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V1.0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
序号型号备注
1 PE-01
电源控制屏该控制屏包含“三相电源输出”等几个模块。

2 PE-12
晶闸管触发电路(一)该挂件包含“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等模块。

3 双踪示波器自备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II由同步检测、锯齿波形成、移相控制、脉冲形成、脉冲放大等环节组成,其原理图如图3-6所示。

图3-6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原理图
由V3、VD1、VD2、C1等元件组成同步检测环节,其作用是利用同步电压U T来控制锯齿波产生的时刻及锯齿波的宽度。

由V1、V2等元件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当V3截止时,恒流源对C2充电形成锯齿波;当V3导通时,电容C2通过R3、V3放电;调节电位器RP1可以调节恒流源的电流大小,改变对电容的充电时间,从而改变了锯齿波的斜率;控制电压U ct、偏移电压U b和锯齿波电压在V5基极综合叠加,从而构成移相控制环节,RP2、RP3分别调节控制电压U ct和偏移电压U b的大小;V6、V7构成脉冲形成放大环节,C5为强触发电容用于改善脉冲的前沿,由脉冲变压器输出触发脉冲,电路的各点典型波形如图3-7所示。

本装置设有两路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分别为I和II,它们在电路上完全一样,只是锯齿波触发电路II输出的触发脉冲相位与I恰好互差180O,供完成单相整流及逆变电路实验用。

电位器RP1、RP2及RP3均已安装在挂箱的面板上,同步变压器副边已在挂箱内部接好,所有的测试信号均在面板上引出。

图3-7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各点典型波形(α=900)
四、实验内容
(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

(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各点波形的观察和分析。

五、预习要求
(1)阅读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有关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内容,弄清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脉冲初始相位的调整方法。

六、思考题
(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有哪些特点?
(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移相范围与哪些参数有关?
(3)为什么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脉冲移相范围比正弦波同步
移相触发电路的移相范围要大?
七、实验方法
(1) 用两根导线将PE-01电源控制屏的“三相主电路”A、B、C输出任意两相与PE-12的“外接220V”端连接;按下控制屏上的“启动”按钮,听到控制屏内有交流接触器瞬间吸合,此时“三相主电路输出”应输出线电压为220V的交流电源;打开PE-12电源开关,船形开关发光,这时挂件中所有的触发电路都开始工作;用双踪示波器观察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各观察孔的波形。

①同时观察同步电压和“1”点的电压波形,了解“1”点波形形成的原因。

②观察“1”、“2”点的电压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电压波形的关系。

③调节电位器RP1,观测“2”点锯齿波斜率的变化。

④观察“3”~“7”点电压波形和输出电压的波形,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并比较“4”点电压U4和“7”点电压U7的对应关系。

(2)调节触发脉冲的移相范围
将控制电压U ct调至零(即将电位器RP2逆时针旋到底),用示波器观察同步电压信号和“7”点U7的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 b(即调RP3电位器),使α=170°。

(3)调节U ct使α=60°,观察并记录U1~U7及输出“G、K”脉冲电压的波形,标出其幅值与宽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U1U2U3U
4U5U6U7幅值(V)
宽度(ms)
八、实验报告
(1)整理、描绘实验中记录的各点波形,并标出其幅值和宽度。

(2)总结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移相范围的调试方法,如果要求在U ct=0的条件下,使α=90°,应如何调整?
九、注意事项
参照实验一的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