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文言基础突破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Wor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 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有删改)
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 分析其原因。
答案: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 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 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严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 护。
前面,巡行学舍,督促生员勤学戒惰,读书人的风气因此完全改变了。
命题角度3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发另一事件的 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在备考中引起重视。这类题的命题角 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 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 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
答案:①刚直耿介;②谨遵礼数;③重视德行;④恪尽职守。
【参考译文】
陈选字士贤,台州临海人。明英宗天顺庚辰年参加礼部的考试(会 试),丘文庄看到他的文章,说:“这是个古代的君子啊。”把它评 为第一。陈选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罗一峰因为议论夺情起复一事 被贬谪,先生上奏章替他辩护。出京巡视江西,布政使和按察使穿着 便服进来拜见,先生说:“不对啊。臣子觐见国君,应该按照品级穿 好官服,(穿便装)把御史放在哪里呢?”还没有依法裁处,而贪官污 吏都闻风辞官。不久后担任南京提督学政,(选拔人才)全然以德行为 主。试卷上写着生员的姓名,不加以密封,说:“我都不信任自己 (指自己和考官),又凭什么被别人信任呢?”每次巡视属地留宿在学 宫中,生员们分房读书,夜里灯火晶亮,先生让人拿着两根蜡烛走在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

任务四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文言文断句需要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文断句依然是今后考查文言文的热点。
一、文言文断句的“六标志”标志一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断句技法]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小试牛刀]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标志二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断句技法]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
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宾语,故“百金”后应断开。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题型四文言语句翻译——关注七处采分点,熟记答题六字诀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分值高,难度大,失分严重,是一轮复习需要扎实复习的重点之一。
通观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给定的评分标准,主要有三类赋分点:重点实词的翻译、重点虚词的翻译、句子大意。
此外,如果有文言句式或固定格式,也是重要的翻译点。
翻译重在字字对译,赋分点逐一落实,准确到位。
【必备知识图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往往只翻译文句的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七处采分点,译句要谨慎采分点主要涉及七个方面: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即练即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提示:译句前请先找出三个关键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关键句式”,并作解释)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
勉幼孤贫,早励清节。
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
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
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
同时侪辈肃而敬之。
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
勉居选官,彜伦有序。
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
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
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故时人服其无私。
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
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
及卒,帝闻而流涕。
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关键句式:译文: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关键句式:译文:跟踪小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题型二古代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结合,分类强化记忆古代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必备知识图解】学在课内,练在课外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十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
下面课内、课外结合,分点进行训练。
一、姓名、称谓1.【学在课内】解释下列出自课本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④吾不能早用子.( )⑤则虽欲长侍足下.. ( )⑥敢以烦执事..( )⑦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⑧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⑨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⑩贱妾..留空房( )2.【练在课外】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①“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正妻为嫡母,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 )②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 )③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号”和“名”词义相近或相反,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 )④“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⑤庙号是指皇帝在位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也用这个庙号。
( )⑥上辈称呼下辈或者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无尊卑之说,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尔”。
( )⑦古人自称家人的时候经常带“家”或“舍”,其中“舍”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家”则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少的人。
( )⑧“殿下”是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 )⑨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示褒奖之意,称之为“谥”或“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基础落实二文言实词的理解与积累——文言文阅读的所有秘诀均在实词的落实一、实词五大必备知识落实(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向”的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走”的本义是“跑”等。
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词的引申方式有两种:(1)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
例如:(2)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
例如: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
如:〖即练即悟〗1.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3)除(4)夺(5)伐.④金伐.鼓下榆关《燕歌行并序》⑤口诛笔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名行.,复召为法曹。
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
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
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咸以为政化所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拜⎩⎪⎨⎪⎧①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 )②拜.送书于庭( )③上堂拜.阿母( )行⎩⎪⎨⎪⎧①闻业名行.(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赵王畏秦,欲毋行.( )寻⎩⎪⎨⎪⎧①后寻.业断决之处( )②寻.迁东郡守( )③既窈窕以寻.壑( )过⎩⎪⎨⎪⎧①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4文言基础

文言根底打破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一、词类活用指出1~20题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1.手.注善药________________2.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________________3.晞一营大噪,尽甲.________________4.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________________5.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________________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________________7.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________________8.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________________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11.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12.那么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13.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15.今京不度.,非制也________________16.假设阙地及泉,隧.而相见________________17.多行不义.必自毙________________18.庄公寤生,惊.姜氏________________19.爱共叔段,欲立.之________________20.那么请除之,无生.民心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2.旦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3.甲:名词作动词,披上铠甲 4.衣:名词作动词,包扎 5.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6.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败、败坏7.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打坏8.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9.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10.极:名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1.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12.咎:形容词作动词,指责13.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作动词,到尽头14.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5.度:名词作动词,符合规定16.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17.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18.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19.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20.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21.以下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指导课件

