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蒞改动,用橡皮搽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1.以下表示锂离子结构的轨道表示式是()
A. Li+
B.
C. 1s2
D.
【答案】D
【解析】
A 、Li+是锂离子的离子符号,A错误。
B、表示锂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B错误。
C、1s2表示锂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C错误。
D、表示锂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轨道图,D正确。
正确答案为D
点睛:注意区分化学符号的各种表示方法,尤其是电子排布式、电子轨道排布图的区别,化学式与分子式的区别。
2.放射性同位素131 I ,其左上角数字“131”表示()
A. 质量数
B. 中子数
C. 质子数
D. 电子数
【答案】A
【解析】
元素符号左上角标注质量数,故A正确。
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物质氧化性的是
A. 氧化铝做耐火材料
B. K、Na合金作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C. 焦炭用于炼铁工业
D. 次氯酸消毒餐具
【答案】D
【解析】
4.下列物质中,化学式能准确表示该物质分子组成的是()
A. SiO2
B. MgO
C. Ar
D. C
【答案】C
【解析】
A、SiO2属于原子晶体,是一个立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是一个巨大的“分子”,该“分子”中表示Si和O 原子的个数比为1:2,而不是表示一个SiO2中含有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所以SiO2只能叫做化学式,而不能真实的表示物质的组成,A错误。
B、MgO 属于离子晶体,表示Mg2+和O2-的个数比为1:1,而不是一个Mg2+和O2-,所以MgO只能叫做化学式,而不能叫做分子式,B错误。
C、Ar为分子晶体,一个Ar 分子中只含有一个Ar原子,其化学式可以表示分子的真实的组成,C 正确。
D、C可以表示原子晶体如金刚石,也可以表示为混合晶体如石墨,不管是金刚石还是石墨,均是由原子构成的无限大的分子,其化学式不能表示分子真实的组成,D错误。
正确答案为C
点睛:只有分子晶体才存在真正的分子,其化学式与分子式才一致,才可以表示分子的真实的组成;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的化学式不能表示分子的真实的组成。
5.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晶体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B. 分子晶体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C. 离子晶体中一定只含离子键
D. 离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共价化合物高
【答案】A
【解析】
6.“结构决定性质”,有关物质结构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碘熔化时破坏了化学键
B. 共价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
C. 干冰晶体内存在非极性键与范德华力
D. 液态氟化氢中存在氢键,故氟化氢比氯化氢更稳定
【答案】B
【解析】
A、碘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没有破坏化学键,A错误。
B、共价化合物有可能是电解质,如HCl
是共价化合物,溶于水能够导电,所以HCl属于电解质,而有些共价化合物如CO2溶于水,虽然能导电,但不是CO2的电离,而是H2CO3的电离,所以CO2是非电解质,B正确。
C、干冰晶体内只有分子间作用力(还有氢键),化学键只存在于一个分子内部原子之间如HCl分子,化学键只存在于H和Cl原子间,C错误。
D、氢键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密度及溶解度等性质,与物质的热稳定性无关,稳定性与化学键的强弱有关,化学键越强,稳定性越高,氟化氢比氯化氢更稳定,是因为氟化氢的化学键强于氯化氢的化学键,D 错误。
正确答案为B
点睛: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影响物质的熔沸点,而化学键影响物质的热稳定性。
7.下列叙述中,能证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 熔化时不导电
B. 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差
C. 属于共价化合物
D. 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和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答案】D
【解析】
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所以在溶液中既存在未电离的电解质分子,也有电离出来的离子,两者共存。
A、HCl熔化时不导电,但HCl溶于水能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A 错误。
B、如果强电解质的水溶液浓度小,其导电能力也很差,B错误。
C、有些共价化合物如HCl属于强电解质,有些如CO2属于非电解质,有些如CH3COOH属于弱电解质,C错误。
D、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溶液中已电离出的离子和未电离的分子共存,D正确。
正确答案为D
8.已知某元素一种同位素的原子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据此可确定该原子的质量数
B. 据此可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 据此可确定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 据此可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答案】B
【解析】
A、该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故可确定该原子的质量数,A正确。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乘积之和,故B错误。
C、各种同位素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即该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m,C正确。
D、各种同位素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个位置,故据此可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D正确。
正确答案为B
9.下列变化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变化时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形成
B. 变化时释放出能量
C. 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
