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一中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西藏日喀则一中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关于力学单位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kg、m、N是基本单位
B.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才是F=ma
C.kg、N、m/s都是导出单位
D.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kg,也可以是g
2.关于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接触物体之间才可能有相互作用力
B.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地球上的物体收到重力作用,这个力没有反作用力
D.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有弹力产生
3.滑块以某一初速度从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斜面顶端时的速度为零.已知滑块通过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v,则滑块的初速度为()
A. V B.(+1)V C. V D. V
4.“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1年7月30号凌晨4时26分开始进行第四次下潜实验,并在深度5182米的位置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如图所示.下潜全程历时8小时57分,于13时2分完成下潜任务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关于此次潜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5182米”是指位移
B.“5182米”是指路程
C.“4时26分”、“8小时57分”、“13时2分”是指时间
D.“4时26分”、“13时2分”指时刻,“8小时57分”指时间
5.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一辆载有30吨“工”字形钢材的载重汽车由于避让横穿马路的摩托车而紧急制动,结果车厢上的钢材向前冲出,压扁驾驶室.关于这起事故原因的物理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有惯性,在汽车制动时,继续向前运动,压扁驾驶室
B.由于汽车紧急制动,使其惯性减小,而钢材惯性较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C.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所受阻力太小,不足以克服其惯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D.由于汽车制动前的速度太大,汽车的惯性比钢材的惯性大,在汽车制动后,钢材继续向前运动
6.如图所示:在前进的车厢的竖直后壁上放一个物体,物体与壁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要使物体不至于下滑,车厢至少应该以多大的加速度前进()
A.B.μg C.D.g
7.如图所示,在密封的盒子内装有一个质量为m的金属球,球刚能在盒内自由活动,若将盒子在空气中竖直向上抛出,则抛出后上升、下降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能忽略)()
A.上升对盒底有压力,下降对盒顶有压力
B.上升时对盒顶有压力,下降时对盒底有压力
C.上升、下降均对盒底有压力
D.上升、下降时对盒均无压力
8.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甲、乙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1和m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接起来,现用一水平力F向左推木块乙,当两木块一起匀加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B.
C.L﹣ D.
9.建筑工地常用吊车通过钢索将建筑材料从地面吊到高处(如图1).图2为建筑材料被吊车竖直向上提升过程的简化运动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前5s的平均速度是0.5m/s B.整个过程上升高度是28m
C.30~36s材料处于超重状态D.前10s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
10.甲、乙两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2倍,而甲距地面的高度是乙距地面高度的一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体的加速度和是乙物体加速度相同
B.甲物体着地的速度是乙物体着地的速度的
C.甲物体下落的时间是乙物体下落的时间的
D.甲、乙两物体的末速度相同
二.实验题
1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1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
(1)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的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不需要和不正确的是
①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的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
③每次改变拉小车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④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⑤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2)某组同学实验得出数据,画出a﹣F图如图(乙)所示,那么该组同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A.实验中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垫起的角度太小
B.实验中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垫起的角度太大
C.实验中绳子拉力方向没有跟平板平行
D.实验中不满足“砂桶和砂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
三、解答题
13.一小汽车由静止开始匀加速启动,加速度a=2.5m/s2,其最大速度为V m=3m/s,试求它在t=5s内发生的位移.
14.如图所示,m A=0.5kg,m B=0.1kg,两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当大小为F=5N 水平拉力作用在物体A上时,求物体A的加速度.(忽略滑轮的质量以及滑轮和绳的,取
g=10m/s2)
15.如图甲所示,有一足够长的粗糙斜面,倾角θ=37°,一滑块以初速度v0=16m/s从底端A点滑上斜面,滑至B点后又返回到A点.滑块运动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求:(已知:
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10m/s2)
(1)AB之间的距离;
(2)滑块再次回到A点时的速度.
