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态伦理到代际伦理——简议代际伦理责任与生态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修媛
由生态伦理到代际伦理——简议代际伦理责任与生态批评
摘要: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是我们反思自身存在和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和深层根源。

要彻底的改善生态环境并非是一蹴而就,作为人文思考的第一步是如何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中心主义。

把自然、环境看作价值主体的生态伦理孕育在生态理念和生态主义思想之中。

而生态伦理讨论的实质是以自然生态为媒介的人与人以及代际之间的关系问题。

发生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生态批评其实质是探讨建构生态伦理关系,因此以代际伦理关系作为生态批评的新的维度是对生态批评体系的补充。

关键词:生态;代际;伦理;生态批评
一、引言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大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也飞速发展。

然而,在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的环境下,人类不断追求着个人物质利益和满足的最大化,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被破坏。

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建设,经济实力大幅增长,但同时水土流失量巨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森林功能退化、空气污染急剧恶化、农药化学品的滥用,食品、饮用水安全遭到破坏等等。

当人类的发展和繁荣已经到了影响自身的健康和生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的存在方式和我们的观念思想。

正是在这样深层的反思和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生态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便开始关注生态危机。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
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用生态学原理揭示了农药的危害性,为人们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

1972年,成立于意大利罗马,旨在未来学研究的民间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他们认为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征服的同时,正在掠夺子孙后代的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正在缩小,自然灾害将空前地增多并趋向恶化,整个人类的生存面临困境。

这些早期的文学著作和论述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于自身发展方式、生存环境进行观照和反思的生态意识。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情
况下,人类要反思我们对待自然和对待自身周围环境的方式,这标志着人类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大时期。

作为一个人类整体,在人类文明给我们带来如此绚烂的景观又带进如此破坏境地的危机之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今天人类在整个大自然、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现如今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生态伦理学正是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系之中得到彰显的。

二、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
1、生态伦理到代际伦理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上半叶自西方发展而
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将
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
然环境,旨在通过确立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
基本原则和规范准则,为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生态伦理学在
本质上也是企图寻求一种可以解决全球性生态危
机、环境破坏以及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等等的人类
生存问题的理论基础和伦理支持。

[1]
代际伦理的研究始于二战之后的代际关系
问题研究,社会的代际关系是由美国社会科学
家、文化人类学家提出的新的研究视野。

最具影
响力的代际关系研究著作当推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Mead,1901-1978)的《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1970)值得一提的
是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关键词“前喻文化”主
要论述的是青年一代对前一代的影响和作用。


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经历科技革命,社会生活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代际冲突、代际关系的表现
尤为突出。

代际冲突或者代际伦理呈现出无处不
在的态势,而伦理学以往关注的多是“横断面”、
“共时态”的关系,而作为“纵截面”、“历时态”
的代际关系研究尚属新的维度。

这里讲的“代际”
的外延,既包括不同代际间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
包括个人与群体关系以及群际伦理关系。

[2]
2、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
生态伦理是伦理学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的
伦理关系,应该用一种生态伦理规范来规范人与
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生态伦理首先突破
的是它肯定了自然、生物圈和整个自然界的价值
和权利。

尽管生态伦理学内部存在诸多的派别,
就对自然以及整个动物生物界的认识以及人类在
生态圈中的位置和责任等等问题仍存有争议,然
而就生态伦理学的提出以及它所关照的生态健康
以及人的生存问题来说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
时它扩大了伦理关怀和伦理思考的范围。

生态伦理基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
的横向的关系发展问题,然而同时生态伦理也必
然包含了某些代际关系问题。

比如人与自然资源
以及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涉及代际间
的关系;生态伦理肯定自然界的权利,而自然界
的权利义务关系实质上也是人与自然界的道德关
系的一个方面,这种道德关系从根本上的意义上
来讲是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周围的自然界、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劳动实践的客体,作为人与人
以及代际之间关系的纽带和中介。

所以生态伦理
的深层关系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研究。

从人与人
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看待他人的问题延伸到本
代主义或本代利己主义。

因此,从生态伦理的本
质上来说,核心问题并不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
题而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以及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
在自然资源分配上的关系问题。