D. 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分子种类增加了
【答案】B
【解析】
A、变化时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形成,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
B、有些物理变化也会释放出能量,如摩擦生热、浓硫酸溶于水,故变化时释放出能量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C、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则有新物质的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
D 、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增加,即有新物质的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
故只有B符合题意,答案选B
10.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CH3CH2COOH
B. Cl2
C. NH4HCO3
D. SO2
【答案】D
【解析】
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SO2溶于水可以导电,但导电的原因并不是SO2电离出的离子,而是SO2和水反应生成的H2SO3电离出的离子导致的,所以H2SO3是电解质,另外SO2在液态时也不能导电,所以SO2是非电解质。
答案是D。
11.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N2+ 3H2→ 2NH3+ Q 过程的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N2+ 3H2→ 2NH3,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首先需要吸收能量变成能量较高的活化分子,据此可知选B。
正确答案为B
12.在铜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氟气反应,得到一种三角锥形分子NF3 和一种铵盐N。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 3F2→ NF3+ 3NH4F
B. NF3 是非极性分子
C. NF3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 N 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答案】B
【解析】
A、根据题意可知铵盐N为NH4F,该反应的方程式为4NH3+ 3F2 NF3+ 3NH4F,A 正确。
B、NF3是一种三角锥形分子,结构不对称可知其为极性分子,B错误。
C 、N元素的化合价由NH3中的-3价升高到NF3中的+3价,被氧化,F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所以NF3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正确。
D 、NH4F中,NH4+与F–形成离子键,NH4+中N与H间形成共价键,D正确。
正确答案为B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 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 HF、HCl、HBr、HI 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 BaO2固体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个数比为2:1
【答案】A
【解析】
A、构成原子晶体的粒子为原子,相邻的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A正确。
B、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例如金属汞常温下为液体,而常温下有些分子晶体如AlCl3、C60为固体,所以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B错误。
C、元素F、Cl、Br、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C错误。
D、BaO2中的O22–是一个整体,所以阴离子与阳离子个数比为1:1,D 错误。
正确答案为A
14.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装置如右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 是阴极,电解时析出铜
B. B 是阳极,电解时有氯气放出
C. 阳极上发生的反应:Cu2+ + 2e-→ Cu
D. A 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
A、A电极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溶液中的Cu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u单质,A正确。
B、电极B与电源的正极连接作阳极,溶液中的阴离子Cl–失电子,生成Cl2,B正确。
C、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C错误。
D、A作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D正确。
正确答案为C
15.结合右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铁的腐蚀被加速
B. ①和②中负极反应均是Fe - 2e-→ Fe2+
C. ②中碳棒上反应是O2+2H2O+4e-→4OH-
D. ①为钢铁的析氢腐蚀,②为钢铁的吸氧腐蚀
【答案】C
【解析】
A、图①中Zn比Fe活泼,Fe作正极被保护,A错误。
B 、①中负极是Zn,发生反应Zn- 2e-=Zn2+,②中负极是Fe发生反应是Fe - 2e-=Fe2+,B错误。
C、②中碳棒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O2+2H2O+4e-=4OH-,C正确。
D、①中Zn作负极失去电子,Fe作正极,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生成H2,是锌的析氢腐蚀;②中Fe为负极失电子,正极为石墨,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得电子生成OH–,为钢铁的吸氧腐蚀,D错误。
正确答案为C
点睛:铁的腐蚀包括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铁均作负极,酸性环境中发生析氢腐蚀,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
本题易将①中的锌的析氢腐蚀误认为铁的析氢腐蚀,错误的原因是将平时所学知识生搬乱套,而没有意识到①中是Zn在腐蚀而不是铁的腐蚀。
16.下列叙述中能肯定判断某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改变
B. 混合体系中气体密度发生变化
C. 正、逆反应速率改变
D. 反应物的转化率改变
【答案】D
【解析】
A、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来说,增大体系的体积,体系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
