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问题的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源污染问题的现状
摘要
随着点源污染逐渐得到了控制,面源污染变得日益突出,虽然长江流域已经建成了很多国控、省控断面,但是当时监测站点的建立大部分针对的是点源会造成的污染,所以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长江流域在工业发展,面源污染的加剧下,对现有的监测点位进行调整和优化是必不可少的,使优化后的站点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且以最少的站点数量全面的反映长江流域的水质情况。

关键词:面源污染监测监测站点长江流域点位布设
前言
近几年来,在国家愈发的重视环境情况的大背景下,目前工业和城市生活点源污染监测与控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问题却显得愈发的严重起来,这就是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的面源污染,它在逐渐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在全球范围,有接近一半的地表水资源在面临着面源污染的侵袭。

这代表着面源污染正式顶替点源污染成为了现代流域水环境研究工作的热点和重要攻关难题。

而在我国范围内,面源污染也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难题,也是水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经过研究发现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不同的是,其形成原因复杂且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和模糊性,故而流域面源污染的监测具有较大难度。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源头也不断发生变化,促使长江流域的监测站点存在局部重复还有采集的到的数据不能完全代表河流污染状况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优化监测站网,使监测站点监测到的数据可以更加全面的代表水环境现状,能够用最少的站点获取最具有空间代表性的水环境数据,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代表性,可以准确地反映水环境污染状况。

本文旨在以长江流域主要的河流环境监测断面进行优化设置,以地表水环境
监测点位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现状水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方法,实现了监测断面的优化,提高了该区域的地表水环境监测能力。

一、概述
1.1面源污染
现代环境污染可以被分为两大类:点源污染与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又被
叫做面源污染,目前点源污染由于成因简单,监测体系成熟,治理技术相对成熟;而面源污染日益被重视,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分布十分广泛并且在面源污染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一些氮磷营养物以及农药化肥残留物,通过农
田地表径流和降雨冲刷,从而发生渗漏形成了水环境污染。

[2]
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大部分是来自于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各种废弃物,由于其不合理的使用,从而导致对环境产生影响,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最终形
成了大面积的污染,包括农药、化肥、生产过程中余留在农田中的的农用薄膜和
处置不当的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1.2面源污染监测
现如今,面源污染已成为已经成为了国家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因
为面源污染源头过于分散、污染物种类多、监测成本高,面源污染的驱动因素过多,过程也及其复杂,目前,对面源污染的形成机理和面源污染物空间转移发生
规律和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所以面源污染监测成为目前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中
的重点。

[3]
二、监测站点及其优化
面源污染的研究基础是要有合理的大量数据支撑,而数据的准确来源就需要
建立水质监测站点。

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水环境质量状
况以及污染物的发展趋势等取决去水质监测站点的布设,因此,监测站点的布设
就需要严格按照监测站点布设规范来进行,要遵从科学的前提,用最少的监测站
点来得到最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

[4]
2.1关于监测站点的建立
关于面源污染监测站点的建立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先行、逐步发展、不断
完善”的原则进行,同时根据面源污染特点,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布设监测点,根据面源污染的影响因子有侧重地布设相应的局部监测站点。

考虑其本质,
因为站点建立之后所观测的数据要代表监测区域总体情况,所以就代表着监测站
点要长期稳定的定位观测,来获得大量数据从而完成目标。

[5]如果只考虑面源污
染监测工作本身,当然监测站点的数量越多,越能得到真实的数据,其监测效果
就越好,但是实际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站点布设具有
代表性的基础上,要尽量的精简,同时监测站点的布设和运行也需要经费的支持,所以需要确定合理的站点密度和数量。

[6]
2.2国内外研究进展
长江是我国的重点流域,已建成599个国控断面。

由于监测站点建设之初未
兼顾面源污染监测,这些国控断面的监测方式仅限于水质监测,因此,无法满足
分行政区入河污染物总量监测的要求,不能有效反映流域面源污染的量质状况。

我国农业部门针对不同类型农业面源,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站点建设,但仅从面
源污染物发生过程进行监测,未从流域角度统筹考虑。

[7]现有监测数据难以阐明
面源污染发生的机理、特征并对其污染负荷进行精确核算。

因此,从流域尺度上
亟需开展面源污染的水质水量的在线同步监测,为我国流域精确核算面源通量提
供数据基础。

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流域水环境已经开展长期断面水质水量同步监测,主要
采用河流最小混合长度法、遗传算法等确定监测点位布设方案,大量的水质水量
的监测数据对面源污染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8]美国地质调查局从1995年开始
建立国家河流质量评估网络系统,重点长期监测科罗拉多河等流域的水质水量状况;美国EPA采用概率统计点位设计方法,优化国家地表水监测与评估的监测点位,推动实现对全国水质状况的准确评价。

2.3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布置与优化监测断面需考虑如下因素:
1、城镇密集或工业园区流域内,需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
2、污染严重河段可根据主要排污口分布及排污状况,连续设置几个控制断面;
3、若河段内有较大支流汇入,须在交点上游与干流下游处设监测断面;
4、流入或流出行政区边界处应设置监测断面;
5、布设前需充分掌握本河段有关自然与人为因素;
6、采样断面和测点布设应力求以较少的采样断面和测点获取最具代表性的样品;
7、采样断面布设应避开死水及回水区,选择河段顺直、河岸稳定、水流平缓、无急流湍滩区域;
8、采样断面布设应尽量与水文断面布设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水利系统水质与水量并重的优势,面位置确定后,应设置固定标志,不得任意变更。

参考文献
[1] 闵继胜,孔祥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6(02):59-66+136.
[2] 王思如,杨大文,孙金华,唐莉华,王朋杰,卢少勇.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特征分析[J].水资源保护,2021,37(4):140-172
[3]杨伟,王剑,李璐,周颖.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空间优化布局[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6): 114-119
[4] 梁伟臻,叶浸润,杨静.模糊聚类分析法优化城市河涌水质监测点[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4(3) :6-7
[5] 于磊,顾华,李垒,楼春华.基于MIKE21的大宁水库水质监测站点布设优化[J].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1232-1235
[6] 钱堃,喻荣岗,胡松,袁芳.江西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优化布局思路探讨[J].水利技术监督,2022,(4):28-30
[7]赵院,马力刚.浅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设方案[J].中国水土保持,2016( 1) : 23-25
[8] 李茜,张建辉,罗海江.区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的技术方法[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4(1) :3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