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河高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2018.10.22-23)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各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
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
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
”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
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
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
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
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
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
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
“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
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
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
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
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
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
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1. 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 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却忽略了汉字的复杂性。
C. 《说文解字序》认为,从汉字的发展来看,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D. 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 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C. 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D. 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B. 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C.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 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各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
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
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
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
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
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
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
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
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
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
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
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
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
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
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对梁启超的“大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
B. 在劝龙济光反袁时,梁启超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
C. 梁启超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D. 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中心思想和主张也在发展变化,但是绝不望风转舵。
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B. 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C.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D.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6. 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
这种生活有何优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20分,各2分)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中“舞”与“泣”用法相同C.“侣鱼虾而友麋鹿”句中“侣”与“友”用法相同
D.“而今安在哉”与“沛公安在”两句句式相同
10.下列各项中,只有一个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秦伯说,与郑人盟。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
D.愿大王少假借
..之
12.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沛公起如.厕纵一苇之所如.
B.卮酒安足辞.大礼不辞.小让
C.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
D.君安与项伯有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3.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③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④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⑤箕.踞以骂曰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⑧范增数目.项王
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⑩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②⑤⑥/③⑩/④⑧/⑦/⑨
B.①/②⑤⑥/③⑩/④⑦/⑧⑨
C.①④⑦/②③/⑤⑥/⑧⑨⑩
D.①⑦/②⑥/③⑩/④⑨/⑤⑧
14.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谦辞的一项是(3分)()
A.臣.请入,与之同命
B.是寡人
..之过也
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竖子
..不足与谋
15.下列句子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夫晋,何厌之有?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
“公”“阁下”“卿”“足下”等。
B.春秋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
D.按照中国古代史书体例,《左传》属于编年体,《战国策》属于国别体,而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则属于纪传体史书。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9分)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字季。
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
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后。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1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高祖常徭咸阳徭:服徭役
B.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与……交好
C. 从之客,因家焉家:安家
D.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坐:坐下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 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
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 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各5分)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后人至,高祖觉。
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三)课内文言句子翻译(9分,各3分)
2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2—23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23.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24.(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4),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6)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9分,各3分)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
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ǐ)、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
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
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
B.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
C.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2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四、写作
2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新华社针对当今社会的“娘炮”之风进行批评,抨击其“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所谓“小鲜肉”形象与做派,表达出担忧和反思;人民日报继而发文认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0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C项,“从汉字的发展来看,……”有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从文字的起源来看”。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
A项,“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敬惜字纸”体现不出古人对文字的惊怖之情。
C项,“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错误,文中说“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中的“落后”指汉字的象形性,不是汉字蕴含的美学;同时,“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于文无据。
D项,原文第四段说“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而且前面也说“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创造的过程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错误。
文章第一段的意思是说,汉字的精神(汉字蕴含的美学)保留在了古人刻画的留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而不是“汉字的创造过程”保存在其中。
4. D
5. A
6. 这种生活的优点: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7.C(A项,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D项,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
8.A【解析】①③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指秦,晋围郑这件事。
9.A 10.D(A供、悦。
B座、返。
C拒、纳、震。
D猝)
11C【解析】A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
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12.A(A往。
B推辞;计较、讲究。
C尽:能承受、禁得起。
D旧交情:特意)
13.B 14.D
15.B(A介后、省略。
B被动。
C判断。
D宾前)
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