宝殿等。

《三海见闻志》载:“自石池至万佛楼统称大西天。

”又说,万佛楼为大西天。

万佛楼当初是北海北岸的主要建筑,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为了给他母亲庆祝八十岁寿辰而下令修建的。

皇太后信佛,皇宫便拨出专款铸造了一万尊金佛,供奉在殿堂里,这座楼
被叫作万佛楼,万福楼或大西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北海万佛楼内的万尊金佛也被抢劫一空,大佛殿内大佛身上的无数珠宝,也被八国联军盗走,随后,又放了一把大火,万佛楼被火烧毁。

民国八年(1919年)春,万佛楼附近的大佛殿及大圆镜智宝殿等又一次失火烧毁。

至此,大佛殿、万佛楼和号称大西天的一组建筑群,便化为一片灰烬焦土,只剩下了一座不怕火烧的琉璃九龙壁。

28、明光村明光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元代这里是元大都城的肃清门(现明光桥的位置),今天这里仍然保留着元大都城垣遗址。

关于明光村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以明朝第十四个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庙号“明光”为名。

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在清代西直门外是一片大坟场,称为索家坟,顺治帝的首席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康熙时的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族坟,索家坟之北即为明光村,“明光”二字在佛家含有超度之意,因靠近坟场而
取名“明光村”。

29、索家坟西直门桥往北一带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

据资料记载,在北师大为建设南部科研区购置的地界内有一座黑舍里氏墓,墓主就是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索额图的长女,一名7岁夭折的女孩,当地人称之为“姑娘坟”。

现在这个地方应该在现在在今典花园附近。

30、西土城路元朝的城墙与明朝的城墙不同,元朝的城
墙只有土,外面没有包上城砖(到了明朝城墙里面是土,外面包城砖),所以现在称之为“土城”,邮电大学西门外的土城墙是元朝时城墙的西段,所以边上的路称之为西土城路。

(明朝的城墙在新中国建国后被陆续拆除,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将拆下来的城砖用于修建防空洞,现在二环路的位置就是明城墙的位置)现在明光桥的位置在元朝时是元大都城墙的“肃清门”的位置。

31、蓟门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在金代称为“蓟门飞雨”至明代始称今名。

春秋战国时的燕国,以蓟城为国都,古称蓟城为蓟门。

对蓟城的始建之地,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以下几种说法较为集中:①广安门以西、莲花池以东;②宣武门、和平门一线的南北侧;③广安门以南。

上述说法均以出土遗物为推断依据,极少文字记载。

元、明以来把德胜门外元大都城健德门(俗称土城关)当作战国蓟门旧址。

蓟门烟树碑蓟门烟树指的西直门以北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西段,这段城墙为夯土构建,元末明军攻陷大都后,将元大都北侧城墙南移5里,蓟门烟树所指一段城墙遂遭荒废,在夯土城墙的遗址上树木生长,遂称蓟门烟树。

但是在历史上,金代的典籍中就有蓟门烟树的记载,有学者认为蓟门烟树指的是古蓟州城门附近的树林,目前的蓟门烟树是清乾隆年间考证错误的结果。

乾隆御书蓟门烟树碑位於北京电影学院附近的元大都城墙遗址上。

31、积水潭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
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积水潭。

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

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政
府进行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建设。

当时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1952年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

根据苏*联教学经验,将全国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综合大学以外,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各科专业学院。

例如北京航空学院是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天津北洋工学院航空系和厦门大学航空系合并组成,北京政法学院是由清华大学政治系、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北京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组成。

合并包括教职员工、在读学生、教学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

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

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该地区称为八大学院的历史由来。

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在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主干路命名为学院路,马路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马路东侧依次是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

学院路于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

道路两侧除去学院占地外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地。

当时通过学院路的公交车为31路汽车,该路车首发站开始是西安门至颐和园,后改为平安里至颐和园(今331路,行车路线有所变更)。

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八大学院的名声也随之远播。

今天的学院路两侧教育科研单位林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学院路南段(北土城以南)及其延长线改建成为西土城路,八所学院先后升格为大学,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

学院南路位于学院路南边,同样是因为路上有几所高校而得名: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等。

33、冰窖口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

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

因其地原有清代内宫监冰窖而得名。

凿冰窖储,古已有之。

《诗经·七月》中便有“凿冰冲冲”的记载。

延至清末民初,北京有三大冰窖,一个是北海东夹道陡山门,一个是什刹海东南,一个就是德胜门外窖口。

这条胡同,清时称冰窖
口,1965年定为冰窖口胡同。

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新街口北大街明《宛署杂记》作新开道街。

此街北端元代为积水潭水域,明以后积水潭水面缩小逐渐演变
为陆地,后于此筑路,形成街道。

相对于旧有街巷,乃称新开道街。

南端的新街口也由此派生。

清称新街口北街。

民国时期称新街口北大街。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易名为“红*旗*路”。

新街口北大街北端原有北京内城北城墙,1950年11月于城墙辟豁口,时称4号豁口(现在称之为新街口豁口,即现在积水潭桥的位置),向北筑路(即现在的新街口外大街),成为南北通衢。

1952年修建成宽9米的简易路,1953年铺为碎石路,同时加砌两侧偏沟式道牙。

1954年将城墙豁口由9米拓宽为20 米,对碎石路面铺筑沥青。

1966年两侧共拓宽7米,构成宽16米的南北交通要道。

2000年夏,开始动员西侧临街店铺拆*迁,向西展宽。

35、杏坛路“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

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杏坛遂成为万世师表的象征。

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

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36、小西门北邮南门的公交站原来叫“小西门”,现在叫“明光桥东”。