B、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来说,增大压强,气体的密度增大,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加入催化剂,正反应和逆反应均发生变化,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
D、反应物的转化率发生变化,说明物质的浓度浓度一定在变化,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对于特定的反应来说,正反应和逆反应均发生变化,平衡未必移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7.工业生产水煤气的反应为:C(s) + H2O(g) → CO(g) +H2 (g) -131.4kJ,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总和
B. CO(g) +H2(g) →C(s) + H2O(l) + 131.4kJ
C. 水煤气反应中每生成1 L CO气体吸收131.4kJ 热量
D. 水煤气反应中每生成1mol H2(g)吸收131.4kJ 热量
【答案】D
【解析】
A 、根据能量守恒可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错误。
B、C(s) + H2O(g) → CO(g) + H2 (g) -131.4kJ,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其逆反应为放热反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放出的的热量的数值应该大于131.4,B错误。
C、该反应中生成1mol CO(g) 吸收131.4kJ 热量,而不是指1体积的CO气体,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C错误。
D、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所以该反应中生成1mol H2(g) 吸收131.4kJ 热量,D正确。
正确答案为D
18.自然界地表层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4溶液,向地下层渗透,遇到难溶的ZnS或PbS,慢慢转变为铜蓝(CuS)。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CuS的溶解度大于PbS的溶解度
B. 原生铜的硫化物具有还原性,而铜蓝没有还原性
C. CuSO
与Zn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S↓
D. 整个过程涉及的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难溶性的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PbS(s)Pb2+(aq)+S2-(aq),当向该溶液中加入含有Cu2+的物质时,由于k sp(CuS)<k sp(PbS),所以会形成CuS沉淀,发生沉淀的转化,由难溶解的向更难溶解的物质转化。
由于二者的化学组成相似,所以CuS的溶解度小于PbS的溶解度,错误;B.自然界地表层原生铜的硫化物被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4溶液,说明原生铜的硫化物具有还原性,在CuS中S是-2价,也具有还原性,错误;C.ZnS难溶于水,因此CuSO4与Zn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2++Zn-=CuS+Zn2+,错误;D.在整个过程中既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也有沉淀转化的复分解反应,正确。
考点:考查自然界中铜元素的化合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分析判断的知识。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19.反应X(g)+Y(g)2Z(g)(正反应放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Y的转化率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若使曲线a变为曲线b,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入催化剂
B. 降低温度
C. 增大压强
D. 增大Y的浓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催化剂只能改变平衡达到的时间,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A错误;B、降低温度,平衡右移,Y的转化率增大,而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慢,达平衡所需时间越长,B正确;C、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故增大压强只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平衡所需时间,不能改变反应物的专化率,C错误;D、增大Y的浓度,可提高X的转化率,而自身的转化率会减小,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的影响
20.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合成氨工业选择的反应条件不是室温,是500℃左右
B. 用浓磷酸与KBr 反应制备HBr 气体
C. 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 硫酸工业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
【答案】A
【解析】
A、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氨气的产率降低,故选择500℃左右的温度不是考虑平衡的移动,而是考虑反应的速率和催化剂的活性,所以A选项与勒沙特列原理无关,A正确。
B、浓磷酸与KBr 反应制备HBr 气体的反应中,生成的HBr为气体,及时将HBr气体排出,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符合勒沙特列原理,B错误。
C、Cl2溶于水发生反应:Cl2+H2O HCl+HClO,这是一个可逆反应,饱和食盐水中Cl-浓度较大,使上述平衡逆向移动,而减少Cl2的溶解,符合勒沙特列原理,C错误。
D、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导致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符合勒沙特列原理,D错误。
正确答案为A
点睛:许多学生不选答案A,认为只要温度改变就符合勒沙特列原理,而不从实际情况考虑。
合成氨的反应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从理论上考虑,温度越低氨气的产率越高,这对氨气的生成是有利的,但温度过低,反应速率过慢,且催化剂达不到其最佳的活性,故不选择室温而选择500℃左右,主要是从反应速率和催化剂的角度来考虑的。
(g) + 5O2 (g)4NO(g) + 6H2O(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1.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4NH
()