2015-2016学年西藏日喀则一中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关于力学单位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kg、m、N是基本单位
B.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才是F=ma
C.kg、N、m/s都是导出单位
D.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kg,也可以是g
【考点】力学单位制.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为长度、质量、时间、热力学温度、电流、光强度、物质的量.它们的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称为基本单位,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推到出来的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解答】解:A、kg、m是基本单位,N是力的单位,是导出单位,所以A错误.
B、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是在其中的物理量都取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时得出的,所以B正确.
C、kg是基本单位,所以C错误.
D、g也是质量的单位,但它不是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所以D错误.
故选:B
【点评】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这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是谁,它们在国际单位制分别是谁,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记住的.
2.关于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接触物体之间才可能有相互作用力
B.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地球上的物体收到重力作用,这个力没有反作用力
D.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有弹力产生
【考点】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应知道发生力的作用必须在两个物体之间,正确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
【解答】解:A、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产生力,例如磁铁,故A正确
B、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故B错误
C、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故C错误
D、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所以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相互性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3.滑块以某一初速度从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斜面顶端时的速度为零.已知滑块通过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v,则滑块的初速度为()
A. V B.(+1)V C. V D. V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分别对底端到顶端,以及斜面中点到顶端列方程,联立方程组求出滑块的初速度.
【解答】解:设滑块的初速度为v0,采用逆向思维,
对底端到顶端的过程有:,
对斜面中点到顶端的过程有:,
联立解得.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注意逆向思维的灵活运用.
4.“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1年7月30号凌晨4时26分开始进行第四次下潜实验,并在深度5182米的位置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如图所示.下潜全程历时8小时57分,于13时2分完成下潜任务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关于此次潜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5182米”是指位移
B.“5182米”是指路程
C.“4时26分”、“8小时57分”、“13时2分”是指时间
D.“4时26分”、“13时2分”指时刻,“8小时57分”指时间
【考点】时间与时刻.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位移是指位置的移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有大小有方向;路程是表示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时间和时刻的主要区别就是时刻是时间轴上的点,而时间对应的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具体分析问题时看看问题在时间轴上应该如何表示.
【解答】解:A、5182米是指下潜深度,只有竖直下潜时,5182米才是位移,故AB错误;
C、“4时26分”、“13时2分”,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是时刻,“8小时57分”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段,是时间,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对时间、时刻及路程和位移这四个基本概念的考查,是基本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牢牢的掌握住.
5.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一辆载有30吨“工”字形钢材的载重汽车由于避让横穿马路的摩托车而紧急制动,结果车厢上的钢材向前冲出,压扁驾驶室.关于这起事故原因的物理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有惯性,在汽车制动时,继续向前运动,压扁驾驶室
B.由于汽车紧急制动,使其惯性减小,而钢材惯性较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C.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所受阻力太小,不足以克服其惯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D.由于汽车制动前的速度太大,汽车的惯性比钢材的惯性大,在汽车制动后,钢材继续向前运动
【考点】惯性.
【分析】根据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速度不变的性质,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进行分析和选择.
【解答】解:A、钢材原来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在汽车制动时,由于摩擦,车迅速停止,而钢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的速度前进,压扁驾驶室.故A正确.
B、C、D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与速度大小无关,质量不变,惯性不变.所以汽车紧急制动时,汽车和钢材的惯性都没有改变.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关键要会用惯性概念判断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规律,明确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6.如图所示:在前进的车厢的竖直后壁上放一个物体,物体与壁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要使物体不至于下滑,车厢至少应该以多大的加速度前进()
A.B.μg C.D.g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物块在水平方向上和小车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车厢后壁对物块的弹力,结合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求出物块的加速度,从而得知车的加速度.
【解答】解:因为物体匀速下滑,则mg=μN,
解得: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N=ma,
解得:a=.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物块与车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抓住物块水平方向上有合力,竖直方向上合力为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7.如图所示,在密封的盒子内装有一个质量为m的金属球,球刚能在盒内自由活动,若将盒子在空气中竖直向上抛出,则抛出后上升、下降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能忽略)()
A.上升对盒底有压力,下降对盒顶有压力
B.上升时对盒顶有压力,下降时对盒底有压力
C.上升、下降均对盒底有压力
D.上升、下降时对盒均无压力
【考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牛顿第二定律.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方向相反,导致球的加速度不等于重力加速度,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判断球与盒子之间的受力关系.