[3]
三、生态批评与代际伦理
1、生态批评的伦理内涵和跨学科特性
生态批评自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提
出,按照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彻丽尔・格罗费尔
蒂(Cheryll Glotfelty)的提法“是探讨文学与自然、
环境之关系的批评”,然而它直到90年代初期
才得以确立为一种文学研究流派。

生态批评是把
生态维度纳入文学观照的视野,以人与自然的生
态审美关系为基点建构新型的批评理论形态,它
是社会、文学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潮共同作
用的结果。

国内的生态批评译介和著作始于90
年代末,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段,正如其他西
方文艺理论一样,生态批评如何转化为中国话语,
仍有许多亟待厘清的理论体系问题。

然而作为对
人类共同的生活进审美观照的批评形态,必然地
要求参与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构活动中,同时生
态理念是人类所共同关注和推崇的议题,因此生
态批评在中国的建构也是必然的选择。

生态批评
的主导思想之一是生态主义,生态主义的理论中
心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
说,生态批评的核心是建构和倡导生态伦理关系。

[4]
生态批评是一个关注人与自然关系,揭示生
态危机的人文根源,表现生态情怀和生态理想的
一种文艺研究思潮,研究范围包含了中国当代文
艺理论和批评界对于西方生态批评译介和研究、
对于中国古典生态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对于中外
生态文学作品的追踪和评论、对于生态批评理论
形态的探究和建构等领域。

中国学者韦清琦认为:
生态批评正是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
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站在地球生
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
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
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

2、代际伦理责任与生态批评关系综述
代际伦理作为伦理学的一个理论维度,当
它围绕代际伦理与生态伦理的关系的研究之时,
同时也是惠及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以说
代际伦理是存在于生态伦理之中的,并且是深深
的根植于所有的文化当中的。

作为人类整体我们
也应该肩负一种代际责任,即如何为下一代创造
更美好、公平的环境。

这就要我们思考如何把这
(下转第353页)
坚固的塔基,这个行业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

与专业舞蹈从业者相比较,普通群众的身
体条件较弱,有的体力不好,有的或许患有疾病,但社区舞蹈的特点就是广泛的参与性,并不是身材条件好、形象好的人才能跳舞,社区舞蹈更加面向全体群众。

也是基于社区舞蹈的广泛参与性,就需要专业从业者根据地方传统舞蹈的特点,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编排。

经过艺术编排的舞目既要保持地方传统舞蹈本身的特色和蕴含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易于接受。

以高安采茶戏的编排为例。

1)高安采茶戏1917年形成,主要流传于江西宜春地区,载歌载舞,地方色彩浓郁。

在高安采茶戏当中有丑、旦、生等角色行当,早期的高安采茶戏为“单台戏”,是指由旦角或者丑角所表演的“独角戏”,后来逐渐发展为两旦一丑的“三脚班”。

在高安采茶戏中常有“无丑不成戏”、“丑是戏中胆”的说法,可见丑角在高安采茶戏中的地位。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后高安采茶戏的不断优化改良,旦角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2)保留舞蹈形态。

舞蹈形态是区分不同舞蹈的重要依据,只有保证舞蹈形态的传承,将经典动作提炼,才能把握舞蹈精髓。

丑角动作的主要特点在于“屈”,有高桩、中桩、矮桩之分;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滑步、摇蹉步、铲步、惊步等。

同时还有老鼠沿梁、猴子端宝、猴子跳图、矮子下山、鸭子步、软脚瘟等等有特点的传统动作。

在舞目中应该保留运用,合理根据舞目的需要进行选用。

3)角色区分。

在采茶戏中,根据丑角与旦角的舞蹈姿态、舞蹈动作分别编排舞目。

在高安采茶戏中也有非常多的男女对舞素材,保留男女对舞形式也有利于同性别在舞蹈感觉的把握的同时,还能调动男性参与社区舞蹈的积极性。

4)道具使用。

高安采茶戏中常用舞蹈道具
有扇子、手帕、水袖等,因为群众参与的大众化
和开放性,根据道具使用的必要性来适当的选择
道具,不要因为道具的使用导致动作难度过大,
影响练习积极性。

5)传统音乐伴奏。

高安采茶戏的曲牌多来
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有时配上其他乐器,节奏
欢快,旋律悦耳。