A. 达到平衡时,4V 正(O2)=5V 逆(NO)
B. 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 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 达到平衡时,若增大容器的体积,V 正减少V 逆反应速率增大
D. 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A
【解析】
A、平衡时,V 正(O2)=V 逆(O2),根据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有V 逆(O2)=5V 逆(NO)/4 ,即4V 逆(O2)=5V 逆(NO),所以有4V 正(O2)=5V 逆(NO),A正确。
B、生成x mol NO 的同时,消耗x mol NH3,两者为同一个方向无法判断,B错误。
C、增大容器的体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减小,所以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C错误。
D、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都是气体,所以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而且容器的体积也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所以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是否
平衡,D错误。
正确答案为A
22.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25g CuSO4⋅5H2O 晶体中含有Cu离子数一定小于0.5N A
B. 常温下,pH=3 的醋酸溶液中,醋酸分子的数目一定大于10-3 N A
C. 由S6、S7、S8组成的硫蒸气6.4g,其中所含硫原子数一定为0.2N A
D. 3.6g C 与3.36L O2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 分子数一定为0.3N A
【答案】C
【解析】
A、125g CuSO4⋅5H2O的物质的量为0.5mol,因为是晶体,所以铜离子数等于0.5NA,若是溶于水,由于铜离子的水解会导致铜离子的个数小于0.5NA,A错误。
B、选项中只告诉醋酸溶液的pH,没有告诉醋酸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醋酸的物质的量,B错误。
C、S6、S7、S8的最简式相同,均为S,所以所含的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6.4/32=0.2(mol),其个数为0.2NA
,C正确。
D、3.36L O2没有说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无法计算出O2的物质的量,从而也无法计算CO 的物质的量,D错误。
23.向1mol炽热的Cu2S通入足量的水蒸气,充分反应后生成2mol H2,则Cu2S应转化为
A. Cu和SO2
B. Cu和S
C. CuO和SO2
D. Cu2O和S
【答案】A
【解析】
1mol炽热的Cu2S中通入足量的水蒸气,充分反应后生成2mol H2,则H元素得电子的物质的量是4mol,如果S元素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硫,则失去6mol电子,根据转移电子知,Cu元素还要得到2mol电子,1mol 炽热的Cu2S中铜的物质的量是2mol,所以Cu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符合,则Cu2S应转化为Cu和SO2,答案选A。
24.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部分。
请填空。
(1)写出A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___________,G、J、L 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___,D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
(2)A 元素可形成化合物Fe(AO)5,该物质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
溶液,据此可判断Fe(AO)5 晶体属于______________(填晶体类型);
(3)将G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解在稀硫酸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当足量的铁和2mol 单质L 发生反应时,电子转移了___________mol;
(4)J 与L 分别与氢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 (2). Al3+(3). (4). 分子晶体(5). Al(OH)3+3H+=Al3++3H2O(6). 4(7). HCl(8). H2S
【解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和原子的结构容易知道:A、D、E、G、J、L六种元素分别为C、N、F、Al、S、Cl,据此作答。
(1)碳原子核外电子层有两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其中2个电子排在2s轨道上,其余2个电子排在2p 轨道上,根据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可知,一个轨道上的2个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所以其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
G、J、L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为Al3+、S2-、Cl-,Al3+只有两个电子层,其余有三个电子层,所以离子半径最小的为Al3+;D的氢化物为NH3,其电子式为。
(2)根据已知Fe(CO)5的熔沸点较低,易溶于非极性溶液,可知Fe(CO)5为分子晶体。
(3)Al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Al(OH)3,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H)3+3H+=Al3++3H2O;2molCl2与足量Fe反应时,Cl2完全反应,Cl元素从0价降低到-1价,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2mol=4mol。
(4)S、Cl形成的氢化物分别为H2S、HCl,因为Cl的非金属性大于S,所以HCl的稳定性大于H2S。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的位—构—性的关系,根据原子的结构可判断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知道原子的结构,根据原子的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可判断出元素的性质。
熟练运用元素周期律解答相关题目。
25.(12分)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K(300℃)>K(350℃),该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