【解答】解:上升时,盒子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下的空气阻力,加速度大于g,对球由牛顿第二定律知:N+mg=ma(a>g),N为球受到盒子顶部的压力,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上升时对盒顶有压力;
同理分析,下降时,球的加速度为a<g,则由:mg﹣N=ma,N为盒子底部对球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下降时对盒底有压力,综上分析B正确;
故选B
【点评】在做本题时最好能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图象列出方程,能较明显的看出受力关系.
8.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甲、乙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1和m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接起来,现用一水平力F向左推木块乙,当两木块一起匀加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B.
C.L﹣ D.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原长为L,由胡克定律求出弹簧被压缩的长度,甲乙间的距离就知道了.
【解答】解:两木块一起匀加速运动,它们有共同的加速度,
对于整体,由F=(m1+m2)a﹣﹣﹣﹣﹣﹣①
对于甲,F弹=m1a﹣﹣﹣﹣﹣﹣﹣②
对弹簧 F弹=kx﹣﹣﹣﹣﹣﹣﹣﹣﹣③
由①②③解得,X=,
故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L﹣,所以B正确.
故选:B.
【点评】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就是弹簧后来的长度,由胡克定律很容易求出,本题较简单.
9.建筑工地常用吊车通过钢索将建筑材料从地面吊到高处(如图1).图2为建筑材料被吊车竖直向上提升过程的简化运动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前5s的平均速度是0.5m/s B.整个过程上升高度是28m
C.30~36s材料处于超重状态D.前10s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牛顿第二定律.
【分析】根据v﹣t图象可知道物体的运动过程和性质,也可求出对应的加速度,从而能求出前5s的位移和平均速度.通过速度时间图象包围的面积求出整个过程上升高度.30~36s 材料是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是向下的.前10s钢索是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材料所受的拉力大于重力.
【解答】解:A、根据v﹣t图象可知:0﹣10s内材料的加速度a=0.1m/s2,
0﹣5s位移x=at2=1.25m,所以前5s的平均速度是0.25m/s,故A错误;
B、通过速度时间图象包围的面积求出整个过程上升高度h=(20+36)×1m=28m,故B正确;
C、30~36s内材料是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是向下的,所以处于失重状态,故C错误;
D、前10s钢索是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是向上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材料所受的拉力大于重力,
10﹣30s匀速运动,材料所受的拉力等于重力,30﹣36s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材料所受的拉力小于重力,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该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运动学的公式、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等知识点.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通过速度时间图象对物体进行运动过程分析和受力分析,再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10.甲、乙两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2倍,而甲距地面的高度是乙距地面高度的一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体的加速度和是乙物体加速度相同
B.甲物体着地的速度是乙物体着地的速度的
C.甲物体下落的时间是乙物体下落的时间的
D.甲、乙两物体的末速度相同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g,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着地的速度关系,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得出时间的关系.
【解答】解:A、甲乙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相等,都为g,故A正确.
B、根据知,甲乙的高度之比为1:2,则速度之比为,故B错误,D错误.
C、根据知,甲乙的高度之比为1:2,则时间之比为,故C正确.
故选:A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基础题.
二.实验题
1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专题】实验题;平行四边形法则图解法专题.
【分析】在该实验中,由于P、O的位置确定,则A弹簧的拉力大小和方向一定,合力又一定,则弹簧B的拉力大小和方向也一定,不需进行多次实验.
【解答】解:A、实验通过作出三个力的图示,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重物的重力必须要知道.故A正确;
B、弹簧测力计是测出力的大小,所以要准确必须在测之前校零.故B正确;
C、拉线方向必须与木板平面平行,这样才确保力的大小准确性.故C正确;
D、当结点O位置确定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也确定,由于重物的重力已确定,两力大小与方向均一定,因此弹簧测力计B的大小与方向也一定,所以不需要改变拉力多次实验.故D错误.