阅读帮
3.语言特点: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 传主的评价,一般用最简练的几个词点到为止。
纪事本末体文言文 1.纪事本末体的概念: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 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 2.纪事本末的写法: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按 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如“玄武门之变”的相关 记录,可能分散在唐史的各个部分中,纪事本末会把相关内容提炼出来,先
阅读帮
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拜谒欧阳修。(对应第3题A项) 事件三 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法施行中,
苏轼常常让新法造福百姓。(对应第3题B项) 事件四 元祐元年,苏轼任中书舍人。 事件五 元祐三年,苏轼代任礼部贡举,放宽禁约,奏请驱逐侮辱、诬
陷应试士子的宦官。 事件六 元祐四年,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三分之一的上供米;第二年春
阅读帮 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 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 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 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学父亲 苏洵写文章,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 己:“写文章就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开始时没有固定的质地(形式),但是 (云或水)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即使是 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下来并诵读它们。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 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2.关注人物经历和事件。阅读传记时,可以抓住表时间、地点、官职
阅读帮
等的词语,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阅读纪事本末体文言文时,先理清文 本讲述了几件事,并按事件对文本进行层次划分,再具体分析事件本身,理 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出现的人物。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部分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4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 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 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 张问达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 携程守训陈保辈 / 至箠杀命吏 / 毁室庐 / 掘坟墓 / 不一按问 / 若万方 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 携程守训陈保辈 / 至箠杀命吏 / 毁室庐 / 掘坟墓 / 不一按问 / 若万方 怨恫何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无法生活,以致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 他到处巡游,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因为供给不足,而预先征 收数年的赋税。全国各地,抢劫、杀人的人蜂拥而起,亲近的 大臣却相互隐瞒遮掩,隐瞒叛乱的人数,不据实上报。有人说 叛乱的人多, 就会遭受狠狠地训斥。 官员们各自只求苟且偷安, 上下相互蒙骗, 每次出师征讨, 失败接连不断。 百姓愤怒怨恨, 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 点。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这块地方作为供养之地, 孔子推辞不接受,回来对弟子说:“我听说品德高尚的人应当 立功后才受赏。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赏 赐我廪丘(这块地方),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孔子)让弟子赶快 驾车, 辞别后离开了(齐国)。 孔子出身平民, 官做到了鲁国司寇, 国君在品行上也难以与他相比,三王的辅臣也不比他显耀,(因 为孔子)取舍不随便啊!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 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 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 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 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选自《隋书》)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8高考命题点二识

高考命题点二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
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
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
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
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
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
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
”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
”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
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选B。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吏部主管全国文官,兵部主管全国武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
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
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
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
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
(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祥和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2文言基础突破一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申义牵、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基础落实四牢记文言句式五类型——文必相辅,气不孤申高考对本考点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在高考命题中,句式通常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
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类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译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见下表: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
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即练即悟〗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汝是大家子2.翻译下列句子。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译文:(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译文:(3)天下者,高祖天下。
译文:(4)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译文:(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译文: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
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
译文:(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译文: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精选】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11高考命

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
保留词语
高帝、宋明帝、黄门郎、伯玉、魏界
关键词语
征、安置、标、榜
“为宋明帝所疑”(“为……所……”式被动句), 关键句式
“被征为黄门郎”(“被”表被动的被动句)
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黄门郎,高帝深感
译文 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几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
界标表示占据该地。
(2)武帝罢广兴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钜子”。 ②腹:人名,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
(1)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删削词语
也(第一个)、夫
关键词语
所以、禁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而禁止杀人和伤 译文
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
(2)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 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 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
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 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 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 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 奏:“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 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 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
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 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 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 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浚 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 系之狱。浚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3文言基础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 2.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__ 3.奉之.弥繁________________ 4.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 5.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________ 7.汝识之.乎________________ 8.可以知之.矣________________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__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____ 11.余之.力尚足以入________________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________________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17.顷之.,烟炎张天________________ 18.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________________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 21.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 22.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答案: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不译;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前置的标志。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3文言基础

文言根底打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察常见文言虚词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察,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察。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详细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回忆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察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一)而[1.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二)何[即时小练2.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三)乎[3.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基础突破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词类活用六大类型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贤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注]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
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
”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注】骫(wěi):弯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1)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译文:解析: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
注意“乘”“礼”等词的翻译。
答案: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2)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译文:解析:句中的第二个“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答案: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3)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译文:解析:句中的“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喂下”。
答案: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
(4)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译文:解析:句中的“宦”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做仆人”。
答案: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
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即使现在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还是容易做到的。
(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所在。
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
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
从前,赵宣孟将要到蓟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
赵宣孟问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
”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
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
”赵宣孟说:“这些食物你全都吃了,我另外再给你。
”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
(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如果谓语前面的名词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
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译文: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拐杖”。
答案:有个人在夜晚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东西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有个人在夜晚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东西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直到它跑到山下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
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而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
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
译文: (2)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译文:解析:(1)句中的“穷”,(2)句中的“高”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意思分别是“陷入穷途末路境地”“推崇”。
答案:(1)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
(2)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
然而一再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
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德行全备,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里。
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
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推崇的。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
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
译文: (2)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
译文:解析:(1)句中的“善”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的意思。
(2)句中的“修”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匡助的做法”。
答案:(1)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
(2)用君臣相互匡助的做法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
《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
”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到达的极点啊!”(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
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
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用君臣相互匡助的做法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
(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译文:(2)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译文:解析:(1)句中的“臣”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臣”;(2)句中的“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答案:(1)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2)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
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六)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
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两千两金子献给他的母亲。