音乐曲调有花旦调、老本调、
小生调、小花调、争夫调、服药调、除棉花草调
等。

农民在丰收的喜悦、耕种的劳作当中,一人
呼,众人和,且多为方言演唱,具有深厚的群众
基础。

选取传统音乐作为舞蹈伴奏,最适合高安
采茶戏舞蹈动作的表现,甚至社区舞蹈参与者还
能边歌边舞,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汁原味。

七、将本土传统音乐舞蹈文化融入社区舞
蹈的意义
1、丰富舞蹈种类,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品质
社区舞蹈是集审美性、娱乐性、健身性、群
众性、流行性于一体的休闲活动,人人都能参与,
是真正的全民健身活动。

许多社区舞蹈团体出现
一直反复跳同一个或几个舞蹈,导致群众产生厌
倦心理或者因缺乏新鲜感而降低参与积极性。


以,通过对地方传统舞蹈的整合、提取、创作、
编排,丰富舞蹈种类,给社区舞蹈注入新鲜血液,
增强参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品质。

2、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本土舞蹈元素在新
时代背景下的传承
我市拥有多项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非物质
文化遗产,艺术底蕴丰厚。

社区舞蹈作为一种全
民健身项目,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弘扬了文化艺
术,将如丰城岳家狮、高安采茶戏、袁河锣鼓戏、
万载得胜鼓、万载开口傩等传统舞蹈元素融入到
社区舞蹈当中,不仅为社区舞蹈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社区舞蹈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我市的社
区舞蹈更具有特色。

同时,这也是当地传统文化
在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发扬。

3、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归属感
当地舞蹈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具有较强的感
染力,鲜明的风格特点,经过专业人员的编排将
娱乐性和表演性融合,形成具有审美性的大众舞
蹈作品,人们在舞蹈中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魅
力,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
作者简介:崔山(1990~),女,学士,助教,
研究方向为舞蹈。

参考文献
[1]黄剑敏.赣西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学考
察——基于传承人口述史研究[M].中国书籍出
版社.2014.
[2]文华,路阳.专业舞蹈元素在社区舞蹈
表演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4.12.
[3]颜煌,张朝霞.专业与社区舞蹈优势资
源互补机制研究——以“人人舞”为例[J].北京
舞蹈学院学报.2003.6.
[4]王钦.民俗舞蹈与社区舞蹈文化嫁接议
[J].龙岩学院学报.2014.6.
(上接第373页)
种代际责任引入每一个人的观念中。

作为一门跨学科性突出的批评样式,生态
批评的方法具有扩张性。

生态批评从文化学方法、女性学方法、阐释学方法等等常见的文艺学方法中汲取营养。

因此伦理学、代际伦理也成为新的生态学批评的方法和角度。

例如,女性视角与生态视角相结合的生态女性批评;还有“心理分析”“环境体验”主张将环境心理分析融入到
生态主题的作品分析中。

例如,从生态文学或包含生态内蕴的非生态文学或“准生态文学”中探寻人与人的关系以至人与他人、以及本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并寻找和谐的和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代际关系,最终升华人们的生态伦理道德等等。

以代际责任,代际伦理的维度讨论生态批评,这
一研究在国内亦属于空白的领域,还需要做出进
一步的论证和阐释,也需要以具体的作品为例说
明代际责任为出发点和研究视角的的生态批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生态批评问题上我们并非
要完全沿袭西方的文化路径。

因为处于不同的发
展阶段,中国的现实让我们必须坚持生态公正的
观点,也即代内公正。

生态伦理不能沦为生态至
上的纯粹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问题是一个跨学
科的文化议题,必然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政治、
经济、文化因素来讨论。

总之,代际伦理对于生
态批评和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和丰富有着切实的意
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并为生态批评提供了新的理
论视角和分析角度。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
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妍,《对生态伦理本质的哲学思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
卷第4期
[2]廖小平,《代际伦理:一个新的伦理维度》,
《伦理学研究》,2003年5月
[3]廖小平,《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伦理论证
维度——兼论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的关系》,《中
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5月
[4]温越,《生态批评:生态伦理的想象性
建构》,《文艺争鸣》,2007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