本题选择不必要的步骤,
故选:D.
【点评】本实验要掌握弹簧测力计读数、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对弹簧测力计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然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1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
(1)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的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不需要和不正确的是 B
①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的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
③每次改变拉小车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④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⑤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2)某组同学实验得出数据,画出a﹣F图如图(乙)所示,那么该组同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B
A.实验中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垫起的角度太小
B.实验中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垫起的角度太大
C.实验中绳子拉力方向没有跟平板平行
D.实验中不满足“砂桶和砂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
【考点】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专题】实验题;定性思想;实验分析法;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时,需要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要求小车在无动力的情况下平衡摩擦力,不需要挂任何东西.平衡摩擦力时,是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等于摩擦力,即:mgsinθ=μmgcosθ,可以约掉m,只需要平衡一次摩擦力.操作过程是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小车.小车的加速度应根据打出的纸带求出.
(2)图中没有拉力时就产生了加速度,说明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垫起的倾角过大.
【解答】解:(1)①实验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故①正确;
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小车与纸带相连,小车前面不挂小桶,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给小车一个初速度,看小车能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②不正确;
③由于平衡摩擦力之后有Mgsinθ=μMgcosθ,故tanθ=μ.所以无论小车的质量是否改变,小车所受的滑动摩擦力都等于小车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改变小车质量即改变拉小车拉力,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③不需要;
④实验中,要保证塑料桶和所添加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样才能使得塑料桶和所添加砝码的总重力近似等于细绳对小车的拉力,所以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故④正确;
⑤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故⑤不正确;
因此不需要和不正确的有②③⑤,故选:B.
(2)由图乙所示a﹣F图象可知,图象在纵轴上有截距,说明力为零时小车已经产生加速度,施加拉力前小车受到的合力不为零,这是由过度平衡摩擦力造成的,即实验中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垫起的倾角过大,故B正确.
故选:B.
故答案为:(1)B;(2)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知道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即可正确解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要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不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或过平衡摩擦力,小车受到的合力不等于钩码的重力.
三、解答题
13.一小汽车由静止开始匀加速启动,加速度a=2.5m/s2,其最大速度为V m=3m/s,试求它在t=5s内发生的位移.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at可求汽车加速的时间,达到最大速度后汽车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两阶段位移之和解所求位移
【解答】解:小汽车加速时间为t1===1.2s
加速阶段的位移为x1===1.8m
匀速阶段的位移为x2=V m(t﹣t1)=3×(5﹣1.2)=11.4m
5s内发生的位移为x=x1+x2=13.2m
答:5s内发生的位移为13.2m
【点评】本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和位移时间关系的直接应用,掌握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4.如图所示,m A=0.5kg,m B=0.1kg,两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当大小为F=5N 水平拉力作用在物体A上时,求物体A的加速度.(忽略滑轮的质量以及滑轮和绳的,取
g=10m/s2)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通过受力分析求出物体A所受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得加速度.
【解答】解: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T A﹣μm A g=m A a A
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 B﹣μm B g=m B a B
根据题意有
T A=2T B
a B=2a A
解以上各式得:
答:物体A的加速度为4m/s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由滑轮关系得出AB物体加速度和作用力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5.如图甲所示,有一足够长的粗糙斜面,倾角θ=37°,一滑块以初速度v0=16m/s从底端A点滑上斜面,滑至B点后又返回到A点.滑块运动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求:(已知:
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10m/s2)
(1)AB之间的距离;
(2)滑块再次回到A点时的速度.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根据速度时间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求出AB之间的距离.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上滑时的加速度,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摩擦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下滑的加速度,从而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再次回到A点的速度.
【解答】解:(1)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AB间的距离为:
x=.
(2)根据速度位移公式知,匀减速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sin37°=ma1,
解得滑动摩擦力为:
f=ma1﹣mgsin37°,
则滑块下滑的加速度为:
=,
滑块再次回到A点的速度为:

答:(1)AB之间的距离为16m;
(2)滑块再次回到A点时的速度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知道加速度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难度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