小西门位于海淀区东南部。

东起西土城路,西至京包铁路,北临一间房,南抵笑祖塔院。

因居小西门外而称。

小西门是元大都西部的城门,亦称肃
清门。

今土城遗址公园西南(学院南路与西土城路相交处南),尚存一段约四十米的弧形土坡,即小西门瓮城遗址。

小西门原属明光寺乡,后划归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

作为地名,泛指土城以东,笑祖塔院以北,明光村以南,较今范围要大。

有古迹福庆寺,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小西门残址上,供奉关帝、菩萨诸像,俗称小西门庙。

现已成为民居。

37、北京地名中的“居”有关“居”字的解释很多,但说到北京地名中的“居”,大多是因所在地早年曾有过的茶馆、饭馆字号而得,其历史都比较悠久。

地兴居位于东城区北部,地处老北京
城的安定门外。

这一地名的由来与清代在此所设的旗营有关。

辛亥革命,清廷退位,旗营的兵丁无事可做,但俸禄照领,于是安定门外出现了终日里吃茶饮酒,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

有位山东人见这一带多有八旗子弟来来往往,就在此盖了两间小屋,卖些茶水、酒水和零食。

因此地离地坛不远,便取名为“地兴居”,意思是说由此地兴旺发达。

由于此地在安定门外,除了有八旗子弟等老主顾,还有不少进城的人也在此停留,小茶酒馆的生意颇丰,但到了民国中期,其生意逐渐萧条。

解放初,此地形成居民区,便以茶馆之名称地兴居。

迁善居胡同位于鼓楼西大街路北,胡同虽然不长,但很弯曲。

关于这一地名的由来,史料记载很少。

经多方探询,得到这样一段传闻。

早年间在胡同里住着一个姓李的年轻人,曾染上赌博的陋习,为了改过自新,自食其力,他在胡同口开了家小饭馆,并请胡同里的一位教书先生给起个字号。

教书先生见他有改过自新之意,便取《周易》中“君子见善则迁之,见过则改之”之句,得名“迁善居”。

意思是说从此向好人学习,有了过错就改。

由于他买卖公平,待人和气,小饭馆经营了三十多年,后来这条胡同便以小饭馆之名,称迁善居,再后来称迁善居胡同。

但也有人认为“迁善”二字出自汉代杨雄的《法言·学行》:“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也者圣人之徒与!”其意思也是“去恶为善,改过向善”之意。

茂林居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东南侧,是一个很风雅的地名。

从字面上看,茂林居是因有人在茂密的树林中居住而得名。

其实这一地名也是因清代曾有人在此开设名为茂林居的饭铺而得。

清代初期,有十几位跟随九王爷多尔衮打进北京城的八旗将士看中了茂林居这块
宝地,便相继在这里安家落户。

但旗人是不准许经商的,于是有一姓胡的汉人专为八旗子弟们开设了一家小饭铺,并依附近林木茂密而得名茂林居。

此后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村落,依茶馆之名,称茂林居,而那些旗人后代便在此居住了二百多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此兴建了十几幢高楼,并依地名称茂林居小区。

北京叫五路居的有两个地方,一个在海淀,一个在朝阳。

位于海淀区南部,西四环路旁的五路居,据说最早叫五禄聚,是一家茶餐馆,以经营茶水和小吃为主,
是五位结拜兄弟出资合开的。

后因“禄”“聚”
二字笔划太多,不便书写,于是简写成“五路居”。

民国年间此地形成村落,便依茶馆之名而村名。

以后在这里修建了一个火车站,依地名称五路居车站,后简称为五路站,于是地名也被称简为五路。

对于朝阳区西北部五路居的来历,说法不一。

有的说此地曾有一家小茶馆,因是姓武和姓陆二人所开,得名“武陆居”,后谐音为“五路居”。

但此说过于牵强,不可置信。

二是说此地曾有一座财神庙,因里面供奉着五路财神。

据说拜过这五路财神,就能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所以这里的香火很旺。

后来有人在庙旁开了家小饭馆,得名“五路居”。

民国时此地形成村落,称“五路居”村。

关于五路财神民间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武财神赵公明连同其手下四名猛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共为五路;也有的说是文武财神与和合二仙凑一块共送钱财;还有的说这五路财神其实是指民间的祭五祀——户、灶、中溜、门、行。

更有的说五路财神是五显,即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

五路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寓意为出门五路,路路得财。

此外,海淀区中部还有两个带“居”字的地方,分别叫四槐居和槐树居。

四槐居位于玉泉山东侧,因清代村中大道旁有四棵古槐树,当年曾有鲍姓人家在大槐树下开设茶馆,来往客商在此饮茶歇息,村名因茶馆而得。

离此不远的槐树居也是因村口有一棵古槐,树旁有叫槐树居的茶馆而得名。

三路居是丰台区丽泽北侧的一个地名,也是因早年间
有叫三路居的茶馆而得地名。

所谓的“三路”是指三方道路的汇合处。

四路居和十里居是朝阳区亮马桥附近的两个地名,均是因曾有叫四路居和十里居的茶馆而得地名。

四路居中的“四路”是指四方道路的汇合处。

十里居是因距东直门十里而得名。

与上述地名相比,位于朝阳区太阳宫附近的芍药居更为人们所熟悉。

但这一地名的来历却很少有文字记载。

只是民间传说这一地名因种植过芍药而得。

但各种文献中均没有种植过芍药的记载。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随着芍药居小区的兴建,才被人们所知,特别是城铁十三号线也在此设置了“芍药居站”后,使这一地名更为人们所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