(2)图中表示NO2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__。
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答案】(1). [c(NO2 )]2 [c(NO)]2 [c(O2 )](2). 放热(3). b(4). 0.0015mol/(L·s)(5). bc(6). c
【解析】
(1)因为K300℃>K350℃,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
(2)NO2是产物,随反应进行浓度增大,平衡时浓度为NO浓度的变化量
△c(NO)==0.0065mol/L,所以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b,2s内用NO表示的平均反
应速率v(NO)===3.0×10-3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
v(O2)=v(NO)=×3.0×10-3mol•L-1•s-1=1.5×10-3mol•L-1•s-1,故答案为:b;1.5×10-3mol•L-1•s-1;
(3)a、根据方程式,v(NO2)自始至终为v(O2)的2倍,故a正确;b、平衡后,反应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变,气体的压强不变,故b正确;c、不同物质表示速率,到达平衡时,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逆(NO):v正(O2)=2:1,即v逆(NO)=2 v正(O2),故c错误;d、平衡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容积为定值,所以密度自始至终不变,故d正确;故答案为:abd;
(4)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反应速率减慢,错误;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错误;c.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正确;d.选择高效催化剂,平衡不移动,错误;
故选c。
26.某体系中存在如下反应:
(1)反应①中H2S 做___________剂,反应②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2)若在反应①中失去0.2mol 电子,则反应②中可生成___________g 碘。
(3)由上述反应可推知___________。
a.氧化性K2SO4> KIO3
b.酸性:HIO3> H2SO4
c. 还原性H2S > I2
d.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答案】(1). 还原(2). 还原(3). 5.08(4). c
【解析】
(1)反应①中H2S中的S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6价,所以H2S作还原剂;反应②中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属于还原反应。
(2)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反应②中得到0.2mol 电子,反应②中I2的物质的量是电子的物质的量的1/10,所以生成的I2的物质的量为0.02mol,质量为0.02×254g=5.08g。
(3)将两个方程式按照①×5+②×4得到:5H2S+8IO3-=5SO42-+2H++4I2+4H2O,氧化剂为IO3-,氧化产物为SO42-,所以氧化性的大小顺序为:IO3->SO42-,a错误;还原剂为H2S,还原产物为I2,所以还原性的大小顺序为H2S>I2,c正确;根据总方程式可知生成了H+,溶液的酸性增强,d错误;从方程式无法推断
HIO3、H2SO4两种酸的酸性大小,b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27.右图是实验室制取HCl 气体并验证气体性质的装置图。
完成下列填空:
I. (1)玻璃仪器A 的名称是___________。
B 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C 瓶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反应后生成了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证明HCl 气体中含有氯元素的实验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II. 实验室用浓度为0.500mol/L 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完善下列实验过程:
(1)滴定管使用前,先要检查滴定管的活塞___________,活塞旋转是否灵活。
(2)把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润洗过的蓝色手柄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刻度0 或0 以下位置,记录读数。
(3)在锥形瓶中放入20.00mL 的待测溶液,再滴加2 滴酚酞,摇匀。
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的变化。
直到滴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指示剂的颜色由___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___色,并在________内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停止滴定,记录读数。
(4)重复(2)和(3)操作,并记录数据。
再次滴定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数据如下表:
第2 次滴定后滴定管的读数如右图所示,这一读数为___________mL。
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出盐酸的浓度为___________mol/L。
(5)会造成实验结果偏高的操作是___________(填写编号)。
a.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立即装入待测溶液
b. 振荡时溶液溅出锥形瓶外
c. 滴定时蓝色手柄滴定管中的液体滴在锥形瓶外
【答案】(1). 圆底烧瓶(2). 干燥HCl 气体(3). 有白烟生成(4). NH4Cl(5). 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6). 是否漏液(7). 锥形瓶中溶液颜色(8). 无色(9). 无色(10). 【答题空10】30s(11). 20.00(12). 0.5075(13). c
【解析】
实验室采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加热制取HCl气体H2SO4(浓)+NaCl NaHSO4+HCl↑
I. (1)仪器A 的名称是圆底烧瓶,生成的HCl中含有水蒸气,B 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HCl气体。
(2)HCl+NH3=NH4Cl,NH4Cl为固体,所以C瓶中会产生白烟现象,反应后生成了NH4Cl。
(3)HCl气体溶于水可以电离出Cl-,Cl-可与Ag+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
因此证明HCl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